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章

2023-05-15 02:23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章1

作者:商志晓(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突出强调。为此,我们要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及其重要意义,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施与落实推进,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作为当前以至今后的工作重点,切实抓紧抓牢、抓出成效来。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在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务必要在广泛践行上下功夫,而首先要做好的一项工作,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广泛践行的第一步,是为取得践行实效打牢根基、先行做足的基础性工作。

抓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资源宣传教育。我们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社会发展成就,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我们党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支撑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资源,凝结着我们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结着我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我们必须把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宣传教育的最好教材,大力弘扬,常抓不懈。

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化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进行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为信念的宣传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全社会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思想基础。我们要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已经广泛普及并深入人心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深化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新要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补充完善新的时代内容,让深化宣传教育不断出新出彩。

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持续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及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四史”宣传教育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仍需接续抓好。要以党的历史为主线和重点,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贯通起来学习把握。要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化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来之不易。在抓好“四史”持续宣传教育过程中,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力量之源。“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我们需要首先把理想信念教育抓好抓实,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促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在融入国民教育中促进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在全社会打牢“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理念共识。要在抓好抓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在常态化上下功夫,在制度化上做文章。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充分运用各种典型事例,使理想信念教育不虚、不假、不空泛,使理想信念教育实在、可信、有力量。要注重解决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手段与机制,坚持多措并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使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发挥凝心聚力的强大功能。

二、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我们除了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外,尤为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辩证统一的。宣传教育是前提条件,铸魂育人是目标追求,由宣传教育到铸魂育人是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表层到深层的递进过程。宣传教育的创设条件是铸魂育人的思想支撑,铸魂育人的实际成效是宣传教育的目标追求。我们要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铸魂育人、培养新人。

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既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又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养新人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为此,我们要科学设计课程,推进教材建设,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堂教学水平;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科人才,推出理论研究精品力作,厚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学科基础,让“三进”工作卓有成效开展。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新时代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在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并构建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方法的前提下,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突出各育人系统之间的共同作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次立体、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要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打造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队伍,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要从大学、中学、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点、需求出发,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实践育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灵活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格局。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个过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党全社会都要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使命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切实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与日常生活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既要在“践行”上用力,也要在“广泛”上使劲。“践行”是实质、核心,“广泛”也要兼顾到。践行需要宽度、广度与深度,践行成效需要在多领域、多层面呈现。广泛性是实效性的基础保障,实效性是广泛性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针对全社会、全体民众的,是全社会、全体民众以至每一个人都应当倡导、树立并遵循的准则与规范。把“广泛”与“践行”结合起来,把广泛性与实效性融为一体,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既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也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只有通过严格执法去倡导核心价值观,通过公正司法彰显核心价值观,通过全民守法去践行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才能够真正同向发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大力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各行各业虽然功能属性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都应当通过自身努力在思想建设、道德建设、作风建设方面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各行各业都要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行风评议,规范行业行为,彰显正确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行业本领域深深扎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过程,就是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实践养成过程,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提出来的,与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寄托着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我们用日常生活语言展示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人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正确思维、规范行为和良好习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与我们常相伴随且不可或缺,成为大家日用而不觉的基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我们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情境、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取向。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能够落细、落小,化成家风、民风、乡风,真正成为弘扬正气、引人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 《红旗文稿》2022/24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章2

相信积累的力量,你走过的路不会白费

提笔想给文章增加点文采却脑袋空空,无从下笔?

如果你也被以上情况戳中,那么就来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

人民日报的金句合集,就是顶级作文素材,学会写到作文里,就是给屎盆子镶上金边!作文分数高的嘞!

Part1金句合集

1. 每一个为国捐躯的生命背后,都有不应被遗忘的英勇故事;每一个埋骨他乡的忠魂之中,都烈烈燃烧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 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

3.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

4.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5. 抚今追昔,一瞬浓缩百年;家国记忆,涓滴汇成巨澜。

6. 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

7. 时代在变,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8.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9. 孔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推己及人、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

10. 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的力量之所在。

11.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生生不息,是为中国。

12.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13.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

14. 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根植于精神的沃土。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盛之基。

15. 时代在变,年轻的面孔也在变,但爱国和追求进步的目标永远不变,红色基因的底色永远不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永远不变。

16. 中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17.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18.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奋斗两个字写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基因里。

19.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20. 在“发光的瞬间”“闪亮的日子”“无悔的青春”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

21.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Part2惊艳段落

1. 历史的江河奔腾不息,在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那些始终激励人们前行的,是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


