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抗击非典说说

2022-10-04 11:34 作者:人民日报 围观:

广东抗击非典功臣驰援荆州:临危受命不能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抗击非典说说1

2月11日上午,袁小玲接过广东省中山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旗,由她担任队长的这支医疗队将于今晚奔赴荆州市,加入疫区前线助力抗击新冠肺炎。“血肉之驱谁不怕死?但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10日晚,袁小玲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大医的奉献精神袁小玲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下,在每一次天降大任的抉择中,她都义无反顾逆行而上。“这次,她给我了三个理由去前线:一是女儿大了家中没有牵挂,二是自己是一名36年党龄的老党员,最重要的是,她想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救治更多的患者。”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说。

曾与钟南山团队并肩作战的“抗非”功臣

这不是她第一次自告奋勇地说出那句“让我去!”2002年,袁小玲从湖北老家来到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工作的第二年,“非典”全面爆发,中山是当时较早发现病例的城市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她二话不说穿上隔离衣走访全市各镇区临床一线,通过走访、调查和研究,制定出中山市抗击非典诊疗方案,赢得了钟南山团队的点赞。

“当时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还没有建成,全市还没有一家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只能医生跑,我们几乎天天下去,一个镇区一个镇区走访,去医院里看望患者,指导查房和诊疗工作,同时搜集一线临床数据,修正诊疗和防控方案。”袁小玲表示,中山是承受非典侵袭较早的城市,对于这一新型病毒,当时全国范围也没有可以参考的诊治方案,只能自己摸索,硬着头皮也要上。

非典时期为患者治疗的袁小玲

在她的积极奔走和及时反馈下,中山市较早启动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措施,同时,根据她的诊疗方案,全市各医院也相继采取了对症施治的方法。非典疫情结束后,她所在的中山市人民医院无一位医护人员感染,无一例非典患者死亡。袁小玲本人也因在抗击非典中的出色表现,被省卫生部门授予广东省抗击非典二等功。

“与钟南山团队的合作很多很多次了,每次他来到中山了解情况也都是我来接洽,广东呼吸病学的专业能力强,这次我去湖北驰援也是冲着能发挥作用这一点去的。”袁小玲表示,既然人过去了就要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国家有难,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尽一份力量,就对得起医生这个名分。

光靠医生不够,防控疫情要靠全民

袁小玲不只是一位主任医师和一名“抗非”英雄,她还是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山市人民医院医学高级专家委员会委员,是中山市呼吸学科最高学术成就的医生代表之一。经过了非典的洗礼和磨砺,也熬过了H1N1、H7N9、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的肆虐期,她认为自己的工作经验能在一线起到很大作用。

“面对未知的病毒时,说不害怕是假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性和防控难度胜过非典,疫情发展的走势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作为专业人士,这也正是体现价值的时刻。”袁小玲介绍,自春节期间到现在她一直在时时刻刻关注疫情走势,“防控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需要将全国人民都动员起来才能打赢的战役,临床医生的前线救治工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袁小玲说,政府方面也必须要组织起来,从传播途径和防控管理方面及时遏制住病毒的扩散。

此次主动请缨,袁小玲不敢告诉自己远在湖北的老母亲,和家乡的父老亲朋,她只和自己的小家庭坦白了自己的决定。“担心她是一定的,但她自己决定了的事情,我们也会全力支持她,让她没有后顾之忧。”袁小玲爱人,中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侯襄河感慨,疫情能反映人的本性,看到那些对疫区人民不太尊敬和对本社区隔离患者态度恶劣的人,实在感到心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差距在时疫中也展露无遗。

其实,他何尝不知自己的太太也面临过这样的遭遇,2003年抗击非典结束后,袁小玲也成为了众人避之不及的对象。尽管,在抗病过程中,她曾一度为不少人吃过“定心丸”,也治愈过不少重症患者,“这些我早看开了,别人避讳也是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不过其实很多时候根本不必恐慌,自然防控到位即可,我知道,等他们需要我的时候,他们就又会来找我了。”袁小玲说。

