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过生发的说说(适合复读生发的说说)

2022-10-23 11:1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围观:

1997~1999,我经历的三次高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三联生活周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过生发的说说(适合复读生发的说说)1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

zhuangao@lifeweek.com.cn

01

我的高考,从一九九七到一九九九,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

一九九七年,十八岁不约而至。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剧照

高考意味着什么?志愿又是什么?我不甚明白,老师让回家问爸妈后填写。家里祖辈是农民,只有爸爸当过兵,转业后间或做些生意,妈妈做过小学代缺教师,她拿起那本排版密密麻麻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仔细端详着。

两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全家人毫无头绪,真真是“乱花渐欲‘惑’人眼”。恍然间,妈妈想起自己旧同事家的三儿子,她家学习最好的儿子,前几年因有门路考上了指标内中专,毕业后分配在某电厂工作。爸爸随即说,“那就报个电力大学吧,他是中专,咱是大学,咱们山西又是煤炭大省,到时候毕业了也去电厂,当工程师,不当那工人,挣钱也多!”于是乎,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都填上了电力学校。

人生中第一次,我在惶惑中参加了高考。分数下来了,我排在全校第23名,是妈妈替我看的榜单。

比我低三十几分的高一时的同桌最早拿到了通知书,他报考的是提前录取的军事院校。

接着,报山西农大、山西医科大、兰州铁道学院的同学也陆续拿到了通知书,属于我的通知书却杳无音信。等来等去才得知,人家的分数刚好够得着第一志愿,而我报考的第一志愿,那个电力大学,分数太高了。后来又得知,第二、第三志愿全白填了,达不到第一志愿就得从头再来,就得复读!

02

复读班开学开得早,我却迟迟无法真正面对“复读”这件事。

复读班的老师对着讲台下的学生讲话时难免难听一些,“你们真的听懂了吗?没听懂就说没听懂!都坐到这个地方了,别不好意思承认。”“同学们,要用功啊,难道明年还想再来这儿?”“你们不用功对得起谁呀?虽然你们智力方面可能比人家差点,可勤能补拙呀!”

我的十九岁就要这样不堪地度过了!

《最好的我们》剧照

一次,教我们立体几何的赵老头指着我让我回答问题,我回答得漫不经心但全部正确,他只好以“回答得很好,但可以再认真听一遍嘛,巩固加强一下”结尾。那以后,每遇到难题他才让我回答,还总不忘夸赞一番。从他那里,我似乎找回了些许丢失了好久的自信。

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我起伏的心情终归于平静。“好好念书吧,把自己没有吃透的知识点吃透,来年一定考个好分数,考他个清华北大!等去大学报到时,同学如果以为我是读小学六年制的,那就默认好了。反正这事藏得住,也没什么过意不去的,本来从小到大咱就是个好学生嘛。”

生命中第二次高考就要来到,我填报了北大。

考试前一天下午三点左右,妹妹陪我去看考场。

考场人太多了,鬼使神差地,我走上了滑梯,却没想到居然翻了个跟斗,人整个身子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头先着的地。“老天,这是怎么回事?我没得脑震荡吧!”妹妹吓傻了,继而大哭起来。“怎么会摔下来呢?”哦,低头一看,原来穿的凉鞋有点小后跟,梯子上端有块小铁皮翘了起来,好巧不巧绊了一下!

浑身有些疼痛,脸上有血渗出来,嘴巴里的门牙一晃一晃的,眼镜片,一片中间裂了,一片划拉出一条线。赶紧低着头扶着眼镜急匆匆去认考场,又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走回家。

爸爸带着我去了他战友开的牙科诊所。那位毫无无菌观念直接光着手给我检查牙齿的成叔叔说,我正在摇晃的三颗牙中,其中一颗门牙是保不住了,另外两颗牙,只要近些日子注意保护,会慢慢长好的,但回家后只能吃流食,千万不能随便碰这两颗牙。

爸爸到隔壁去了,不一会儿我就听到了他和妈妈的吵闹声。“谁让她上的滑梯?摔成这样,能去考试吗?还能考上北大吗?”我委屈不忿的泪水夺眶而出,整夜难眠,熬不住了才眯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只用吸管喝了一点奶,就去考试了。监考老师近距离地盯着我,仔细核对准考证......进了教室,好多人也都望向我,我回避着,默默地低下头。考试中,老师又把我课桌左上角的准考证拿起来看了两遍。这些动作,这些眼神,使我受伤的心又生发出了难堪。

左手一直扶着“变形眼镜”,恍惚中有些清醒,清醒中有些恍惚,结束考试的铃声敲响了。

成绩出来了,我考了全校第二,六百多一分。

妈妈又去学校帮我打听最终结果了。这一次,我错过了北大。妈妈不由得感叹,“还是晚了一步啊!”我不明所以地望向她,只听到她悠悠地说,“填完志愿后,就怕出纰漏,所以和你爸商量着去学校改志愿,结果张老师说来不及了,都交上去了。”“你们想改成什么?”“北师大。”

哎,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一天晚上,又听见了爸妈的吵闹声,还是因为我的事,好像在说,“谁让她非得报北大?”心头的怒气骤然喷出,“为什么非得是北大?一为名,我要通过上北大洗刷我复读的耻辱;二为钱,县里那个民营企业家承诺,考上了北大,一次性奖励一万块。你们不是也在电视上听到了吗?我不是为了减轻你们的负担吗?”于是轻轻掩上门悄悄走出全家租住了八年、栖息一隅的院子,趁着夜色出现在了大街上。

不知走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一辆车。我试探着问自己,“一个高考为什么能把你折腾成这副模样,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一次次遭受苦难?你有没有勇气撞上去结束这苦难?......为什么要撞上去?高考真能害死人吗?”这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多年来,我把它定义作“第一次接近自杀”。

不远处仿佛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再认真听,真的是在喊我。我故意不应声,恨恨地想,“终于有人开始关注我了!你们早干嘛去了?你们想过我的感受吗?最最难受的那个人是我呀!”

03

这下,我在学校更出名了。以前有点名是因为学习好,现在更有名是因为“既然学习那么好,为什么还要一次次‘补考’?”整日懒懒的,不急着再次走进复读班。爸妈也不催我,老师也说想去再去,先好好歇歇。

第二次复读,我的身心始终是松垮着的,有时候摸底考也不想参加,反正是旧卷子旧题那一套又一套,答案都背会了,连选择题的顺序都没变。

《十八岁的天空》剧照

人生的第二十个年华就这么“浑浑噩噩”地流逝了。

又要报志愿了。前两次都是考试前报志愿,且只有第一志愿作数。这次不同,政策变了,是考试后估分,估分后报志愿,且第二第三志愿都作数。

既然与北京无缘,那就走得远远的,离开这个伤心地......

第三次高考,分数六百零六,全县第六。

我报考了广州中山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只因那一句“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二零零三年,毕业那年,我选择了就业,从此踏上了艰难的“揾食”路程。

本文为读者投稿。

如果你对社会热点话题有敏锐的感知力与丰富的写作经验,欢迎自荐为《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自由撰稿人;如果你在艺术时尚、影评娱评、美食体育、旅游地理等任一领域有所专攻,欢迎随时给《三联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撰稿人申请与原创投稿皆发至:zhuangao@lifeweek.com.cn,此邮箱长期开放。投稿需从未在任何公开平台发表过(包括个人微信公众号)。

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生活周刊》编辑修改及发送。20天内未收到回复可另投他处。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自荐撰稿人”或“投稿+稿件领域”。

稿件字数2000~3000字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B站解读☞UP主:三联编辑部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动画教给我们的自由」

过生发的说说(适合复读生发的说说)2

第一篇章:高考对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昨天晚上,北城中学高三(12)班的刘中元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给我发过来一张图片:欢迎师爷王国权。乍一看,吓死宝宝了。后来我仔细思考:一向睿智的刘老师为什么要发这么一张照片呢?终于想明白了,两个目的:第一,是想告诉同学们,师爷来了,百年一遇,你们要仔细听。第二,是想告诉我,王老师,我把你当师爷,你得好好讲,给我长脸哦。所以为了刘老师,我是不是应该全力以赴啊?这是我今年高考励志演讲的第六站,也是我全年二十场演讲的第六场。所以非常感谢北城中学的校领导愿意搭起这样一座桥梁让我来传递正能量,要知道我很贵的。所以谢谢领导,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爱我的学子!

