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什么关于古人苦读的故事

2022-11-07 16:15 作者:自说文史 围观:

民间故事:穷病难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自说文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什么关于古人苦读的故事1

武昌有一人,叫吴均,字平夫。很小的时候,吴均的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得了重病,撒手人寰。好在那时候,家里还有些钱,吴均娶了妻子。

吴均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他很聪明,也读了很多书,因此肚子里有很多学问。他家里的书,足足有两间屋子那么多。

因为有才,很多人都乐意和吴均打交道,向他学习。因此,吴均也靠着嘴皮子,挣了一些钱养家。不过,他挣的钱并不多,所以,即便是跟很多人打交道,他也难免饿肚子,妻子也跟着他受罪。

后来,因为在考试中,吴均用来许多冷门书籍里的偏僻知识,导致主考官阅卷人看不懂他的文章,于是他就因此被评了个不及格。

考试失利以后,很多人觉得他并没有才华,于是不再和他来往。吴均颇为失意,还因此开始学会了抽烟。结果,又因为在书房抽烟,引燃了书籍,导致家里出现一场大火,所有东西都烧没了,房子也倒塌了。

没了家,吴均只能和妻子带着仅有的破东西,搬到附近的破庙里住。

妻子本来就嫌弃吴均穷,现在更是不满,天天不是唠叨就是骂吴均。虽然她没有离开,但由于天天骂,吴均也受不了。终于,吴均气得病倒了,他不吃不喝,奄奄一息,就等死了。

恍惚之中,吴均看到父亲拄着拐杖,进了屋里,对他说:“你阳寿还没到头呢,赶紧治一治病吧,还会好起来的。”

吴均哭着说:“儿子如此贫穷,一碗米都买不起,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去买药呢?再说了,我如此贫穷,就算有续命的方子,又没有摆脱贫穷的办法,与其活下来受罪,不如现在就死了呢!”

父亲一听,皱了皱眉头,说:“唉,穷这种病,确实无法医治啊。不过,我知道财神府距离这里不远,如果去求财神的话,或许可以帮到你。”

“财神府?在哪里,父亲快告诉我!”

“是你不知道的地方,这样吧,我带你去吧。”说完后,吴父举手挥一挥,吴均已经在户外了,父亲就在前面。

父亲在前面走着,吴均在后面跟着,路很曲折,而且越走越窄。到后来,小路仅能容得下一人宽,两人都不能并排走。

走到一处,路更窄了。两边的溪水潺潺,因为有风,所以水面荡起波纹,看起来似乎是水面上刮起了风浪一样。父亲告诉吴均,这条路是名利途,只要到了名利途,就容易躲入到溪水中窒息,必须要小心。

又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座山前,父亲指着说::“山后面就是财神福地,你要翻过这座山,才能到那里。我年纪大了,不能再走了,也不能再爬上这么高的山了,你赶紧去吧。”

吴均告别父亲,来到山脚下,他看到山上有一条小路,曲折坎坷,又窄又滑,十分危险。深呼吸一口气,吴均开始爬山,这里灌木丛很深,大树参天,遮天蔽日,虽然是白天,但在山路上走着,却感觉很阴暗。

小路很滑,有时候吴均还得抓着两边的树枝、藤条才能爬上去,路上偶尔能看到猛兽、飞鸟的足迹,吴均很担心会有猛虎、毒蛇冲出来,一直提着心吊着胆。

不知道过了多久,吴均终于爬到了山顶,他俯视着山后,只见那里是辽阔的平原大地,上面坐落着许多殿宇,连成一大片,仿佛皇宫一样华丽。看来,那里应该就是财神的府邸了,吴均多了希望,于是慢步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吴均费了很大力气才下山,等他好不容易到了平原上时,他几乎没了力气,只能坐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

此时,迎面走来一人,骑着高头大马,看穿着很有钱,后面带着几人,也都骑着马,穿着华丽的衣服,一行人看起来十分有气势。

等那人靠近后,吴均一看,居然是自己的好友陈僧照。可是,吴均明明记得,陈僧照已经去世了。

陈僧照也看到了吴均,下了马,跟他聊了起来。陈僧照活着的时候,是个穷人,吴均带着好奇,问他近况。

陈僧照说:“我家本来家徒四壁,还不如你家呢,这一点你是知道的。如今,我已经不再读书考功名,做了财神身边的小吏,负责文书,因此有了钱,才有今天的模样。”

吴均一听,大喜,说:“兄弟我此番前来,正是为了有求于财神,你既然是财神的文书小吏,能帮忙说几句好听的话吗?”