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梁剑平透露,其实,袁小玲在出征之前也一直在为中山抗击新冠肺炎而奔波忙碌,常参与一些特殊病例的会诊,此次前辈主动请缨对于科室的后辈们也起到一定模范带头作用,“大家都在向她致敬,对于她的挺身而出很感动,也期待着她平安归来!”梁剑平说。

(来源:南方+)

抗击非典说说2

□丁艳红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建院八十周年,我在武一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我和武一医的故事应该有一箩筐,从头到脚娓娓道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所以甭说区区的两三千字,就算是三万字也表述不尽。但要从众多的经历中只选其中一部分甚至是其中的一点来说,我就犯了选择困难综合症。选择再难也总得选,那么选哪一个呢?要不就说说“非典”那一段吧!说说“疑似非典”病人来临的那个晚上。

2003年,那已经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年的“非典”,千禧年之前出生的人应该多少都会有印象。我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他应该是印象相当深刻的,因为那一年的暑假,我带他出去旅行,虽然“非典”已渐近尾声,但进出火车站每个人都要量体温。那一年的学校也和许多单位一样,对于发烧、咳嗽的都要密切观察监控。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只要我值班,儿子就睡在值班室里,故事就从这里说起了。

当时,“非典”的飓风已经横扫全国,所有的医院都成了一个战场,对有外出的,有咳嗽、发烧的一律进行严格检查、隔离、观察,县里建立了相应的观察室、诊疗区、疑似病人诊疗点。初时,病人诊疗点设在宣平,相关的科室都派人进驻,原则上是只进不出。后来这个点移到了现在的中医院,外人都视它如古时的麻风村。据说附近的商家都不愿意卖商品给里面的医务人员。我要说的那一个值班的晚上,隔离点还在宣平。

那一晚,儿子早早去值班室睡了。那些天上班我都是全副武装的,帽子、口罩、手套,工作衣裤自是不必说了,更特殊的时候还用到眼罩。一接了班就穿戴上了,一直到十点钟可以休息一下的时候,一切都没什么异样。凌晨两点多时,我被电话叫醒。人总是这样的,刚上班时很严谨,半夜起来时就会疏忽。因为这个时候的活多半是小做一会就可以完成,然后就可以回去继续休息的,因此繁琐的穿脱总是被我们免去,我只披了件工作服就出来了。来的是两个外地人,看样子像一对小情侣,患病的是女孩,症状是发烧,化验项目是血常规,不知道什么原因,对女孩的黄头发很是记忆深刻(以下就称她为“黄发妹”了)。我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化验,小情侣走了。这时,放射科值班的人走了过来,慢悠悠地说:“看胸片,这个患者很像是非典。”我的脑袋“轰”地一下,“非典?很像?”脑海顿时掀起惊涛骇浪:“接第一例‘非典’患者的整个团队包括司机及医护人员因被感染不治,全部罹难。”“某某医院某护士长因感染发病而亡。”“全国目前共有N多医护人员因感染而殉职。”……虽然已经知道了该病疯狂的传染性及极高的致死性,而且医院已经三令五申,但从没想到它离我们这么近,它又来得这么快,万一真的是确诊病例,万一被感染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啊!“唉!怎么会?怎么可能?为什么我那么疏忽大意?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口罩都不戴?儿子就睡在隔壁,怎么办?怎么办?明天我会不会被隔离?儿子能不能去上学?”一股脑的问题铺天盖地而来。好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很懊恼自己的不慎,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只能祈祷着那个“黄发妹”不是“非典”。不敢再回值班室,戴上口罩,走出门去,将室内所有可以开的紫外线都开了起来,呆呆地在走廊上坐到天亮。没有任何的通知,也没有任何的异常,只是远在宣平的隔离点已爆开了花。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有疑似“非典”病人要送过去的消息。在隔离区的同事打我电话,劈头就是一句:“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混混沌沌地下班,恍忽中踢翻了走廊上的一只痰盂,污水溅了一脚背。医院里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外出回来被要求体检的人员。