你们热烈的掌声让我非常感动,可今天演讲的第一个主题却很沉重。2003年我第一次走上高考励志演讲的舞台,那时我制定了一个伟大的人生目标:我要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哲学演说家。时至今日,17年过去了,我的这个目标仍遥不可及,我甚至觉得这个目标永远无法实现了。我反问自己:是我不够努力吗?非也。是我没才华吗?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这个在每个领域都能短时间就做出超凡业绩的青年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回过头来发现还是我的硬伤:高考。

大家看过我的电影《梦想者》,知道我经历过两次高考。第一次以一分之差落榜,第二次也只上了一个委培的大专。我天真地以为文凭不重要,走上社会,能力才是第一位的。只要刻苦,敢于拼搏一定可以成功。可今天站在这么大的讲台上,我想跟你们说,我错了。我曾经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名的人,这样我的演讲就能被更多的人听到,为此我做过很多努力。我跟百家讲坛联系,告诉他们我像易中天一样幽默,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个机会讲一堂课,给全国的中学生励励志。可他们一听我的学历就断然拒绝了我的请求,来我们百家讲坛非教授不可。我又跟中央一台《开讲啦》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联系,节目组只回了我两个字:呵呵。我又联系TED,他们看了我的学历证书后立马否决了我的提案,尽管他们也认为我讲的没毛病。

我在想:难道学历真有那么重要吗?它真的对我的事业发展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吗?

于是我在2017年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考北大的研究生,重圆我的高考梦。可这个决定从行动到结束只用了三个月。我买回了所有的自考书籍,开始全力以赴攻读北大的研究生。可那些英语单词真的是把我往死里整啊。背了忘,忘了背。还有汉语言文学古代史,全是生僻字,一页看下来,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查字典上,弄得我头昏脑涨苦不堪言。在这三个月里又发生了一系列不顺心的事情。儿子女儿说我不爱他们了,因为我陪他们的时间少之又少。我的老父亲82岁了,每次见到我总会说:“国权啊,我年纪大了,见一面少一面了。”想想也是,我也人到中年了,半辈子都在外面打拼,和父亲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是应该多回去陪陪老父亲。同时我发现我的事业更是停滞不前了,社会价值荡然无存。所以在坚持了三个月之后,我在我的人生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原来人在生命的不同的阶段就应该做不同的事情,一旦错过,再也没有机会挽回。

所有高考的过来人,你们的老师、父母都会死命地逼着你们读书,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有机会重来,他们一定比当年的更努力,以此来弥补当年的遗憾。可所有正在经历高三的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领悟,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部遗憾史,只有经历了,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所以今天我站在台上只是想告诉你们,龙应台说的是对的,父母为什么希望我们努力读书,是希望我们以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选择过有尊严的生活。如果我当初考上北大,今天我的事业绝对不可能只是现在这样。可惜如果只是如果,翻篇吧,我仍会继续努力,发挥我所有的光和热。

第二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早恋篇

有人问:最后98天在一个人身上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同学,今天我送你们一句话,如果这句话能伴随你高考冲刺最后的98天,你定能创造奇迹,无可限量。这句话就是: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这句话看似普通,但等你们听下来,然后用最大的声音喊出来,你会发现这句话会有一种难以置信的神奇作用。

2012年3月12日高考88天冲刺的时候,我到你们合肥168中学做报告。有位女同学听了我的演讲,泪流满面地冲上来说:“王老师,虽然你来晚了,但听了你的报告,我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她中考成绩非常棒,是他们班的第一名,到高三却掉到了最后一名。她接着说:“我今天发誓,我一定要回到全班前三名。”我说,请你先不要冲动,先反思一下,为什么从全班第一掉到倒数第一。这位女士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目光直视前方,勇敢而坚定地说:“王老师,因为我暗恋一个男生。今天听了你的演讲,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么关键的时间点去暗恋别人?去做这种贻误自己未来一生的荒唐事情。今年我高三,不好意思,我不会再暗恋你了。同学们,88天,这位女生真的考进全班前三名,进了985。

同学们,在你们青春期萌动的时候,为了逃避学习的苦和累,偶尔会跟你的女神递个纸条。女神,从现在开始,只要看到这样的纸条,请你微笑着说: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然后这男同学一定会羞愧无比,望而却步。是啊,你高三,我也高三,我可不能毁掉我俩的前途啊。同时他也感到庆幸,因为女神保全了他的面子,没有明确拒绝他,说明还是有机会的。等高考结束,你们再递纸条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老师会反对早恋?早恋是什么意思呢?早恋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有谁会说恋爱不幸福不浪漫?可是请别在错误的时间去做,因为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当所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这样的自觉后,你会发现这段期间你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因为这不重要。

第三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相貌篇

有一个福建的考生,2014年考上了中山大学。这位女生从小到大只为一件事情苦恼,她脸上长了一颗痣,长得真不是地方。女同学看到她就有一种优越感,终于有比我长得更磕碜的女生了。男同学看到她就一脸坏笑,然后把全校长得像马云的人介绍给她。所以这个女生一直为这颗痣耿耿于怀,极度自卑。她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有钱了立刻把它干掉,让它到它该呆的地方。

同学们,这位女同学因为背负这样的心理负担,为相貌发愁,所以她的成绩一直不见起色。到了高三,她的班主任陈老师突然意识到这位女同学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总是一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的样子。于是开始仔细观察这位女生,她似乎明白了什么。她把她请到办公室,两个人面对面,陈老师对着她脸上的这颗痣目不转睛地看。看到后来,这位女生终于受不了了,问:陈老师,你干嘛?陈老师说:“张同学,我今天第一次发现你脸上长了一颗出类拔萃的痣,我觉得这颗痣应该是高考的幸运痣。”这位女生说:“陈老师,拉倒吧,你别给我灌这种心灵鸡汤好不好?”陈老师不慌不忙地说:“我以人格向你担保,造物主赐予你一个看起来不阳光的东西,必然会赐予你它背后的价值。老师要求你,从现在开始,只要你不自信,就看看这颗痣,告诉自己,这是我高考的幸运痣。”同学们,这位自卑的女生,在万般无奈只能接受陈老师的教诲之后,在她不自信的时候,她就看着这颗痣暗示自己:这是我高考的幸运痣,谢谢你选择了我。她接受了并爱上了这颗痣,2014年考上了中山大学。抱着感恩之心她再一次回到母校,紧紧地拥抱了她的班主任。陈老师,谢谢你啊!正是你告诉我这是一颗高考幸运痣,所以幸运果然神奇般的降临了。但是陈老师,我有一个埋藏在我心中许久的疑问,既然我脸上长了一颗高考幸运痣,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陈老师笑而不答。其实陈老师的潜台词是这样的: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也觉得你这颗痣长的不是地方。现在为什么改变观念?因为不好意思,今年我带高三!对现阶段的陈老师来说,她希望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绝不会因为某位同学自暴自弃而放弃对她的爱,对她梦想的栽培。

