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没有情义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9 23:07 作者:采菊东篱待雪来 围观:

《昨天的云》:在焦灼的大地上寻找“情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采菊东篱待雪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没有情义的故事有哪些1

说起“情义”两个字,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黎民百姓穷困不堪。

为救百姓于水火,志趣相投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桃花盛开的树下焚香祭酒,以天地为证,立下“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如此情义,被后人广为流传,甚至不断得到人们的效仿。

而现在,社会变迁、物欲横流。高楼大厦里的房间和窗户越来越多,人和人之间的情义似乎被越来越多的墙隔起来了,逐渐变得稀少和浅薄。

很多人开始感慨“人情变味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通过一本为情义立传的书,来看一看那些隐藏在大地上的关于情义的故事吧。

这本书的名字叫《昨天的云》,它是散文大师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中的第一部。

书中以十九世纪初的山东兰陵地区为背景,写了作者生平所见所闻的各种情义。这里的情义不以大小区分,不以轻重论高低,能够让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看到支持和希望。

在此,我选取了其中三个蕴含情义的故事来讲述。


第一个情义故事的主人公是兰陵县长范筑先。

北伐前后,军队秩序混乱,土匪猖獗。有的地方官害怕遭土匪报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百姓置于土匪的欺凌抢劫之下。

相反,兰陵的父母官范筑先,身为一方行政官,一不要钱,二不怕死。

他不仅对地方武装开展军事训练,还把每个村里的力量联络起来,统一指挥。兰陵一度形成了“一村有警,各村来救”的良好局面。在范县长的管辖范围内,土匪向来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范筑先的“勤政”和“清廉”,也为兰陵百姓谋了不少福。

在兰陵任职期间,范筑先整天都把精力用在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地贯彻土地测量、禁止鸦片的政策,从不以权谋私,不苛待百姓。

1935年夏,黄河决口,山东受大水灾。大批难民逃到兰陵,范筑先的做法是能收尽收,能安置就安置,不让百姓流离失所。

众所周知,乱世之中,明哲保身是智慧。

范筑先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他用一己之身冲破旧官僚制度的腐败,在那样的时代里做了一位“上不负天,下不负百姓”的贤臣。

当然,他的一片深情大义,也换来了兰陵人“十里相送”的场景。

1936年,范筑先调往山东聊城。从兰陵城的北门到西门,挤满了闻风而来的四乡农民。他们扶老携幼,带着新鲜的水果蔬菜,送别范县长。

大街两旁摆满了一望无尽的香案。香案上除了常见的送别酒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碗清水、一面镜子、一块豆腐、几颗青葱。

这些物品形象地表现了范筑先“清似水、眀似镜,一清二白”的做人精神。


第二个情义故事的主人公是“大老师”

“大老师”名叫王思璞,字荆石,是兰陵王氏一族在民国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因看不惯时局动荡、政局混乱,不愿意与一些人同流合污,他回乡办学,教化子弟。因排行居长,他被尊称为“大老师”。

大老师见多识广,把许多新事物带到兰陵。

比如,在教学中,他引进了注音符号。拼音时,他先把前两个字母拼成一个音,再用这个音去拼最后的韵母。这种两段拼法的使用,比国民政府通令正式以注音符号列入教材的时间还要早。

他还引进了话剧。其中一个话剧叫《正义的话》,讲述了国王和农夫在田间地头的一番对话,彼此之间没有上下隔阂和压迫,演出了一个纯朴的理想世界。

大老师对兰陵的情义,不仅体现在回乡办学、创新改革上,还体现在他对穷苦又肯奋斗的人的接纳和尊重上。

有一位姓靳的外姓学生家境贫寒,但天资优秀,刻苦勤奋。他师范毕业后,想回乡教书,报答母校。此时的学校虽说已经改为县立学校,但王氏一族还是占最大部分,多数王氏族人反对接纳他。

不得已的校长,找到了大老师。大老师对校长说:“本校的学生,学成回母校服务,学的又是师范,有什么理由不用他?”