2.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

3. 深悟大与小的辩证法,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胸怀“国之大者”,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回溯历史,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视死如归,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来建设新中国的不计得失,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的牺牲奉献,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用行动书写下对何为“国之大者”的回答。


4. 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


5. 回看旧岁,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谋划新年,我们更坚信:春暖花开,相聚可待;山河无恙,未来可期。


6. 峥嵘岁月中,革命先驱不忍山河受难,于暗淡世间振臂呐喊;血性儿女,或为守卫山河,喋血沙场: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筹谋交锋,甘做“隐形的守护者”。和平年代里,爱国者立志报国,坚守岗位、深耕钻研,为振兴民族挥洒青春、奉献一生。


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敢。妄自菲薄,亦恐才华自负,忘了初衷。华夏,从历史中走来,在朝代更替中发展。泱泱华夏,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夏儿女。当代青年更应发扬精神,更筑中国辉煌,书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8. 走过太初混沌,走过二十四朝,中原九万顷,书写了历纪第一章;走过山河浩荡,走过彩旗飘扬,鲜艳的彩带挥舞出龙的脊梁。我泱泱中华,历尽无数沧桑,仍迎风翱翔。


9.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有着璀璨的光辉,渡过大自然的天灾,也挡住了侵略者的铁蹄。饱受创伤后的涅磐重生,使中国如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架起历史的罡风,铸就又一篇盛世华章。


10. 自中华儿女踏上脚下的土地,祖国便恒久予以哺育、滋养。纵览九州四海,祖国锦绣山河,开拓视野、壮人心胸;漫溯千年春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蕴藉广博,丰富精神、育人奋进。


11. 盛世将颓,临渊而侧的岁月里,曾有人身先士卒,扶大厦于将倾,诠释了真正的忧国忧民。而今虽然五风十雨,国泰民安,但我辈也当谨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殷殷之情,铭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血豪情,与国执手,与国携长,用热泪与汗滴铸就新的辉煌的中国。


12. 悠悠五千年,中国文明是唯一不被历史洪流湮没的长久文明,渡过大自然的天灾,也抗住了侵略者的铁蹄。饱受创伤后的涅槃重生,使中国如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架起历史的罡风,铸就又一篇盛世华章。中国,如鹏腾飞而起,在世界浩瀚汪洋中翱翔,声震寰宇。向前,是未知的挑战和黑暗,可背后,有无数点点星光为其闪耀,你依旧可无畏前行。

作文不好?

无所谓,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反正你会高考语文130!加油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章3

与西南联大博物馆口述史采集团队在一起

与联大同学合影

1946年,西南联大最后一届学生自治会全体理事祭扫一二一烈士墓

西南联大读书时的胡邦定

与联大同学在昆明

◎龙美光

6月1日下午,正修订西南联大专题史料的征集启事时,负责文物征集和口述史采集工作的同事满脸惊疑地告知,胡老刚刚走了!

“哪位胡老?”我追问。“胡邦定先生!”同事回答。

我完全不敢相信,只好求助住在胡先生楼下的联大校友李凌先生的女儿,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真的走了,在家中安然地走完了100年的人生。

对于胡邦定先生,这位长期战斗在物价战线上、大家对其人其事却知之不多的西南联大校友,我一直怀着特别的钦佩之情。我和他的认识,却源于一次非同寻常的“读者来信”。

1.一封带刺的匿名信

2013年9月起,我在云南师大编内部刊物《西南联大讲坛》时,曾在联大北京校友会推荐下,将此刊分别寄赠一批健在的校友。因为这本铜版纸彩印的内刊用了较大篇幅刊登联大的历史掌故和老照片,一度承担着联大云南校友会简讯的角色,我相信一定会得到校友们的欢迎和支持。果然,很快就有李凌、严宝瑜、张友仁、汪兆悌等来信来稿支持,这是我意料中的。

可是,有一天,从校党委宣传部转来一封寄西南联大讲坛编辑部的信。信封的面上写了三位执行主编的名字,显然是不知道写给谁更合适。寄件人信息只写了这样一行字:“北京一读者投书。”除此而外,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自然是无需我们回复之意了。

拆开信封,单线美工纸印刷的信笺上,写了满满一页。信一开首就直言不讳:“读第14期《西南联大讲坛》,很失望。”他直言,此期其中一篇文章“东拉西扯,鸡零狗碎”,“文不对题,莫名其妙,你们居然加以连载,岂不可笑”,并告诫:“我对《讲坛》一向很尊重,希望你们也要自重,不要再登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接着,他对该期吴宝璋教授文章中“联大清华研究所”的情况指谬,并对“杨振宁在两万考生中名列第二”的说法持疑。他说:“我也是考上联大的,从未听说还排过名次,不像现在宣传‘高考状元’之类。”

