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宝贝来说说(宝贝来说说教学反思幼儿园)

2022-10-17 23:4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以高品质教学带动高品质学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宝贝来说说(宝贝来说说教学反思幼儿园)1

知识吸收、能力增强、思维发展、审美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期望与需求越来越多元,他们既希望有所收获和成长,又希望收获快乐和幸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背景下,如何以高品质教学带动高品质的学习,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更加专业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高度、深度、广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也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但部分教师对文本仅做简单浏览,找现成的教学设计,凭着粗浅的认识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备课。长此以往,教师养成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影响其对文本的“自我”认知和对教学过程的“原创”性设计,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教师如何更加专业地解读文本呢?

首先是站在“学”的角度解读文本。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考虑学生会怎样解读、应该怎样解读、学生应该解读出什么、能够解读出什么,学生会遇到什么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教师只有立足学生立场研读文本,才能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活动更加实用,教学目标更易实现。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的立场去解读,就很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是站在“教”的角度解读文本。教师在研读文本时,既要做到眼中有“学生”,更要做到眼中有“教师”。教师应站得高一些、视野开阔一些,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能够从新的角度个性化地、创造性解读文本,读出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容易忽视的文本细节,对此进行深度研究,实现对文本理解的新突破。教师还要善于阅读同一个作者的其它文本,把节选的内容放在原著中,认真读完整的书;还要把文本放在单元教学中去研读,放在整册课本中去研读;要把文本所涉及的情景插图、作业设计、补充资料等辅助性内容,做整体性研读。当然,这样的文本解读会让教师觉得很累,但是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更加注重问题意识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解疑,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首先是创设“问题”环境。问题意识是“教与学”的重要评价标准,“教”的标准是教师会教,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的标准是学生会学,即具有问题意识。会学习的人大多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从何入手 、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然而,有些教师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讲授降到最低限度,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导、维持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只有保证学习自由度,才能保证大脑活动的饱满性、体验的丰富性,让知识成为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沃土,才会催生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其次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会自主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努力寻找“是什么”,懒得思考“为什么”,教师不要一味埋怨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怀疑意识,而要善于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解题法——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思考文章的写作对象、特点,有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写法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寻找矛盾法——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常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其实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阅读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解析结尾法——许多文章的结尾都有耐人寻味之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发问并思考,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比较法——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对比写法,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单写其一会有什么效果?一比较问题就来了,问题促使思考,思考产生收获,收获带来幸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表明其已经在用心灵感受文字,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头脑思考世界,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多关注课堂文化涵养。课堂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气场、一种环境、一种精气神。尊重、理解、关怀、开放、自由、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好生态。

首先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一种关系,高品质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好表扬这一“法宝”。因为某种行为而得到表扬,可以强化学生的动力。老师不经意的夸赞,会激发出孩子的无限潜能,人生从此得到改变。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表扬,让表扬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其次是倾力激活每一个学生。真正的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采用典型带动、合理竞争、互助合作等方法,让优等生在助人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自身价值,让学困生在进步中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结束后真诚地问一问孩子们这节课的收获与成长,让他们在自我反思中领悟到学习和生命的真谛;同时营造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唤醒、鼓舞、激活每一个学生,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会催生强大的聚合力。

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高品质的教学,才能带动高品质的学习。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王晓红,女,汝州市纸坊镇人,本科学历 ,汝州市钟楼中心校副校长。曾荣获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教师,汝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汝州市名师,汝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汝州市优秀教师,汝州市优质课教师等荣誉称号,曾参与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应用。先后在《新课程研究》《语文新读写》等国内知名CN刊物发表作品多篇。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宝贝来说说(宝贝来说说教学反思幼儿园)2

老师,学生不适应新学期怎么办?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张华:享特别“5+2”的快乐

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经历着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同时加上“5+2”延时服务,好多孩子不适应,下面几点建议或许可以让“5+2”成为孩子们校园的快乐时光,爱上小学生生活~

1.缤纷社团精彩学。组建各种社团,学生、老师双向选择,鼓励学生参加年级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自己想学的,在精彩纷呈的社团中学习成长。

2.家长课堂快乐学。在班级中,借力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课堂,书画、手工、体育游戏、讲故事、参观新校园等,让学习轻松的孩子先行一步,享受一份“5+2”的快乐!