一句有情义的话虽不长,却能挽救一个人的命运,成就一个年轻人回乡教书育人的梦想。

类似的小故事还有一个:

有一个和大老师同辈的人,他的儿子学习优秀。为了让儿子继续读书,他半夜起来磨豆腐。

天一亮,他的太太就沿街叫卖。王氏大户都觉得他们的行为给家族蒙羞。

只有大老师,如果在街头遇见了他的太太,必定会走到他太太的跟前喊一声“三嫂子”。这一声三嫂子出自大老师之口,给了这一家人莫大的安慰和激励。

大老师出身富足之家,学识广博,又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里,他也有十足的资本为自己谋取名利。

但他没有这么做。他用最有力量的行动推动了改革的步伐,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最有温度的话。这就是他对兰陵最大的情义。


第三个要讲述的情义故事有两个场景,它没有特定的主人公,因为它是很多人的回忆。

第一个情场景是拾麦。拾麦是跟在割麦的工人后面捡拾遗落的麦穗。

在没有收割机的年代,麦子是靠人工一镰刀一镰刀地收割的。一个熟练的割麦工迈开虎步,前实后虚,弯下腰去。

只见他左手朝着麦秆向前一推,右手用镰刀揽住麦秆向后一拉,握个满把。然后,右手的镰刀向下贴近麦根,刀背触地,刀刃和地面成十五度角,握紧刀柄向后一拉,满把的麦子割了下来。

麦子在生长的时候,大部分都长得密、长得壮,但是一些麦子因为晒不到足够的太阳,就会弯弯曲曲地蔓延在粗壮的麦子中间,镰刀割不到它。

为了让“颗粒归仓”,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拾麦人的作用。在割麦人收割过的田野里,处处有拾麦的孩子、妇女、老太太。

拾麦的人有个规矩,就是绝对不能“偷”割下来的麦子。“偷”来的麦穗硕大饱满,放在挎篮里,人人看得出来。走在路上,脸都会抬不起来。

成熟的麦子不能等,一旦遇到阴雨天,麦子就会在泥土里发芽,所以拾麦和割麦要一样快。

拾一天麦子的人往往会累得直不起腰,但规矩依然是规矩,没有人为了多得到一个麦穗逾越规矩。

第二个场景是“对火”。

那时乡里人抽旱烟袋,长长的烟杆一端有个白铁制的小烟锅。那时候火柴还很稀少,点火用的是火镰火石,敲敲打打挺麻烦,于是人们发明了“对火”。

方法是:正在吸烟的人把烟锅扣在需要点火的烟锅上,正在吸烟的人吹气,接受对火的人吸气。等接受对火的人点着了烟,正在吸烟的人的一锅烟也消耗净尽了。

看似“赔本”的买卖,双方却做得“心甘情愿”。

无论是拾麦的人,还是对火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与学问大小没有关系,与财富地位也没有关系。他们的力量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不了世界。

他们的行为只是特定生活场景的一部分,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情义”的痕迹。

“情义”,可以是情深似海、义薄云天的相助,也可以是默默关心、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你说现在的社会变了,情义少了。那我们不仿来找一找。

2021年11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他们当中有见义勇为的大爱之人,也有孝老爱亲的普通人。

比如,23年如一日照顾公婆、丈夫的邓利雄。在丈夫因发生车祸半身瘫痪后,她用女性柔弱的肩膀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一边种地、一边兼职挣钱。

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丈夫获得了身体的逐渐康复和重生。

如果你见惯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不幸,邓利雄对婚姻家庭的情义是否可以燃起你对生活的希望?

今天的我们,摆脱了饥饿、贫困,摆脱了战争、逃难。我们可以坐在放着音乐的咖啡馆里、各色各样的餐厅里,拍着照片放在朋友圈里。

却也忘了抬头看一看四周的路人,甚至是忘了坐在对面的人,忘了把目光送给想与你对视和交流的人。

我们是把自己深陷在“没有人情味”的孤芳自赏里了。

事实上,即使人世间千变万化,在这片同样焦灼的大地上,“情义”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忘了寻找和发现它。

没有情义的故事有哪些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

1983年《知音》的上映,让人们对民国时期蔡锷将军和名妓小凤仙的传奇爱情所折服。

但当时的观众也曾好奇:蔡锷将军国葬之后那身披黑纱的倩影小凤仙去了哪里呢?

蔡锷(左)和小凤仙(右)

1985年,《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的出版让一些眼尖的读者发现了小凤仙的痕迹,原来一代名妓晚年时嫁给了沈阳的一名普通锅炉工。

从名妓到俗妇,小凤仙到底经历了什么?

