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翻秦岭说说(秦岭发朋友圈说说)

2022-10-04 02:08 作者:光明网 围观:

秦岭,真的能用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翻秦岭说说(秦岭发朋友圈说说)1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1月2日),一条微博上了热搜榜: #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此条微博一出,网友纷纷炸锅,发出各种灵魂拷问:“秦岭这么牛!”、“古有猛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有秦岭一己之力挡住冷空气”、“到底哪边是北边啊?”可是中国天气网小编和我们专业的气象分析师大大仔细研究了一下微博上的这个图,咦?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啊。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秦岭。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气势磅礴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这条巍峨的山脉就是传说中的秦岭啦。它,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种各样的功能,据中国气象局曾经发布的一篇公众号介绍,由于它的存在,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小到喜欢吃甜粽还是咸粽,大到南方的柔和与北方的豪放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说到这个甜粽还是咸粽啊……等等,好像歪楼啦,我们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说秦岭究竟能不能“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吧。

秦岭对水汽有阻滞作用,秦岭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北坡相对寒冷干燥,南坡则温暖湿润,南坡自下而上拥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亚寒带5种气候类型;北坡自下而上拥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4种气候类型,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

接下来说一下,秦岭是怎么挡住南下冷空气的。首先,秦岭的海拔高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同时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移动到这时候也消耗了“元气”,到了秦岭,冷空气要爬坡会再消耗一些,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走”到这就没“后劲”了,就算有“耐力”比较强的冷空气,奋力翻过山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岭“挡”住了冷空气的现象。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可以被秦岭“挡住”,遇到强冷空气来袭,还是可以“破关”过去,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的。

最后,小编再附赠一个“彩蛋”。

提问:秦岭-淮河与1月0℃等温线是一条线吗?

回答:1961年之前这两条线基本重合。而近60年,随着气候变化,1月0℃等温线已经明显向北偏移了,因此现在它们已经不是一条线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天气网

翻秦岭说说(秦岭发朋友圈说说)2

如果选一座山能代表中国,那一定是秦岭!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别名:南山,终南——终南这名字就如雷贯耳了吧


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经陇南,东至-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秦岭第一大作用就是分南北
从秦岭、淮河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


各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对于南北的划分,东北人认为出了东北就是南方,广东人甚至把上海福建都看作北方。


但是真正能代表南北的是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

秦岭用它巍峨的身躯将南北气侯分割,是800毫米等降水线,1月份零度等温线


就像横亘在我国中部的一座标尺一样,精确地划分了南北,古诗形容它的巍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冬天的时候,秦岭能挡住了东北风,挡住滚滚寒潮南下,夏天挡住湿热的海风涌入西北——这条线的南北差别极大:在土壤、植被、农业、河流、气候、等方面各有千秋。


秦岭是北方旱地南方水田与分界线


对于老百姓来说,对于南北的划分直观的体现就是秦岭以北大多都集中供暖暖气,秦岭以南大部分都是分散供暖,

就是: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艳阳中大雪纷飞,不知道的还以为秦岭下面有一根暖气管,专门负责供给北方暖气。

除此之外他(秦岭)还是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多水带与过渡带分界线

秦岭北边是条极断层,山脉追着断层上升,渭河谷地逐层下降。

秦岭巍然突起,崖陡壁峭,排列十分整齐,北坡短而陡,峡谷被河流深切,极为雄伟

秦岭南坡长而缓,到了河南突然中断,向东又出现于湖北、河南与安徽——这就是桐柏山和大别山


如此连绵鬼斧神工的地质分界,夏季温润的海洋气流不能深入西北,导致北方干燥;冬季寒潮被阻挡,使四川盆地、汉中盆地的冷空气侵袭变少。


因此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落叶阔叶林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简单说说秦岭的由来:

4亿年前秦岭北面上升为陆地;南部淹于海水之中。

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让秦岭南部露出海面。2.3亿年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崛起。

1.95亿年的印支运动时,秦岭与大海完全分开,开始越来越雄伟。

在8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改造下,有大幅度的垂直升降,最终形成今天的秦岭。


成为横在中国中部的巨大山系,古代称秦岭为“天下之大阻”:海拔2000—2500米,山高坡陡,谷深流急,成为中华大地南北间的天险,不少山峰海拔都超过2500米


(如太白山3767米,高出汉水及渭河超过3000米)陕西地界的高峰都在2000-3000米左右(比如:华山主峰海拔2400米)河流短促湍急,山势陡峭,千崖竞秀!


