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则名言是谁说的?

2022-07-23 03:04 作者:宋亚群 围观: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则名言是谁说的?,让我们来看看晶羽文学网兔兔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欢迎收藏转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则名言是谁说的?1

好像一说是林彪说的,一说是出自西方谚语,要准确答案。Tank you. 满意答案我兜兜里有果8级2009-09-16其实这的源头应该是出自西方的一句谚语“天助自助者”: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也可以这样翻译:老天总是帮助那些自己尝试帮助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坐吃山空,等天上掉馅饼的人)而一般被人所知的意思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追问: 这好像是百度上的答案吧?
我看过了,不能肯定才过来问的,你复制一下有什么用? 回答: 说明这句名言并不是出自哪个人,谚语,就是民间俗成的啊,老辈总结的啊,当然说不出具体是哪个人了。百度上的应该是对的。卡耐基的书经常说到这句,怎么可能是林彪说的呢?呵呵,其他回答(1)moonriver17级2009-09-16 The chance is always left to the person with preparative head. 法布尔的一句名言:机遇只给有准备的头脑或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则名言是谁说的?2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则名言是谁说的?3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粟裕

如果评选解放军最会打仗的两位将领,公认的是林彪和粟裕。他们一个是东北野战军的最高领导人,率军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另一个是华东野战军的灵魂人物,创下一战歼敌五十五万的记录,率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推翻蒋家王朝,都可谓战神级别的表现,军中无人能与争锋!

两人的起点有共同之处,都参加过南昌起义,都是起义部队中的基层干部,资历不算深,林彪在十大元帅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但比粟裕略强。南昌起义时林彪好歹是个连级干部,而粟裕则只是班长。

但林彪比粟裕升迁得快,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林彪成长为中央红军的骨干将领,长征前夕已是红军绝对主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是不折不扣的军团级;粟裕虽然也不差,但比林彪要低一个级别,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夕,他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率偏师北上,策应和掩护主力西征,属准军团级。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陈光、林彪、周昆和聂荣臻

抗日战争中两人一南一北,一八路军一新四军,一长期养伤一打满全场,所以很难有可比性;到了解放战争,两人的高光时刻同时来临!

林彪最神奇的一幕在于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打锦州的妙招,毛泽东是希望他打完锦州顺势入关打天津,好完成一年内歼灭关内外敌人三十六个师的计划,但林彪却把打锦州打成了关门打狗,一战解决了全东北,毛泽东四年解放东北的计划被他两个月就完成了。

而粟裕逆天的地方在于,原本他给军委提的建议就是打个“小淮海”,以华野为主、中野为辅攻击两淮和海州之敌,不想战役开始后,粟裕有如神助,在中野的配合下,他一人率军就歼敌超过四十万,成就了军史上传奇中的传奇!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周恩来为粟裕授勋

很多人喜欢把林彪和粟裕放在一起比较,虽然两人最终的军衔不同,一个是元帅,一个是大将,似乎高下已分。但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也不问军衔,建国前只有林彪和粟裕才有指挥百万大军的经验,那么,很多人会问,他们谁更强,或者说,如果两人互换下位置,还能不能打出更加令人眩目所成绩?这个问题本身比谁更强更有意思。

按说这个假设没有意义,因为历史不容假设。但作为林彪和粟裕的军迷朋友,不妨做个分析和推理,相信这个事情会让很多军迷朋友感兴趣。

要想实现林彪、粟裕两人的互换,就得先看看他们在各自战场上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所谓战神,就是神在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举扭转战局。那么,林彪和粟裕的神发挥又在什么地方呢?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毛泽东、刘少奇、聂荣臻和林彪

战锦州关门打狗,四年解放东北的计划林彪只用了两个月

近年来我们对林彪有误读,绝大部分的分析都认为,林彪被四平惨败吓怕了,不敢打锦州,是在毛泽东的严令之下才下定决心,从而迅速打开局面,一举解放全东北。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几乎抹煞了林彪的真正作用。

在当时中央军委的计划中,是希望林彪放弃长春和沈阳之敌,全力去打锦州,占据锦州之后,顺势入关去打天津,以实现一年内歼灭关外卫立煌集团和关内傅作义集团三十六个师的计划。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大决战》中毛泽东一再催促林彪去打锦州,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是关门打狗一揽子解决东北的计划(那时也并没有这个计划)。

林彪之所以迟疑,不愿痛痛快快去打锦州,是因为他在酝酿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既要打锦州,也要考虑不让长春敌人跑出来,还要考虑阻拦沈阳的西进兵团,更不要说傅作义后来还派了侯镜如一个东进兵团,那时的林彪用兵真是捉襟见肘,不是“准备了一桌菜,但来了两桌客人”,而是“准备了三桌菜,来了四桌客人”,他能不谨慎吗?这个时候犹豫,说明他是在来回考虑大问题,不使任何一处出现纰漏。犹豫是正常的,说明他是军事家,如果不犹豫,只能说明他是二愣子!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和林彪

