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纪念抗战70周年的文章

2023-05-15 00:35 作者:中国军号 围观:

千锤百炼铸忠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军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纪念抗战70周年的文章1

来源:学习军团·中国军号

作者:张科进 安普忠 王玉山 李世昭

盛夏时节,记者参观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一支队史馆发现,馆藏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同一个主题:忠诚!

在该支队历史的时间轴上,有两个年份意义非凡。

1990年,该支队在北京组建。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讲述了支队官兵听党指挥、肩负重任的奋斗故事,凸显了忠诚的特殊意义。

2013年,习主席视察该支队。屏幕上回放的那一幕幕温暖场景,9年多来一直激励着支队官兵忠诚守卫祖国心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时代各有不同,忠诚一脉相承。该支队政委贾艳国告诉记者,无论时代、环境怎么变,官兵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

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融入血脉,正是该支队永葆本色的秘诀!

“全军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旅团党委、政治机关”“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史馆里的奖牌和荣誉锦旗,是该支队坚持举旗铸魂,锻造“铁心向党担使命的忠诚卫士”的有力见证。

忠诚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理论武装

“入伍才10个月,我变化大得连家人都快认不出来了。”采访中,该支队“红肩章”理论宣讲队队员、十五中队列兵张仕龙感慨地说。

入伍前,身高1米77的张仕龙长得白白胖胖;如今的他,瘦了10多公斤,晒出了小麦色。前不久在野外执行任务后,他拍了张照片发给家人,父亲愣是看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我儿子啊!”

“小张刚到我们班时,军事体育训练成绩‘吊车尾’,让人那个愁啊!”班长李小强说,那时班里组织3000米跑,刚跑完第1圈,队伍里就找不到张仕龙了;单双杠训练,他更是连杠都抓不稳。

面对艰苦的训练、糟糕的成绩,张仕龙心里不是没有打过“退堂鼓”,但他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的张仕龙,跑3000米12分钟轻松拿下,军事体育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多次受到中队表扬。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中队训练尖子。

“训练这么苦,你靠什么坚持下来?”听了记者的提问,张仕龙坦言,理论学习对他的影响最大。

从张仕龙踏进警营的那一刻起,该支队的理论灌注就同步展开。他们利用“三个半小时”“士兵讲堂”“双百微课”等时机和载体,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每次党和军队召开重要会议、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都及时组织传达学习。

张仕龙印象最深的,是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专题理论辅导。决议中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阐释,让他强烈感受到军人的荣誉与使命,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入伍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个人的事,关注最多的是娱乐、时尚和汽车。现在不一样了,我经常想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成为对国家和部队有用的人。” 张仕龙由衷感到,理论学习让他的头脑越来越清醒、信念越来越坚定。

张仕龙很快成为中队小有名气的理论骨干。今年3月,经过层层推荐、考核,他成为该支队“红肩章”理论宣讲队的一员。

前不久,张仕龙结合最新国际形势和身边事例,讲授“打仗和准备打仗”主题微课,在支队广受好评。

一名士兵的成长历程,折射出这支部队的忠诚密码:忠诚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理论武装。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支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引导大家弄清“军队由谁缔造、为谁扛枪打仗”等重大理论问题,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让忠诚教育变得更有温度,真正走进官兵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

“我只是缺了肋骨和半块肺叶,但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再也回不到祖国了……”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铁原阻击战的老战士王应邦的一番话,让该支队十四中队、“大功连”时任指导员马军瞬间“泪崩”。

今年深化主题教育过程中,马军计划通过情景剧的方式,重现先辈70多年前参加过的那场阻击战。经过反复打磨,情景剧《忠诚》被搬进中队教育课堂。“刺刀见红”的英雄故事、鲜活生动的呈现方式,让官兵仿佛穿越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大家深受感染。

“是什么支撑先辈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情景剧结束时,感人至深的旁白直击官兵心灵,传承先辈精神、当好革命传人的信念在大家心中牢牢扎根。

“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让忠诚教育变得更有温度,真正走进官兵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才能进一步夯实官兵忠诚维护核心、矢志奋斗强军的思想根基。”该支队政治工作部主任张勇告诉记者,支队的忠诚教育着眼新时代青年官兵特点,始终以启发自觉为主,通过“忠诚”故事会、“党史剧场”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官兵对党忠诚的信念。

“忠诚”故事会,是该支队群众性教育活动。在十二中队举办的“忠诚”故事会上,战士晏召鹏的故事让战友深受触动。

“召鹏,刚接到你姐姐电话,你父亲去世了……”今年初,正在执行重大任务的晏召鹏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他一下子就蒙了,半天才缓过神来。

中队领导计划特批他回家尽孝,但晏召鹏考虑到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自己岗位的特殊性,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坚守战位直到任务圆满结束。

任务结束那天,晏召鹏含泪给父亲写下一封信:“爸,虽然这封信您无法收到,但我今天还是有很多话想对您说……”