秦岭是中华历史图鉴


聊了地理,再聊聊人文,

有必要罗列一下这地区的历史名人

镇宅圣君——钟馗是终南人

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常住圭峰山)

一举封神的姜子牙(在岐山)

诗佛——王维(晚年隐居秦岭)

药王——孙思邈(隋唐隐居终南)

全真圣祖——王重阳(在终南山 “活死人墓”得道,归葬大重阳万寿宫)


道教教祖——太上老君(老子在终南山写了《道德经》)

文财神——刘海

武财神——赵公明(终南山人)

汉初三杰之张良(后来隐居于紫柏山)

等等等等等等


秦岭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朝就发源于这片土地。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我国上千年文明的延续。

秦朝的霸业与秦岭的地形地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秦岭孕育的关中平原,粮食充盈,易守难攻,为秦朝奠定了坚实的地理优势。


而后的汉朝,在秦岭留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名垂千古,成就了一方霸业。


秦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每一个朝代都和秦岭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守护蜀国大战就发生在秦岭之上。

盛世唐朝也从这片神奇的土地崛起,面对秦岭,历代文人都书写过秦岭,有的豪放,雄浑;有的内敛,淡泊。


李白,孟浩然,白居易,薛涛,杜甫,韩愈太多人描绘秦岭著名的篇章流传千年。


除了历史,中国的宗教也在这片山脉中生根发芽。

佛教传到中国后,在终南山脚下生根发芽,无数僧侣在山中修行,翻译经文,传扬佛法,之前刷爆朋友圈的千年银杏树就在钟南山中的古观音禅寺。


我国本土的道教也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秦岭中的钟南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首,这里是是道教的发源地,


传说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受到尹喜的邀请,在终南山楼观台写下《道德经》。当时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从道的时候,都会来终南山修行。


这里也孕育出了无数高人,当年与成吉思汗坐而论道的丘处机也在钟南山附近结庐修行。


这就是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厚重的文化,每当我们翻开历史书籍,总能看到这个山脉的身影

佛教在莽莽秦岭之中,完成了与中国文化的高度融合成为尤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从流传,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并峙高峰。


资源和生灵


秦岭水资源极其丰富

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在潼关县汇入黄河。

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汉江:始称汉水,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名:襄江。

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

北洛河:经黄土高原区流进关中平原。


植物资源极其多样

秦岭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称。是 “天然药库”——种类达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的达286种。

秦岭以南油桐、柑桔、竹子、茶、枇杷、等生长良好,另外,核桃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

而秦岭以北柑桔绝迹,盛产苹果、梨……


动物资源珍惜宝贵

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自然环境多样,孕育了无数生灵, 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

密林中还藏匿着野猪、黑熊、鬣羚、斑羚、小麂、刺猬、林麝、竹鼠、鼯鼠、松鼠,还有堪称世上最丰富的雉鸡族群。


(秦岭六宝:大熊猫、金钱豹、金丝猴、朱鹮、羚牛、林麝。)


尤其是秦岭羚牛。是秦岭的特产动物,分布在秦岭的针阔混交林中,在秦岭活得十分潇洒,每个季节都不愁吃喝,在春季它们会到1500米左右的山谷中吃竹笋、竹叶、青草。

等到了夏天,就会迁徙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吃那些含有淀粉的草本植物,

秋天它们就会吃掉各种果实,

冬天它们就会去到向阳的台地晒晒太阳,这个时候在向阳生长的秦岭箭竹、冷杉等植物就足以供给它们一冬的饮食。说他吃遍秦岭一点都不为过。

矿产资源储量惊人

秦岭南部:金、银、煤、钒、铝、锌等,其中钒矿亚洲第一,钾长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而且有非金属矿和石料,蓝田玉也在此出产。


