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发薄饼说说(薄饼发币教程)

2022-10-04 12:48 作者:上观新闻 围观:

演讲直击|郑戈:元宇宙的虚与实及其法治化路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上观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发薄饼说说(薄饼发币教程)1

元宇宙的虚与实及其法治化路径

远程办公、在线会议、空中课堂、线上开庭、平台直播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在线上,社会生活的体验仍与真实世界的生活相差甚远,无法让人们找到空间感和社会感,就连基本的眼神交流也遥不可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宇宙这一产生于1990年代但一直不温不火的概念突然获得了商业动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追逐的转型方向,据说还将概念整个互联网生态,将网络空间带入web3.0时代。在这里,我将描述元宇宙的三种可能未来,借此揭示元宇宙的虚与实,并探讨用法律引领其发展方向、使其去虚向实的可能性。

一、元宇宙的第一种未来:资本炒作故事(Hype)

这是最没有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最有损中小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但却最有可能出现的未来。不,这不是未来,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一个最简单而明显的事实是,一方面元宇宙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被炒得火热,高盛的行业报告称元宇宙相关产业将很快达到8万亿美元市值,单是“元宇宙地产”炒作在2021年就产生了5亿美元的交易量。此外,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展开了相关重组并购和内部战略重心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元宇宙的甲方却很难采购到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大多数普通用户,哪怕是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老网民,也表示没接触过除了概念以外的元宇宙,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它是Second Life和魔兽世界等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话,那么它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在网络游戏玩家圈子中大名鼎鼎,但仅此而已,远远不像元宇宙鼓吹者所说的那样将带来一场新的数字化革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将我们带入web3.0时代。

这就是元宇宙的第一种未来,其中虚的部分是资本叙事所画出的大出天际的饼,而实的部分是我们早已有的东西,比如VR、AR技术,虚拟仿真技术,3D全息投影技术、远程会议技术、多人共时参与并使用三维化身的网络游戏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本身都会不断发展,无论有没有元宇宙概念。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主任Ethan Zuckerman的话来说:“无数聪明人已经花费大量时间来研发各种方法、使用各种技术来构建沉浸式、3D、协作式的在线空间。有些人比其他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但没有一个已经扩展到超过100万用户。……到2040年,我预计VR会在游戏和一些模拟生态中流行起来。但它不会流行于日常的办公室工作、通常的在线互动等等。”也就是说,与数亿、数十亿的社交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和Facebook)相比,元宇宙平台的用户规模现在是、将来也很可能是非常小的。

元宇宙的炒作性质还在于它试图将加密数字货币整合进来,带动新一轮的炒币和炒NFT热。元宇宙爆火之前的区块链热已经暴露出这种特点。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的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巨大的进步性潜力,但在区块链概念被热炒的过程中,只有占比很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了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多的资源流向了炒作。尽管人人都在说区块链技术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治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我们肉眼所见的区块链现象却主要是炒币。从最早的比特币到如今的上千种加密数字货币,每一次的首次加密货币发行(ICO)都能带动海量的财富转移,而其对民生福祉和经济增长的正面贡献几乎为零(如果不说为负的话)。一直被大规模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违法丑闻所缠绕的Facebook,也试图通过发行数字货币来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2019年6月,扎克伯格宣布了发行加密数字货币Libra(天秤币)的计划。由于脸书拥有20亿用户,此计划一旦成功,其对全球金融秩序的冲击非比特币等现有的加密数字货币可比。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都对此计划不予支持。在遭遇巨大阻力之后,脸书在2020年12月将Libra更名为Diem,并将其功能限定为平台内使用的稳定币,但这一限缩版计划仍然难以落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扎克伯格在2021年10月宣布将Facebook更名为Meta,试图以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发币野心:既然你不让我在“真实世界”发行加密数字货币,我就把“真实世界”更加彻底、更加全面地吸进我所打造的线上世界中来,在这里,所有的交易都要用我所发行的数字货币来进行。一旦这个计划成功,就相当于Libra以另一种方式“王者归来”了。

出于维护货币主权和国内金融秩序的考量,我国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一直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中国人民银行等五个部门于2013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表示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并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向各分支机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比特币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禁止国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为比特币交易平台提供开户等服务。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2022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多家金融机构发布了关于加密货币交易的通知,强调“虚拟货币交易活动扰乱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跨境转移资产、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金融机构不得为相关活动提供开户、登记和登记。”