最后,他又毫不客气地批评:“再贵刊有总策划二人、顾问二十二人、主编三人、执行主编三人,还有整体设计一人、编辑二人……不知总策划是干什么的,主编又是干什么的?有主编又有执行主编,那么三个主编都是不执行的了?……编辑部是组稿、编稿,办实事的,要那么多‘官员’,谁来办事?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名言,你们当然听说过。一个学术单位办的刊物,也像衙门一样排一系列官员,有意思吗?联大有三校,没听说为平衡、照顾,设三个教务长、三个训导长、三个总务长,每个学院设三个院长。一个编辑部,要摆这么多牌位吗?看到这一切,很伤心!我好管闲事,想到就说一说。”信末署:“一个关心贵刊的读者,九十多岁了。2015.11.3”。

读完全信,我甚为震动,也甚以纯净学术空气为追求的这本刊物太具行政色彩而羞愧(当然,连载文章是否真如老先生所说“粗制滥造”,倒见仁见智)。我深知,这是一位熟谙编辑工作的联大老校友的谆谆告诫。尤其是他对编委名单的尖锐意见,我早深有同感,只是讳于我们对这种现象的习以为常,一直未敢打破,因而连办14期也从未改进,直至老先生这次忍无可忍大发泄。

老先生既未留名,一定是对我们是否接受意见不抱希望。但这既然是一份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刊物,对这样的逆耳忠言和实话实说绝不应该不当回事。对匿名信的最好回应,当然不是设法予以申辩,而是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于是,我将信的主要内容分发办公室同仁传阅,建议尽快进行改进。于是,从第15期开始,我们实事求是地对编委会名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顾问名单由原来的22人减至3人,主编、执行主编等名单都进行了合并和大幅度“缩编”。

从此,老先生再无新的信件寄来了。但是这位不顾情面、直言敢说的老先生到底是谁?这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

2.考入联大历史学系,学号为31141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三年。时值西南联大在滇办学80周年,也是云南师大建校80周年(联大结束时,新成立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决定将联大校庆日11月1日也定为本校的校庆日,以示对西南联大永久的纪念)。为迎接校庆,新建的西南联大博物馆也定于校庆日前开馆,博物馆还决定组织团队对健在的联大校友集中进行抢救式口述史采集。

2018年5月中旬,我们团队一行8人从昆出发赴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为期半月的口述采集工作,先后对许渊冲、潘际銮、郑哲敏、吴大昌、李忠、岳风、李怀伯等十余位校友及郑光、周广业等20余位亲属进行了口述采访。

22日下午,我们前往朝阳区安慧里,敲开了胡邦定先生的家门。胡老生于1923年1月,是江苏镇江人,担任着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的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于抗战期间流亡四川,1942年高中毕业后从重庆考入联大历史学系,学号为31141(即1942年入学报到的第141位同学)。1945年,休学一年,任云南建水建民中学教师。1947 年在北京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工作,1994年离休。这次对他的口述史采集,也是在联大校友会和李凌校友子女李英、李晓红的帮助下进行的。

一到门口,红光满面的老先生与家人一起,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进门后,只见橱柜里、过道上、茶几上,随处是码得整整齐齐的书籍,一屋书香扑面而来。

在老先生招呼下,我们开始了三个多小时的口述史采访。他开口第一句便是:“我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他回瞰了深厚的家学渊源,“我的曾祖父、祖父是儒商,我们家的规矩——男孩子不管怎样一定要读秀才,然后再来学生意。做了秀才以后不考举人,因为考举人就想做官了。”

于是,从私塾开始,他又念小学,上中学,进大学深造。早在中学时,他就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图书,参加读书会,大开了眼界。中学毕业时,西南联大名师云集、思想自由的环境吸引了他去报考。

进联大后,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这位联大的“31141号生”只好和不少同学一样去做家庭教师,以解一时之忧。他也投入紧张热烈的学生活动中,在高声唱歌咏队、在僧音合唱团、在“潮汐”壁报、在建水县建民中学,他深受进步氛围的感染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1946年,在昆明翠湖边上,这位联大学生会的骨干成员避开了警备司令部警察的视线,在入党介绍人的带领下,举手向中国共产党宣誓。