陈僧照就问了吴均的情况,吴均把自己的苦难经历说了。

陈僧照听完后,叹气说:“你我其实差不多,平日里自以为是,觉得多学习多读书,富有才华就是富,因此看不起尘世间那些追财、爱财、贪财之人,甚至瞧不起财神。可惜,到最后,我们还是要想钱财屈服,真可谓是斯文扫地啊!”

两人正在叹气,只听火炮声震耳欲聋,陈僧照说:“财神府里有动静,应该是财神爷要出门了,咱们快走。”

于是,陈僧照让后面的人让出一匹马,给吴均骑着,两人快马加鞭,赶回财神府。

走不到半里路,只见百十名骑马的侍从正过来,路上都被占满了。陈僧照拉着吴均下马,说:“昌黎公(唐代的韩愈)来了。”吴均搞不懂,问他昌黎公来这里做什么,陈僧照说是为了拜谒财神。

吴均好奇,在人从中偷偷抬头看,果然看到文财神坐着轿子过去。后面有一位小官员,手里拿着书柬,上面写着“晚生韩某”。看来,这位小官员正是韩愈。

韩愈在唐代极有名气,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官至吏部侍郎,古文运动的发起人。没想到,他此时跟在财神后面,自称晚生,这着实震惊到了吴均。

吴均问道:“昌黎公怎么如此自卑啊?”

“一个人生前如果很穷,死后肯定想要富有,昌黎公就是这样。所以,面对财神,他不得不这样啊!”

等韩愈过去后,吴均和陈僧照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几里路,两人进了一座门,看到这里宫殿成群,十分雄壮。眼前有一座座房子,上面还有匾额,最开始的是“豪右富”,是石崇、王恺为主;后面的是“勤俭富”,范蠡、巴寡妇清(战国时期女强人,富豪,为秦始皇提供水银等)为主。

吴均不太喜欢,觉得范蠡和巴寡妇清不是一类人。

陈僧照告诉他:“这里不是那么讲究的地方,只要有钱,怎么都行。范蠡以前跟西施泛舟西湖,多么美好,可惜现在只能跟一个村妇同居,也着实难为他了。”

后面还有“鄙夫富”王戎、和峤为主;“仁者富”,只有一间房子,里面也没人。吴均问里面是谁,陈僧照就说,从来都是为富不仁,所以真正的仁者富没有。

至于后面的“报善富”、“积德富”等,都已经封了,房子都坍塌了。看来,已经没有真正的善人、积德之人能富有了。

西南角有一栋楼,看起来是新造的,还没有匾额。陈僧照说:“这是新建的房子,还没定下来谁为主,暂定好像是庆封,不知道财神爷到底什么意思。”

正说着,梆子声响起来了,神明升殿了,门外几十个人,模样看起来很吓人,都进来了。

吴均吓了一跳,陈僧照安抚了他,说:“这些都是死后,要去投胎的鬼,他们要来支取一些钱财。”

果然,那些鬼进去后,很快就出来了,他们都背着一些钱财,看起来很高兴,叽叽喳喳,蜂拥而去。

这时候,两人开始进去,然后吴均跟着陈僧照做,施礼参拜。

财神爷看起来很温和,问道:“你有什么诉求?”陈僧照代为说明了。财神爷又问吴均,平生做过哪些事,怎么会如此清贫。吴均想了想,说自己只读书。

“那么,你读了《致富奇书》否?”

吴均有些不屑,于是不回答。

财神笑了笑,说:“你觉得我这么问,没有道理,不值得你回答,是不是?呵呵,你们这些读书人,在寒窗之下苦读,觉得读书最清高,看不起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以为这样是最好的人生。可是,你看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是不是很穷苦,他读书能让肚子不饿吗?原思(孔子的弟子)穷得只有一个破被子,他能靠读书驱走寒冷吗?如果不想要钱,只想读书,那么你可以继续试试你的法子,看能不能致富。再说了,你们这些书生,读书为了什么?最后不也是追求地位和钱财吗?做了官一样图财。”

吴均心中更加不屑了,想到:“呸,俺们读书人也有好样的,不为名利不为财,一心要报君王恩,上可以为帝王分忧,下可以为黎民请命,你懂什么?读书人,很多还是有文人骨气,有文人气节的!”