因此,在我国,将加密货币炒作包装进元宇宙的操作明显是行不通的,但借助元宇宙概念来进行题材股/故事股炒作却仍然是越来越流行的。当然,即使是在这种最虚的场景中,有一种技术也将得到长足发展,并改变我们的未来,这是包括虚拟现实(VR)、强化现实(AR)、混合现实(MR)在内的扩展现实技术(XR),以及镜像世界和数字孪生(比如英伟达开发的模拟整个地球的Earth-2系统和百度希壤)。

二、元宇宙的第二种未来:数字寡头的一统江湖(Hell)

最初的互联网是开放性和创生性的,无数分散的创造者为网络空间设计、生产和传送着信息。但web2.0时代的互联网则是高度集中化和垄断化的,巨型平台企业的出现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这主要是五种网络效应导致的结果:

1.直接网络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该平台,可以与之共享信息、关注和交流的人越多,领先平台在吸引他人方面就越受欢迎。因此,即使出现了具有更好功能和更强大的隐私保护机制的替代社交网络,它也可能无法对抗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网络,除非许多人集体切换。

2.间接网络效应:一个群体眼中某一平台的价值取决于别的群体眼中的平台价值。许多软件商专门开发适用于windows和ios操作系统的软件,因为别的软件商都在这么做。

3.溢出效应:当平台一侧的更多消费者吸引平台另一侧的更多内容提供商、卖家或广告商时,就会出现溢出效应,这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4.边学边做效应:所谓边学边做,是指平台掌握的数据越多,就越有条件来训练和优化算法(例如提高其识别语音或语音模式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获得更多数据,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这也使得已经取得优势的平台可以更加容易地进军新的数字经济领域,边学边做。

5.数据范围效应:一个平台收集的用户数据的范围越广,它就越能够对用户进行行为画像,越有能力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微信这种广泛收集用户全方位信息(用户自愿的朋友圈分享就是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的社交媒体平台就比淘宝这种购物平台收集到的数据范围更广。而一旦社交媒体平台转型成为了元宇宙平台,它所收集的数据范围就会变得更加广阔。

这五种网络效应的存在使得率先进入互联网行业并取得了数据优势的平台企业在web2.0时代逐渐取得了垄断地位,形成了美国的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和Google)以及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少数巨头独霸市场的格局。如果由这些巨头继续主导元宇宙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的开发和建设,那么这种自然垄断将进一步得到固化。自然垄断的决定性特征是规模收益在整个相关市场上增加,因此服务每个消费者的平均成本接近某个下限。换句话说,平均而言,仅由一个供应商而不是许多供应商服务于给定市场更有效(无论任何时候市场上实际供应商的数量如何)。这种自然垄断的特征完全适用于元宇宙:首先,元宇宙是一种整合了网络基础设施、VR、AR、XR(MR)技术、机器学习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总体数字生态环境,开发元宇宙的固定成本超过了边际成本,即开发成本远高于将其提供给消费者的成本。一旦开发完成,增加一位新用户的成本极低。其次,一旦开发和部署完成,算法训练(比如语言预测模型GPT-3的训练)也是一个耗费巨大成本的过程,需要克服陡峭的学习曲线,直到进一步训练的成本(例如,额外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小于这种训练的好处(在准确性方面),方达致优化。第三,算法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类似于人类的终身学习,需要在商业化运行中持续训练,使用从其实际应用中提取的信息来进一步提高准确性或性能。这种再训练过程,或者说良性循环,可以为第一个大规模部署的系统带来不可逾越的领先优势。原因很简单:第一个进入市场的系统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容易获得新的训练数据——来自市场消费者的数据。自然垄断会带来垄断者任意定价和服务质量下降,损害消费者福祉。这一点在web2.0时代已经变得十分显著。重资本入场的平台企业一开始会投入巨额资金补贴用户、改善用户体验、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一旦市场地位形成,便会实行垄断者定价,降低服务质量。在存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公共监督和法定监管通常优于通过竞争实现的市场规训。常见的方法包括法定价格范围、最低服务质量标准、交互可操作性要求、可信数据环境标准、安全标准等等。简言之,就是采用规制+反垄断的组合拳。

