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此时的说说(此时此景的说说)

2022-10-18 09:45 作者:十里酱带你看电影 围观:

面对疫情,目前的防疫措施是否需要改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十里酱带你看电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此时的说说(此时此景的说说)1

这一段时间,关于防疫的话题不断成为网络热点。从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到“恶意返乡”言论引起的风波,再到部分地方“绿码带星"隔离14天的政策……在全民抗疫进入第二年之际,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变化,随着这样的案例不断出现,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年,逐渐冒出了一些问号:“动态清零”的策略要改变吗?现在的防疫模式代价会不会太大?很多国家都放开了,我们为什么不能?.....


对于这些问题,面对青年疑惑,我们有责任给出一个清晰而肯定的答案:当前“动态清零"的防疫模式不能动摇、必须继续坚持。


我们的答案来自三个关键词―-“不确定性”、“整体利益”、“人道主义”。


首先,新冠病毒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人喜欢拿“大号流感”来比喻新冠疫情。这并不恰当。新冠疫情不是仅仅感染咽喉部位的普通流感,而是下呼吸道疾病,主要感染肺部,进而影响人体其他器官,危害性更大,后遗症复杂。即便是奥密克戎毒株,其死亡率也比流感高很多。再加上新冠疫情的高传染性,因此因罹患新冠而失去的生命,远远高于普通流感。所以,相对于人类已经与之斗争了很长时间的流感病毒或者其他病毒,新冠病毒还是一个戴着面具、面目不清的敌人。请青年朋友们想想,面对一个暂时摸不清底细的对手,哪怕它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保持高度警惕是最明智的策略。


同时,不管“防”只管“治”带来的医疗资源挤兑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有人说,新冠肺炎已经不可怕了,开点儿药,歇几天,就好了,实在不行住住院,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不过前提是得到及时、良好的医疗照顾。1个人“开点儿药”、“住住院”,没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开点儿药”、“住住院”,可就是医疗系统的危机了。让我们对比一下两个数据:2020年春季的武汉,处于全球新冠疫情的震中,我们统计出来的感染人数,只有50000余人;而2022年1月的美国,每天感染人数就接近百万。大家不要忘记,当时我们汇聚了全国的医疗资源,才防止了疫情向全国蔓延。如果我们现在真选择“躺平”,参照美国的患病率,将会有多少群众被感染,我们社会又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够阻止生命的逝去。青年朋友们还不要忽略一点:中国公共卫生资源的分布的不平衡。《柳叶刀》杂志2018年发布了《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计算出世界各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 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即HAQ指数)。近二十年来,中国虽然取得了全球最大的HAQ增幅,但地区间资源分布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很多中西部地区实际上不具备独立应对蔓延疫情能力。所以,源头预防才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


此外,还有一个叩问每个人心灵的因素--放弃积极防控等于将老年人群体置于严重危险之中。我们参考一下美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月6日,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825083名美国人中,85岁以上的有214513人,75岁至84岁的有212126人,如果统计50岁以上的,总量达到768688人。在冷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眼中,为了年轻有活力的人群享受自由,这些有着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似乎可以放弃;但对于孝道融入血脉的中国人来说,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是从小接送我们上学的爷爷,是追着我们喂饭的奶奶,是我们绝对不可能轻易放弃的亲人,那将是人道主义的灾难。2020年12月10日,年近七旬的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联邦议会谈及新冠疫情时几乎情绪失控,“不要让这个圣诞节,成为你和你的祖父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即将到来的2022年新春,也许因为疫情防控很多人不能阖家团聚。但中国的年轻人可以宽心的是,我们的长辈可以因此大大减少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几率--老人在,家就在。


上面这些道理,我曾给很多青年讲过。有人听后感慨,以前说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奋斗,总感觉是政治书上的语言,但此时此景,这些话语无比鲜活--一个只追求眼前欢呼和廉价掌声的党,是决没有动力和底气坚持“动态清零”防疫策略的,时刻的警觉、局部的阵痛、和病毒赛跑的阻断压力、因时间推移而生的误解抱怨……哪一件都不轻松。但是,这个党的“天平”上有着比这些更为重要的选择--人民至上。


“动态清零”的原则应当坚持,但具体方式必须不断优化,更加人性化。一刀切、乱折腾、层层加码、盲目扩大范围……这些不是“动态清零”,而是披着防疫外衣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长期反对的“敌人”。我们既不能因为他们以防疫为外衣,就敬而远之,“防疫”领域同样要坚决反“四风”;也不能因为他们“盗用”了防疫的旗号,就盲目否定所有防疫举措。我们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已经释放出了科学防疫的鲜明信号。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发文部署2022年春运工作,明确强调要坚决防止防疫措施“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防疫形势的变化,有关防疫举措在源头设计上更加富有弹性、更加贴近民生所需、更加有利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坚信,得到科学执行的“动态清零”防疫策略,将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紧要关头避免颠覆性错误、实现伟大复兴的独特优势。多年后回首,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创造了一段没给民族复兴留下遗憾的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文章转自共青团中央」

此时的说说(此时此景的说说)2

路遇大白

时间,定格在二零二二年五月十八日上午九时整。郑州市金水区景明街4号院居住的我买菜返回院中,刚要擦一擦33度高温下被烈日炙烤的满脸汗水,看到一个头戴防护帽,身穿防护服,脸被护目面罩盖了个严严实实的大白手提着测试核酸的物品在炙热的太阳下,刚刚给两户隔离在家的居民测完核酸,从院子里那已经被太阳晒得有些发烫的水泥路面上走来。天太热,个子不是很高的大白一身臃肿的防护服使她步履蹒跚。

走近身旁,透过医用防护面屏看到一双清秀而又稚嫩的双眼,由不得迎上前问了句:“姑娘,你今年多大了?”