所以同学们,当你发现自己脸上长了几颗青春痘的时候,当你发现头上冒出来几根白头发的时候,请你告诉自己: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因为这些青春痘和白头发都是你青春永恒的美好回忆。一个人只有接受自己,才能从灵魂深处生发出他本有的自信。

第四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的高三之兴趣爱好篇

同学们,上海有一个叫职烨的新闻记者,她有才有个性。曾经的她有很多兴趣爱好,其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像韩寒蒋方舟一样,喜欢写作,并能力超强。所以从初中开始她就开始投稿了,很多杂志社向她约稿,并有不错的稿酬,所以她为她的这个才华沾沾自喜。到了高三,正如今天100天宣誓的时候,班主任、校领导都来到现场,在复旦大学任教授的爸爸也来了。成绩单发到她爸爸手里,顿时傻了眼,全校第190名。

各位,她的爸爸可是一位名校教授,脸上哪里挂得住啊?可教授不愧是教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后仍不忘鼓励女儿,职烨,你是我的女儿,基因肯定优良,考190名绝对不是你的智商问题,所以请你仔细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失利的。加油,爸爸相信你!”职烨在那一天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从小把爸爸当成神一样的存在,梦想考进爸爸的学校,当一名复旦生。可是我有没有为进复旦努力过一次呢?她发现真的没有,因为她的兴趣爱好都在写作上面。

她开始为这个梦想去努力,她把手机扔掉了,停止任何的约稿电话,邮箱关闭,网络关闭,不再投稿,她要把剩下的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高考上,她真的要为复旦努力一把。当天回家这个文艺女青年就潇洒地写下了四个血淋淋的大字:杀进复旦!。每天早上,只要闹钟一响,她立刻睁开双眼,杀气腾腾地喊一句:杀进复旦。她把目标分解成每一周的考试。一次进步5名,一次月考进步30名。从190名开始,不停地进步。到四月份冲刺的时候,她已经进步到全校第60名。班主任很高兴,她长着一张樱桃小口,戴着一幅眼镜,很瘦小,慢悠悠走到职烨面前对她说:“职烨了不起,你很棒,老师告诉你,凭你这样的进步速度,你应该可以考上华东政法大学。”职烨生气地说:“华政?不,复旦!”那位女老师嘴巴张成了O型。但她(班主任)不好意思打击她(职烨)的自信,因为凭她多年的教学经验,她肯定考不进复旦。碍于她强烈的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师连连说:好的好的,老师祝福你,加油!2003年职烨同学真的如愿以偿考进了复旦。

高考面前,兴趣不值一提。

韩寒,大家知道,他的兴趣就是写作,事业看起来做得也很成功。15年前,全国人民都对他都寄予厚望,称他为当代鲁迅。可15年之后呢,鲁迅依然神一般的存在,可韩寒在大家的眼里或许只是一种现象。2018年,韩寒终于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说,我人生最失败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高二的时候退学了,现在我发现,一切都回不去了。

所以同学们,有些人的命运故事确实要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忏悔。你喜欢踢足球,喜欢写作,或者某项特殊的爱好,可我要告诉你:兴趣爱好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完成,可是高考在你的人生中只有一次。我不建议同学们去复读,因为我不希望你们把青春浪费在重复劳动上。在高三这一年,你的确应该把什么都放下,全力以赴冲刺高考,因为高考只有一次!

第五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远离手机篇

有些同学成绩老上不去,于是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借此逃避自己。

今天在座的家长,今天把你们也请过来了。中国的家长普遍溺爱孩子,不懂教育。

我有个学生,浙江余姚中学的,这位男同学中考考进余姚中学的时候全校30名。这位男同学很有个性。因为父母经常出差去美国,所以他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比较多。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狗屁都不是,中国的教育扼杀人性。

在高一进校的时候,他们学校有个校规:严禁学生带手机。这位男同学就觉得反科学。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还不让带手机。然后他问爸爸:你觉得学校做得对吗?爸爸嗤之以鼻,说:当然不对啊。那怎么办?爸爸说,买啊!爸爸就给他买了个手机,他堂而皇之地把手机带进学校。他想告诉全世界,他做的是正确的!班主任按校规没收了他的手机。爸爸有钱,没事,再买一个。第二个手机又被收了。当第三个手机被收的时候,这位男同学终于发出了警告,他警告班主任,再收试试看。

这位男同学的成绩由于跟老师对抗逐年下降,到高三的时候成了普通班倒数第一,全校倒数五十名的学生。可是他的命运被逆转了。那是在高考冲刺300天的一天夜里,他突发高烧,胡言乱语,把室友都吵醒了。大家吓坏了,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二话没说,开着车直奔学校,把他抱上车送到医院,整个晚上班主任都没合眼,生怕盐水挂过头要回血的。第二天出院的时候,这位男同学被班主任的爱给感动了。回到宿舍,他从枕芯里掏出第四个手机,心悦诚服地交给了班主任。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同学们,只用了300天,这位全校倒数50名的学生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同学们,所有的学校包括深圳,经济够发达了吧,我经常去深圳做演讲,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所有的重点高中99%的学校都严禁带手机,其实这跟科学不科学没有关系。以前有一句话受到大家的批判,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一定是对的。这句话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我们就应该沉下心来多读书。你知道移动互联网什么东西最炙手可热?负能量的东西!越消极的东西越容易传播。某一个学生跟老师干上仗了,某个校长怎么违规操作了,马上全世界沸沸扬扬,他们是想搞坏中国啊!

同学们,今天把你们家长请过来,我要求你们做一件事,为了98天后高考的成功,请你们把手机主动交给父母。其实互联网中有什么呢?新闻事件老师会告诉你们,不需要这些垃圾信息来填充你们的宝贵时间。所以请你们告诉自己: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别再把手机带进校园!各位家长,也请你们不要用溺爱来毁了你的孩子。

第六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压力篇

同学们,什么叫高考?昨天你们贺校长给我说了一个人的故事,贺舒婷,她写了一篇文章叫《你凭什么上北大》。贺舒婷毕业于山东阳谷一中,武松打虎的地方,阳谷一中高考升学率我跟你们汇报一下:2003年前每年考上一本线的文科三人左右,全是复读生,也就是应届生没有一个。可贺舒婷的目标竟然是北大。她把每本书背六遍。在4月23号那一天,当那本历史书背到第5遍的时候,她终于受不了了。然后把这本书往空中一扔,一边扔一边哭。一分钟不到,她又不要脸的把书捡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我想问一下:除了捡起来,她还有其它选择吗?没有,真的没有,她必须把它捡起来。

你的父亲来接你,你泪流满面,请家长不要担心。因为流泪是一种很好的情绪宣泄方式,也许你需要给她递一张餐巾纸,也许你什么都不要做。当你的女儿对你大吼大叫的时候,不要懊恼,这是高考高原反应,吼一下就好了。

第七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家长陪伴篇

余慧同学2017年在北大做了一场报告,演讲的题目叫《是母亲亲手把我送进北大的》。演讲之前,所有的老师对她的母亲充满好奇,母亲是怎样把她送进北大的呢?这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的职业各位家长可能无法想象,她是一个流动擦鞋的摊贩。这位母亲只做到了一点,虽然她目不识丁,但每天晚上,只要女儿在家,她不是织毛衣就是看杂志。有一次她把杂志拿颠倒了还看得津津有味,有模有样,女儿忍不住说:妈你看电视吧,你不识字,不需要陪我学习的。母亲怯怯地说:慧慧啊,虽然妈看不懂,但只要拿着杂志,妈妈就感觉在陪着你奋斗。