三、元宇宙的第三种未来:普惠型元宇宙(Hope)

元宇宙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万众追捧的概念,当然不完全是因为炒作和操纵,而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回应了人类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的一种核心需求:进一步打破线上的赛博空间与线下的物理世界之间的界限,一方面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的线上生活能够获得沉浸感、在场感和互动感,另一方面借助强化现实技术使得线上的工具和知识能够不借助电脑和手机就变成我们所见所闻的东西,为我们导航,帮我们识别和判断。人们希望网络空间成为一个我们可以在“主观真实”的意义上走进去、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空间,同时也希望物理空间能够像数字空间那样可搜索、可点击、可标注、可识别。这些需求都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有可行的技术路线和现实基础,只要经过进一步发展和整合就可以实现的理想。

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并且使之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中获益的未来图景,需要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充当协调者和引领者,才能够避免资本将其打造为为自己吸金却有损于大多数人利益的工具。实际上,打造元宇宙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比如5G网络、VR、AR等等,都已经存在,能否将所有这些现有的要素结合起来,打造出改善所有人的数字化生存体验的元宇宙?首先,互联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持元宇宙;其次,这个元宇宙的技术基础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的回答是还不能。考虑到元宇宙场景中所涉及的高清晰度音视频和高仿真三维影像的字节量及其传输速度要求,目前的网速和带宽远远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元宇宙布局。如果一场元宇宙音乐会出现传输迟延和卡顿,人们的沉浸式体验立刻会被打断,线上线下的隔绝感立刻会尖锐地凸显出来。因此,除非相关的网络技术有突破性的进展,超出游戏、会议和教育等场景化应用的大规模元宇宙布局是不可能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三个关键的考虑是:标准从哪里来?系统的开放程度如何?谁控制它?虽然互联网(以及电子邮件等早期应用程序)是分散的并基于开放标准,但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由营利性公司设计并在其控制下运行和更新的。这种市场化操作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快速迭代、更好地控制质量和用户体验等),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对未来元宇宙发展的影响是可能存在相互竞争的元宇宙,就像我们今天拥有相互竞争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样,无法将参与者的任何属性从一个元宇宙带入另一个元宇宙。同时,当下所有“免费”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也会被照搬到元宇宙空间:如果你看到元宇宙里到处都是广告牌也不必感到奇怪。

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整合资源、引领元宇宙的发展方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在这个方面,上海市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21年12月,“元宇宙”被写入《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也是元宇宙首次被写入地方“十四五”产业规划。2022年1月25日,《上海市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强调支持重点企业围绕“元宇宙”等新架构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2022年7月,上海市又出台了培育“元宇宙”新赛道等三个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带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在主要任务部分发展区块链应用,探索Web3.0技术研发和生态化发展,推动分布式存储、可信认证、隐私计算、智能合约等融合应用。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元宇宙产业规划中,算力、算法和数据基础能力的培育可以得到强化,相关资源可以得到更有利于总体目标实现的协调与整合,同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青少年保护(包括防沉迷)以及缩小数字鸿沟等各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平衡可以在法治的框架中得到兼容。

综上所述,元宇宙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是让它像众多加密数字货币和NFT“艺术品”那样成为资本泡沫,还是让它成为互联网巨头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的契机,抑或是让它成为互联网迭代更新以服务于改善大多数人的数字化生存状况的目的?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当下的政策和法律选择。

张宇帆 金惠珠

发薄饼说说(薄饼发币教程)2

Emmmm最近似乎跑路的项目不少,虽然小鹿也写了不少关于防骗的文章,不过看来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啊。所以,今天小鹿再来跟大家说说,怎么判断你参与的项目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跑路的平台以他们的正常收益,基本是无法承担所承诺的高额利润的。因此,这类平台的运作模式其实就是不断的吸收新成员来拆东墙补西墙。当然,想要不断的吸收到新成员来填补利益空缺的话他们就会有高利诱惑,来欺骗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当然,这其中也形成了某些惯用的套路,那么今天小鹿就来为亲们分析分析哦。