接下去的休息天是史上最彷徨最恐惧最焦虑的休息天。一整天我都没敢出去,唯一的防护品口罩一直都没敢摘下来,生怕自己这个“传染源”会传播给更多的人。现在想回去,还是太心存侥幸了,竟然任由儿子放学回家来,怎么着也该让别人接过去暂避下。其实啊“命”很重要,“运”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那个“黄发妹”只是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后症状便消失了。所以最大的幸运不是遇事侥幸逃过一劫,而是从来不曾遇见过真正的灾祸。

医院是病人聚集的场所,医务人员自然也成了各种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什么经呼吸道传播的、血源性传播的、接触传播的……有人就会有病,有病就要有医生有医院,哪哪都是如此。当初选择学医时,并没想到过这些风险。我毕业后进了武一医,一工作就是三十多年,身边的人来了走,走了又有新的来,有的是中途调进来的,有的半路调出去了,有的和我一样从毕业进来就不曾离开,工作简历上是极简单的“某年某月~~至今,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我是那个来了就到退休才走的,是那个经历了武一医六十周年、七十周年、八十周年院庆的,等九十周年院庆的时候,还将以一个退休人员的身份来祝福武一医。如果还要写征文,我想征文的题目一定是《从一而终话武医》。

抗击非典说说3

分享几个曾同样遭遇灾难的高考过来人的故事,特别是当年的非典,与现在的状况很相似,他们可以扛过去,你一样可以,加油。



01

@果然是我


我在高三时候碰上了汶川地震,当时心态就崩了,原本能考上北京好大学的人,只考了一所普通医学院校。觉得人生从此改变,心有不甘,所以把大学五年都过成了高三,后来以第一名的成绩保研了,现在广州有名三甲医院工作,身边同事大多都是北上广985.211院校毕业的。也许那次的经历是改变了我,但不一定是坏的改变,毕竟,是那场地震,让我第一次萌生当医生的愿望。虽然现在的医疗环境依然恶劣,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我再也找不到像这样一份如此给我满足感的事业,而不仅是一份工作。所以,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谁说得准呢?


02

@帕吉


安静下来,就赢了一半。说说我的经验,08年地震放假,第二天坐大巴车回家翻山的时候刹车失灵了,所幸没有掉下悬崖,但还是住院两个月,那年刚好也是我高考。突然改变环境,改变作息,改变效率,打乱计划,焦虑,烦躁是难免的,但要努力安静下来,不断的告诉自己接受改变,接受挑战。后来考得很好,也因住院改变了志愿,上了临床哈。每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改变自己的机遇。


03

@朱琳


我是2003年非典那年高考的,在一所非常差劲的学校,往年大概只有三四个人达二本线。而且学校没有宿舍,高三期间每天上下学的路上还要经过两所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而且我所在的城市当年疫情很严重。是一定要考到北京念书的信念支持我走到最后,即便当年数学考卷被盗,临时换卷,难度暴增,也及时调整心态完成了其余科目的考试。最后我终于去了北京念书了。相信自己并拼劲全力是最重要的!高三学子,加油!


04

@李春艳


我是高三那年赶上非典。当时在学校上着课,忽然就通知其他年级全部回家,高三留在学校。后面几个月不能与外界接触,那时候没有网络授课,我们也没有手机和家里联系(只有一两周一次用学校里的公用电话给家里打一分钟的电话报平安),高考也是从封闭的学校直接拉到考点,高考完才回家。几个月,同学们没有换季的衣服,自己把春季衣服改成夏季的。而且我们那年赶上高考从7月改成6月。但我觉得并无实质影响,因为你赶上的,你同届考生(你高考的竞争对手)一样啊。