那一天余慧在北大做完报告后给妈妈打电话,问妈妈在干什么,妈妈爽朗地说,我在看杂志呢。余慧心痛地说:妈妈,你中毒了吗?我已经上北大了,你不需要看杂志来骗自己了。妈妈说了一句话:慧慧啊,你不知道,妈妈拿起杂志,就感觉你在我的身边,陪你一起成长。

你有没有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的孩子把门一关在里面看书,你以为万事大吉了。你在外面玩手机看电视,你知不知道这个做法给孩子传递了无限的负能量。因为你们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磁场。为什么学生在学校的效率特别高,回到家效率就低了。因为学校里有学习的强磁场,而我们父母不懂得营造学习的磁场,所以学习的磁场很弱。

你看高三(12)班这种现象就很明显,放假回来考得很差,过段时间就恢复正常了,掌声给12班鼓励一下。

第八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家长榜样篇

有一次我到北京做报告,有位家长非常苦恼。他跟我说:王老师,其实我那个儿子很聪明,可就是对高考无所谓,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从父亲迷离的眼神中看出了苗头,于是我问他:亲爱的父亲,请问你有目标吗?父亲反问,到我这个年龄还需要目标吗?我已经混到副处长,差不多了。我说,请你记住:不好意思,孩子今年上高三!你想让你的孩子充满斗志,有拼搏精神,那你自己也要定目标!

真的有这个必要吗?有,哪怕是骗骗你孩子!因为你经常告诉你的孩子,爸爸混到副处了,在中国这个国情已经非常不错了。听了我的话,那一天回到家里,他第一次把儿子当人看,跟儿子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对话。他主动向儿子道歉,儿子啊,爸爸今天要郑重向你检讨,回忆我的人生,爸爸发现最近十年白活了,因为这十年当中爸爸没有任何进步,爸爸一直觉得混到副处长已经不错了,但是爸爸今天做了一个新决定:要花两年时间干到处长。儿子又惊又喜,问:你可以吗?当然没问题,但是儿子,你能不能鼓励我一下?儿子说行啊,我们一起干吧,你干处长,我干中国人大行不行?爸爸趁热打铁,说:你要考中国人大,就必须定北大的目标。定了北大的目标,才有可能考中国人大。一年之后,他的儿子真的考上了北大,他的爸爸还是副处长。但从那之后他爸爸真的很努力,从不会在家里说任何颓废消极的话。

第九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家长赏识篇

前天我在襄阳四中做报告,有位家长冲上来就哭了。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王老师,你不知道,我的女儿读书很努力,就是成绩上不去。我想上来给她加加油,同时告诉她,宝贝啊没关系,尽力就行了。

很多家长听了这话觉得很感动,可是我却狠狠地骂了这位家长。我说,这位妈妈,你知不知道你的女儿成绩为什么上不去,她一脸茫然。我说是因为你太消极了。你把你的悲伤,你的忧虑,你的自卑全写在脸上。你认为你女儿智商很差,很努力但是不成功是吗?母亲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我是觉得她智商不太行。我说你女儿这种状况完全是你导致的。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真实案例。

汶川大地震大家都知道,悲剧发生后,有位叫刘心甜的女生,成了一位孤儿。这位女生在高三的时候,三次模拟考,一模全校第400名,二模全校386名,三模全校394名,各位猜一猜,高考她考了全校第几名。全校第30名。她的班主任把这么好的案例提供给我,希望我从她身上得到好的素材。我采访刘心甜后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量变到质变是有道理的。刘心甜同学之所以会成为所谓的黑马,只因她在每次模拟考之后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她从来不被名次打败,从不会因为分数而纠结,考完她只做错题。每次模拟考结束她会积极地做错题,整理知识点,不断消灭知识盲区,到了高考这个临界点终于爆发了,所有的知识盲区都被她一个一个消灭了。

你发现没有,每次考的题型不一样,考的知识点也不完全重合,所以这一次差,下一次差很正常。可是大多数人在这一次次的打击中败下阵来。你们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那就是你们都在关注现象,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暗示自己再这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第十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竞争篇

你是否发现你的同桌,胜似闲庭信步,没你努力却比你考得好。看见他就想杀了他。可是同学,你真的错了。他为什么成绩比你好?你也许会说,他天赋比你好。

那我再问你: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我听到了,有人说天赋。那我再问你,天赋能改变吗?天赋是由基因决定的,是你爸爸妈妈遗传给你的。发现自己智商不行,难道还要去责怪自己的父母,我要换基因?我儿子数学不好,这一点可能是遗传了我的基因,我向儿子做了检讨,然后因势利导,告诉儿子基因是改变不了的,先天不足只能后天补。

同学们,既然基因不能改变,你为什么要去改变这铁定的事实呢?造物主告诉我们:你失去的同时一定会有新的赏赐,只不过需要用我们的慧眼去找到它。所以有人问我,天赋和努力哪个重要,我从不回答这么无聊的问题。

庄襄王与王子琪的故事想必你们的语文老师跟你们分享过,我们今天来重温一下。庄襄王想练骑马,于是找了当时最好的教练——王子琪教他骑马。王子琪呕心沥血,教了他整整三年,庄襄王终于掌握了骑马技术。但奇怪的是,每次赛马,最后的结果都是庄襄王输给王子琪。庄襄王是谁?他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人,不可能输的人,天下都是我的,何况是人。于是他质问王子琪:你老实交待,为什么没把最核心的赛马技术教给我?王子琪说:陛下,我人都是你的,怎敢对你有所保留呢?庄襄王纳闷了,那为什么每次都输?难道我的骑马技术比你差吗?王子琪说,陛下,我们来回顾一下比赛过程吧。赛马时,请问你是不是有几次跑在我前面?是啊!跑到我前面时你干了什么?你是不是经常回头看我,同时还在想,果然是我技术好啊,还要暗自祈祷我不要追上来。而当我超过你的时候,你是否在想:混蛋我杀了你!

请问:庄襄王在比赛过程中做了几件事?他做了两件事:一,赛马,二,观察竞争对手。而王子琪他永远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赛马。

所以,你的同桌成绩比你优秀,因为他从来就没把你放在眼里,而是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的事,而你还在那里自作多情,把他当成你的假想敌,简直是庸人自扰。

第十一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能量篇

2017年2月27日高考百日冲刺,我到湖南隆回一中做报告。隆回一中的升学率是这样的:北大清华偶尔能出一两个。那次有个叫刘翔龙的同学,听完我的演讲热血沸腾地冲上来。王老师,我发誓一百天之后我要考北大。我很冷静地问他:你告诉大家现在全校第几名,全校第20名。我说好吧,不是不可能,完全可以。把目标分解一下!先挤进全校前十,再全校前五,再全校第一。他说可以,我接受挑战。第二天,由于过度兴奋,急性阑尾炎发作疼得在地上打滚,送到医院开刀动手术。一周后,出院回到学校马上进行模拟考,这次模拟考考了全校第45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着急,为什么?因为他动手术一个礼拜没看书,而其他同学都在努力学习。他决定把失去的一个礼拜时间夺回来。