资金盘想要吸收大批抱着一夜暴富梦想的人们来投入,那么首先就要以高利来吸引这些人。甚至很多资金盘为了博取信任,收益是以日来计算,当平台方宣称日收益可以达到10%的时候,亲你心动了么?这样想想是不是觉得很快就可以收回本金,然后就可以坐等收钱了?啧啧,如果现实总是这么美好就好咯。君不见创始人刚被抓的BHB,当时也是号称日收益11%,年收益可以达到3132%呢,最后还不是一大批人被套牢。所以小鹿觉得,当你奔着那高额的利息而去的时候,不如先考虑下你的本金是不是能能收的回。所以,当你发现平台承诺的利息让你心动的时候,小鹿建议你先考察下这个项目的获利,是不是真的可以支撑这么高额的利息支出。

当然除了高利诱惑外,他们大多还有非常高明的宣传手法,但是不用怀疑,他们肯定是借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稍作包装后就成为了吸引人的手法。就比如这些年新兴的区块链概念就成了这些项目最喜欢借用概念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新兴领域充满前景,并且大众对它的了解不多,领域发展不完善,因此很容易被不良项目方进行进一步包装来欺骗大众。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有让人热血沸腾的话术,来激起你投入的冲动。这时候不淡定的话,小鹿敢保证被套牢的几率就相当的高了。就比如PlusToken的这张海报,如果你心动了,那么亲套牢的就是你咯。

不过有些盘就直接走传销路线了。什么是传销路线呢?首先要缴人头费,再来就是发展下线,最后才是按人头来计算酬金。基本如果项目有这三步,那么就可以认定为传销了。涉及传销的项目就不需要小鹿多说了,大家都懂的,就比如之前的众筹项目“有钱还”。

除了走传销路线的,大部分玩的就是非法集资了。而玩非法集资的项目大多都有个看起来非常正当合法的形式,再加上一定的利益诱惑,当你入坑以后发现不对,想跑就已经来不及了。打个比方,就如同PlusToken。你想存钱存币赚利息?钱交了之后其实直接就进入了个人钱包,想要再拿回来?难了!还是那句话,当你看中那高额利息的时候,人家早就盯着你的本金了。当然,非法集资的方式很多,但是基本上套路都是以高利益来作诱饵,虽然套路差不多但是经过包装后难保很多人会被欺骗。所以小鹿的建议还是,入坑慎重,慎重做背景调查,多想想项目的盈利和承诺的高利润是不是有冲突。话说,做项目谁都不可能是为了撒钱做慈善对不对,当你发现项目方太过于大方的时候,那么就要小心咯。

不过许多项目在借用了区块链的思路之后,开始走起来发空气币的套路了。什么是空气币,就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币。不过估计会有同学问,现在不是连脸书和沃尔玛都要推数字货币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别数字货币和空气币呢?其实很简单啊,正规项目出来的数字货币背后都有正规的项目和庞大的市场来支持它的价值。而空气币更像是是项目团队随手画的一个饼,就为了圈钱而用的。买到手中不单单毫无价值,甚至游戏规则也都是由项目方操控着。不过对于如何判断数字货币和空气币,小鹿建议入手之前好好研究下白皮书,以及网站数据的维护情况。

小鹿还发现,很多不管是传销币还是空气币都喜欢玩饥饿营销,而最近连区块游戏也玩起了这个套路。就比如最近的区块狗吧,开服抢狗结果开个两分钟就关闭,再加上想卖狗就得现买狗,想买狗还得看手速,这一波下来又狠狠的割了一波韭菜。而之前有个新加坡的空气币项目也是。在每周发币前狂热炒作一番,然后限量出售。这时候就让许多抢不到人心有不甘,等着下一波继续被收割咯。最后项目方跑路,大家的钱钱也就跟这里凉凉了。

但是有些更狠一点的项目干脆在你买币之后不给你提现,直接强制让你变股东。对于小鹿来说,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跑路预兆了。因为它至少传递了两点信息,1,这个项目不靠谱。真正正规的公司是不会随意的出手股权的;2,对提现做诸多限制的情况说明要么项目已经没钱可提了,要么就是项目准备卷钱跑路了,这时候怎么还可能让你吧钱提走呢。