3.联大学生最瞧不起翻译一本外文书拿着讲的老师

胡老还回忆了金岳霖、吴晗、张奚若、陈岱孙等不少名教授的趣事。他说:“我们的系主任雷海宗,教我们‘世界史’‘中国史’。他不管讲什么课程从来不带手稿,但是年份、姓名、事件从来不错。”他回忆,作为历史学家,雷海宗上课绝不拘泥于哪朝哪代哪件事情,而是往往结合当时的时事进行阐发,总能“联系实际讲出一些道理来”。

他接着说:“其实联大学生最瞧不起(哪位老师)拿一本外文书作了翻译后来讲一遍,(大家)最尊重的是有创见、有创意,能给你一些启发的老师。同样,老师对学生也是(这样),你照我讲的回答了,(我会觉得)无所谓,但是你有创见就给高分,所以西南联大学风好跟这些有关。”

他回忆了吴晗先生教授“中国通史”课程的情景。“(一般来说)中国通史历来都是按朝代讲的,从上古、秦汉,然后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而他不是,他是按专题来讲,比如说征兵制度、租税制度,一个一个专题把它融化了。(他讲课)有一个特点,没有讲义,也没有参考书,因为是他自己组织的。所以如果不认真记笔记,考试时就考不出。笔记都认真看了,再补充一些材料更好。我之所以能够得第一名,就是因为我看了一些参考书。所以,也不是说你非得按照他的说法,只要你有知识,他就欢迎。”

“联大(办得好)是两个条件:一是师资好,再一个是同学的水平也比较高,这是很重要的。有了好的同伴,你不用找教授去,在学习过程当中互相启发,互相启示,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他回忆,中文系有位教授讲唐诗,常以画图来表达诗意,“某一首唐诗在什么地方什么景致,他就是把这个诗融化了,完全不一样了。”

他还回忆了张奚若、冯友兰、闻一多、陈岱孙等一批名师的风采,漫谈了汪曾祺、李凌、王汉斌、彭珮云、李晓、袁永熙等同学的情况,回顾了在昆明的衣食住行、参加地下党、办壁报的情况等等,还深情地清唱了激昂的西南联大校歌。总之,他对联大名家辈出,师长的“一时俊彦,学贯中西,博通今古”“人才之多,可谓极一时之盛”极尽赞叹和敬仰,对联大同学经“人才摇篮”培育所取得的瞩目成就由衷自豪。

4.沉潜三年多的谜团揭开了

采访结束后,我们应邀参观了老先生的卧室和书房。在卧室过道的书桌上,我一眼看到了我客串编辑的整整一摞《西南联大讲坛》杂志,内心倍感亲切。

说话间,老先生递来一册打印本的小册子,书名是《西南联大回忆一束》,收录的多是他在各处发表的一些文章。他在书的前言中说:“西南联大从1937年9月10日由国民政府宣布设立算起,到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宣布教学活动结束为止,共计8年零7个多月。从联大宣告结束到目前,已逾70年,但报刊、杂志上纪载、评述西南联大在教学、科研上如何取得重大成就的文章,仍不绝于书。这是一个非常少有的现象,说明社会各界关心西南联大或者说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热情始终不减。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大多数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佳作,但也有些文章由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或得之于传闻,或来自稗官,其可信度自不免要打点折扣。”

前言还说:“我1942年考上联大,读书3年。1945年休学一年到外县教书,因此1946年没有在昆明毕业,而是1947年在北大毕业。但我离休后在联大北京校友会长期任副会长,并负责《简讯》的编辑工作,接触的稿件和各种信息、资料较多。这使我能掌握较多材料,从而使我能写下一些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章。虽然水平不高,但对于关心西南联大的同志来说,还不失为一份参考资料。”

翻开简易的小书,《我到昆明西南联大报到——现实引起的回忆》《联大往事杂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等文章映入眼帘。粗略浏览,觉得此书是联大人的亲历亲闻,具有较强史料价值,以打印本行世受众奇少,不免有些遗憾。因为联大博物馆及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西南联大史料的整理出版,陆续出版过一批“西南联大研究文库”,我想老先生这自印本值得推荐出版。我将想法马上汇报到了博物馆,得到大力支持。于是向老先生约定,此书先由博物馆编印内部版,再争取正式出版,为便于推广,我还建议将书名改为《联大杂忆》。

回昆明后,我们一面整理口述史采集的文字版,一面抓紧筹备内部版《联大杂忆》。该书在原自印本的基础上又作了增补,并赶在校庆前夕如期印出。因后期还将正式出版,我请老先生继续修订完善。不久,就收到返回的意见。除逐页的修订外,在《一所在白区成长起来的红色学校——记云南省建水县私立建民中学》一文空白处,批注着这样一段话:“此文与这本小册子的主体思想不合。本书主要讲联大,忽然冒出这么一大篇‘建民中学’来,实在于理不合,一定不要发表,请删除,请尊重我的意见。不能因为你们在云南就要发表与联大无关的文章!不要为增篇幅,就加字数,我出此书,一不为名,二更不为利。一本书应有一定的体例,不能乱来!!”