接下来他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不再跟父母说话,不再跟老师说话,不再跟同学说话,他觉得简直是浪费时间。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连上厕所都要背两个英语单词。如此疯狂地全力以赴地学了一个月,结果在下一次模拟考当中,他考了全校第六十名。这个时候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集中所有的能量在学习上面,成绩反而下降了呢?这位同学最大的优点是会反醒自己。经过反思,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他切断了他的能量场。当他不跟外界说话的时候,宇宙无法给他传递正能量,他处在一个能量缺失的环境当中,哪怕再努力也是假用功。他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状态,在下一次模拟考当中破开荒地考了全校第五名。2017年刘翔龙以679分隆回县第一名的佳绩上了北大。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你很努力的看书,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假用功而已,效率非常低,为什么?因为你切断了你的能量场。

各位,为什么我的演讲如此精彩,因为你们含情脉脉地看着我,给我传递了正能量。不信你仔细看看,凡是无视班主任的班级,那班主任肯定不在状态,课也上得不好,同学们听得也没味道,班级成绩越来越差。班主任眼睛冒火的,同学们激情四射的,这个班成绩肯定特别好,为什么?因为能量可以传递。

第十二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爱篇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当中什么东西最强大?宇宙当中永恒不变的能量是什么?一个字:爱。你一定觉得很神奇,或者说难以理解。其实以前我也不理解,总以为是心灵鸡汤,虚无的东西,等我不惑之年,才发觉我真的错了。它是真实存在的。

有一次,三岁的儿子做了一件非常有创造力的事情。他把我刚买不久的苹果手机研究了半天,然后若无其事地走进卫生间,把手机放进马桶,眼睁睁看它怎么被冲走。多有创造力啊,可是我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爸爸,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我把他裤子脱掉,抓过来就一顿揍,一边打一边喊6800 6800 6800。打了整整一分钟,儿子嚎啕大哭,我也汗流浃背,等我停下来不到三秒钟,这小子就不哭了。于是我带着一种忏悔的心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干嘛还要去打他。于是我问他:王子,爸爸打你你恨不恨爸爸,儿子说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明白了宇宙当中能量的原理。他瞪着他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说,王子不恨爸爸,王子爱爸爸!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小孩能量为什么那么强,因为他心中没有恨只有爱,而我们成人世界里堆积了太多的埋怨、仇恨、绝望、痛苦,我们的爱一天天被埋藏。

有个班主任觉得很有道理。当天回到家,结婚30年来第一次用心端详老婆,蓦然发现他已经好多年没跟老婆表达过爱了,他决定在那一刻把爱表达出来,可是挣扎许久,始终说不出口。在老婆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他突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说出了那句肉麻而长情的情话:老婆我爱你!老婆停下脚步,非常严肃地看着他,问了一个问题:你实话告诉我,是不是在外面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可悲呢?我们已经缺乏表达爱的能力了,已经不习惯于去表达我们的爱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学校在高一时候会给你们做一些感恩教育方面的演讲,把父母请过来坐在一起,放一些悲情的音乐,听完演讲大家都泪流满面,然后抱着妈妈说对不起。场面很感人,可一个月之后你还有感觉吗?妈妈每次为迎接你回家,都会特地烧一桌子你爱吃的可口美味的晚餐,请问你曾感激涕零吗?没有,因为你已经习惯这种被宠的感觉,你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渐渐地你没有了感恩之心。所以同学们,要学会爱和感恩。你知道那些简简单单的一句暖心话会让父母觉得活着真有意思,当你不懂得表达爱,奉献爱,没有感恩之心时,父母的心会一天天冷却。

前日我在襄阳四中演讲,有个班主任一上台就流泪了。她是一个40多岁的妈妈,每天早上5:20起床,儿子还在睡觉,晚上回家时儿子已经睡着了。有一天回家11点了,儿子突然叫了一声妈妈,我以为他醒了,一看,原来在说梦话。孩子奶奶说他一直在等我回来,后来实在支持不住睡着了。他两个嘴角挂着口水,眼角还挂着眼泪。我默默流下眼泪,低下身子亲吻儿子的额头,说:儿子啊,不好意思,妈妈今年带高三!妈妈说过,班上的54个同学跟你一样都是妈妈的宝,他们的高考很重要,所以请你原谅妈妈!

你们是否想过,有这样一群老师在为你们无怨无悔地默默付出;你们有没有想过,今天是礼拜六,你们的班主任、任课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站在这里静静地陪伴你们。同学们,请用你们最诚挚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一下你们的老师吧!

第十三篇章: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之奇迹篇

不得不再一次说起襄阳四中。我本来决定一个学校一生只去一次,结果今年我又去了。去年4月18号高考50天冲刺的时候,我第一次去襄阳四中,我们当时制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要考湖北省文理科双状元。2013年我第一次去襄阳五中,五中出了湖北省文理科双状元,2014年没去,一个状元都没有,2015年刘世国副校长打电话给我,王老师你能不能再来一次?我说对不起,你们已经出了双状元,我不来了。于是他说了一句话:王老师,你是不是不敢来,你怕今年一个状元都没有?受不了啊。于是在2015年2月26号那天,我又去了。晚上刘世国副校长请我吃饭,他说了一句话:王老师,如果今年出一个状元你就很牛了,我一定会对你顶礼膜拜的。不好意思,2015年湖北省双状元又在襄阳五中。我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给学校带来好运的人。襄阳四中和襄阳五中本不分伯仲,襄阳四中听说有这么回事,于是在2018年4月18号第一次邀请了我,我们定下目标,把湖北省的文理科状元拿下。可遗憾的是,襄阳四中只拿下了理科第一、第二,文科第二,只是襄阳市的理科状元。学校领导“兴师问罪”地说,王老师目标没有达成,你看怎么办?我说那我再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同学们,今天我来到北城中学,我很庆幸不是合肥一中请我,因为他们请我考几个北大清华我没感觉,他们本来就是北大清华的诞生地。但是北城中学请我,这是一件多有挑战性、多有意义的一件事啊。希望我的到来,能给你们带来颠覆性的转变。

2015年10月24号我到河北省香河一中演讲。香河一中2014年一本人数只有298人,2015年一本人数就高达602人。2012年5月12号我到内蒙古开鲁一中做报告,那一天离高考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天,学校八年没有人考北大清华。互动中,有位男同学,学生会主席,冲上舞台,他说,王老师,你知道吗?我早就确定了我的目标,浙江大学,这个目标十拿九稳。今天我听了你的演讲,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敢冲刺北大清华,因为我们学校八年没人考北大清华了,我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一只睁眼瞎的跳蚤了,我的人生格局被限制了。为什么我不能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那一天他果断修改了他的高考目标:清华大学。那一年,开鲁一中,八年之后终于出了一个清华生。慢慢地这成了一种趋势,之后连续几年每年都有人考上清华北大。为什么?因为终于有勇士打破了这个魔咒,创造了奇迹。

2014年4月12号我到新疆乌苏一中做报告。新疆这个地方少数民族众多,各种基地组织错综复杂,那个地方重政治,教育是次要的,所以新疆人民的读书热情跟我们天壤之别。竟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王校长请我去演讲。演讲完毕,一切都变了。有位名叫孟根其其格的女同学,身高1.52米,体重不超过90斤,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上来拿起话筒,目光如炬,言辞坚定:我今天发誓,我要考清华大学。她当时是全校第12名,听完孟根齐格格的豪言壮语,王校长掉泪了,一把握住孟根其其格的手,说,我要感谢你,你要考北京大学,老师感动于你这份梦想,我要动员一切力量,帮助你圆梦。王校长把她所有的任课老师集中在一起,召开了一次孟根齐格格座谈会,每门任课老师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最后70多天的复习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成绩出来,600分加上少数民族加分,刚好上了北京大学。。

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一定能创造奇迹,不相信奇迹的人永远无法创造奇迹。

演讲进行到互动环节......

