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少儿读物的读后感(少儿读物西游记读后感)

2022-06-02 06:50 作者:吴歌闲谈 围观:
《西游记》是儿童启智最佳读物

今天的学龄前孩子向外学“知识”的渠道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动画片与手绘本,从内容的占比看,国外素材占据了多数,孩子们从小接受来自全世界的知识,脑海里的世界格局想必是比几十年前的人更丰满,这是好事。

几十年前的孩子,满脑子的知识很中国。除了结构上的不同,还有传播方式的不同。

今天,普遍读过书的妈妈们,能够“照本宣科”讲手绘本上的睡前故事。几十年前,孩子们的睡前故事靠的是不识字的外婆或者奶奶“脱口秀”。老人们用不起眼的方式传播了传统文化,这是让现代妈妈汗颜的方式,离开手绘本能“脱口秀”讲故事的妈妈不多。

从一年级起,孩子们加大了课外书阅读,依旧是“中外兼修”。受诗词大会节目影响,也是将来应付考试的刚需,孩子们开始背诵古诗。背诗不是坏事,孩子们有强大的记忆力支撑背诗,只不过连教育专家都知道,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跟不上,从启智的角度看,没有积极意义。

鉴于现在的孩子“涉外”读物太多,背诗起不到启智作用,我倒是觉得可以在传统名著里找一找适合孩子的读物。

四大名著里,《红楼梦》阅读难度最大,不能进入“启智”序列。剩下的《水浒传》是用拳头讲义气,《三国演义》是用计谋拼天下,唯独《西游记》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最佳读本。

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着创造力推动,每个个体身上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人与人之间想象力高低差别非常大,想象力是可以被引导、被开发出来的。

《西游记》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普通的作品只要写好人,《西游记》写了人、神、仙、妖、兽、鬼。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人的思维立刻从平面看人的单一视角延展为天上、地面、地下的立体空间。

电影《阿凡达》为什么好看?《哈利·波特》为什么能写成七部书?《权利的游戏》为何能拍到第八季?除了故事结构、故事环境与写实作品大大不同外,与现实世界大大不同的角色造型也非常重要。

《西游记》中大量角色制造了与现实生活的反差感,以四位取经男团成员半人半兽的造型为例。悟空的原材料是石头,以后成了半人半猴。悟空的出处设计最为精妙,没有父母的约束,让猴子无法无天的行为变得合情合理。

八戒之前是正经的男儿,身为八万水军统帅,长得一定是仪表堂堂,为了故事需要,八戒只能一头扎到猪胎,成为半人半猪的怪物。

沙僧能在玉帝身边跟班,形象必然不错,气度也自然不凡。他与天蓬元帅一样,为了故事需要,只能一头潜入流沙河成为半人半鱼的鬼样子。原著中,只说沙僧是怪物,没有具体锁定是什么怪物,沙僧以水为媒兴风作浪,让我讲,他是一条长着两只脚的半人半鱼比较有意思。

白龙马以前是帅小伙,后来大部分时间成了马,偶尔显一回人形,他是龙马人三合一。这四位与凡人不同的造型,经过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的广泛传播,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悟空、八戒、沙僧的形象都是比较骇人的,我的理解大概是作者认为降妖伏魔师如果长得不“鬼怪”就镇不住鬼怪,这个从吴道子传下来的“钟馗捉鬼图”看得出,钟馗长得比鬼还凶。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造型,对观众们喜爱取经团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变化”是《西游记》中的关键词,悟空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嘴里喊“变、变”,棍子就在手中从针变成神棍。悟空从身上拔根毫毛,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多少小朋友手里提着各种棍子,口里喊着“变、变”,脑海里幻化出的世界都是得益于悟空的会“变化”。

“法力”也是让小朋友痴迷的地方,悟空、八戒、沙僧三位降妖伏魔师需要法力,来帮忙的神仙离不开法力,连作怪的妖怪靠的也是各种能量级的法力。

“法宝”与“法力”是一对兄弟,法宝要靠法力施展,高超法力的拥有者常常拥有高能的法宝,“变化”、“法力”、“法宝”背后靠的都是作者超级的想象力,作者的超级想象力开启了无数孩子的智慧空间。

《封神榜》里也有半人半兽,也有法力与法宝,也拍过电视剧,为何《封神榜》没有《西游记》出名呢?

同样都是借力神话传说,叙述方式大有讲究,《封神榜》用的是成人语言,一本正经的写,写得一本正经。

《西游记》作者本人必然是充满了幽默感与娱乐精神,作者的特性影响了作品。西游路上,悟空与八戒两个搭档,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有趣的画面,一本正经打妖怪的同时,处处欢声笑语,让小朋友也好,老人家也罢,既看得懂,又看得开心。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一部奇幻题材作品,也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依照我的理解,今天流行的科幻题材,在《西游记》中也能找到雏形。

人的肉眼能看到一重天,借助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一重天之外的太空,但是,人依旧看不到玉帝的凌霄宝殿、看不到太上老君在三十三重天的兜率宫,为何?并非望远镜功能不够强,并非天上的神仙住得实在远,而是神仙们住在今天语言所说的四维空间。

“地上一年,天上一天,”说的并不仅仅是神仙活得效率高、寿命长,时间的不同,其实说的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计时方法的不同。

西游取经团队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到雷音寺的,而书中常常说佛祖住在“西天”,“西天”到底是在地面,还是在空中呢?

书外真实的唐僧玄奘,当年确实是从地面走向地面,到古印度抄了不少经书回来。

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十万八千里的过程都在地面完成。只是,真正到灵山脚下,出现了一只无底船,驾驶员是位叫接引佛祖的高僧,踏上那条船,唐僧回首,见到自己的尸首留在岸边。

文中的接引环节安排,很好的解决了雷音寺到底在地面还是在空中的疑问,上了无底船之后,唐僧师徒进入的既不是地面也不是空中的雷音寺,他们进入的是四维空间。

至于如来佛、玉皇大帝,以及其他菩萨、神仙,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当神话故事讲,甚至冠以“封建迷信”。那是人们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将《西游记》中的神仙人物换现代词汇表达,他们就是外星人,他们的坐骑、甚至他们本人就是“宇宙飞船”。

能够解读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将《西游记》蕴藏的想象力发挥充分了。

叫今天的小朋友完全啃原著有点累,接触《西游记》可以从过去的连环画、动画片、电视剧入手,也可以通过不断出新的西游题材作品给小朋友增加接触的机会。

当然,《西游记》的魅力还在于对读者人群的全覆盖,成年人多读几遍《西游记》,或者将《吴歌闲谈西游》系列五十六篇全部看完,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凭着对读者人群全覆盖这个长项,我认为《西游记》能在四大名著排首位。

《吴歌闲谈西游》一共写了五十六篇,每周二、四、六晚上推送,感谢阅览并频繁转发朋友圈!

欢迎给我私信留言发读后感!

谢谢不愿留名的康老师帮我完成校对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