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器乐合奏说说(江南好器乐合奏)

2022-10-04 02:12 作者:中国国情 围观:

江南丝竹简介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国情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器乐合奏说说(江南好器乐合奏)1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江南丝竹(曾名“细八派”、“清音”、“十二细”等)流行于江、浙、沪地区,属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间乐种。它的历史渊源与形成发展具有诸多的因素:江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数千年吴越文化的孕育;明清以来民间戏曲、说唱、十番吹打的兴盛;极富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等。这些都为江南丝竹在近现代的诞生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尤其是明清时期吴越之地先后盛行的家乐班、堂名班(以坐唱昆曲为主,兼奏十番吹打)、滩簧班(以坐唱苏滩为主,兼奏丝竹乐),也间接或直接地对民间丝竹班社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苏州是江南丝竹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中太仓的民间丝竹班社居多且最具特色。如“盛和丝竹社”、“应乐指南”、“合艺国乐社”、“新丰清客班”、“茜泾丝竹社”、“停云丝竹社”、“新方丝竹社”等,都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陆续成立的江南丝竹班社。这些班社的演奏活动大多属于自娱自乐性质,以乐会友是其主要的目的,但也参加一些当地民俗活动,如婚嫁喜庆、宴宾娱客、庙会街会、迎神赛会等。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一般分“坐乐”、“行乐”两种:“坐乐”是指合坐的演奏形式(可围着八仙桌),通常以吹管、丝弦、打击乐器分类排坐;“行乐”是指遇上街会庙会边行走边演奏的形式,一般吹奏乐器在前,弹拉乐器在后(多用红绸布将乐器固定在演奏者身上)。乐队的组合形式也灵活多变,根据需要而定,常用乐器有二胡、中胡、提琴、笛子、笙、箫、扬琴、琵琶、中阮、秦琴、鼓板、碰铃、小钹等,其中二胡和笛子是主奏乐器。传统的“八大曲”(《三六》、《行街》、《欢乐歌》、《慢六板》、《中花六板》、《慢三六》、《六庆》、《四合如意》)是江南丝竹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为广泛的曲目。在太仓地区还流行有:《乌夜啼》、《龙虎斗》、《南词起板》、《六花六节》、《春花秋月》、《花花六板》、《八段锦》、《节节高》、《槐黄》、《葡萄仙子》等。民间艺人的传承方式以“心传口授”为主,所用乐谱皆为工尺谱,不同区域的流传曲谱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致上相同。

江南丝竹音乐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小、轻、细、雅”四字来概括:“小”是指乐队编制的小型灵活,两至七八人组合皆可,多数乐曲长度在两至五分钟;“轻”是指乐曲的轻盈明快,如《欢乐歌》、《节节高》等一类就是典型的例子;“细”是指演奏风格上的细腻委婉,突出的特点在于对旋律作“加花”式演奏,如《花花六板》、《南词起板》等一类;“雅”是指曲调的典雅秀美、柔和清澈。江南丝竹音乐在演奏上讲究相互间的配合默契,各种乐器在演奏同一曲调时,可在保持骨干音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性能特点作即兴性发挥,所谓“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三弦当压板,提琴一溜烟”即是民间的一种形象比喻,艺人则将此归纳为“偷、加、停、滑、连、淡、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太仓地区丝竹班社中出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如九曲“盛和丝竹社”的吴静夫(以胡琴闻名)、吴泉(以笛子闻名)、杨义(以梆胡闻名)等人;九曲“应乐指南”的陆继长、陆大元(该乐社尤以所奏《玉和》最具特色)等;浏河“合艺国乐社”的金玉良、范敬忠、朱云介(与陈志祥以双笛演奏闻名)等;“新丰清客班”的赵仁杰、曹国良等(该乐班以《新花六板》的演奏技巧闻名);“茜泾丝竹社”殷松亭、陈桂卿,沈锦民等;双凤“停云丝竹社徐介臣、陈仕华、徐伯瑜等;“新方丝竹社”的陆家华、徐学喜、沈易书(曾以“三弦拉戏”名噪一时)等,他们均为江南丝竹在民间的流传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主要价值

江南丝竹音乐是江南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他们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存在不仅对于探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衍变的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从交叉学科的视角看,对研究江南地区的政治历史、文学语言、民俗风情、地域环境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目前保护情况