过生发的说说(适合复读生发的说说)3

昨天,一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的一个“副产品”,是让不少人对古诗词的用法燃起了考究的兴趣。

在大家印象中,中国古代文学似乎必然对应着传统的社会与时代。学习理解古代诗歌,就是理解古人的哲学与价值观,回到古朴的状态,它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一层隐形的绝缘体。实际上这一想法可能把古人跟古文,都狭隘化了。

江南大学的古代文学副教授黄晓丹,每天的工作,就是要给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讲古代文学课。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而她讲述每个诗人的方法,也非常不一样,她会给学生一整节课的时间先去校园里散步,然后再回来讨论描写春日的古诗;她工作的第五年,依然跟逃课的学生掰扯“你说得清你把上课的时间拿去看什么书了,我就放你走”;在讲《诗经》时怂恿学生去学校后面的湖里摘荇菜。不喜欢她的同学每天忧心忡忡期末考试到底会考什么,喜欢她的学生则管她叫“兔老师”。

黄晓丹,江南大学古代文学副教授。

在白天给学生上完课后,有些晚上,她还要在只有一盏台灯亮着的单身教师宿舍里,为她同龄的朋友们讲解诗歌,同时也讲解着她们共同的青春记忆与生命焦虑。

2019年,在朋友的建议下,黄晓丹把课程录音整理出来,重新增补了资料注解,完成了《诗人十四个》这样一本小书。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古代文学论著,每一个诗人都以偶然和随意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书籍的装帧正如她想表达的那样——一种融合了惊喜、未知、成形与变形的青春经验。这本结合了古代诗词与现代心理学,还有人生种种走神与惊奇瞬间诞生的感悟的小书,让古诗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诗人十四个》(作者:黄晓丹;版本: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

《书评周刊》的记者宫子正是黄晓丹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学时代的师生情谊让这篇访谈并非那么“一本正经”,但这种俏皮亲近的对话,也正是另一种真诚。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宫子)

【非正常花絮】

记者手记

2016年的时候,黄晓丹发现她周围有很多号称遭遇中年危机的朋友。装作青年,他们已经太老了,但作为中年人,又好像还太年轻。在他们把孩子哄上床,锅碗收拾好的夜晚,微信群里开始混杂着心理困惑和读书心得的对话。不久之后,在这些老青年们的要求之下,群里解释心理问题最多的咨询师庄磊和解释文学问题最多的黄晓丹就被迫开了一门结合古代文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网络课程。

但没想到,这个课程的预告刚发出来,就跑来了一堆学生报名。她预感到,“这群孩子又要做傻事了”。于是,他们被挨个质问。有个每天都在中文系游荡的商学院男孩说,是因为特别喜欢听她的课,“可是我每周都在教学楼里讲10节课,也没看到你来旁听啊”;有个天天半夜被考研时间表吓醒的姑娘说听课是为了复习古代文学,然而黄晓丹打发她去背书了。最终,她成功地把学生们都挡在了课程之外。

她想好了那些课程不是讲给学生们听的。她说:“教师是一种演员”,她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应该是一种经过理性过滤的自我形象,为学生带来符合其专业目标的思维训练和总体来说积极的情绪感受。她更喜欢与他们聊天,当一个倾听者。

黄晓丹非常喜欢听各种小朋友的故事。图中所说的“只会煮饭不会做菜差点被打”的男生,就是《书评周刊》的记者宫子(宫照华)。

第一次上她的课,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成天自以为是地捧着一本《存在与虚无》坐在教室走神的“怪物”。第一堂课就对她产生好感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这个老师长得太好看了,这在大学里还是蛮重要的,尤其是上一堂课还会有某个口齿不清的中年人吹嘘自己去过朝鲜旅游、会用童子尿酿酒的情况下;第二点,她一上来就说自己期末绝对不会考课本和PPT上面的内容——这可太好了,就喜欢这种用不着记笔记的课。但是后来发现,一门课真正好听的时候,记笔记就变成了忍不住的事情。虽然写在课本上的都是些不完整的句子,非常随意,没有逻辑,但看到那些字词就能想起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天气。

不过我从来都不说话,也不提问题,一直坐在传说中最后一排靠窗的“贵宾座”上。所以一年过去了,老师也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好在她是一个非常愿意听小朋友讲故事的老师。那一年里,她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独特的课堂作业,每周都要写几百字左右的个人感想。每个人写的东西都不一样,有规规矩矩写自己对陶渊明、三曹、李白和杜甫的心得体会的,也有在作业里写那些年轻人常见的问题,诸如如何寻找自由,如何面对家乡的性别歧视等等,还有从第一次作业就抄百度百科一直抄到最后一次的。每份作业上都能看到她的反馈,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着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那些抄百度的作业上就写着她无奈的请求,从颇富哲理的“写作是为了找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一路降到“不要抄了”、“再抄你就不要考试了”。

这就是我们那一年里的交流,听起来更像是笔友。直到那个学期结束,她把班上所有同学的作业整理成了一个小册子,印刷出来,那个时候她才知道我是谁。和所有人一样,没见过我之前,她也以为我是个女生。她给我这个躲在人堆里走神的学生起了个外号,“壁虎同学”,并且写了一篇散文叫做《壁虎同学现身记》。

2014年,由古代文学课学生作业结集成册的《琅叶集》

那是我最后一学期认真地上课。更换了老师后,在接下来的学期里,我几乎再也没去听过古代文学课,把所有时间耗在了图书馆里乱逛,读小说,直到收到了同学转达的其他教授的警告——这个人如果再不来上课的话,就不要参加考试了。

对谈

(侥幸毕业两年后,兔老师与那个成天翘课的壁虎同学又一次相遇。大家都还是老样子:她还是穿着长裙和她那买了五双穿了七年的rockport的超轻鞋,壁虎同学还是每天读着不知道来自哪个国家的外国小说,自娱自乐地做着选题。在外面有不少蚊子的夏天咖啡馆里,《诗人十四个》里的场景重新让他们回到了江南大学的蠡湖、雪浪山和长广溪,想起了春天的课堂和古代诗人的文学课)

中国诗词中的主流与另类

宫子:搜肠刮肚后,发现我喜欢的古代诗人还是有几个,比如说,柳永,姜夔,秦观。有一阵子还喜欢李贺和李白来着。但看得很少,我一首完整的诗词也背不上来。像陶渊明和杜甫这一类的诗人,我倒是理性上知道他们写的很好,但就是没那么喜欢。这种选择倾向是不是有些奇怪?