05

@知乎 王爷


03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之一,我是那一年的高三学生,和非典撞了个正着。

我在一个皖北小城的二线高中,高三,正是高考前复习关键的节点,每日的我只有两件事,一是学习、二是偷空看一下我暗恋的隔壁班女生。当时我们刚完成一次月考,等我知道非典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已经很恐慌了,形势每天急转直下,人心惶惶,不停的有各种小道消息传出,本来两天就出来的成绩一直没有进行总分汇总,作为一个成绩稳步前进的班级第一名,我逐渐把与第二名的距离越拉越远,这一次我应该是进入了年级前五名,可惜的是榜单再没有发布,成绩也不在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让暗恋的女生在榜单的最前面看到我的名字一直是我的一大动力和期待,我落空了。而且再也没有机会,因为学校要放假了,在临近高考前一个多月。


整个学校一片狼藉,谣言四起,恍若末世!再见了我曾经拥挤的教室,我的同学、老师们,还有我暗恋的隔壁班女孩。看着她收拾了书本和文具搬着东西走出教室,我赶紧上去搭话。“放假了就回家去咯”,她好像满不在乎的样子,并拒绝了我帮她搬东西的好意。看着她逐渐消失在楼梯的转角处,一种强烈的理想破灭感、命运难违的宿命感油然而生,一时间觉得幸福难觅、前途渺茫、生死未卜。那种感觉是那么的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并多次出现在我的午夜梦回。


我并没有回到家里去,而是在学校旁边的小村庄里租了间房子,自己复习,却并不太认真。房东家里住了十多个像我一样的高三学生,每日醉生梦死,学习的少,玩耍惹事的多。时间过得很快,随着疫情的控制,延迟高考的流言逐渐消失,然后,高考按正常时间举行,大家一个个测量体温然后入场,发热的同学有一个专门的考间。


那一年的高考题目特别难,难到我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放假的一个多月把之前的知识全荒废了。出了考场完全没有一丝轻松,反而是无比的沉重,一种即将名落孙山的预感萦绕心头,看到暗恋的隔壁班女孩,我不禁自惭形秽。鼓起勇气表白,然后被拒,竞也不怎么难过。一个形象邋遢、心灰意冷、面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我,表白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心路历程做一个告别,让她来亲手来画上这个句号。


随后的事情再次超出了我的认知,因为题目的难度,高考的分数线刷下了新低,我考了年级的第三名,超过了许多传说中的大神,读那年的北大清华还是差了一点,南京大学也不怎么稳当,其它的学校倒是都考得起。奈何那时候还是估计分数报考,各种阴差阳错下我报考了四川大学,选了个分数最高的专业。


03年的后半年,我踏上了去成都的班车,故事由一个终点迈向下一个起点,当然那就是另外的篇章了。


06

@口述者:郑开欣(北京考生)


高考延期的小道消息一度风传

非典疫情全面爆发,进入全国大众视线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份了。那时,高中最后一个寒假已经结束,正式进入我们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

3月6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随后,世卫组织对北京、广东等地发出旅行警告。

那个年代,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家每天的资讯来源主要是电视和报纸,我家每天都看《北京新闻》。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没有感觉太过紧张和慌乱,只是学校加强了每日消毒,每天上学进校门要量体温。

作为一群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相比起非典疫情,那一年4月1日,哥哥张国荣坠楼去世的噩耗,更令我们关注和伤心。我记得有的女同学,听到消息以后,有好几天伤心得课都听不进去了。有个同学在教室后门贴了一张张国荣的照片,后来被老师撕走了。

后来,随着报道越来越多,看着每日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的上升,大家才有些紧张感。

四月中旬,全国抗击非典疫情大幕拉开。北京大街上的人流和车辆都变得很少,餐厅等很多公共场所也纷纷停止营业。但是那个年代,我们中学生大多数都是骑自行车上学,较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以并不是太担心上学路上被传染。