近年来,太仓市正努力把太仓打造成江南丝竹保护的重要基地。他们形成了以繁荣为中心、以活动为重点、以队伍为依托、以作品为支撑的保护工作思路,并通过成立“江南丝竹音乐协会”及所属团社,举办“中国·太仓江南丝竹音乐节”,建立“太仓江南丝竹音乐馆”、“江南丝竹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四位一体的保护措施,使其得到“活态”的传承。同时,他们还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理论研究,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促进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器乐合奏说说(江南好器乐合奏)2

器乐合奏曲《江南风韵》01

器乐合奏曲《江南风韵》02

器乐合奏曲《江南风韵》03

器乐合奏曲《江南风韵》04

器乐合奏曲《江南风韵》05

器乐合奏曲《江南风韵》06

器乐合奏说说(江南好器乐合奏)3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秦淮文化”快速关注

记忆是情绪的一种莫名记录,

是时光在一个定格上如老友般的不期而遇。

每当我走进甘家故园,

便有这样的感觉。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

提起甘家,

要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

南京市秦淮区南捕厅十五号

甘家大院——说起

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昔日的南京甘府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门一金陵”。甘氏家族乃金陵望族,其祖上可追溯至战国时秦丞相甘茂、秦上卿甘罗、三国东吴大将甘宁和晋于湖敬侯甘卓。

甘家

家族

甘家家族史

写尽百年风云

清乾隆、嘉庆年间,有甘国栋以藏书知名,兼收金石古物,其子甘福能继承父志,四十余年,勤加搜访,得善本十余万卷。于道光十二年,在院内东角仿宁波“天一阁”新建一座藏书楼,历经十二年落成,名“津逮楼”,收藏元、明、清珍本图书十六万余册,有“甘氏津逮楼所藏之富,甲于金陵”之誉。甘福次子甘熙,道光十九年进士,继续扩建津逮楼,积累愈富,为后人留下了丰硕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民国时期,甘家二十五世甘贡三先生精研诗词、书画,尤好昆曲,并且精通音律,擅长笛、萧、笙、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为当时金陵京昆名家。

●次子甘涛尤为突出,是享誉海内外的民族音乐家。

在甘贡三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其子女自幼耳濡目染,对京昆戏曲个个造诣深厚:长子甘浏精研京昆;长女甘长华擅昆曲,工青衣;三子甘法擅操琴,工京昆老生;小女甘纹轩京昆兼能。而次子甘涛尤为突出,是享誉海内外的民族音乐家,曾为建立我国近现代第一个民族管弦乐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在民族器乐演奏、指挥、教学和科研方面颇有建树的老一辈民乐专家,被后人尊为“民乐先驱”、“一代宗师”。

1

少年甘涛

ABOUT US

甘涛,字汉波,1912年5月23日出生于南京,自幼学习昆曲、京戏及各种民族乐器(笛、箫、笙、京胡、二胡、三弦、琵琶、古琴、古筝等),4岁即登台唱曲表演,6岁学笛,9岁起拉胡琴,于吹、拉、弹、打诸乐器中尤擅胡琴,少年时即被称为“南胡圣手”。中学起常登台演出,并常为整出京昆戏操琴。甘涛先生的上述经历为他日后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中广乐团

ABOUT US

上世纪三十年代,甘涛先生和陈济略等人成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专业民族管弦乐队——中央民族管弦乐团(简称“中广乐团”)。“中广乐团”曾多次为国内外高层领导人演出,如1942年为苏军顾问演出国乐节目;1943年为美国威尔士访华团作演出;1945年抗战胜利,为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和苏、美、英、法四国驻华大使演出国乐节目等。因演出极为精彩,马歇尔盛邀乐团赴美巡演,后因故未能成行。在这几次重要的演出中,甘涛先生均担任乐队的领队及指挥。1948年甘涛先生在台湾光复三年之际,带领“中广乐团”为脱离受日本奴役50年的台湾同胞慰问演出,大陆民族音乐竟是如此美轮美奂,引得台胞们如痴如狂,至今,台湾仍以这一天为新民乐起始日。台湾中广乐团团长孙培章先生,大陆中央广播乐团第一任指挥曾寻先生,和第二任指挥彭修文先生,都是甘先生所培养的学生。