不过各种坑爹项目虽然手法各不相同的,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圈钱。所以,最后都会割完韭菜再跑路。而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比如区块狗的出狗要先入狗要不入代币也行,还有之前跑路的十二生肖,跑路前再开一波新服务器。如果在整个大环境的舆论对平台不利的时候,平台反而还大肆扩张,或者更改游戏规则,这时候亲们就要小心咯。说不定这就是平台在为了跑路做准备,顺手再割上一波小韭菜咯。

所以最近看到这么多跑路的项目,小鹿其实还是非常心疼的。他们卷走的都是投资者们的辛苦钱,小鹿身边也有朋友深受其害,这也让小鹿对这类项目深恶痛绝。所以,小鹿其实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坑爹项目的真面目,也希望更多人能在出手投资之前好好的,理性的考虑下项目是不是值得你出手。

而最后小鹿还有几点小建议,希望对亲们可以有所帮助

1,投资前,先好好的研究下白皮书,看不懂或者看不明白的话,请按住手别投

2,投资前,做好背景调查,调查出来与项目宣称的资料不符或者不靠谱的,收益与承诺的利息不成比例的,请按住手别投

3,宣称高收益的项目,请慎重,项目不是做慈善,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只会给你挖陷阱

4,投石问路,谨慎投资

5,投资有风险,需要的是专业,而不是勇气

发薄饼说说(薄饼发币教程)3


作者:郑磊

也许未来一段时期会出现两个系统,一个是纸币体系,一个是数字货币体系,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国家的数字法币,以及类似Libra这样的eSDR。这两种体系既是共生的,又是竞争的。

Libra(天秤币)是2019年让区块链各圈最“闹心”的一件事。2019年6月,Facebook带着27家巨头加持的盛威,正式发布《Libra白皮书》,激起币圈轩然大波,大家都在心中默算,如果天秤币作为新的数字货币走进27亿Facebook用户的日常生活,这对数字加密币是一个多大的利好!


但是,这件事一出现就开始受到各方打压,不到半年,先后有6家支付机构退出了Libra联盟。现在Libra联盟仅剩下一家荷兰支付公司——PayU。扎克伯格构想的那个全球支付功能的货币似乎就要泡汤了。Libra最终会变成扎克伯克家的巨型玩具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那么明显,我们似乎无法仅用一个维度就轻易做出结论。


这就是《读懂Libra》的出版价值所在。这本书能在《Libra白皮书》出台和发酵的半年内与读者见面,以我对国内出版业的粗浅了解,简直就像Libra本身一样,是个奇迹。主编陈永伟博士是国内数字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这本书的编者阵容涵盖了政策制定、学术、应用研究和实务应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王永利、姚前、盛松成等具有金融深厚实践经验的经济学者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解读到位且通俗易懂。这本书篇幅不大,我认为很值得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从“虎符”与比特币讲起

数字法币和数字时代的全球超主权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比特币,从技术上讲,就是非对称加密算法(1978年由三位密码学家发明,以他们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冠名为RSA算法)。其实普通读者完全可以忽略这个名字,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玩意儿,不用拿个“大帽子”唬人。

对于这个超级武器,其实我们也许可以争一下“首发权”。远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宝物,叫作“虎符”,它可以用来调兵遣将,启动一场战争。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纹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时(这就是“符合”的原意),持符者才能行使调兵遣将权。下图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国内出土最早的阳陵虎符。


虎符

如果读者对历史较陌生,也许经常会用到银行配发的U盾。只有将你手中的U盾插入机器,输入密码之后,银行才能根据留存的信息,核对U盾的身份是否属于合法使用者。这和虎符的应用原理是一样的。

非对称加密的意思就是用到两个密钥,一个用于加密,称为公钥,是公开的;另一个用于解密,只能本人持有,对别人保密,称为私钥。虎符的那两半就相当于两把钥匙。U盾也是两把钥匙,一把保管在银行信息系统里,另一把又分成了两部分:你自己知道的密码,还有加密写入U盾芯片里的另一个密码。你在使用U盾时,银行会通过机器读取U盾中的密码进行比对,验明使用者的身份。