3.自选超市自由学。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学科类或者综合类的作业形式,如练写笔画、生字、拼音字母,阅读课外书等。可以安排一个抽签箱,根据抽签号,认领相关的作业形式,让孩子带着好奇心行走在知识的复习巩固之路上。

@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小学 杨静:新学期四步走

1.开学仪式开心扉。学校为了欢迎同学们步入新学期,可以为每位同学准备一枝花、一封欢迎信、一份小礼物,在开学庆典中,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2.学期计划定节奏。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制定丰富多彩的学期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运动计划、心愿计划等,共同把握新学期的新节奏。

3.趣味课堂鼓自信。教师要精心准备每节课,用鼓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效能感,以幽默的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更加自信。

4.家校沟通共爱生。父母要陪伴孩子尽快进入新学期的学习状态,调整好新学期的作息,让孩子远离手机,远离不规律的生活习惯。

@贵州遵义正安 朱佳勤:回顾+展望

1.假期生活小回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说、唱、写、画等形式,与老师、同学一起回忆快乐的假期生活,使他们从情感上慢慢适应新学期。

2.开学首月小放松。开学第一个月,一年级不布置纸笔作业,不对孩子进行责怪批评。其他年级不温习校规校纪、班规班约,不用规定绑架学生。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分层渗透,逐渐引入纸笔作业,让学生从脑力上慢慢适应新学期。

3.校园生活小愿景。结合课后一小时服务,帮助学生把难题解决在校园,剩余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课后兴趣班。让校园生活成为一种有期待、有念想、有冲动、有好奇的美好生活愿景,让学生从兴趣上慢慢适应新学期。

4.学习生涯小规划。结合“双减”意见,在减掉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及早制定学习生涯规划,明晰学习目标,形成学习自觉,让学生从心智上慢慢适应新学期。

@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 张万友:适应最需要的是体验

未成年的学生到一个新学校,不适应是正常的,这种状态可能是一个月,甚至可能是一个学期。对此,学校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适应。增加学生的体验是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的办法。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组织活动,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学校、认识老师、熟悉同学。比如带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甚至洗手间等空间,多组织一些诸如拔河比赛、诗文朗诵、文艺晚会等集体性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找到归属感。此外,老师和学校也要学着适应学生,双向的适应才是真正的适应,也有利于师生打造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共同体。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金丽莉:新学期,心出发

1.拥抱新心情。引导学生先收心、再用心,把暑假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新学期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用心开拓新学期的未来。

2.立下新志向。安排一次班会,同学们互相聊聊假期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为暑假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同时缓解孩子们对开学的焦虑。班会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树立新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为新学期定下方向。

3.养成好习惯。开学之初老师要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优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每周花一点时间认真反思学习状况,做好小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实验学校 崔小萍:耐心+爱心,开学齐发力

1.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新学期积极进入新节奏的重要性。

2.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比如教学时可以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或动画片的形式,将这类素材融入到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3.保持积极的家校联系。老师要与家长保持积极的联系,以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让家长在家中加强引导、管理与监督,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期。

@甘肃省金昌市第八小学 李艳: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对于学生在新学期出现不适应的表现,老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1.身体不适应。主要因为运动量突然增多,睡眠有所减少,带来了身体的疲劳感。对此,解决办法便是循序渐进来锻炼,花样游戏多穿插,作业减量保睡眠。

2.精神压力大。压力有来自学习的,也有来自于新环境、新师生的。面对学习压力,要善于疏导心理,可利用个别谈话、召开班会等形式引导,变压力为动力。对于转校生,要积极为之创建友爱互助的班级圈,让他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需要,逐渐有归属感。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樊田田:新学期 “心”开始

1.接纳各种心理反应。学生新学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情绪上多少会有波动,这时老师要有耐心,接纳学生的不适应。鼓励学生与同学和家长聊一聊、说一说,相互支持鼓励,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2.理解各种学生行为。作为老师,开学之初的首要任务不是忙着赶进度,开新课,抓成绩,而是应该多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走近学生,从情感上关心他们,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3.凝聚多方教育力量。家长、教师、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共同体。新学期老师可以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处理学生情绪的小技巧;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他们的情绪和问题,不批评、不抱怨;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多去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孩子多点肯定。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丁艺莹:新学期 行动先行

新学期伊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从行为上行动起来,提醒学生规律作息,让学生先从作息上告别假期,打破假期模式,再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接轨的作息时间表,能更好地衔接开学生活。