  • 名旦之首,揭开名妓过往

1951年11月,梅兰芳先生完成对朝鲜志愿军的慰问,取道沈阳回北京,途经沈阳受邀做临时演出,一时间沈阳曲艺界万人空巷,都希望一睹大师风采。

这时候,梅先生的秘书许姬传收到了一封求见信,这种想要见梅先生的信件多如牛毛,但基于对送信人的尊重,许秘书依旧打开信件阅览。

小凤仙求见梅兰芳的手写信

这一看倒是惊了一惊,信尾署名“原在北京陕西巷住张氏(小凤仙)现改名张洗非”。

自蔡锷将军为国捐躯之后,小凤仙消失了三十多年,如果这真是传奇女子小凤仙,确实需要让梅先生见上一见。

许姬传将信件递交给梅先生,梅先生惊讶之余不免唏嘘,自己和小凤仙曾有过几面之缘,没想到竟然能在几十年后再见上一面,忙让许秘书安排见面。

收到消息的小凤仙带继女李桂兰闻讯来访,故人见面,恍若隔世。

梅先生十分敬重这位奇女子,坊间传闻当年她在去天津的路上服药自杀以殉蔡将军。

今天见到小凤仙真实地站在自己面前,心里无限宽慰,活着去看祖国山河才更有意义。

在座的除梅兰芳和许姬传之外还有当时著名女演员姚玉芙,这样的人员安排,也让聊天的氛围也更加舒适。

梅先生看着年近五十、风华不再的小凤仙,无限感慨。

大家一起聊了很多小凤仙的过去和现在。

而李桂兰从初时陪同继母来见梅先生的惶恐、拘谨,到现在看着继母在众人面前谈吐优雅,气质卓然,突然觉得自己误解了这位继母。

还记得2年前父亲将继母带回家的场景。

小凤仙继女 李桂兰

因为母亲离世,家里4个兄弟姐妹都靠父亲一个男人操持,父亲只是个锅炉工又带着几个孩子,也没有人说媒,便一直单着。

当父亲把这位看上去有些贵气的女人介绍给他们时,姐弟几个多少有点儿惊讶又有点儿排斥,听说后娘都很坏的。

但是,跟继母熟了之后,发现她除了不爱干活,喜欢闲逛,不操持家务之外,还是挺和善的一个女人。

虽然继母跟邻里邻居相处很好,但免不了受人闲话:

“身为女人,不帮家里头的顾好家,整天闲逛喝酒,真是个懒婆娘。”

但继母对这些闲言碎语一点都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小凤仙

原来,继母竟然认识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以后再不敢喊她“懒娘娘”了。

会面的最后,梅先生问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小凤仙起初不愿开口。

但当他从李桂兰口中得知小凤仙没有工作,又看着娘俩衣着破旧,就想着想帮帮旧人。

不但帮小凤仙安排了工作,还给了她们一笔钱,以表达自己对小凤仙的敬重。

当时稚气的李桂兰尚不能理解这群大人们在一起讲的话。

后来,在1998年,当记者找到李桂兰了解张洗非的晚年生活时,63岁的李桂兰才终于知道父亲带回来的这位“懒婆娘”竟然是戏里演的小凤仙。

时隔44年,她才明白原来自己的继母真的并非常人。

小凤仙

  • 身世浮萍,半生飘零

小凤仙,原名朱筱凤,1900年出生在杭州,父亲本是满洲八旗武官,也有着固定的营生。

但随着大清气数将尽,帝国主义加快侵华步伐,清王朝在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后,也无力承担更多人的命运,这个小小的八旗武官被解职了。

父亲的失业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日渐拮据,再加上筱凤是庶出,在家中的境遇就更加艰难。