连打几个叹号,让人忽然有似曾相见之感。我突然想到,几年前那位匿名的联大校友的信,不就是这样不客气的语气?!于是,翻箱倒柜找出那封信,比对字迹乃至信封上的邮戳,“一个关心贵刊的读者”的身份暴露无遗。如此真性情,难怪此时已104岁的老作家马识途先生这样为“杂忆”题词:“真知灼见,情深意切。”

生而有幸,在如此情形下破解了沉潜三年多的谜团,我对这位直言不讳的老校友更加敬重了。

5.对联大往事历历可数,眼前之事却屡过屡忘

从北京的一面之缘和多次通话后,我和老先生成了晚识的熟人。我知道,胡老从北大毕业后,曾在《大公报》从事记者工作。1948年4月12日起在该报发表的一篇《参观开滦煤矿》的连载报道,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他在报道开头写道: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 但煤荒并没有随寒流而去。开滦在弥天烽火中,已成为全国惟一产量最大, 设备最完整的烟煤矿。每月四十万吨上下的煤产量,不仅供应了平津一带的工业动力,推动了整个北方的铁路运输;乃至沿海的轮船,京沪以及广州的无数机器的轮轴均靠开滦煤来转动。在今天,中国的光与热的主要源头在开滦。矿务局给我一个参观开滦的机会,愿乘这个机会谈一谈开滦的近况。”

可能正是《大公报》的这段特殊经历,使他逐渐成为一位专业的老记者、老编辑。他退休前是国家物价局副局长,却以担任了25年的《价格理论与实践》杂志主编、担纲过大量的文字编辑工作为自豪。离休后,他担任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多年致力于《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的编辑工作。正是这些丰富的编辑经历,使他对我们的编辑工作提出了非常专业而中肯的意见。

我们在北京访问胡邦定先生的时候,他已经95岁高龄了,但对西南联大的往事,还能如数家珍。“未消失的西南联大”数字复原项目发起人陈立萌请教联大的许多细节,他均一一详复。

担心“词不达意,难以收拾”的他,还以密密麻麻的钢笔字书面回忆了联大的男女生宿舍、伙食、师生特点、爱国传统等诸多情况。他认为:“联大的影响不仅及于在昆明的八年,她的传统,她的办学理念,她的学风和在学术上、政治上所取得的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会有长期的作用的。”

谈及抗战时期生活那么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成功之道,他回复陈立萌:“我的理解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励,这是根本的动力。日本人占了我们大半个中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我们怎能忍受这种凌辱?!国家教育事业不能停,教师也不能都到战场上去与敌人拼刺刀,只有把仇恨化为力量,在教学、科研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这就是我们终于战胜敌人的保证。”

对联大往事历历可数,对眼前之事,他却屡过屡忘。虽然,每次他往昆明打电话都不忘拨我的号码,但通话后往往都要用普通话问一问:“你是哪里人呀?”当我回答:“胡老,我就是云南人呀!”他马上就用一口流利的昆明话交流:“那我和你家(jiē)就用云南话交流好了。”

他始终牵挂着西南联大故地的青年学子的成长。2020年,他和夫人许慈文将自己的退休金30万元捐赠给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专项励学金,以资助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他与同学们视频连线,深情寄语:“我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健康成长,你们是西南联大真正的传承人,我希望你们可以守住本心,把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下去。”

辞世前几周,他仍牵挂着孩子们。5月4日,他打来电话,说是本来要给孩子们写一封信,但因病体垂危(并补充说身体实在是软弱无力),没法再写信,请我一定转达对孩子们的歉意。他用道地的云南话说:“那就拜托了!谢了谢了!”

和联大许多校友一样,胡邦定先生认为哪怕生命终结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2021年,他曾和北京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赠书,去世时因新冠疫情所阻未能实现。走完百年人生旅程之后,他的子女们又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实物、档案和大部分的藏书捐赠给西南联大博物馆,这如同老先生忠魂再返联大,其人其事其高风,将为后来人永铭。

可敬的西南联大31141号生,安息吧!

2022年6月1日深夜起笔

9月7日凌晨完稿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丛书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