安排学生适量运动,以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善心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可以给予学生一点小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保持动力,做优秀的自己!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林雪雪:用鼓励助力幼小衔接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进入小学,大大不同于幼儿园时期,在环境上有很强的陌生感。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提倡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过分地依赖家长。教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侵害。鼓励孩子要勇于同别人交流,尽快地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

@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 嵇怡:开学不惑

1.目标+计划。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个人交往等方面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目标,在能够量化的目标中列出具体数字,在难以量化的目标中列出自己想达到的标准,写下目标后,和学生共同设定一个截止期限。

2.锻炼+阅读。适当组织体育锻炼活动,在锻炼中提升集体意识、担当意识、竞争意识;提倡文学、历史、艺术、科普等方面书籍的阅读,静以修身,以文养气,从假期综合症中走出来。

3.习惯+心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要不断改变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保持对成长有帮助的好习惯,包括对时间的管理、有效的学习方法等;老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一些团辅活动、班会等来进入新学期的状态。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蒋金娣:破冰有法,陪伴需真

老师用心引导。创造温馨的班级氛围,组织一些班级微型活动、心理小游戏,鼓励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打开心结,放下包袱,大胆地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也可以用写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书面交流,以帮助其获得自信心。

家长真情陪伴。家长要规范孩子的作息时间,减少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同时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加强体育锻炼,如骑单车、跑步等。多听少说,有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帮助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态,缓解其焦虑情绪,并尽快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俞艳君:三招助力新学期

1.巧用班会来分享。班主任一定要利用好每周只有一节的班会课,可以请新学期适应的比较好的同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这样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参考。

2.携手家长共进步。家长在孩子新学期的适应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把开学几周孩子的在校表现告知家长,对于孩子不适应的地方,鼓励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携手并进。

3.善用谈话促成长。班主任可以利用课间找个别适应欠佳的孩子进行谈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孩子更好适应新学期。比如,告诉孩子课前做好充分预习,会让上课更加轻松。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陈跻云:既要收心,更要添动力

开学前一周,老师可以在微信群中给家长编写贴心提醒,密切关注孩子的假期生活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初步收心;开学第一天,让孩子们在便签纸上书写新学期愿望与目标,放入许愿瓶中,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上注意循序渐进,把握好节奏;开学初期,多进行小组竞赛和同伴间的竞赛,将竞争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更添学习动力……做好以上四点,逐渐帮助学生完成新学期心灵的平稳着陆。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方莼:破冰游戏,助力新学期适应

不同年级的孩子在进入新学期时都会出现不同的适应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小游戏来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学期。起始年级,由于刚到陌生环境,可以玩一玩“名字接龙”、“个性名片”等小游戏,让孩子们彼此熟悉起来成为朋友,就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老生班级,可以玩一玩“同舟共济”、“解开手链”等小游戏,让孩子们重温集体温暖,体会集体力量,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适应新学期。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吴豫: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不良情绪

刚开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容易有厌学现象,如在校门口哭、不愿入学、起床困难等。作为老师,我们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以安慰代替责备。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安抚,告诉孩子开学之初不适应是正常的,并非是他一个人有这种不适应的情况,不要恐惧,要学会慢慢地去适应。同时要调整作息时间,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匹配。改掉假期晚睡的习惯,制定作息表。老师可以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孩子把重心转移回学校生活,尽快调整心理状态。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实验小学 朱彦妮:解铃还须系铃人

每个学生适应新学期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不适应的表现和原因也有所不同,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应从孩子的不适应表现入手解决。

1.不适应学习进度。教师可以在课后问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给学生补充讲解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让他深入理解知识,获得学习信心。

2.不适应晚托节奏。学生如果是由于在校时间过长而产生不适应,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学生在晚托时间段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

3.不适应教学方式。学生如果是对个别新来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与新来的教师进行沟通,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郭轶峰:师生新风貌,迈进新学期

1.朝气蓬勃,做榜样。新学期首先教师要有个新面貌,给学生展现一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新的变化,新的气息,激发学生每天上学的喜悦感、激动感。

2.端正思想,树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多给予鼓励,让学生知道不管自己的基础怎么样,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3.常规教育,养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授课速度,加强常规训练,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纪律观念加强后,学习效率也会相对提升。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三步走,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期

1.书信慰藉心灵。在开学的时候,我会手写一封书信,并录制朗读视频,在开学第一天放给学生看。在信中,我告诉学生,如果将来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老师,老师愿意帮助他们。

2.谈话帮助收心。在开学一周内,我会找一些不适应新学期的孩子谈话,利用“三明治”谈话法,首先赞扬他做得优秀的地方,然后提出他的不足,最后提出对他的期待,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

3.家校共育来帮忙。我会联系家长,了解孩子不适应新学期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实现新学期的平稳过渡。

@盐山县联合小学 陈菲菲:用爱启动新学期

1.一个拥抱。暑假两个月没有见到孩子们,我会把想念,用行动表现出来,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的力量,感觉到老师爱他们,让他们用温暖的力量开启新学期!