在筱凤6岁的时候,赋闲在家的父亲便因病去世了。

筱凤还没来得及走出丧父的悲痛,家里的当家主母已经在想法子准备赶走筱凤母女了。

清末家庭合影 图源网络

主母一再克扣母女二人的月供,到了后期直接食不果腹,生母再不能忍受这种虐待,便求相熟的张姓奶妈帮助娘俩逃离这个家。

主母本意就是逼着她们离开,现在恰好合了心意,也没有多追究。

时局艰难,生母生性柔弱,又没有谋生的手段,忧思成疾,不久也病逝了。

一个半大点儿的孩子,接连失去骨肉至亲,又无依无靠,甚是可怜。

懂事的筱凤便求着张奶妈收留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好,但求有一口吃的。

张奶娘看着清秀稚气的女娃娃,又想起和朱家十几年的交情,便动了恻隐之心,把筱凤带在身边照顾。

《小凤仙的故事》 剧照

后来时局越发动荡,张妈妈也逐渐无力照顾这个女娃娃。

为了让筱凤能有谋生的本领,也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些,张妈妈便带着筱凤找到了一位胡姓艺人拜师学艺,让11岁的筱凤以后就跟着他学本事。

后来筱凤便跟着胡老板以卖唱为生,走南闯北,看了不少人间疾苦。

卖唱逐渐难以为继,胡老板便寻思为筱凤找一处人家,至少能够吃喝不愁,不再受飘零之苦。

胡老板心善,便托相熟的人多打听。

几经周转,听说新迁入杭州的曾总办家里正缺人,即是官家又是文人,筱凤去了应该能够安稳一生。

《小凤仙的故事》剧照 童年的小凤仙

筱凤就这样跟着介绍人进入了曾府,曾家的官家依旧按照丫鬟的行情给了胡老板80两银子。

豆蔻年华的筱凤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家。

刚入府的时候,筱凤就跟着管事儿婆婆做一些粗活,日子也算充实自在。

有一日曾朴无意间听到筱凤在廊下吊嗓子,直觉清越悦耳,便生了惜才的心思。

文人多风流,这位写出《孽海花》的曾朴也不例外,便命人教这女娃识文断字,再跟着府里的小姐学习琴棋书画,准备好好培养一番。

筱凤自幼聪颖,觉得遇到曾大人是命定的福气,更加勤奋努力,也算是学有所成。

曾朴(清末民初小说家)

但府里的张姨娘无法容忍一个卖唱的野丫头在自己的府里兴风作浪,便趁曾朴不在家的时候,找了鸨母把筱凤偷偷带去了上海。

从此,筱凤离开故土,坠落风尘。

但筱凤并不自怨自艾,因为年龄尚小,只是按照鸨母的要求唱曲卖笑,用艺名“小凤仙”,逐渐起了一些名声。

后来因为上海风月场所的生意逐渐冷落,便随着鸨母辗转到了北平,在著名的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云吉班讨生活。

筱凤既会唱戏又会弹琴,尤其是会写字读书。

而且吴侬软语甚是熨帖,人又青春活泼,还懂察言观色,让来客耳目一新。

很快就在北平打响了自己的名头。

《小凤仙的故事》剧照 成年小凤仙

  • 北平初遇,一见倾心

自古英雄爱美人。

清末民初,思想在革新,政治在变革,衣着服饰在西化。

很多东西都在变,但八大胡同似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依旧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甚至名人雅士都想在这里找到一朵解语花。

民国三年,心存热血和抱负的蔡锷,逐渐发现袁世凯并不是真的想走共和的路,甚至在筹谋称帝的事情,蔡锷是不能接受这种局面的。

《小凤仙》画报

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无数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袁世凯想当皇帝的行径令蔡锷不齿,他决心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愤恨之余,蔡锷开始斤斤计较,佯装沉溺在声色犬马之间,流连于八大胡同之中。