这种算法的思想其实很简单,所以我们聪明的祖先早就用到了。只是当时的“加密”手段相对今天自然是太过简陋了。从铸造和材料使用上看,当时的虎符也是很难复制的。而当今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更是在复杂性上无与伦比,在量子超高速计算机问世之前,这类密码很难“暴力破解”,可谓相当安全。当然,加密与解密的博弈会永远存在,无非是看“魔”高还是“道”高。

要说清楚Libra,就不得不再说几句比特币。比特币最初的理想也是要成为“一种支付工具”,其思想先进(或者脱离现实)之处在于,这种支付工具不需要中介存在。这真是要抢走一大批金融人手中的“金饭碗”的“悖逆”举动,但是必须首先解决在没有中间人监督的情况下,有人把一分钱花了几次的问题(多次支付,也叫“双花”)。中本聪发明了分布式共享账本,让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本副本,共有记账信息,相互监督。那么谁来负责记账(将交易结果记录在区块链上)呢?答案当然是人人都可以。为此,中本聪发明了一个游戏规则,记账这事不要你白干,干好了有奖!奖励就是比特币。

他设计的方法就是为每一次“交易”(未来也可以是其他值得干的活动)出一道题,大家都可以尝试解这道题,谁先解出来,谁就是那个负责记账的人,而且为此他会得到一个比特币的奖励。大家现在看明白了吧,没有中介了,大家都去踊跃解题,成功者就能获得劳动收入。于是,记账变成了解题,解题有奖,比特币和解题挂钩,如果你把比特币当成宝贝,这种劳动就有点像“挖矿”。如果你忽略了本来我们说的那个“记账”目的,从功利角度看,大家忙活了半天,就是为了多“挖”些比特币出来。一开始,这东西纯属一小撮电脑技术极客的小玩具,后来就慢慢变味儿了。

激励机制设计好了,工作内容也确定了,后面就是让比特币真正具有吸引力了,它得和”钱“或者“购买力”挂上钩。于是,历史上第一笔比特币购买商品的交易就诞生了。2010年5月22日,一位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名叫拉兹洛(Laszlo Hanyecz)的程序员,花了一万个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按照2017年11月的比特币交易价格,价值1亿美元。而当时那2个披萨饼,价格约41美元!故事是这样的:2010年5月18日,我们的主人公拉兹洛在比特币论坛BitcoinTalk上发帖称:“我可以付一万比特币来购买几个披萨,大概两个大的就够了,这样我可以吃一个然后留一个明天吃。你可以自己做披萨也可以在外面订外卖然后送到我的住址。” 他甚至对自己的口味偏好做了要求:“我喜欢洋葱、胡椒、香肠、蘑菇等,不需要奇怪的鱼肉披萨。” 5月22日拉兹洛发出了交易成功的炫耀贴,表示已经和一个叫Jercos的哥们完成了交易, 还附上了披萨的图片。

多年以后,有人调侃这位“程序猿”应该已经哭晕在厕所里了。事实是没有。2018年2月25日,这位兄弟又用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饼!这一次他只支付了0.00649个比特币。

好了,人间最大的奇迹就这样在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诞生了。如此巨大的价格攀升空间,没人敢再不把比特币当棵葱了。比特币比真钱还值钱,人们趋之若鹜,比特币被疯狂炒作,人们管它叫作“加密数字货币”。


“盗珠者”和“窃国者”

比特币炒作历史就不说了,大家都能检索到公开数据。比特币的实际应用场合也很难让大家觉得这种东西是不邪恶的。比特币吃相难看,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自称中本聪的始作俑者之后快速隐身灭迹的原因之一。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了一个挺东方的假名。我看到的最伤币圈自尊心的话是“最可怕的关键事实是:比特币只是想骗点钱!而Libra要分享各国货币发行权!”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造的比特币、以太坊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类似货币的东西”,都只能算作“数字商品”或者“数字资产”,不具有货币属性,与法币相差甚远,因此不能被叫作“加密数字货币”,我称它们为“加密数字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在经济学上却有明确分别。各国货币都早已从贵金属实物货币形态发展到了信用货币,即法币时代。我们所说的法币(货币)是以国家信用背书的,其广义的发行基础是整个国家的社会财富,狭义上讲,国家之所以能够发行货币,在于其拥有公共财政职能和征税的权力。根据主权货币理论,要想成为真正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货币,就要让社会某一个主体具有支付的义务,因为每个居民都有向国家缴税的义务,所以目前只有国家具有这个功能。正是有了全民税收,才奠定了国家货币发行的经济基础。法币实际建立了P2ALL(国家对全体国民)的信任关系,而加密数字币建立的只是P2P(点对点,个人对个人)的信任关系。当然,加密数字币的“去中心化”理念还是非常崇高的,而在落地时,他们的信从者也找到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但是哈耶克也承认“发币机构的声誉是影响其所发货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张三、李四自己发行的区块链加密数字币,即便能够赋予和证实发行个人的信用,仍无法被很多人认可为货币或其等价物,缺乏国家才有的权力和经济基础,这是根本原因。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加密币依然没能克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私人货币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它很难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检验。从这个角度看,不管采用的技术有多先进,在使用上的效果与人类远古时期的“以物易物”没有明显差别。