“爸,我来看您了。”返乡后,在父亲墓前,他拿出那封信,眼含泪花轻轻地念着。

一场“忠诚”故事会,说不尽官兵的忠诚。晏召鹏的故事,让大家红了眼眶。

该支队领导介绍,“忠诚”故事会已举办了6年。一个个有温度的“忠诚”故事,成为支队官兵培塑忠诚品质的宝贵滋养。

在任务一线百炼成钢,让忠诚底色熠熠生辉

一名忠诚于党的好兵是怎样炼成的?在该支队,五中队上士班长吴刚就很有代表性。这名2013年9月入伍的战士,曾3次接受习主席检阅。

2014年底,吴刚通过严格选拔,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集训队队员。阅兵集训淘汰率非常高,近半数队员最终被淘汰;阅兵训练非常苦,汗流浃背是常事。

吴刚的右手腕曾骨折过,随着训练强度不断加大,提枪次数多了就会疼痛,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吴刚暗暗激励自己:“支队选拔我参加阅兵,决不能丢脸,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他心中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忍着伤痛加班加点训练,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受阅队员。集训队教练这样评价吴刚:“虽然年龄小,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训练敢于上强度。”

“向右——看!”阅兵当天,第4排面第5名的吴刚一个右摆头,英姿飒爽、刚劲有力。那一刻,他心中暖流涌动。

两年后,吴刚成长为一名班长。他凭借过硬素质,参加在朱日和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草原紫外线强,他每天顶着烈日、迎着风沙训练,脸上、脖子上的皮肤被大块大块晒伤。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吴刚作为武警部队方队第4排面基准兵,又一次光荣地从天安门前走过。

一次次重大任务考验,让吴刚迅速成长为优秀班长。他所带的兵,有7人立功、入党,26人走上阅兵场。

“我是支队接受习主席检阅最多的兵”“我是支队参加阅兵次数最多的兵”“我是支队在天安门广场执行任务最多的兵”……听着官兵们自豪的介绍,记者发现,像吴刚这样的兵在该支队还有很多。支队长陈攀峰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充分利用执行重大任务机会多的优势,在任务一线培育“铁心向党担使命的忠诚卫士”,取得良好效果。

2012年8月,党员班长张家润凭借过硬军事素质,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担负重大使命任务。任务期间,张家润不惧生死、不辱使命,荣立二等功。

2015年2月,战士郭开焕在巡逻途中发现有人坠河,他毫不犹豫跳入河中,与战友协力救起落水男子。事后有人问他,下河救人前有没有考虑过个人安危。他回答:“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

2020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该支队维护现场秩序。当天凌晨,突降大雨,现场群众纷纷自发为官兵撑伞。“后退一步——走!”听到口令,700余名哨兵步调一致,把雨伞留给了撑伞的群众。这一场景经新媒体传播,瞬间感动无数网友……

利剑千锤成器,精铁百炼成钢。在任务一线,吴刚、张家润、郭开焕等一批青年官兵成长为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的忠诚卫士。

组建30多年来,该支队圆满完成200余场次重大活动执勤任务,用实际行动发出“铁心向党担使命”的时代最强音,官兵忠诚底色熠熠生辉!

▲紧急出动。武炎龙摄






忠诚的部队忠诚的兵

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一支队驻守在祖国心脏,拱卫在党中央身边,环境特殊、战位特殊、任务特殊、要求特殊。从组建之日起,该支队就倾力培育铁心向党的忠诚卫士,成绩斐然。

忠诚的部队忠诚的兵。在该支队,上到党委一班人,下到普通一兵,都把绝对忠诚植入灵魂、融入血脉,让忠诚于党成为一种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强化使命担当中锻造忠诚品质。

该支队的实践告诉我们,忠诚的培塑是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武装、教育引导,还需要日复一日、艰苦严苛的实践淬炼,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和狠劲,久久为功,百炼成钢。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

纪念抗战70周年的文章2

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77年过去了

有一段记忆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永恒

有一种精神

在今与昔的交替中闪耀

有一个梦想

在时与空的变换中升腾

图为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新华社发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

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图为平型关战斗中,一一五师某部的机枪阵地。新华社发

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以铮铮铁骨战强敌

以血肉之躯筑长城

以前仆后继赴国难

这是战斗在长城上的八路军。新华社发

14年山河不屈

14年浴血抗战

5000多个日夜

中国人打赢了这场

正义与邪恶

光明与黑暗

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世易时移,山川巨变

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

一个声音更加响亮

伟大胜利,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历史不会忘记

中国共产党人的果敢坚决和义无反顾!

历史不会忘记

中国人民的共赴国难和殊死抗争!

历史不会忘记

中华民族的巨大牺牲和历史功绩!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7万羽白鸽放飞蓝天。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策划:李瑜、李永锡

监制:周年钧

作者:马骁驹、卿珊

设计:殷哲伦

来源: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纪念抗战70周年的文章3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文/喻季欣

106岁抗战老兵王胜泉老人走了。

2023年4月21日,我从老人儿子王元生的微信上得知这一消息。老人走得安详,也有些突然。2月28日,我趁回老家的机会,专程前去给住在宁乡市流沙河社区沙坪“爱心房”的老人拜年,也为宁乡七中建校一百周年探访这位第一届校友的近况。一百年,第一届,他该有多少故事?他有着这所湘中乡村学校怎样的精神传承?