当时人们的医学常识也没有现在多,民间流行的防疫方法是喝板蓝根、金银花,在家里熏醋或者烧艾条。在我的嗅觉记忆里,那一年春天的北京,小区里、楼道里、学校里,到处飘散着84消毒液、醋和艾草混杂的气味。

班上一个同学的妈妈从药店开了中药代茶饮的方子,我记得有金银花,药材用那种草纸包着,天天煮给那位同学喝。


随着确诊人数每日升高,同学间开始流传高考将要延期的"小道消息",有的同学号称听到了内部口信,说高考要推迟一个月,还是回到7月考试。

对于这个消息,我们大多数人是希望能如期高考的,毕竟高三如此辛苦,大家都不想再多煎熬一个月。但是我也能明显感觉到,有的同学听说高考可能延期,所以放松了警惕,复习开始不那么上心了。

本来我也有些松心了,回到家,我把这个"重大新闻"告诉父母,可我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小心思,很严肃地提醒我说:甭管延期不延期,就算延期也是大家都延期,不是只有你能多复习一个月,你不要受影响,该怎么复习还怎么复习。

果然,后来教委正式发布了通知,高考还是如期举行了。


突然停课,有人自律有人放松

三月份的一模和四月份的二模考试,都是按时进行的。我是文科生,两次考试成绩都在文科班里排前三名,我们学校又是北京的重点中学,所以按照计划,我是要冲刺985和211高校的。

但就在这时,停课的通知突然到来了。

4月20日左右,二模刚结束不久,有一周,第一天,老师宣布取消每天课后的自习,第二天,宣布取消下午的课,到了第三天,直接告诉大家不用来上课了,自己在家复习。

那一天,各科老师轮流进班,每科都发了一大摞的卷子,紧急布置了复习任务,并通知在放假期间,可能还会不定期发一些试卷,要学生或家长来自取。可以感觉到,老师对停课也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那时没有远程教学的能力,更没有微信等交流平台。老师和同学们联系的唯一方法是打电话。每科老师都把自己家里的电话告诉我们,还说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几点钟,只要有问题,都可以给老师打电话。

我们的停课时间大约持续了一个月,直到五月中下旬。现在回忆起来,这一个月,真的是很多人人生的分水岭。

我算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虽然高一高二一路随大流地过来了,但是高三一开始,人好像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很快就适应了节奏。

我给自己的复习做了细致的规划。在家复习的时候,语数英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卷子,查漏补缺,政治、历史和地理,我把知识点分别自制成几个大表、树状图等,每天过一遍。


另外我要求自己每周都要汇总问题,给各科老师打一个电话,我觉得听听老师的声音和讲解,这样可以变相监督自己不放松。

有一次我给语文老师打电话,听到她正在哄哭闹的孩子;一次给政治老师打电话,她正在打麻将。不过,她们都马上停止了手头的事情,耐心给我讲解题目。

但是,年级里也有几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同学,最终高考成绩令人大跌眼镜,去了不尽如人意的大学和专业,人生轨迹由此改变。

我的一个好朋友,停课前一直是年级中上游,在重点中学里,这样的成绩考上一本绝对没问题。可是高考的时候,她比平时模拟考试的成绩低了好几十分,对于冲刺重点高校来说,这几十分绝对是致命的失误,最终,她只上了一所三本大学的冷门专业,毕业后也没有从事相关专业。

不甘心的她后来为了证明自己,通过自学、自修,考下了德语、法语、翻译、对外汉语、幼儿教育等很多证书,还读了MBA课程,比我们通过高考进入一本大学,按部就班毕业、工作的人,付出的都要多。

出成绩那天,我给她打电话,电话那头,她哭了好久。后来她告诉我们,停课那一个月,她没有做好心理建设,在家复习经常集中不了精神,一个人在房间里偷偷看小说,父母经过时,赶快关上抽屉,假装在思考,走了,再打开继续看小说。