以期袁世凯能放松警惕,让自己有能够回滇的机会。

鼎盛时期的八大胡同十分繁华,其中的风月场所一定程度上成为品位和地位的象征。

比如有从皇宫里退役的御厨,一般就带上铺盖卷儿直奔八大胡同,这里的客人大多尊贵,对吃食比较讲究。

点一桌美味佳肴,拥着美人儿,喝着小酒儿,听着小曲儿,显得逍遥自在。

有很多名角儿,如果想点至少得提前半个月预约。

蔡鄂初来云吉班,只打扮成了普通商人的模样,并没有表露身份。

只道想喝杯清酒,也是机缘巧合,恰逢小凤仙当时得空,老鸨就把他带到小凤仙这里。

小凤仙年龄虽然不大,但身世坎坷,练就了一双识人的眼睛,看到蔡锷的第一眼,就被他身上的气质所折服,料定他是个大人物。

毕竟她也在府里呆过,便抛开风俗女子的娇媚,对蔡锷真诚以待。

蔡锷看着眼前的女子,便随意交谈了几句,发现她不媚俗,又有一定的学识,忽然便有了计较,起了结识的心思。

民国 图源网络

接下来,蔡锷便总去捧小凤仙的场,一来二去,小凤仙的一颗春心算是交待出去了。

蔡锷对小凤仙确实也不一般,经常为她点淮扬名菜;还会给她三国、水浒里边做人的道理和知识;两人经常在一起品茗畅谈,蔡锷也会带小凤仙去参加一些活动。

“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蔡锷对她的宠爱可见一般。

《小凤仙的故事》 剧照

  • 金婵脱壳,一别永诀

有人说:民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道不尽风骨与情怀,说不尽沧桑与悲壮。

此时年轻有为的蔡锷虽然将自己伪装成贪图享乐之人,但这并不能瞒过袁世凯。好在监视的人见他整日带着小凤仙吃喝玩乐,倒是放松了警惕。

一日,蔡锷告诉小凤仙自己已经和朋友做好部署,现在只差自己能够逃出京城,去成就民族大义。

小凤仙一直知道蔡锷不是常人,也不会一直和她在这烟花柳巷混混度日。

蔡锷

她也知道,蔡锷愿意把如此机密的事情告诉她,是有着绝对的信任。她愿意为了这个男人做任何事。

随后蔡锷告诉她找个名头举办一场酒宴,邀请的人越多越好,办得越热闹越好。

为了保护小凤仙,他也不便多说什么,小凤仙也不敢多问,害怕打破了他的计划,只好着手将酒宴操办起来。

当晚,宾客云集,不像是J馆,倒像是哪家小姐操持的舞会。

等客人们落座之后,蔡锷起身直说肚子不舒服,去趟茅房。外套,手表都留在位置上,旁人也都没在意。

图源网络

监视的人也被这歌舞升平的盛大场景所吸引,却没想到蔡锷会在此时出逃。

临行前蔡锷并没有时间向小凤仙说什么,只留下一个决然的背影。小凤仙也并没有想到,这将是她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血性男子。

从京城逃亡回云南,蔡锷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经历了艰险重重,暗杀不断,幸运的是最终安全抵达昆明。

随后护国运动声势浩大,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从南到北,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加入了这场反帝制的斗争。

最终,袁世凯承受不住压力,在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了帝制。

蔡锷领导护国运动

虽然一切都在向着明朗的方向前进,但蔡锷由于积劳成疾,殚精竭虑,喉结症状日趋严重,最后直接到了口不能言的境地。

此时,新任总统黎元洪感念蔡锷为国为民的付出,下令任命蔡鄂为益武将军,并准许休假治病。

不幸的是,虽然辗转多地求医,但蔡鄂将军最终没能躲过病痛,在治疗5个多月之后,溘然长逝。

鉴于蔡锷为民主共和做出的极大贡献,又有梁启超、谭延闽等先后发电,请予以国葬。国会研究后一致通过,并在京师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择地竖立铜像。

蔡锷将军便这样成了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病逝于日本

小凤仙再次见到蔡锷将军是在中央公园的追悼大会上。

她不能接受一年前意气风发,英姿勃勃的年轻将军,怎么就躺到了如此冰冷的棺柩里。

她伏在灵前失声恸哭,不能、也不愿相信那个告诉自己“等打倒袁世凯,来接你游山玩水,开开眼界”的男人再也看不到这胜利场景了。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小凤仙身披黑纱的悼唁让将军美人的凄美故事更加具有浪漫色彩。