● 1948年中广乐团台湾光复三周年纪念演出前排左数第5人为甘涛;八十诞辰前排第二人为季允石省长第三人为匡亚明南大校长。

3

民族音乐

ABOUT US

在“中广乐团”发展过程中,甘先生借用西方管弦乐团编制,在和声和对位的使用上,对乐团进行不断完善,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建制做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在当时,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还面临一个民族音乐没有低音部的尴尬问题。为此,甘先生多方听取演奏者意见,自己绘图、计算并与制琴师傅一起潜心研究,终于制作出了一系列低音乐器,如中胡、大胡、低音二胡、低音阮等,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之举,填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声部的空白。这不仅体现了甘先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也紧密结合和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中广乐团”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总谱的、多声部的、编制趋于完整的民族管弦乐队,在民族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乐队部分成员,如彭修文、曾寻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4

江南丝竹

ABOUT US

在艺术实践中,甘涛先生还将他的思索和领悟凝聚到他的著作中。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二胡弓法艺术》、《怎样吹笛箫》、《二胡音准问题》、《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江南丝竹音乐》等。其中,《江南丝竹音乐》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理论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江南丝竹的巨著,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我国民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书资料齐全、分析深刻,对江南丝竹的历史形成与本质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把江南丝竹的流传曲谱做了系统梳理与归纳,还对江南丝竹乐器演奏记号、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其中最为出彩之处,当属甘先生对江南丝竹演奏特点及不足之处的概括。就其特点而言,主要涵盖四方面:声腔宗法传统,韵味亲切感人;出新各献所长,独创不离整体;主次虚实分明,充分运用技巧;控制力度变化,掌握抑扬风格。就其缺点与不足而言,主要有:过多的加花;过度的放慢;强调字句韵味,忽视整体表现;现在有些演奏,逐渐脱离优秀传统;缺少新时代的新调和反应现实生活的创作。上述所论,可谓对江南丝竹音乐极为精辟的理论概括。

● 秦淮烟雨,斗换星移,任世事变迁,历史轮回,而甘家故园中袅袅的江南丝竹依然弦歌不辍。

5

南京乐社

ABOUT US

甘涛先生不仅为中国新民乐开辟了崭新道路,还对民族音乐理论进行了卓绝的探索。在他的主持之下,著名琵琶演奏家程午嘉,古琴演奏家夏一峰、张正吟、王生香、刘少椿,古筝演奏家孙梓仙,民乐演奏家闵季骞等等优秀音乐人才会聚一起,于1954年12月23日成立了“南京乐社”,是当时全国四大乐社之一。乐社致力于研究、发掘和继承、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遗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甘先生领导下的南京乐社,还造就了像龚一、林友仁、闵惠芬、刘正春、梅曰强这样的演奏大师。甘先生同时期还培养了杨积强、陈跃星、朱昌耀、卞留念、周维等等新一代演奏家,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民族音乐、民间音乐的研究、继承、发展及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甘氏家族的多位后人依然秉承先祖遗风,为传承江南丝竹、戏曲等民族艺术文化而付出了种种艰辛的努力。秦淮烟雨,斗换星移,任世事变迁,历史轮回,而甘家故园中袅袅的江南丝竹依然弦歌不辍,它不仅承载着甘家数代人的华美乐章,也必将在今天的盛世协奏出绝世的逸响!

附记:

本人自幼学习音乐,喜欢戏曲,接触甘氏家族的多位后人,为甘氏一家传承民族音乐、戏曲所付出的种种艰辛而深感敬佩。同时,作为晚辈的我,深感自身才疏学浅,虽然在乐器弹奏上有点滴心得,但距众多前辈的艺术境界相差甚远。艺术境界和层次的提升,绝非单靠手法的熟练与技巧的提高就能实现,演奏技艺之外,还必须努力读书,增长阅历,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欲有所立,必须付出技艺之外的工夫。这正是我这个后辈所要思考要学习要潜心修炼而必须经历的过程。

正值二〇一六年岁末受邀参加甘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演活动,内心感到无比荣幸。演出结束,遂于甘氏家族历史又进行学习了解,便草成此文,以为自我之激励。

雪落无声,学海无涯,于艺术之路上,我会知行合一。

——清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