陈僧照了解朋友,他担心吴均不服气,赶紧说:“财神爷,您说得太对了,希望您略施雨露,润一润他这个干枯的鱼儿吧。”

财神爷说:“我有的是钱,给钱是小事。只是,他眉宇间还有一股清秀之气,不是富人之相。要去掉这股气,才可以。”

陈僧照知道,招了招手,旁边的人端来一盆开水,然后他按住吴均的脑袋,放在水面上摩擦。吴均疼痛,大喊大叫。

“要想富贵,就得换一张脸面,就得吃一些苦。”

很快,吴均洗掉了清秀之气,财神爷一看,很高兴,说:“好,这下可以了。不过,他额头下面怎么有黑气呢?也要除掉啊!”

陈僧照说:“这是心中所出现的气,估计除不掉。他的心,应该是已经黑了。”

“既然是黑心,怎么会没有钱呢?人间那些人,一旦黑了心,就会冒险求财,就会放弃原则和底线,甚至放弃人伦,他既然黑心,怎么会没钱?”

“他的心黑,应该是平日里的墨水所染,不是真正的黑心。世间有很多富人,心并不是都黑,因为他们胸无点墨,既然没有墨水,自然不能都黑了。所以,这和读书有关,和善恶无关。他的心虽然黑,但不是坏透了的黑,所以得换心。”

财神爷又说:“也罢,虺蜴之心毒恶,虎狼之心贪狠,都可以用。”

吴均一听,很害怕,求饶不想换心。财神爷一听,大怒,让人把吴均拉出去,陈僧照也埋怨他,跟财神爷赔礼道歉后,出去了。

吴均只觉得被人扔了出去,醒来后,发现自己在家里。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前面饿晕倒了,因为濒临死亡,所以元神出窍。

醒来后,吴均眉宇间的清秀之气也没有了。那些看相的人都说,吴均应该能发财,气质不一样了。

吴均后来刻苦读书,靠着朋友的帮助,他一举考中进士,做了县令。有好几次,他都可以趁机接受贿赂,或者侵吞钱库的钱,来发财致富。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一辈子穷困潦倒,许多人看不起他。

但是,他实实在在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好事,他死后,数万百姓送葬,许多人自制木牌,上面写着“青天大老爷”“天下第一清官”“真正父母官”等字。

有什么关于古人苦读的故事2

搜神后记志怪故事:哑儿

沛国有一个周姓儒生(儒生:读书人),妻子生了三胞胎,可三个儿子都是哑儿,只会发出呜啊的怪声,快成年了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个过路的客人站在门口讨水喝,听到院中有呜哇之声,问周儒生:请问那是什么声音?周儒生叹了口气说:是我三个儿子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

客人说:先生可曾自省过自己做过什么缺德事才致使儿子们不能开口讲话?周儒生听了大吃一惊,知道客人不是凡人,赶紧邀请客人进家喝茶吃饭。

吃饭时,周儒生细思良久,对客人说道:我实在想不起犯过什么罪过。客人提醒道:你仔细想一想小时候可曾犯过什么错?周儒生想了半天说道:我想起来了,小时候我家屋里有个燕子巢,巢里有三只小燕子,母燕子每次给它们喂食,它们都会张大嘴巴抢着吃,我觉得好玩儿,趁母燕子离巢时,伸出手指逗弄小燕子,小燕子们以为我喂食,都张开嘴接食,我就摘了三个蔷茨(蔷茨:植物蔷薇的一部分)喂给它们,三只小燕子吃了后,很快就死了,我就把它们扔掉了,母燕子回来后,找不到三个孩子,悲鸣而去,现在想起来,我真的后悔莫及!客人听完,微微一笑,忽然化身成一个道人的模样,对周儒生说:先生既然已经真心悔悟,你的罪过今日可以免除了。话音刚落,周儒生便听到儿子们的说话声,口齿清晰,言词周正。周儒生大喜,回头一看,道人早已消失不见了。

《鬼谷四友志》杂闻故事:鬼谷子

郡城东南隅即嵩山之麓,属登封县,在古代七国时,乃周之阳城,此地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以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故云鬼谷。