2.两个调节。可能很多孩子暑期的作息时间和开学后的作息时间都大不一样,那我们需要调整的就是作息规律。在学校我会帮孩子们一起调节,慢慢适应;我也会请家长在家协助孩子们调节好生物钟,尽快适应新学期。

3.再三嘱咐。到了高年级之后很多孩子会自己乘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上放学,交通安全也是每次放学前必须念叨的,再三嘱咐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4.四处惊喜。“欢天喜地再相聚,全力以赴新学期”,这也是我们班新学期班会的主题。每个孩子在电子屏拆红包,既环保又开心,我设置了很多奖励,有铅笔、橡皮、作业本、试卷、和老师合影、来老师家吃一顿饭等等。孩子们开开心心、满怀期待开始新学期!

5.无微不至。每次开学,我都会跟孩子们说说悄悄话。我知道很多内向的、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想跟老师交流,但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于是我鼓励孩子们采用写的方式,把想对老师说的话、自己的想法或者新学期的目标,在纸上写出来,就像写信一样,我也会回信,我们一起去完成!

每周幸运微友

上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陈玲、@黄海青、@郭轶峰。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特别邀请杨雪瑶老师给大家带来分享: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杨雪瑶)

乘风破浪的新学期

新学期已开始三周有余,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适应新学期的情况各不相同。面对新学期的新挑战、新节奏,有些学生出现了精神不振、睡眠不足、焦虑等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施以援手,帮助学生在新的学期乘风破浪。

循序渐进,一步一脚印

过度的拖延放松和过度的紧张焦虑都不可取。可以从调节作息,提高休息质量开始。每天的学习再繁忙,也要提醒学生保证充足的睡眠,吃好早餐,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营养。再从师生感情入手,与学生交朋友,各科老师携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因为焦虑心理造成的厌学情绪。同时适当降低要求,帮助学生逐步缩短与同学的差距。最后,和学生的家长做好交流,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手机的管理,降低手机的不良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切忌急躁,循序渐进才能渐入佳境。

系列晨会,一事一章程

新学期来临,老师们可以利用好每日晨会,开展系列教育,把旧常规理一理,将新要求提一提。借助系列晨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每日常规的具体要求,在办公室和教室醒目的位置贴好一日常规表,在手机上设定日程,化零为整,提醒好学生每天何时做何事,做实“规定动作”。借助系列晨会,与学生一起厘清新学期的新要求,将学习、作业、听课等习惯化整为零,具体成一条一条的要求,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充分预习、课中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复习等工作。

无声陪伴,一心一处使

时常进班,无声陪伴。新学期来临,有一些同学还没能从假期的状态调整过来,容易心浮气躁。早读、大课间、午休、眼保健操,再到每节课下课,老师们不妨都进班看看,不但能够缓解久坐的压力,也可以多听听学生们的想法,还可以给部分学生讲题,如果学生有矛盾可以及时劝解,有什么危险的行为也可以及时制止。虽然看似牺牲了一些休息时间,但老师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多样活动,一进一欢喜

开展多种生动的心理活动和集体活动,比如成立学习小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营造竞争向上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学习生活中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班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和冲突,取得心理平衡。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转移不良情绪,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比如每次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看,这不也完成了吗?只要做起来,其实并不难,拒绝拖延。收拾好心情再出发,学生会充满斗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们从作息时间、课程教学、学业考核、心理关注、幼小衔接等方面给出了自己帮助孩子们适应新学期的“妙招”,希望同学和老师们都能够在新学期尽快适应,调整状态,动力满满,收获多多,乘风破浪!