黄晓丹:其实这倒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的猜测是,欣赏陶渊明、杜甫、苏轼的诗,它其实不是一个完全自然的事情,它需要一种经过中国传统文化驯化的情感。我们很难靠天然的本性去喜欢它。比如说柳永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或者秦观那种“有情芍药含春泪”,无论你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拉美人、一个巴尔干人还是阿拉伯人,都能够理解。那就是人情和自然之美的直接的触动。但陶渊明,以及我们中国文化中认为更“高雅”的那一类作者,比如苏轼、王维,什么是“种桑长江边,三年复当采”,什么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什么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都需要包括时代背景、哲学思想的讲解,而在这些讲解中,还有一层是建立在历史和哲学的背景之上,而光讲历史和哲学却仍旧不能抵达的,就是境界。那境界是什么呢?我觉得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诗人将他的人生际遇、人格力量和对历史哲学的思考转化成一种审美化表达的能力。

如果只有那些际遇、思考,但是转化不成美不行,但如果只有美的形式,却没有背后真实的支撑也不行。一个人是不可能天生能对江边一棵杂树、湖边一只傻鸟思接千古,并读取出背后各种历史文化的蕴含的,更不可能跳过历史文化的思维过程,直接产生某种准确、细微的情感的,不然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想象泛化和情绪泛滥的精神病性世界里了。

那么“驯化”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长期的后天养成,熟悉我们这个文化传统中那些知性内容-审美内容-情感内容的既定链接,甚至可以跳过文本背后的知性内容,直接获得情感的触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诗话里写某人获某残句,反复讽咏,大为感动,而不知其本事为何,多年后知其本事,才确认当年的感觉没错。既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学直觉的训练,也可以说这是文化对人的驯化。

黄晓丹

宫子:看来是我太不中国了。

黄晓丹:没有没有。确实你被驯化得越多,你就越能理解那种情感,但我并不觉得没有经过这个驯化就是个多么不好的事。说个好玩的事,前不久我去言几又给一个朋友的新书发布会捧场,那个书店的经理非常想好好招待我们,他看我是个女生,就和我说“等下他们谈的那本书看起来很难的,你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不如跟我去做香水吧”,于是我就去上了一节香水课。香水课的老师说了个很好玩的事。他说:“为什么大家都说薰衣草有助眠的功能,西方的助眠喷雾都是薰衣草味的?那是因为西方人习惯在洗衣过程中加入薰衣草,所以当他长大出门在外,焦虑难眠时,在枕头上喷点薰衣草香水,就好像回到了家里。中国人要是做睡眠喷雾,得用檀香皂或者六神吧”。我被他的智慧惊呆了,因为我出门的时候真的往包里塞了一小瓶檀香木精油。气味的驯化和文字的驯化没太大区别,甚至更顽固,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规定每个人都使用同一种气味入眠呢?

有些像你这样的小朋友,在初中或者高中时代,在文化荒芜的环境里自己找到了一些获取知识的渠道。有的读了很多中国文学、有的读了很多日本文学,像你这样的是比较奇怪的,反正我对你读的那些作家只有一个印象,就是都住在和中国不通直航的地方。这样一种野蛮生长,带来的是对文学非常自主、广阔的接触,当然会带来欣赏眼光的不同。你今天在书评周刊做记者,终于把在课桌下面看闲书变成了职业,而且可以更随心所欲地挖掘世界边边角角的作家,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良性的自我驯化,我一点都不觉得想要把你掰回去学习唐诗。

宫子:有可能是这样。不过我还是挺喜欢柳永的,柳永那么潇洒的词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太罕见了。

黄晓丹:非常少。我发现你喜欢的中国古代词人,都有种共性。要么像柳永和姜夔,没有做上什么官;要么像秦观,虽然做了官,却不在词里表达士大夫的感慨。和你谈话很有意思,因为你这样一说,我反观我喜欢的诗人,都更多地在作品里表达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文化教养和审美品位,尤其是审美品位,我喜欢陶渊明、王维、晏殊,可能都是这个原因。

中国诗歌史中有诸如“雅郑”“正变”这些话题,审美批评的主流也还是温柔敦厚。你喜欢的那些基本是非主流。在中国诗歌的审美方面我很传统,就是喜欢温柔敦厚、明丽修洁的,要我讲李贺、讲柳永我就很痛苦,这可能也是驯化的结果吧。

诗人陶渊明画像。

宫子:对,李贺我也喜欢。我不喜欢那种“香草美人”寄托家国情怀的传统,我觉得那非常单调。

黄晓丹:“士大夫”首先是一个阶层,然后是一种身份意识,再后是一种审美习惯。这个阶层首先在社会层面消失了,但身份意识会在阶层实体消失之后继续存在很久,我身边就有很多不是读古典文学但具有士大夫精神的人。我有一个公务员朋友,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因为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他对于国际形势的观察、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上达天听,对社稷黎民有益。所以上次他来无锡体检,虽然下着暴雨,我还是把他带到了东林书院,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前照了相。你说的“家国情怀”、“香草美人”更多还是在身份意识层面,但我觉得会持续更久的是审美习惯。比如现在网上会流传雍正和乾隆审美品位对比的有趣文章,大部分中国人看了都会会心一笑,这就是这种审美品位的遗留。说不定你可以给你关心的那些住在各种奇怪地方的作家设计一套测试题,看看他们的审美是更接近乾隆还是雍正,他们对中国人能感受到的“雅”是何种感受?

宫子:可能我喜欢的都更加个人化一点。

黄晓丹:在现代以前的社会里,一个人不太可能以一个个体的方式生活。大部分作者以士大夫的身份生活,等到明代之后,书籍出版市场发达了,作者才可能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写作,像冯梦龙之类的,但他们主要写的文体也变成了小说和随笔。你说的这点很有意思,如果我们做老师的罔顾学生自己身份认同,一定要摁着他们去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感动,这也是挺费劲的。理想的状况是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古典文学作品和读法,让学生能找到和自己匹配的作品。

“传统文化热”与个人的阅读选择

宫子:但现在好多人觉得,不理解这些古典文学,不理解传统文化,就不是个真正的中国人。

黄晓丹: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会怀疑自己不是中国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除了中文,并没有掌握一门其他语言,也没有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置有房产、拥有护照,如果你不是中国人,还能是哪国人?文学性的语言有时候听起来很有情感的冲击力,比如“不会背唐诗宋词,就不是中国人”“没见过黄河长江,就不是中国人”。但事实是,这个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从墨脱到黑河,总有人没有见过黄河长江、不会背唐诗宋词,但他们仍然还是中国人。我们要警惕对于“中国”概念的狭隘化。当然从深里来说,从鸦片战争以来,在整个近代因为中国饱受冲击,自我认同受损,常常处于“自我神话”和“自我贬低”循环往复的分裂性认同中。这就像青年人总是一会儿觉得自己天纵英才,一会儿觉得自己是块废柴。但随着个人和国家的成熟,更稳定的认同出现,“我到底是谁”的焦虑就会减轻。

李白,中国唐代大诗人。

宫子:可还是有很多极为“迷恋”传统文化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那种每天穿着古装去上课,写古诗,连发个朋友圈都要用文言文的同学。

黄晓丹:有啊有啊。对我来说这是个很纠结的事啊。我是个爱美的人,所以我觉得穿汉服也好,穿旗袍也好,穿西服也好,都要穿得美才行。但在日常生活中汉服穿得美的人是极为少见的。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看香奈儿的传记就知道,现在服装工业是极简化的机器生产,找到了成本和审美之间的最佳比值,而汉服要美,从设计到面料到手工,花费远远高于时装,以购买现代时装的预算购买汉服,那肯定是不会好看的呀;二,服装需要和环境相匹配,现代城市其实已经改变了人们观看的方式。比如我们看现代建筑,看它的体量、造型、立面、光影关系,而不是看细节的雕梁画栋,而几乎所有国家的古代服饰之美,都是建立在绫罗绸缎的颜色搭配和细节的绣花上的。

在大体量、远距离观看的现代都市中,欣赏汉服之美需要调整观看方式,所以我还是更愿意在博物馆和舞台上看汉服;第三说个接地气点的,在现实中,我就没见过人穿汉服而不搞折衷,所以我见过穿着耐克鞋穿汉服的

(因为要走路)

、披散头发穿汉服的

(因为不会梳头)

、背着书包穿汉服的

(因为没有书僮)

。所以我掂量了一下,决定还是不要穿汉服了,虽然有人说我头大,穿汉服应该还是蛮好看的……

宫子:作为一个教古代文学的老师,你怎么看有些像我这样的学生不爱学这门课?我这样的学生是不是还是少数?