当一切可能在林彪头脑中明朗化之后,他才下决心打锦州、围长春、阻沈阳三管齐下的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在塔山拦住侯镜如的东进兵团,他深知,能否在塔山拦住敌人成为辽沈战役的胜负手,一旦塔山失守,让东西方向的敌军会师,战况就会急转直下,他林彪必败无疑。所以情急之下林彪才喊出了那句近似失去理智的名言: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林彪冒了个天大的风险,但打出了天大的成果,锦州的范汉杰、长春的郑洞国、沈阳的廖耀湘、东进的侯镜如这四桌客人,被林彪统统“招待”进了“败军之将俱乐部”,成为林彪的炮灰。而,林彪也因这次巨大的风险一战封神,中央军委原计划四年结束东北战事,林彪只用了两个月,这个战绩,不封第三元帅合适么?

现在,还有人敢说林彪不敢冒险吗?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华国锋接见粟裕,中为宋时轮

粟裕,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全国解放的节奏提前好几年

粟裕之所以一战封神,和林彪的原因很类似,都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全国解放的日期提前好几年。

在军委最初的计划中,只是由华野为主、中野从旁策应打一个“小淮海”,但没想到打着打着收不住了,粟裕气势如虹,联合中野的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一下子肃清了江淮一带的全部敌人!要知道,粟裕最难的地方在于,淮海战役他是六十万对敌军八十万,这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粟裕的战力可见一斑。

粟裕的战场应变能力是取得淮海大战全胜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也和林彪神同步。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粟裕

淮海大决战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粟裕利用了何基沣和张克侠起义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直接拦腰一刀把敌军五大主力兵团沿陇海线布置的长蛇阵斩成两截,又利用敌军内部互不团结一口吃掉了黄伯韬兵团十二万人。

第二阶段是刘邓陈领导的中野打的,当然刘伯承也是战神级别,他以中野十二万人“包围”了华中剿总派来的黄维兵团的十二万人,同时利用徐州杜聿明集团的反反复复而吃掉了黄维。

第三阶段是杜聿明的三十万大军在逃离还是坚守上首鼠两端,给了粟裕围而歼之的机会,最后杜聿明连像样的反攻都组织不起来,只好乖乖当俘虏。

淮海大战,共歼灭敌军五十五万,粟裕一人就占了四十多万,如此战绩,完全对得起“战神”这个称号。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林彪、周恩来和董必武

假如两人换个位置……

那么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假如让林彪和粟裕两位战神换下位置,他们还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战绩吗?

如果粟裕换到东北,当他面临长春要不要先打,锦州要不要先攻,沈阳要不要阻拦,以及东进的侯镜如集团要不要强力阻击时,相信作为超一流军事家的选择,应该是很类似的。林彪之所以在攻锦州和下长春两个选择上犹豫,实际是在考虑解放全东北的事,完全不是什么被四平吓破了胆……比起林彪来,粟裕的用兵方略更善于“冒险”,之前的孟良崮战役已经初见端倪,这可能和粟裕的华野实力比东野略逊有关,淮海战场华野占据劣势,再加上中野也仍不占优势。

所以,和林彪一样,一旦粟裕发现了锦州这一胜负手,焉能放过?

同样的道理,如果换林彪去华东,他看到瞬息万变的战场信息中有一丝可以大做文章的机会,一定会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这是毫无疑问的。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粟裕全家福

战神和一般将领的最大区别在于,一般将领会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按事先的布置去打;但战神会善于利用一点稍纵即逝的机会,化腐朽为神奇。林彪在东北的锦州之战,粟裕在华东的碾庄之围,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最初的规划中,无论是辽沈战役还是淮海战役,规模都远远小于后来实际战况,因为战场的情况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边打边重新规划、不拘泥于原有计划而追求战绩的最大化才是优秀将领应该做的,。

林彪和粟裕最大的不同在于,林彪是东野的最高领导人,辽沈战役是林彪一个人的舞台;而粟裕在华东,却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他上头还有一个陈毅坐镇,他只是华野代司令员,另外还有中野刘邓的存在。辽沈战役总前委林彪是书记,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军事上都必须听他的;而粟裕只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成员,连常委都不是,更不要说书记。从这一点看,粟裕协调难度大于林彪。

我们关于林彪和粟裕互换阵地的假设最终结果是:两人仍旧会取得出色的战绩,虽然过程和结果都会略有区别,但不会太大。不知大家是否认可这个结果,我们不敢保证结论一定是这样的,但大抵如此。

让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互换阵地,战绩还能如此逆天吗?答案是能

薄一波、蔡树藩、李先念、粟裕、彭真、朱德、陈毅和聂荣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