2月28日,作者拜望王胜泉老人(右) 王元生摄。

春寒料峭,老人和衣躺在床上,但精神饱满,回首往事记忆清晰,许多细节恍如眼前。似乎一种触动,交谈中,老人让儿子拿出他2019年荣获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向我展示。拂去岁月风尘,跨越世纪时空,聆听老人的叙述,令我如沐春风。

1917年4月1日,王胜泉老人出生于宁乡流沙河沙坪王家祠堂,6岁时入流沙河花林村林山书院读书两年。这所学校是如今宁乡七中的前身,由“宁乡四髯”之一的王凌波等人主持创办。王凌波与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是宁乡早期影响卓著的共产党人,因他们都蓄须明志于革命事业而被誉为“宁乡四髯”,并在林山书院播下革命火种,激荡起宁乡七中的“初心”与“使命”。

因家有8个兄弟妹妹,做裁缝的父亲无力挑起家庭重担,读书两年后王胜泉辍学了,在家作田几年后向时为宁乡著名的花鼓戏大师、比他大6岁的王命生先生学唱花鼓戏。1938年正月,正与师傅一起在流沙河唱年戏的他,因连续三天三晚的演出疲惫不堪回家休整时,碰上抓壮丁。

“不去当壮丁,就要出一百块钱。弟弟妹妹都在外面讨米,家里哪有钱?”王胜泉老人叹息道:“就缺这一百块钱,我就被抓去当了壮丁。”

回忆这段往事,老人真切而心酸:“一被抓去,我就被关在黑屋子里,几天后被送到长沙,在长沙坐上闷罐子火车到汉口,再到郑州,直到陕西渭南被编入胡宗南的90军53师5团。由于读了两年书,我被派去学通讯业务,成了通讯兵。内战去攻打延安时被俘虏。”说到这里,王胜泉老人神色一转,脸有红光。人生一个特别机遇到来,命运在这里发生转折。

“我在俘虏队被押往延安革命根据地时,踉踉跄跄中掉进一个深沟。”老人对这个细节珍藏于心。被摔痛了的他一句家乡话不由脱口而出:“咦得了(怎么得了)呢,果深(这么深)呀。”

没想到,就是这句话,机遇伴随而来。王老回忆道:“我从沟里爬上来后,突然后面一个人上来问我‘你是哪里的’,我说我是湖南的。‘湖南哪里的?’他又问。我说宁乡的。‘宁乡哪里?’他再问。我说流沙河的。说完,我心里蹦蹦跳地看着这个人。‘我是沩山的呢。’他听我说完后,就大笑着亲切地对我说:‘我叫谢觉哉’。”

老乡见老乡,王胜泉眼泪汪汪。他此时并不知道谢老的身份地位,但在林山学校读书的两年中,从王凌波给学生们做的报告中,他懂得一些道理,在后来还知道“宁乡四髯”。此时相见,委屈、难过一齐涌上心来,他热泪奔涌。谢老温情地扶住他,给他擦去眼泪,又关切地问起他的情况,嘱咐他以后在革命队伍好好干。王胜泉感激地向谢老连连点头。不久他被安排在延安一个炊事班,一边做饭,一边养马,不时可以见到谢老。

一天,延安一个文工团在排练,听到锣鼓唢呐声,挑着水往炊事班回走的王胜泉不由自主地扭动着肩上的担子,走起台步来。没想到这一幕,又被谢老看到。谢老走上来前来这般问道:“你认识王命生吗?”“认得呀,我师傅呀。”“你会唱花鼓戏?”“我唱过几年。”一番对话,王胜泉的生活再次迎来机遇。“那你到边区文工团来吧。”谢老说道:“我好多年没有听过花鼓戏了。”那时延安有多个陕甘宁边区文艺团体,王老由此进入了其中一个文工团。王老兴奋而清晰地回忆说:“在谢老的关心下,我仔仔细细地回忆过去与师傅一起唱过的、熟记于心的《书房偷叔》《讨学钱》《五更劝夫》《卖杂货》四个小花鼓戏唱词,一字一句写出来,与一位会唱黄梅戏的战友并几个湖南人很快排练演出,在延安唱了两年”

从掉入深沟爬上来获得温暖关切,从扭动的台步到成为边区文工团队员在延安演唱花鼓戏,一切来得如此突然而幸运,都只为遇见谢觉哉前辈,都因为从宁乡七中这所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学校接受教育,而赶上机遇走进革命队伍,而命运转折获得新生。

延安的阳光灿烂而温煦,延安的精神激昂而入身心。从此,王胜泉像换了一个人;从此,王胜泉的精神世界扬起了崭新生命的风帆。

从被抓壮丁,到上抗日战场;从革命战士到1950年回乡当普通农民,命运在延安转折,精神在延安升华,伴随王胜泉此后人生,升华着他的精神世界。73年普通农民生活,106岁漫长人生,构筑起他深邃而质朴的精神世界,留给我们深切的怀念与真诚的崇仰。

致敬,王老!您一路走好,王老!

(作者:广州市政府参事、暨南大学教授,中学毕业于宁乡七中)

本文来自【红网-时刻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