蔡锷墓(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

  • 隐姓埋名,归于平淡

小凤仙在参加过蔡鄂将军的追悼会之后,便从云吉班离开了。她虽身在风尘,但蔡锷将军的知遇之恩让她不能因为自己沾上污名。

就这样,一代名妓隐于市井之中。后来,小凤仙遇到了一位军人,对她爱护有加,愿意在这乱世护她周全。

不久后,小凤仙便嫁给了这位梁姓旅长,来到沈阳生活,二人在一起生活十几年,也是和睦恩爱,只是苦于成婚多年一直没有子嗣。

战火一直没有停歇,军人的血性让这位梁旅长身先士卒,最终战死沙场。

小凤仙在丈夫死后生活并不是很如意,只能靠听戏纾解心中的哀思。

民国画册 左上小凤仙

后来在听戏的过程中遇见了之前就相识的李振海,两人都爱听评书,又都是独身状态,都希望晚年能有个伴儿。

小凤仙的要求并不多,只需要婚后依旧照着自己的意愿生活就好。

锅炉工李振海对自己能娶到小凤仙已经感恩戴德,本就是什么都愿意答应,现在更是乐不可支。

小凤仙的这次婚姻是最普通不过的,她似乎应该像每个世俗妇女一样每天操持家务,养育丈夫的儿女。

但她并没有,她可以和继女相处的很好,但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穿着得体的旗袍,优雅的喝着小酒。

《知音》剧照 小凤仙

偶尔兴致到了,会给丈夫和孩子们唱上一曲,一家人倒也和乐。

日子本可以这么进行下去,但后来丈夫却意外去世,家里的境地可谓是每况愈下。

幸而后来遇到的梅先生找到朋友安排了一份工作,确实是改善了她们的生活。

但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1952年,也就是见到梅兰芳先生的次年,小凤仙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逐渐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继女李桂兰依旧记得,继母在生命最后的日子总会从怀里掏出一张保存的很好但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痴痴的看着,仿佛那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张洗非(小凤仙晚年照片)

  • 佳人已逝,声明又起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1983年李谷一老师在春晚上唱响了《知音》的主题曲,拨动了更多人探寻名将佳人传奇爱情的心弦。

影视剧中对两人的描写总是极近浪漫,在民国爱情十有九悲的基调影响下,将军的悲壮和温情,佳人舍身取义的无畏和决然,确实具有冲击力。

但事实可能并不像影视剧里那么唯美。

蔡锷将军对小凤仙宠爱有之,照佛有之;小凤仙对蔡锷将军仰慕有之,倾心有之。但蔡锷将军却只是将小凤仙当作知音去看待。

年龄、阅历、学识、眼界都相去甚远,蔡锷将军的挚爱是他的二夫人潘惠英。

潘惠英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乡绅,自己从小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后期又进入新式学堂,是具有新思想的大家闺秀,端庄豁达,容貌秀美。

自19岁嫁给蔡锷便一直在他身边默默支持,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蔡锷总会寄家书回家,内容真切,情意满满。

蔡锷《致妻潘惠英德家书》其一

小凤仙对蔡鄂将军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两人之间更多是传奇色彩的加持。

民国枭雄辈出,搅动天下风云,单拉出任何一个都是国之大材,蔡锷将军被后人熟知,不可谓没有这段牵绊的添彩。

毕竟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是会被津津乐道的大多为才子佳人的故事,佳人如果出身风尘,故事就又多了一丝传奇浪漫的色彩。

各位读者对于小凤仙的故事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没有情义的故事有哪些3

唐代时期,当时柳城县里有一个叫王五的小贩。王五是个孤儿,年轻时靠给地主放牛为生。后来,王五长大了,他在县里店铺里当学徒。王五努力工作了三年。学徒出师后,开始了他的卖货之路。

  王五做生意非常尽职尽责。他进的货都是保质保量,利润极低的。渐渐地,王五的好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五已经积累了很多银钱。这一天,王五在街上卖货时,看见一个屠夫正准备在街上杀牛。

  不知道为什么那头老黄牛突然挣脱了缰绳,一下跪在王五面前。王五见老黄牛可怜,便对屠夫说:“你的老黄牛卖多少钱?我买下了。”屠夫说:“我买的时候,花了22两银钱。你要买的话,给我加2两银钱就行了,省得我费很多事。”

  24两银钱不算少。王五回到家,翻遍所有的积蓄,找出24两银子,买下了这头老黄牛。王五买这头老黄牛有两个目的。第一,他真的是出于好心想救老黄牛一命。第二,王五想卖一些其他的重物,他有一头老黄牛方便做生意。在买老黄牛之前,王五只卖些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

  有了这头老黄牛后,王五让一个木匠做了一辆滑板车,还买了一个缰绳让老黄牛拉。这样,他可以卖一些像锅碗瓢盆之类的重东西,所以王五的收入也增加了很多。老黄牛不仅增加了王五的收入,还救了王五的命。