来源: 人民教育

宝贝来说说(宝贝来说说教学反思幼儿园)3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永嘉学派以致广大的胸襟,极高明的睿智,在融突和合“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和张载、吕大临的关学中化生,并在与其他学派互相交往、切磋、论争、探赜、借鉴、吸收中发展。永嘉学派通过智能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事功之学。

时代精神的把握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崛起,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之所以能与朱熹的理体学派、陆九渊的心体学派鼎足而立,是因为永嘉事功之学特具魅力和价值。朱熹说:“江西之学(指陆九渊心学)只是禅,浙学(指永嘉事功之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朱熹指永嘉学派专讲功利,稍带贬义,现称为事功之学。

为什么事功之学“便可见效”,《朱子语类》记载:“器远(曹叔远号)言:‘乡间诸先生所以要教人就事上理会,教著实,缘是向时诸公多是清谈,终于败事……陈先生(指永嘉学派的陈傅良)要人就事上理会,教实之意,盖怕下梢用处不足。’”这里“乡间诸先生”即指永嘉学派的薛季宣、陈傅良等。“诸公”如朱熹理体学主张的“理体”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的“洁净空阔世界”,是一种清淡,陆九渊心体学“分明是禅”是空是无。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教著实,是对于时代的实际和事实的认知、体贴与把握。两宋国家积贫积弱,外有外敌侵扰,内有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官逼民反的危机以及收复中原无望,理想信念丧失的价值危机。面临这种有关国家、民族命运的种种冲突和危机,显然不是“诸公清谈”和禅学的空无能化解的,唯有永嘉学派“教人就事上理会”,即理会、体认国内外冲突危机的实际与事实,把握这个时代所普遍存在的主导性矛盾的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可能世界的冲突和危机,教著实地将其升华为化解之道的思维理念,而体现为这个时代的精神。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思维理念、理论,因其体现了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被大众所接受。林损说:“永嘉诸子之学也,犹众人之学;众人之学,犹永嘉诸子之学也。众人之言心性者,必不能废事功;永嘉诸子之言事功者,亦必不能离心性。事功与心性合,而后经制之真乃出。”这种力量体现为永嘉学派的开放兼容、忧思创新、勇为人先、刚正廉洁、经世济民、抗倭爱国、志存高远、融突和合的哲学精神世界。

哲学精神的体现

开放兼容的精神。开放兼容是哲学理论思维致广大的生命力所在,是学术思想尽精微的必由之路。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只见自己长处的人,目光短浅而不明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会被现象所遮蔽而是非不彰明。唯有开放兼容才能化解这种弊病。然而开放兼容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广博宽容的情怀,谦虚谨慎的心境,探赜钩深的态度。开放兼容是永嘉学派的优良传统,是其之所以在众多学派中屹立而不衰、构建新学的缘由所在。作为“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曾学习新学、关学、洛学,在三学相互激荡中,融突和合,并与温州商贸经济、风土人情的实际相结合,而构成独具特色的理论思维、价值观念、思想风格。无论是后来的王十朋、薛季宣、陈傅良、叶适,还是刘基、张璁、项乔,以及孙锵鸣、孙衣言、陈黻宸、林损,都以开放兼容为学术思想发展繁荣的生命线,都是为道屡迁、唯变所适的先觉先行者。

忧思创新精神。他们之所以能为道屡迁、唯变所适,是其哲学思维不断忧思而追问、不断“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而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批判而开新、不断自我度越而创造新境界所致。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对人生短暂的忧思。永嘉学派的忧思则是对忧国忧民的忧患的反思,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反思,是对于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存的命运、生活变化的责任和使命的反思。之所以忧思是因为:其一,两宋被内外危机所困。其二,社会伦常的冲突和道德价值危机。唐末五代动乱之后,两宋哲学思想家面临礼崩乐坏,三纲五常道乖,宗庙朝廷失序,制度文章扫地的处境。他们必须担起重整人伦纲常、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重建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其三,儒、释、道三教的冲突。唐以来儒学式微,佛强儒弱、道盛儒衰。两宋哲学思想家必须重新唤起儒学的生命智慧,重新诠释儒学真精神。两宋哲学思想家正是直面这种忧患而反思。他们的忧患而反思,是对思想的揭示、辨析、鉴别、选择,如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可称为“忧思”,因忧思之思而有新哲学、新发现、新创新,如陈黻宸的《老子发微》《庄子发微》、叶适和孙锵鸣对《周易》独具匠心的新诠释。