在秦岭的荫庇下,大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大汉王朝从这里出发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

秦岭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王朝,现在又承载着“南水北调”的使命……这里万类霜天,生息与共,这里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这片山脉分割了南北,见证了历史,孕育了生命,秦岭不光在地理上可以定义中国,在人文上也足以傲视群山。

秦岭承载了中华灿烂文明,牵系着中国的未来,它定义了中国的说法名至实归。

翻秦岭说说(秦岭发朋友圈说说)3

近日,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新作《秦岭记》出版。被誉为“文坛常青树”的贾平凹,自1973年发表文学作品以来,从事文学创作已近五十年,出版过大量重磅作品。《秦岭记》 是第一部以“秦岭”命名的作品,也是他第19部长篇作品。

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贾平凹曾真诚地告诉记者:“要做时代的记录者。”多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尤其是十几部长篇作品堪称秦岭变革的百科全书。那么,这本首次以秦岭为名的长篇作品,贾平凹有什么心里话要告诉读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几十年一直在写秦岭

《秦岭记》全书共3个部分:“秦岭记”“秦岭记外编一”“秦岭记外编二”。

“秦岭记”是主体,“秦岭记外编一”写的是秦岭太白山的世事,“秦岭记外编二”则收录了7篇各自独立的旧作。贾平凹在《后记》中坦言:“我曾想过把‘外编一’再写一遍,把‘外编二’的叙述角度再改变,后来这念头打消了。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吧,年轻时脸上长痘,或许难看,却能看到我的青春和我一步步是怎么变老的。”

十多万字的《秦岭记》共55章,每一章都没有题目,因为作者不愿起题目。他说:“写作说到底,都是在写自己。你的能量,你的视野,你对天地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决定着作品的深浅和大小。”

贾老师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先还是着眼于秦岭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个秦岭。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

贾平凹生长于秦岭之中的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自称是山的儿子。贾平凹甚至创作了《秦岭最美是商洛》歌词。

2005年,贾平凹创作出版了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之后十年,贾平凹以每两三年创作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速度,相继推出了《高兴》《带灯》《古炉》《老生》《极花》五部长篇小说,叙写了秦岭山区百年历史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乡巨变。这些小说发生地主要在商州。

在《秦岭记》中,读者可以看到:可以听懂人话的忠犬;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这些故事带领读者突破局促狭窄、一地鸡毛的现实,进入到一个混沌磅礴、雄浑开阔的境地,让读者产生出对传统文本的兴趣和想象,产生阅读当代的《山海经》《聊斋志异》之感。

从《秦岭记》中可以看到,贾平凹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是有灵性的,它们不仅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命姿态,还不断地以自身的存在状态和时间因缘无言地提醒着每一位进入“秦岭”或者生活在“秦岭”里的人:尊重传统、敬畏自然、护佑生态,方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存法则。

“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贾平凹直言: “我笑我自己,生在秦岭长在秦岭,不过是秦岭沟沟岔岔里的一只蝼蚁,不停地去写秦岭,即便有多大的想法,末了也仅仅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秦岭记》没有气势雄伟的描绘,没有潸然泪下的煽情,朴素的语言、奇趣的故事所讲述的秦岭,有读者未曾见过、思考过的另一番面目。作者似乎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却不愿直白剖析,而是让读者于云淡风轻间去体悟另一番韵味。“秦岭实在是难以识得的,面对秦岭而有所谓识得者,最后都沦为笑柄。”秦岭之于贾平凹,更似写作的使命。

几十年间,贾平凹的创作始终离不开对秦岭的深深眷恋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他说:“愈是写作,愈明白了你的无知和渺小。越写越有了一种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社会,敬畏文字。作品常常是在这种敬畏中完成的,只想把自己体悟的东西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用一个传奇的故事或一些华丽句子去取悦读者。”

就像贾平凹自己说的那样:“所写的秦岭山山水水,人人事事,未敢懈怠、敷衍、轻佻和油滑顺溜,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

贾平凹作品一向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秦岭记》就是这样一部用古朴浑厚的文字,讲述悠远而现代的故事,读来趣味横生的作品。

对话作家

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保持“机警”之心

打了千百遍腹稿的“秦岭志”

广州日报:能否跟读者谈谈《秦岭记》创作的缘起吗?