谷里有一个隐士,自号鬼谷子,相传他姓王名栩,是晋平公时代的人,初时他在云梦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那墨翟不喜娶妻子成家立业,立誓云游天下,济世救人,此乃修身养性的大德行,不像世俗人只往名利场中钻。
王栩与墨翟分别之后,随意游山玩水。有一天,他来到这鬼谷山上,见此处乃天造地设的隐居之地,便从此定居于谷中,自号鬼谷子。鬼谷子才学渊深,通天彻地,兼通兵法,数学,星相学,出世学,中医学,游说学,游历广博,博闻强识,能言善辩,无人能比,人称鬼谷先生,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鬼谷先生收徒是根据来学者的天资而定,看他适合那一种学问,便教授他那一种学问。他在住谷中多年,教出了很多出色人才,为七国之用。其中最出名的有四个: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孙膑是齐国人,乃孙武之孙。张仪、庞涓都是魏国人。只有苏秦近居洛阳。孙膑与庞涓结为兄弟,同学兵法;苏秦与张仪,结为兄弟,同学游说。

那庞涓学兵法,三年有余,自以为学成了。有一天,他下山汲水,听见路人说魏国高薪招贤才,求将相。庞涓非常心动,汲了水来放下,欲辞别鬼谷先生,下山去魏国应聘,又恐先生不肯放去,心下踌躇,欲言不言。

鬼谷先生看到他的表情,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说:“你时运已至,何不下山,求取富贵。”庞涓听了先生的话,正中其怀,向前跪而请道:“弟子正有此意,不知道此去能不能出人头地,荣华富贵?”鬼谷先生说:“你去摘取山花一枝,我给你算一算。”

庞涓领命下山,寻取山花。此时正是六月炎天,百花早就败了,没有山花。庞涓左盘右转,寻找多时,只觅得一枝草花,他连根拔起,欲待呈与先生,忽又想道,此花质弱身微,不为大器,便弃掷于地,又往他处寻觅半天。

可也怪了,其他地方一枝花也没有,他只得转身将先前扔的那枝草花藏于袖内,回复先生道:“山中没有花枝。”先生说:“既然没有花,你袖中所藏何物?”涓不能隐讳,只得取出呈上。这枝花离土方久,又经日晒,已半枯萎。先生说:“你知此花之名乎?这花叫马儿铃。一开十二朵,预示你可以荣盛十二年,此花采于鬼谷,见日而萎,鬼傍加委,预示你出身于魏国。”

庞涓听了暗暗称奇。先生又道:“你不该欺骗师父,他日欺人必被人欺,不可不戒。我有八字,你牢记在心: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庞涓再拜道:“吾师大教,学生一定谨记在心。”临行之日,孙膑送他下山。庞涓道:“我与兄台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若能出人头地,我一定举荐你,同立功业。”孙膑道:“吾弟此言,果真实否?”庞涓立誓道:“兄弟如果食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道:“多谢厚情,何须如此重誓!”两下流泪而别。可惜后来庞涓嫉妒孙膑的兵法才能,屡次迫害虐待他,令人叹息。

《包公传》奇案故事:刺狐狸案

话说襄城县白水村离城五十里。其村土饶地广,民居千户。村里有插花岭,大石岩,峻绝千仞,人莫敢攀,兽蹄鸟迹,常出没于此。岭岩有一洞穴,内有一狐狸,夜涵太阴之华,日受太阳之精,久而化为女子,体态娇媚,肌莹无瑕。

有一天,狐女化名为花翠云来到白水村,很快,她就和村里的妇女搞好了关系,无话不谈,村里男子个个对她垂涎三尺,时常找机会占她便宜,她都欣然从之,趁机将人带至洞府祸害。村人被她迷惑,竟不去考察她的来历,与她有染之人,都死在她的洞穴中。

当时村中有条小路,可通向开封府。因为路途便捷,西华客商都是从此路过。

七月间,太阳快下山时,翠云遥望小路,看到一个孤身客人越走越近,赶紧把土穴变成一间茅屋酒馆,热情呼唤客人进店歇宿。这位客人见她美貌,欣然进店。



夜里,翠云备酒与客人对饮。酒至二巡,翠云说:“请问客官,何州人氏?”客人回答道:“西华人,姓陈名焕。尊姐贵姓?”翠云说:“姓花名翠云。”

两个人边聊边开怀畅饮。陈焕又问:“姐姐的丈夫可在家?”翠云答道:“他昨日去丈母娘家了。”陈焕大喜,欲与她结同心之好,翠云偷眼冷笑,说道:“君有爱妾之心,妾愿意想从。”陈焕一听高兴坏了,趁着酒意,拉着翠云的手不放,翠云曲意逢迎。陈焕一高兴,做了一首诗留作纪念:千里姻缘一夕期,抚调琴瑟共鸯帏。桃花与我心相济,怅恨私情逐晓啼。