勇为人先的精神。创新需要有一种勇为人先的执着求索的品格,威武不屈、不畏强权的意志,人言不足恤、旧法不足守的精神。因为创新必然会引起坚持旧观念、旧传统、旧价值、旧规矩者的反对、攻击、仇视,以至扑杀。明正德年间,武宗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宦官刘瑾专政,藩王作乱。政治腐败,苛政如虎,民不聊生。王瓒不畏强暴,暗讽刘瑾,而遭贬斥。武宗巡边犒军,劳民伤财,王氏知民疾苦,大胆极谏。张璁在“大礼议”论争中,以“礼缘人情”为核心。张璁的主张与《礼记·问丧》中的“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时为大,顺次之。不时不顺,则非人情矣,非人情,则非礼矣”相合,驳斥了杨廷和诸人扬言的“父子之亲是‘私事’,入嗣大统以维护正统,是真正的人情”。张璁冒杀头的危险,毅然决然上书,凸显了坚持原则、真理,不怕扑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礼议”之争,形式上是“继统”与“继嗣”之争,在政治上是皇权与阁权之争,学术上是正统程颐的理体学与新兴阳明心体学之争,这是这次论争的实质。

刚正廉洁的精神。刚正廉洁,为立身之本。无论是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抑或王十朋、刘基、黄淮以及王瓒、张璁、项乔,他们为官期间都能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刘安上以利国利民的诚心,为国忘身忘家。大观二年(1108),宰臣蔡京窃弄权威,凶焰滔天。天下只知威福出于宰相私门,不知有朝廷,无敢撄其锋者。刘安上刚正不阿,面奏皇上,蔡京自若,乃再列班面奏蔡京十条罪状。又弹劾蔡崈上轻君父,招权怙势,阴计邪谋,密侵国论,有害治体。刘安上在任谏官期间,不畏权贵,不怕罢职,直言弹劾,刚正报国。张璁任首辅期间,持身清廉。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非常痛恨。他曾上疏:“臣闻为治之道莫先于爱民,愿治之君必严于赃禁……近来中外交结,贪墨成风,夫贪以藏奸,奸以兆祸,臣窃惧焉!”张璁揭出每年进表,三年朝觐,官员往往以馈送京官礼物为名,科派小民,篓挞诛求,以致百姓怨声载道。张璁以身作则,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一心秉公,而无私心。使贿赂公行、贪赃枉法有所收敛,利国利民,对明中兴作出巨大贡献。

经世济民的精神。“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衣食足,则知荣辱。”永嘉学派事功之学,注重经世致用,关心民瘼。北宋末年,危机深重,大厦将倾之际,周行己守官有责,积极主张政治、经济改革,富国强兵,实行经世爱民措施,提出广恩宥、解朋党、用有德、重守令四大经世主张。广恩宥是广施恩惠、宽恕,体现爱民、济民之德;化解朋党之争,利民安定,利国发展;任用有贤德的能人,必行德政济民;慎重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担任郡守县令。薛季宣认为为国事功之道,就在于化解人民疾苦,首先要改变乡民的科折不均,其次是丁绢的赋税。并安置流民,以及归正人(指中原人民逃回淮西的人),使他们生活有着落。陈傅良认为,夷狄之祸起,是由于横征暴敛,丧失民心。渡江以后,不仅不接受宣和横征暴敛的教训,相反加新的总制、月椿钱,民心更离。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家要想兴盛,必须结民心,减轻赋税,如商税、盐税、酒税、茶税、契税等。若不宽民力,国将不保。因此他认为经世济民的课题必须是开源节流,裁减冗官、冗兵,减少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国家才会兴盛。黄淮也认为治道之要莫先于安民。选取官员以为善不欺为根本。不欺能尽忠,不惑于邪,不溺于货,则廉而公,公则明,明辨是非曲直善恶。这样治理国家,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这样事天,天心悦鉴。

抗倭爱国的精神。明朝建立伊始,倭寇侵扰我国沿海一带,抢掠焚杀,人民苦不堪言。洪武初年,温州地区就成为倭寇侵扰的地方。永乐年间,龙湾永嘉场一带地处滨海,倭寇在此烧杀抢夺。王沛的从侄王德从广东按察使司佥事辞官回乡,招募乡勇2000余人,共同抗倭,名扬浙南。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大股寇扰永嘉场、梅头一带。当时王沛已是74岁的老人,仍然亲临前线,英勇冲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王德是在赴援温州府城途中遭倭寇伏击。他在殉难前仍射杀数寇。牺牲时年仅42岁。充分体现为抵御外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志存高远的精神。人是有智慧的和合存在。一切存在的观念、神话、常识、伦理、科学、艺术、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创造。人是万物之灵,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而志存高远。志存高远的本性是胸怀天下,开放包容,诚信仁爱,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认为,“爱财富”“爱荣誉”和“爱智慧”是人的欲望,但爱智慧是人最高尚的需求。换言之,志存高远是人极高明的需求。因为它记着过去,看着现在,盼着未来。林损说,永嘉学派“诸子之心”之所以能特立独行,在于其“志事之判,诚伪之辨,研阅之方,措施之宜,本末精粗之条贯,才智气量之涵养,高明而不涉于虚,笃实而不流于浅,执其常而观其变,而永嘉学术之真,亦大略可睹矣”。温州诸子的思想,才智气量的涵养,高明笃实,志存高远。因而志事、诚伪、研阅、措施的判断、明辨都能极高明而道中庸。从事功而言,陈傅良“抱负伟杰,学博而精,观书另有高识,作文自出机杼,类非今人所可企及”。士子们心无旁骛地专心致志读书学习,造就了明辨的识度,宽容的气度,礼仪的风度,智慧的心度。