  一天,王五带着他的老黄牛去乡下卖货。在途中,王五困极了,他在路边的树荫下打了个盹。但是就在王五睡得正香的时候,老黄牛发疯似的,一脚把王五踢开了。王五刚缓过神来,下一秒一块巨石从山坡上滚了下来,正好砸在王五刚刚打瞌睡的那棵树上,那棵碗口粗细的大柳树瞬间被砸得粉碎。

  王五心中清楚,但是如果刚才老黄牛没有踢自己,恐怕自己已经变成肉饼了。从那以后,王五把这头老黄牛当成了救星,每天给它喂最好的草料。王五一边喂一边说:“我们是搭伙做生意,赚的钱一半是你的。要不是你,我累死也挣不了这么多钱。”老黄牛好像明白了一般,吃的很是安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王五家的老黄牛开始慢慢变瘦了。有一次,老黄牛驮着一车瓷器上坡,结果牛腿一软,摔倒在地,一车瓷器都摔得粉碎。王五很担心老黄牛得了什么病。回到家,他赶紧请了当地兽医给老黄牛治病,看看老黄牛究竟是怎么了。

  兽医来到牛棚,说:“你家隔壁住的是哪家?”王五道:“隔壁住着一个年轻寡妇,名叫怀春,你为什么这么问?”医生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牛为什么越来越瘦,就去问隔壁的寡妇。”王五大惑不解道:“我的老黄牛怎么会和她扯上关系?”兽医从地上捡起一颗豆子说:“这种豆子叫巴豆,能使牲畜腹泻。刚才,我看了一下。这个巴豆应该是从隔壁院子倒进来的,墙上有很多倒巴豆的痕迹。这老黄牛每晚都拉肚子,白天怎么还会有力气干活,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得罪人的事,别人才会这样报复?”

  王五可以去隔壁的寡妇家。王五开口问道说:你喂我的老黄牛是巴豆吗?怀春也不隐瞒,说:“我喂的,你能把我怎么样?”王五说:“我们之间是有什么误会吗?我们两家是邻居,你为什么要折腾我的驴,让我不能出去卖货?”

  怀春冷笑道:“误会?我们之间没有误会!你偷了我的狗,杀了我的鸡,那天我看见你从我家出来,回到家发现狗没了,鸡死了!你杀了我的鸡,我伤了你的牛,我们扯平了!”

  王五连忙解释,“我真的没有杀你的鸡。那天你去地里干活的时候,我听到你的狗狂吠。当我到你家时,我发现一只狐狸正在偷鸡吃。我拿起扁担去打狐狸,却被狐狸咬了一口,狗追着狐狸跑出去了,后来听说狐狸被猎户抓住了。你可以去问问山上的猎户。”

  当怀春得知她误解了王五时,她羞得脸立刻红了起来。怀春道:“我误会大哥了,王大哥认为如何是好?”这时,兽医也在一旁。兽医说:“俗话说的好,得好乡邻胜过亲。邻里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沟通。既然你们说开了,这件事就好办了。我刚才也看了。这头老黄牛很强壮。喂它几天草,拉肚子自然就好了。”

  为了表示歉意,怀春绣了一双千层鞋,让王五在卖货时穿。王五也非常重视情义,他从外地买了金银首饰送给怀春。就这样,两人渐渐亲热起来。不久后,他们在邻居的牵线搭桥下喜结连理。

  他们大婚后不久,老黄牛就死了。王五很感激那头老黄牛,如果不是它,恐怕我早就死了;也就不可能和怀春结婚并获得如此幸福的婚姻。王五不忍把老黄牛宰了吃肉,便买了棺材将其葬在后山。

  当王五挖大坟坑时,从土里挖出了一个大木箱子,里面装着无数的金银珠宝。金元宝上刻着字,应该是前朝达官贵人埋的。王五心里非常高兴。他猜想这老黄牛一定是头神牛,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埋了老黄牛以后,王五和他的妻子怀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观后感:举手之劳的善举,小贩救下老黄牛,带来了无尽好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小故事,大道理】故事情节纯属虚构,与迷信、信仰无关;主要为了弘扬民俗文化,惩恶扬善,坚守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