如果说加密数字币试图取代法币地位的行径像“盗珠者”,那么Libra的危害就像“窃国者”。在全球拥有27亿用户的Facebook公布的白皮书声称:“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这句话很容易理解,Libra首先要做无国界的货币,初期至少要实现跨国界的在线支付功能,之后扩展到线下支付,变成使用Libra的移动支付,显然对当地法币会形成替代。而Libra的进取心更大,它要开展由Libra作为基础货币的各项金融服务,比如银行的存款、贷款、汇款,券商的证券型通证发行(STO),数字资产发行与交易、个人征信等等,这将与现有传统金融模式形成竞争。如果Libra能成功,它将有可能成为新一代SWIFT,以及电子SDR。

未来的数字经济当然离不开数字货币,这是各国政府都心知肚明的事情。Libra的愿景显然让目前国际金融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些国家提高了警觉。在客观目标和主观压力之下,主要国家显然要加快推出自己的数字法币,这就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课题,包括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运作、支付系统以及金融稳定、法律基础和监管相关的很多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的DC/EP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而且中国没有对Facebook开放市场,Libra计划锚定的一篮子资产也不包括人民币。就在《Libra白皮书》公开后不久,7月2日特朗普说:“美国只有一种真正的货币,它的名字叫美元。” 9月13日,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 Bruno Le Maire 表示,他们将阻止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 的加密货币Libra 在欧洲发展。德国财政部长Olaf Scholz表示,政府必须否决Facebook的Libra项目。两国财政部长发表联合声明称:“我们认为货币权力属于国家主权,不应由私人实体掌握。”

尽管美国财长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的听证会上称,5年内美联储没有发行数字货币的必要,也不反对Facebook创建数字货币,但后者需要遵守银行保密和反洗钱规定,不能将Libra用于资助恐怖主义。但是,12月8日,美联储莱尔·布雷纳德警告说:“如果Facebook继续发展Libra计划,它将把代表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活跃用户和不透明地与一揽子主权货币挂钩的私营数字货币发行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必要的保障措施,全球规模的稳定数字货币网络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

IMF尚可安坐否?

Libra除了惹大国不快,还有一个国际组织也颇受刺激。金融界当然不会不知道现在的国际金融霸主是谁,也不会没听说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特别提款权(SDR)。

Libra项目负责人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表示将与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合作,确保Libra不与主权货币竞争或干预其货币政策。却绝口不提一个和自己定位类似的IMF。Libra是个什么东西?想造反吗?

IMF绝不能,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今年春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区块链的革新者正在撼动传统金融世界,并对现有参与者产生明显的影响。下半年新总裁上任之后提出“IMF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提供帮助:通知政策辩论,召集相关各方讨论政策选择,以及帮助各国制定政策。”这可能只是一个IMF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良好愿望。

IMF的降生是二战后大国间竞争和妥协的结果。英美当时都提出了自己的超主权货币方案,但都未得到足够多的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美元危机时,IMF尝试推出了与主要国家货币挂钩的超主权世界货币SDR,但最终由于难以得到在IMF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支持,无法成为广泛使用的世界货币,只是政府间一种补充性质的官方储备资产。这也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哪种货币能够成为计价清算货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或者霸权地位),以及强大的金融体系。