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停课的那一个月,相信大多数人都很难一直保持心态的稳定。但那个时候,恰巧我爸的单位也放假了,他得以每天在家陪着我。还要庆幸我有一个"严厉"但是心态很好的母亲,她总说,要放假大家都放假,非典对大家是公平的,现在是最好的冲刺时机,谁要是这个时候放松了,谁就是大傻子。

那段时间,她每天中午午休时都回家陪我一两个小时,晚上也早早下班。他们虽然并不是时时刻刻"盯"着我的学习,但那种无形的监督还是时刻围绕着我。我有些同学,爸妈因为工作需要,每天很晚才能回家,很难想象他们一整个白天自己在家,没有松懈、偷懒的时候。


高考当日:因为体温不过关,差点被拦在考场外

五月中下旬,我们高三短暂恢复了大约两周的上课时间,但是消毒和管理更严格了。听说有的学校理科班,由于人数较多,一个班分成两个班上课,多出来的班级占用其他年级的教室,高一高二的学生都还没有恢复上课。

6月7日,高考如期而至。由于当时疫情尚未解除,北京市为了防止考场出现疫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减少每个考场的人数,增加考点,允许考生戴口罩,开辟隔离教室,对生病的考生实行单独隔离考试等。

实际上,那一年北京的高三考生中,确诊病例和疑似人员总共加起来也只是个位数。

我记得,高考当天的新闻里,一个女生,因为处于隔离观察期,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来到隔离考点,自己单独在一间教室内完成的考试,那张照片后来登上了各大报纸。


我被分配的考点离家大约半小时路程。考试第一天,天气很热,我骑车到学校,出了一头汗,在门口测体温时,保安把我拦下了,说我的体温超过标准,不能进入考场。

看到我有些不知所措,考点的一位老师过来安慰我说,别着急,你刚骑车过来,可能太热了,休息一会儿再量量。

我在路边阴凉处坐了五分钟,然后再来测体温,这一次顺利通过了。真是虚惊一场。

考完最后一门那天,爸妈请我去后海的烤肉季庆祝,我们似乎都忘了非典还没有结束。我妈跟我说,高考结束了,不管最终成绩怎么样,都要祝贺我即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

6月24日,北京高考成绩揭晓。同一天,世卫组织宣布将中国内地从旅行警告中除名,"非典"疫情正式解除。我们关系不错的同学之间立刻互相联系,准备出去玩,真的感觉"解放"啦。

十七年后,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再度回忆起那个遥远的夏天,很多记忆都已模糊,然而考前最后那一次年级会,我依然记忆犹新。

会上,高三的全体老师们例行为大家打气、鼓劲儿。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我们年级组长的一段讲话。他说:我们注定是特殊的一批考生,因为我们是在疫情中参加的高考。多年以后,如果哪位同学在人生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定记得告诉自己,非典那么难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节选自凤凰WEEKLY头条号


努力起来


01

@Oo0oO


我也是高三,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怀着希望很多人会受影响变得比我更差的心态,一定要自己足够努力不受影响 变得比别人更好才是最终高考时的真正的底气。


02

@幸福


我也是一位高三生的家长,这个假期孩子早晨起床都在五点半左右,从没超过五点四十五,中午休息四十分钟,晚睡最早也在十一点多,昨晚孩子上床到了凌晨一点,我作为母亲心疼孩子,也默默流泪,这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啊!保佑我的孩子不负青春,不负理想,提高学习效率


03

@许薇


我儿子是一名高三学生,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早读,八点开始网课至十二点下课,十二点半午饭结束,休息一个半小时,两点开始学习至六点,六点半吃完晚饭,和家人聊会儿天,七点开始学习到九点半吃宵夜,十点开始学到十一点,洗漱睡觉。孩子的生活很有规律,作为家长全力以赴配合,保持家里安静,每顿按时吃饭,从不拖延。孩子只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才能有规律的学习,才能保证他的学习质量。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67高中学习(ID:gaokao_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