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张法美学导论读后感(中国美学史张法读后感)

2022-06-09 14:01 作者:余宗其 围观:

单纯讲中国美学思想的特色,属于专题研究,不能箅作宏观美学原理。中国美学思想的特色,同时也就是宏观美学赖以诞生的必备条件,这样就非作原理不可了。甚至可以认为,没有中国五大特色的美学思想,就没有宏观美学。

第一节,典型的格物致知思维方式绝无仅有

我们谈过,宏观美学研究必须兼用人类创造文化的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它们各有处和短处,唯分工合作才可顺利进行宏观美学研究。这里可以进而指出,中国美学思想的突出特色之一,是提供了世上典型的格物致知思维方式,并有着不为人知的奥妙,这也就是宏观美学原理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先秦时代,无论历史散文,还是诸子散文,都有短小精悍的美的故事穿插其间,笔者初步统计,至少有一百多则这类小故事。到底表现了怎样的美学思想呢?有的只有故事,沒有议论,这就要求学者解释了。显然,这些小故事就是"物″,唯有"格″得恰如其分,才正确。有的小故事,讲完之后,还有作者的议论,这样所格之物,就由故事与议论共同构成。宏观美学发现,对这些故事本有专门研究的学术价值,然而至今仍是一片空白。令人揪心的是,当今美学家由于思维方式全盘西化,竟然都在这里闹笑话。例如下面这则小故事,只有故事本身,没有一句议论,都先后出现在《列子》《庄子》和《韩非孑》这三部书中。现将《庄子》中的版本抄录如下: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行而不爱哉!″

笔者发现,凡谈论这则故事的美学家,都有两个明显误读。一是全都确认这是庄子的故事,表现的是庄子的美学思想。事实是上述三位文化人共同叙说的同一故事,市非庄子的专利产品。因之,这应是先秦文化人不分学派公共精神财产,记在庄子一个人名下是错误的。二是美学家们在具体解读时,未能从故事整体出发,而是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故所发议论都失之偏颇。叶朗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张法在其《美学导论》和《中国美学史》中都谈到这则故事,两大错误全部暴露无遗,有兴趣的读者可作进一步研究,此处不多谈。

再看既有小故事,同时又有议论的一个实例。《吕氏春秋》有下面一则故事: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这则故事前半为故事本身,后半为作者议论,今天我们研究它,应把二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之"物″,这才可能得到恰当正确结论,而习习惯于概念逻辑思维的美学家则只顾寻章摘句,故往往弄错。

笔者不仅从这数以百计的小故事看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表现形式,而且推而广之,发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散文、寓言、童话、小说、戏剧,都有以美的思考为主题思想的大量作品,一一加以阐释,表现出的美学思想是相当可观的。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任何文学或美学论著,没有加以谈论的先例,也就是说是学术上又一大荒芜之地,其损失之巨大,无可思议!例如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够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不平的镜子》,都属于这类未能得到正解的美学思想主题的作品。而且,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在于质疑美的虚幻性。前者从一面祖传的镜子,发现了两代女性从不平的镜面中看到美若天仙的容貌,故视为宝物,终于被丈夫识破了真相。后者通过一个艺术家晚年的回忆与反省,终于意识到美学理论所阐述的美,充满虚幻,使人厌恶。这类作品的美学思想意义,也是处在被抛弃的荒野。

唯有在研究世界各国文学中的"美″字词汇的五年中,笔者才逐步意识到,把世界文学中散沙一片的语言素材,当作一个庞然大物,才可整合出美学思想的大千世界的真面目。西方概念逻辑思维,对这漫无边际,毫无头绪,从未进入学界意识,没有对应概念的学术现象,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对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