黄晓丹:学还是要学的,不然考试考不出怎么拿毕业证书?但在考及格能毕业的基础上,要大家都吃饭也看杜甫这不现实。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可以看,我们不会质问人家为什么没看过《伊利亚特》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什么一定要质问人家为什么没看过某唐代诗人的作品?他不喜欢这个诗人,也许他喜欢那个诗人;他不喜欢文学,可能他喜欢语言学;他对所有中文系的课都不喜欢,可能他喜欢当程序员。这都不要紧,只要他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好了。

而且我觉得越是有求知欲的学生,就越不能均等地对待每一门课,因为这里有精力分配的问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某个学生自己有非常开阔的阅读视野,那就意味着想在另外一个领域吸引他的注意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于他来说,有那么多好看的东西,我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听你讲。这可能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情况。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是这样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文学课是他们的课程安排中比较有趣、比较与个人生活有关系的课程,不管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都是如此。相比公共课和语言类课程,我觉得文学类课程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何在现代讲解古典诗歌?

宫子:据你观察,学生最喜欢哪些古代诗人?

黄晓丹:当他们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时,最喜欢的诗人基本就是纳兰性德、李后主、李白、苏轼。在大学古代文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曹植、晏几道、黄仲则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宫子: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黄晓丹:这些诗人基本都是青春诗人、激情诗人,从人生体验上来说与青年人接近,而且行文比较直白,阅读起来也没有太多障碍。当然苏轼是个例外,苏轼基本是人见人爱。学生比较难以理解陶渊明和王维,但我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在我最新教的这一届,是00后的学生了,他们可以非常快地接受王维。有时我在想,这难道是因为真的进入“低欲望时代”了吗?当然这还要观察。而且对诗歌的阅读品位也是会不断变化的。

《李商隐诗集疏注》(作者: 叶葱奇 疏注;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宫子:对,这我很有体会。阅读品位的变化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契机。我中学时特别讨厌李商隐。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写诗,搞得和艾略特似的,到处都是什么用典隐喻,什么“蓝田玉暖日生烟”。再加上讲台上的老师一个劲儿强调,李商隐的那首诗有多么好,这就更不信了。感觉那老师完全在胡说八道。但到了大学里,读了一本叶葱奇的《李商隐诗集疏注》,就体会到了李商隐真的是个很好的诗人。也有一些诗人,原来喜欢,后来就不喜欢了,比如张先。中学时可喜欢他的词了,后来感觉写得像QQ签名——“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黄晓丹: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古典诗词讲解者的身份定位问题。我们至少具有两种身份定位的可能:第一种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宣讲者、传统的代理人,认为自己讲的东西都是对的。那这样就会不管在写作还是上课时,都带有一种宣示教义的意味,如果听众不爱听,那就是听众的审美品位的问题。这样的身份定位有两个问题,第一它不友好;第二,当讲授者自诩为圣人门徒时,也就失去了诚实袒露自我生命、自我困惑的机会。所以只有当讲授者愿意放弃一些权威性,他才能换取自我的现身。

宫子:那么这种自我现身是否意味着放弃客观性?我注意到这本《诗人十四个》出版后,也有声音认为其中有些解释过于个人化,比如你用荣格的炼金术心理学来解释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黄晓丹:首先,认为自己能把握绝对的客观性,这本身是一种自大。我们可以审查自我相对于另一个人的偏见,比如我可以自我反思,认为我读李商隐的《碧城》感慨万千,但我隔壁某老师并没有,可能《碧城》中投射了很多我自己的感受。但我们很难审查那些来自于更大背景的偏差,比如来自于文化背景的,更难审视来自于语言结构的偏差,因此对于一个讲解者来说,不管他采用自我彰显还是自我隐身的言说方式,都要知道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其次,相对的客观由什么保证呢?第一由阐释传统,就是不能完全抛开这首作品的阐释传统瞎说,但可以在介绍了阐释传统的继承上,再加生发。第二是由复调性的阐释生态,就是当读者可以阅读多种阐释时,那么任何一种阐释中的主观偏差就能被另一种阐释中的另一偏差所纠正,我们古代的集注集评就是这么干的。

杜甫。

宫子:其实我觉得主观因素的加入没什么不好。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如果讲的东西都是一成不变的,那也就没有必要再讲了,看以前人讲的就足够了。

黄晓丹:是的。一个有意思的诗歌阐释者就是一个旅行家。他到了一个地方去旅行,回来后只是讲述了他所看到的、一部分的见闻,而不是对那个地方的一种教科书式的全景介绍。正是因为他的见闻是片面的,带有他个人的倾向,个人的色彩,甚至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偶然,所以这样的讲解才是鲜活的、带有人情味的。我把心理学作为工具介入到诗歌阐释中来,也是想回答心灵是如何以生活为原材料生产出诗歌的。但如果一个游记和百度词条一样,按照既定的套路,使用毫无感情色彩的语言,依次写着“国情概述”、“历史沿革”、“自然环境”、“杰出人物”,那它肯定不好看。我们讲解诗歌也是这样,如果讲得和百度百科一样,也是按照一定的套路、按部就班,讲述一套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孤寒身世、爱国情怀,那么诗歌中某些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消失了。一个讲解者必须意识到,他讲的东西是片面的,但也正因为是片面的、个人的,所以才是不可替代的。

宫子: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有所感触,有想要讲述的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才有可能讲好。

黄晓丹:而且我觉得一个作者只意识到不是在为所有人写作,一个老师只有意识到不是在为所有的人讲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要为所有人写作,要对所有人讲课,任何普通人都没有办法驾驭这么大的主题。所以他最后更可能变为一种流于平庸的复读。这个问题在文学写作上不难理解,恰恰是那些在生前没有什么读者的作者,他们会写得更好,会成为最伟大的作者。因为他写的时候,他所需要取悦的只有几个人,这几个人说不定还生活在未来或者某个遥远的山洞里,因此他反而在写作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但对于那些每写一个字就得考虑如何获得10万+的人来说,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种规律迁移到古典文学的阐释性写作领域中,我觉得也一样。现在传统文化热,看似古典诗歌的阐释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但他们真的比那些生活在只有少数人关注传统文化的时代里的阐释者更好吗?或者说,他们写得更快乐、更自由吗?

《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作者: 艾伦·奇南;译者: 刘幼怡;版本: 东方出版社,1998年9月)

宫子:现代的古典诗歌阐释作品基本是两种,一种是特别娱乐化的,希望用几分钟就能让所有人都读懂唐诗,另一种就是特别学院化的,就是我就按我的规矩讲,你怎么想我不管。但不管你写哪种,都会有人不爱读。

黄晓丹:对啊,你说你怎么可能把一个诗讲得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品位,又要符合老干部的审美品位,还要符合大学生的品味,还要符合你这种人的审美品位。做不到的。众口难调,这连肯德基都做不到。

宫子:那我们想远一点,如果你可以一直自由自在地写下去,你准备在文学阐释的路上走多远?对于文学阐释到底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跨越哪些看似不能跨越的边界,你有没有一个范本?

黄晓丹:也许是艾伦·奇南的《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或者是河合隼雄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那样的作品吧。

宫子:那真是在走神的路上走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你明天就要去旅行了,祝你旅途愉快,替我向卡夫卡那古怪吓人的雕像问好。

黄晓丹:好的,我还要去找一下荣格的塔楼。我已经查好路线了,从苏黎世火车站坐一个小火车,再在乡间走半小时就能到。如果他梦中的翠鸟是真实的,那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一切联想也就是真实的。

作者:宫照华(宫子)

编辑:走走 罗东

校对:薛京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