贾平凹:秦岭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家乡商州,具体讲商洛丹凤就在秦岭山中,在西安四十多年,也仍在秦岭脚下,我的文学是以秦岭为写作空间,是秦岭故事、中国故事。

创作这部作品时,不想写现在流行的小说与散文,想突破文体疆界,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我认为,小说可以借鉴散文笔法,散文又何尝不能吸纳小说笔意。这是我打了千百遍腹稿的“秦岭志”,2021年待在家里近80天,一气呵成,很快就写完了。

广州日报:如果说,《秦腔》《高兴》《古炉》等主要是描述商州这个秦岭之一的“点”的话,那么,2018年出版的《山本》到现在的《秦岭记》则突破商州这个点,进而辐射到整个大秦岭的“面”上。您怎么看?

贾平凹:以前的作品,我总是在写商洛,其实商洛仅仅是秦岭的一个点,因为秦岭实在是太大了,你可以感受与之相会,却无法清晰和把握。曾经企图能把秦岭走一遍,即便写不了类似的《山海经》,也可以整理出一本秦岭的草木记,一本秦岭的动物记吧。

小的时候,娘对我说,你是在山洼里捡的。以至长到十来岁了,才晓得娘的话是趣逗我呢。但我却清楚:我是在门前的山路上爬滚大的;爬滚大了,就到山上割那高高的柴草,吃山果子,喝山泉水,唱爬山调。山养活了我,我也懂得了山。我就是秦岭里的人,生在那里,长在那里,至今在西安城里工作和写作了四十多年,西安城仍然是在秦岭下。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今生也必然要写这样的书了。

广州日报:我们知道您的第16本长篇小说《山本》原来取名为《秦岭》,与这本最新出版的《秦岭记》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原定名是《秦岭》,后因嫌与曾经的《秦腔》混淆,于是就有了《山本》这个名字。山本,山的本来,写山的一本书,“本”字出口,上下嘴唇一碰就打开了,如同婴儿才会说话就叫爸爸妈妈一样,这是生命的初声所在。

要说二者的联系,两部作品都是写秦岭。《山本》篇幅长一些,《秦岭记》篇幅短,十多万字,不可说成小说,散文还觉不宜,也有人读了后以为是笔记体小说。

广州日报:写《秦岭记》您是否有意识地以传统笔记体的方式写秦岭吗?

贾平凹:写时浑然不觉,只意识到这如水一样,水分离不了,水终究是水,把水写出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也可以是圆的。

写得越深入,越能发现无限乐趣

广州日报:您心中的秦岭究竟是怎样的?

贾平凹:每一座山都有不少故事,有的是神话的,有的是历史的。还有,那里的地方都十分美丽,简直不可思议。随口说一说我老家周围的一些地名吧:棣花街、茶坊岭、桃花铺、竹林关、留仙坪,这些地点难道不让你动情?我总是觉得还没有把秦岭最美的最撼心灵的写出来呢。

写完之后,我却不知还能怎么去说秦岭,它太伟大、太丰富了,没人能够把握。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

广州日报:是怎样的原因让您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精力?

贾平凹: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要始终与现实社会紧密接触,并真诚地面对生活,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保持一颗“机警”之心,对文学创作保持“寂寞”之感,并适度保持对生活的“饥饿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家乡修水库,就对写作产生了热爱,劳动之余将自己的文字读给大家听,收获大家的认可是人生的幸福。读大学时整整两箱的退稿,到后来出版19部长篇,对我来说,写作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你能够发现、证明和自我“排毒”,最终提升自己。在这期间会产生许多奇妙的感觉,写得越深入,越能发现无限的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