Libra要想未来占据这个国际经贸计价清算货币霸主地位,现在看来困难不少(他们应该知道“钥匙”掌握在谁手里)。Libra的设计与SDR非常相似,可以看作一个eSDR(电子SDR)。目前唯一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超主权货币是欧元,而欧元区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集中的超主权政体,否则维持欧元持久稳定是相当困难的。

尽管Libra成为超主权货币的机会非常小,但依靠其庞大的商业网络,发行量很可能超过SDR。SDR由于分配数量远小于国际经贸往来资金量,而且分配主要是少数发达国家,所以其实际影响力非常有限。Libra协会就像一个民间的IMF,试图取得未来数字经济世界的全球货币霸权,这件事本身就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IMF自然无法掉以轻心。但是Libra果真希望IMF参与或者发挥主导作用吗?这显然与去中心化的理念是有冲突的。也许未来一段时期会出现两个系统,一个是纸币体系,一个是数字货币体系,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国家的数字法币,以及类似Libra这样的eSDR。这两种体系既是共生的,又是竞争的。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让中心化的世界彻底变成去中心化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无论是主权货币还是超主权货币,都建立在中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之上,去中心化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只靠技术无法解决的。

基于这个认识,可以确信各国将要推出的数字法币,也一定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很可能只是部分采用区块链技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效率和鲁棒性,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等。


Libra“乌托邦”之梦

自由发行和币值稳定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让金融体系依靠自由市场那样的自然均衡机制是不现实的。币值稳定需要依靠中心化的权威机构进行外部干预和调节。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加密数字币想成为货币,还是Libra想成为超主权货币,前者的发行方必须有能力统合财政和税收权力,后者是需要一个能够协调主要国家的超主权主体,即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在超主权层面达到统一。货币和财政永远是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国家制度结构。显然,对于任何私营机构或个人发行的加密数字币,或者Libra协会这类松散的商业组织来说,这都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

满怀去中心化理想的加密数字币和Libra,都无法避免与主权货币发生直接竞争,Libra将分流、替代一部分主权货币的使用,与后者形成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主权货币的使用量可能逐渐下降,将降低主权货币的调节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扭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Libra发行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其一篮子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都可能会被削弱。非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的影响更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Libra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作“稳定币”,这是一类加密数字币的叫法,指的是为了保持与某种法币之间兑换比率的稳定,而以该种法币作为储备,基于此发行的加密数字币。Libra是基于一篮子货币和资产发行的“稳定币”。稳定币的出现,初衷是为了避免像比特币等加密数字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的出现恰好表明加密数字币大概只是局部存在和使用的交易媒介,我们可以将其称作“社区币”或“商圈币”,它们可以没有国界(因为网络不分国界),但却通常具有“链界”或“社区边界”。区块链上的不同商圈或社区(也叫区块链生态)内部使用的加密数字币,离开自己的活动范围,恐怕都很难被其他商圈或社区接受。除非所有这些社区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平台,这与搭建超主权机构一样遥不可及。包括Libra在内的加密数字币成为法币的补充,这也许非常接近未来的真实场景。

我们不想否定Libra的正面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普惠金融思想——“希望创造更完善、更实惠的开放式金融服务,人们不论身份、地位、职业、贫富,均可以享受这种服务”。本书有专家也分析了Libra可能实际上未必能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还有一些国家自身条件限制,也会影响Libra服务的效果。Libra要想顺利推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Libra需要满足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各自不同的监管要求,以目前的准备情况看,短期很难符合条件。

据外媒报道,Facebook内部已经开始内侧。在这个团队中,如果某个员工开会迟到,这个人需要缴纳Libra罚金。Calibra部门的产品副总凯文·韦尔自称因为经常迟到而被罚钱。Facebook早早开始内部测试,且愿意将消息告诉公众,展示了一定要发行Libra的决心。中国DC/EP预计也会开始小范围测试,美联储也正在推进“FedNow”计划,开发所谓的“快速支付”,允许银行间零售支付的几乎即时、低成本的结算。

我赞同区块链技术支持者的“去中心化”理念,但是认为这个应用过程是缓慢的,这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必须了解和坚持的一条核心准则。我相信数字经济时代的一切都将具备数字形式,资产数字化势在必行,通证经济将是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但是对于Libra,没有人能预测它的命运,这是一个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博弈,鹿死谁手或者妥协求存,一切都有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