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发奖学金的说说(儿子第一次拿奖学金的说说)

2022-06-03 12:30 作者:姜骐 围观:

现在再回首大学及之后的生涯,突然意识到,可能大学和高中最大的区别是是否需要自我推销。

正好最近正是大学评奖学金的时候,所以拿来一起说说。

01

可能你拿“自我推销”这四个字去问高中生和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会得到两种不同的褒贬倾向。

对于快要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我推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求职的时候写简历,你需要把自己人生中一切值得说的事情都拿出来说一遍,还要包装一下,会用word写论文难道就不算“熟练掌握办公软件”了吗?

面试的时候也是,即便不甚了解缺乏信心,也要有充足的自我推销的精神和信心。

毕竟只有你自己相信“我是优秀的”的时候,别人才会觉得你是优秀的。面试官才没有兴趣来了解你的心路历程。

或许你想解释你是因为出于内向或者别的什么的,但千万小心,一些公司招人和招实习生的时候,会直接说明“性格外向大方”。

02

而高中生不一样,或者是心态一直停留在中学阶段的人们不一样。

高中生们理想的“荣耀”是怎样的呢?

是你和所有人一起交了一篇作文上去,你没有作任何特殊标记,你和老师、校长、教育部长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你的作文脱颖而出,而当作范文在全年级讲解。

从始至终,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

仅仅是做而已,无需去宣扬它,无需向其他人夸耀它。“酒香不怕巷子深”,香远益清,你要做的只是安静地等待被发现和被夸奖而已。

这或许是典型的应试思维。埋头苦干,其他的一切装饰都是无意义的、会减损埋头苦干的价值的。

这也是一种清高和骄傲。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

大部分高中生们几乎可以说是“厌恶”八面玲珑的圆滑、除了自身能力之外的潜在加成的——那是对本身荣誉的贬损!变成大学生的他们或许也厌恶,但是渐渐的也该知道那就是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的意思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就写在代码运行里。

就像下围棋,对方故意让着你下,那不就是看不起你吗?但对方只是觉得让你赢会让你觉得高兴,他获得的利益会比下棋赢了你更多。

《故事汇》会告诉你,更高明的人会故意把棋下得很激烈,然后最后“不小心”就输给了皇帝。“棋待诏”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03

打破这种清高,让高中生们不得不直面大学的“自我推销”模式的,应该就是奖学金评选。

也许从高中生蜕变为社畜预备役-标准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事项就是大学奖学金——自我评估、自我推销,然后获得报酬。

04

奖学金评选的第一步,作为代表,参与商议综合评价的细则。

对足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好机会。如果能参加商定细则的会议,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争取到有利于自己评分的机会。

但我估计,很多刚上大学的学生都不愿意去这样的会议。包括大家把评选材料提交之后核算分数的会议。

我当时拒绝参加的理由是“不想看到大佬们一本书那么厚的材料,伤自尊。”

不过过去这么久了,我也能说另一半心里话了——那时候的我认为“为自己争取利益是一件有损于自己品格”的事情。换句话说,我认为“功利性”是错误的行为。时至今日仍旧有一部分的我存有这样的想法。

我以前就写过一篇关于自己对功利性内心挣扎的文章,“做好事不留名,但是要留志愿者证书”。里面对话的两个人其实都是我。

05

第二步,是自己填写申请表,按照综评细则,准备好自己能够加分的材料。综评无外乎校内职务、各种获奖、各种发表、各种志愿者活动,

当然,对于大部分没有这类“我要争取综评高分”意识的普通人(大佬除外)来说,这些“各种”可以被“几乎没有的”取代。

几乎没有的校内职务、几乎没有的获奖、几乎没有的发表、几乎没有的志愿者活动。

哈哈哈(笑得惨淡)

偏题了!

——但即便如此,你至少要去填那份申请表。新的大学生们得务必记得,“我不配”这种想法是最要不得的。这个世界没有你看到的或者你想象得那么“高大上”,而且,大学也几乎是一次重新开始的赛跑了。

你要开始自我推销。总有眼瞎的会

奖学金名额没有那么少。如果真的那么少……你至少好好读过了评价细则,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你看看那些老生们老师对着你们新生说“真好啊”,就大约能领会这其中的感慨了。

不过这些感慨和认识通常是随着经历而产生的,现在的我去和大一的我去说这些有的没的,估计她也听不进去。

当然是因为那时候的我就是个唯物主义者了(冷笑话)。

06

第三步,“放榜”。

为何要特别说这一步骤,是因为本科毕业答辩结束那天和朋友吃饭,谈及对班里同学的认识时,猛然发现,我对大部分人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对方的获奖情况。

在我并未参与核实而盲目信任那些奖项的时候,我对一个人的判断多少会有些失实。

另一位朋友有过金玉良言,“成功是累积性的”,过去的荣誉可以越滚越大,相对的,过去的平庸让你既渐渐没了心气,也失去了别人对你的青眼。

例子很多,最残酷的应该是“第一学历”这回事,或许还有互联网大厂招实习生的时候那句“有互联网大厂实习经验者优先”。

套娃冷笑话。

06

之前看到朋友写“学生气消亡史”,当时就看得好难过。

看来看去,作为读者其实最后只看进去了一个意思:

当我们不再“小心翼翼”地“推销”自己,目的只是获得非物质性的赞赏,而是将此视为常态,不为包装自己而羞赧,作为物质利益的敲门砖的时候,我们就“长大了”。

这当然不是什么坏事。

这个世界太大了,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谁。所以你只能写下自己的故事,交给别人去读。期盼着他们从中看到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你出名之前,几乎没有人会为了你踏破铁鞋无觅处、三顾茅庐(诸葛亮先生的个人营销也十分出色!)

会发光的金子能照亮的地方也有限,需要有一位商人带着他,向买得起的人推销。

更何况我们并不确认自己是否是金子,光泽是否又会在他人的衬托下黯然失色。

所以把那些“自我推销”带来的痛苦都扔掉吧——我们不配为此痛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