融突和合的精神。和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绵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和合精神,体现了开放包容的胸怀,钩深致远的心态。融突和合是生生创新之法。从融合到创生新的学说,以致新学派,即从融合到生生,需要经一系列融合的和合过程才能实现。经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的和同之辩、理一分殊与郑伯熊、郑伯谦、王十朋的问道、求道、悟道,由矛盾差分而趋向融合而和合的创生历程,到薛季宣把程门洛学所体贴的形而上的天理之学,转化为形而下的事上理会,使理与事相融突而和合,而生生为温州事功之学,又经陈傅良、叶适、刘基、黄准、王瓒、张璁、项乔、王叔果等,融突而和合程朱理体学、陆王心体学和张载的气体学,而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

理论思维的特色

永嘉学派八大哲学精神世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精髓,亦是化解世界冲突危机之道。永嘉学派诸子忧思而问道、求道、悟道,构建其哲学理论、理性思维和价值体系,其理论思维的特色体现为多元多样性、学问思辨性、实事求是性、钩深致远性、诚信笃行性。

多元多样性。哲学无不在玄之而又玄的旅途中苦苦求索。中国哲学的实践活动是探赜、追问和合之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阴阳和合而万物生,万物异味相和。如何和实生物?“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韦昭注:“杂,合也。”万物是由多元多样的阴阳五行杂合而成,而非单一的一元的造物主的创生。西方哲学对于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追求,无论是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因”,还是斯宾诺莎的“实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一”元。换言之,都是“同则不继”的“同”,是一元一样。就此而言,中西哲学从源头上就是两条路径、两种路向。永嘉学派诸学者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又与当时各个学派交往,互相交流学术思想,切磋探讨不同观点,从差分中明辨各自的不足和长处,所以可互相学习、借鉴。金华学派吕祖谦、吕祖俭长于史学,永康学派陈亮长于王霸义利之辨,四明学派长于心性之学,朱熹学派长于理体学,湖湘学派长于经世致用。在多元多样哲学理论思维的相互探索中,敞开思想,自由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多元多样思维方式是哲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哲学只有在多元多样思想辩论中敞开心胸,各抒己见,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让哲学真知闪光。

学问思辨性。无论是博学、审问,还是慎思、明辨,都离不开反思的思维活动。“弗措也”的不罢休,是一种不息地反思。反思是思维认识自己的一种形式,是思维怎样自己构成自己的方式。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审问、慎思、明辨就是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的方式,亦是思维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活动。永嘉学派学者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无不历经学问思辨的反思过程。他们从博学的朦胧反思、审问的怀疑反思、慎思的批判反思、明辨的实践反思,而挺立其事功反思之学。圆融新学、关学、洛学为事功,如刘安上的博学;端正心性、治国理家而审问道的王十朋;惊思孟子是否是道统中人和道不离器智慧的薛季宣;以及通经、学古、救时、行道的陈傅良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刘基;明辨“六经”义理意蕴、先秦诸子之精微和道为和合道体的叶适;澄明“继统”与“继嗣”、缘人情以制礼的“大礼议”之辩的张璁;探“致良知”之教、释“求放心”之学、究“六经”理奥、研“四书”精义的项乔。