“二十三岁。”姑娘轻声回答。

“你是哪家医院的?”我继续问道。

“金水区总医院。”姑娘很自然地回答道。

“这大热天的,辛苦你啦。”透过医用防护面屏我已经看到姑娘脸上的汗珠,不,应该是汗水顺着眼角处顺着囗罩与脸的缝隙往下流淌。

“这是我应该做的,辛苦点算什么。”大白用平静的语气回了这么一句。

她的平静话语使我这个年已六旬之人心中猛地一个颤抖,我想,所有为排队测核酸而报怨这该死的新冠疫情的人们,听到年仅23岁的姑娘在这33度的炙热天,从包裹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中发出“辛苦点算什么”这句平静话语时,心中都很难会平静,特别是我这个已是父亲的人。

此时此景想起本月五日自己测核酸后写下的几句:

郑州新冠疫情时

晨曦五时整,楼下喇叭鸣。

侧身仔细听,催测核酸声。

起床急又匆,大白已齐整。

测完回家中,挂钟六时铃。

一大早5时去排队测核酸,大白及自愿者该是凌晨四时就集结了吧,甚至会是更早。大白不是机器,是有血有肉的肉体之躯,她们甚至是仍在母亲面前撒娇的大女孩,也可能是婴幼儿的母亲。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她们决然迎着新冠疫情这一凶恶的敌人冲锋,并坚守在一线阵地中,怎能使人不动容。

望着步履蹒跚的大白在太阳的炙烤下远去的身影,由不得心中默默为她,不,应该是她们这个群体诵读一首短诗:

我虽然不是诗人,

但我要送给你一首诗,

在这炙热的烈日爆晒下,

送上一片六旬之人的慰籍。

我没有问出你的名字,

但知道人们都叫你大白。

大白这个词语,

在词典中找不到的注释,

却在人民的心中找到了最权威的解析。

穿着不合体的防护服,

使你那婀娜多姿的秀体,

显得甚是臃肿。

但你那不畏艰险行进的稳健步代和身躯,

让人们看到了世上最令人赞叹的美丽!

汉朝的刘向啊,

你如果在天有灵,

最应该将今日的大白,

收录到《烈女传》里!


作者: 牧 竹

二零二二年五月十八日于郑州

此时的说说(此时此景的说说)3

如同候鸟一样,每年过完正月初六,那些回家过年的在外漂泊的游子,纷纷离开各自的故土又要起飞迁徙到各自要去要发展的地方。

为了把理想挂在城市的屋檐下,大年初七,这些“候鸟”又从温暖的鸟巢里衔几缕伤感的稻草便上路了。今天一早,冰天雪地,寒气逼人,年过半百的父母陪着这个即将远去的”候鸟”,早早地来到车站,一起和他们站在凜例的寒风中等待着即将远去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客车。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此时,居然话语多了起来,言语中很是担心子女未卜的前途和零状态的婚姻。母亲则一改往日的叨唠,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亲骨肉,似乎要把强壮的儿女装进她浑浊的目光里方肯罢休。

想起昨天晚上,大年初六,是家乡的小年,亦是儿女们与父母团聚最后的一夜。父亲买了2000响长长的鞭炮。炖了鸡炸了鱼,母亲蒸了一天的丸子和馒头,仿佛要将家中过年的好东西今晚都让儿女们吃到补齐。父母不停地忙碌着,亦不停地说,这个是你最爱吃的,平时在外面见不到;那个是你难吃到,只有爹娘做得最地道。父母操劳了一生,晚年却还要为不孝的女儿匆匆赶回家过年儿欢欣鼓舞,忙得是那样兴致勃勃。父母满头的白发在他们眼前飘来飘去。

夜深了,父母坐在矮凳上打瞌睡,头一栽一栽却不肯上炕去睡。父母不想睡眠儿减少与子女团聚的时间,父母就那样小鸡啄米般坐在小凳上一栽一栽,团聚的时刻得以一分一秒延长,而离别的时刻悄无声息一点点逼近。不经意间天亮了,父亲拿着炮竹,走出院外,点燃了为儿女们一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鞭炮,噼里啪啦响彻在深邃寂寥的天空……

车要开动了,儿女们回过头说:爹、娘,你俩回家吧!便走上了车,再亦不敢回头看望父母一眼,他们怕坚硬的泪水,打湿了父母的心情。就是短短两分钟的距离,从此拉长了他们遥远的惦念和牵挂。汽车缓缓地走远了,儿女们回头一看,父母仍站在寒风中目送他们渐渐地远去的身影……此时此景,这些远去的“候鸟”再亦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激,真正掂量出了亲情的重量,涕泪滂沱,将儿女们的心田冲成一片废塘。路长情更长,儿行千里母担忧。

摄影:白旭平文字 :刘振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