实事求是性。根据实际事实,追求真理。《汉书·河间献王传》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事有实事与虚事、真事与假事。事的实与虚是对事的有或无、存在与非存在的追问。事物的存在与非存在是对具体的“在者”某些规定性的追问。无论是对于“在”与“在者”的追问,总是对某种对象之事的追问。这种追问首先反映在人们思想中是这“在”或“在者”的表象、现象。其是否符合对象本身的再现对象,这种思想的体认是否具有客观性,即是否真实地再现对象,抑或虚假地再现对象。在排除了“在”与“在者”的虚假之后,即是真实的事实,以追求“是”。这里“是”即是哲学的本真。求是即求本真或真理。真与真理不离,即相接相关;又不杂,即相分相别。真理是这种体认是否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中国哲学多以与“非”、谬误相对的“是”、真理来陈述。体认的真实性就是同客观的实际及其规律相符合,或者是对错综复杂的现象作出关于事物共性、本质、必然、规律的体认。这是“实事求是”。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就是一种求实求是之学,既实事实功,又实效实是。器远(曹叔远)对朱熹说:“陈先生(陈傅良)要人就事上理会,教实之意。”“就事上理会”,就是从客观实际实事上体认,即从“在”和“在者”的存在的实事上认识,“教实之意”,就是教人体认实事的本真、本质,而不空谈虚说。

钩深致远性。钩深的前提是有博学的知识背景,致远是建立在通晓中国传统经、史、子、集思维历史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永嘉学派诸学者能否提出有创新性的话题,能否对在世的冲突危机提出化解之道,并升华为具有概念、理念的哲学理论,取决于其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的“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中国传统经典文本学术思想的理论思维背景,就不能有钩深的灵觉和高远的气魄。能否激活钩深的灵觉和高远的气魄,就在于思维的创造能力,它是思维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具体能力的总和,想象的真实激荡起追求智慧的热情和“求是”的动力。永嘉学派学人普遍是从举人到进士,其知识背景都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致广大,知识广博深厚是承载万物的条件;尽精微,就能智能创新,悠久致远。朱熹在代刘共父所撰《宋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序》中将王十朋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子”相比较,此五子“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疎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求之今人,则于太子詹事王公龟龄,其亦庶几乎此者也”。薛季宣造诣很深,“会九流于一贯,莹神机之通圆”“自六经以外,历代史、天官、地理、兵刑、农末至于隐书小说,靡不搜研采获,不以百氏故废。尤邃于古封建、井田、乡遂、司马之制,务通于今”。除精研六经外,可谓无所不读,无所不通,所以能钩深致远,而构建事功学说,其本人亦是事功之学的实践者。叶适通过剖析、评论儒家、道家、兵家、管子、扬雄以及《战国策》《史记》至五代史,统纳六经百家,均能“集时政之得失”“究物理之显微”,而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补前人之缺失,纠前人之谬误,论之成理,言之有据。既钩深之精微,又致远于孔子之本统。既评时政得失的生存世界,又能究物理的理想境界的可能世界。

诚信笃行性。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入世品格,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追求生存、意义、价值世界的实现。其开放兼容、忧思创新、勇为人先、刚正廉洁、经世济民、抗倭爱国、志存高远、融突和合的精神,以及多元多样性、学问思辨性、实事求是性、钩深致远性,最终都有赖于诚信笃行的支撑和实践。诚信是指诚实而有信用。诚为真实不欺的德性,信是遵守诺言的德性。诚信是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诚信被儒家看作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诚信而笃行实践。人之所以有知识,有认知能力,来源于笃行的实践,形成人的认知和构成认知发展的动力。因为人不能无实践的笃行而从外界直接得到知识。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亲自践行到高山、深溪,才体会到天高地厚。“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从认知、再认知、实践、再实践的过程,才能深刻认知事理和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永嘉学派的学人,躬身深入实地,知治国理政弊端所在,提出改革旧弊的措施。许景衡说,京东西州县因金兵劫掠,朝廷免收今年赋税。然而今来却仍令送纳,岂可使朝廷失信于天下。“民无信不立”,若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百姓生活不下去,人民起来反抗,国家动乱,就不可收拾了。南宋半壁江山,由于奸臣秦桧投降派种种恶行,破坏抗金,薛季宣的父亲薛微言不畏权贵,坚决反对秦桧投降和议,与秦桧当庭论争。薛季宣说:“雪岳飞之冤,天下知与不知,无不称庆。逮今数月,宜人人有报效之心,求诸军情。”薛季宣父子知无不言,言无不行,知行一致。诚信笃行是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其为学为人的基本原则。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既是思维中的现实,又是现实中的思维,它既不离现实的在世,又度越在世的现实;它既蕴含着时代的烙印,又超越时代而具有不朽的价值。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