翠云也写了一首诗回应:夙缘有素晤今期,鸾凤双飞戏罗帏。惟愿绸缪山海固,不忍鸳鸯两处啼。

吟罢诗句,夜已至五鼓,翠云遂施法将陈焕迷死。第二夜,她又到刘富二家,引其子刘德昭入土穴,染迷而死。第二日,富二寻子不见,遍访亲邻,俱无踪迹。富二心中闷闷不悦,遂往开封府告状。

包拯看了状纸大惊,说道:“青天白日,一个大人无故不见,也太奇怪了。”包公详问富二:“你村中有甚么庙坛吗?”富二回答:“早就没有了,我们村只有一座插花岭,岭势高大,行人很少从那里过。”

包拯听闻此言,暗记在心,发放富二归家,随后沐浴斋戒三日,祝祷天地,差张龙、薛霸前往白水村,对插花岭焚去,以拘土神审究。



当夜,包拯坐宅至三更,一股恶风忽然吹熄了火烛。包拯知道冤气来了,急令左右燃起火烛,查看四周。

只见西廊下走出数人,泣跪于厅下,一个一个哭诉道:“我叫陈焕。家中只有少年妻室,遇此妖迷害冤死于土穴,买卖银两若干都在土穴内,可怜我妻从此无依无靠,情苦何堪。”另一个哭诉道:“小人叫刘德昭,是白水村刘富二的儿子。父母年高,只有小人一口,被妖哄迷冤死于穴,父母从此孤苦伶仃?”众人又一起哀声拜求包公:“冤无所伸,幸蒙青天,伏乞一雪。”告毕,众人化风而去。

须臾,土神捆绑着狐狸来见包公,跪在厅下。包拯怒斥道:“妖怪这等可恶!”遂唤张千用杖打狐,究问陈焕、昭德及众人命事。翠云低着头不敢争辩。包拯发放土神回坛,令李万、张龙押狐狸出法场,凌迟万刀,以警后世。自此白水村之祸息矣。

《独异志》志怪故事:王樊

《敦煌实录》上记载,王樊去世后,有贼盗偷偷打开了他的冢,看到他正和几个人喝酒玩骰子,盗贼又惊又骇。王樊没有惩罚这个盗贼,而是赐给盗贼一杯酒喝, 盗贼诚惶诚恐,不敢不喝,战战兢兢喝了酒,当时他还看到一个人牵着冢里的一匹铜马出去了,更是惊骇。

当夜有一个神人来到城门口,对守卫说:"我是王樊派来的使者,今晚有一个贼盗他的塚。王樊用酒染黑了他的嘴唇,等天亮了,你们注意查验,擒住他。"盗贼入城时,城门守卫看到他的黑嘴唇,马上认出了他,立即将他擒获。

故事摘自古代书籍传说,与诸君分享,博君一乐,切不可与封建迷信挂钩!欢迎关注订阅点赞评论转发收藏,感谢支持,作者会再接再厉,分享更多有趣的民间故事。

有什么关于古人苦读的故事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春风化雨 教书育人“大先生”

——二〇二二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群像扫描

九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稻浪翻涌。

九月,歌颂辛勤,歌颂奉献,歌颂丰收。

这是属于耕耘者的季节。躬身杏坛的他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今年,共有64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们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排头兵,他们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他们是践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军……

他们用行动诠释“大先生”的使命与担当,用心血渲染人民教师的光辉与崇高。

一片丹心映山河

2021年,把学校发的鸡腿带回家给妈妈的“鸡腿姑娘”火了,也让该校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办成孩子之家的校长张鹏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还记得2018年暑假前夕,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学生花名册上仅剩22个名字,学校面临撤并。张鹏程急坏了,这是他的母校,他更不想看着孩子们多跑好几里路去求学。

他主动请缨当校长:“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3年里,每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张鹏程和教师们跑遍了全村每个学生的家。“现在,村里的狗都不咬我们,因为已经认识了!”

为了方便农村孩子上学,张鹏程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他是校长,又是教师、厨师、建筑工、维修工,亲自动手为孩子们铺地、造床、安装防护措施;嫌学生餐标太低,就拿自己的工资补贴给孩子,大虾、鸡腿……“城里孩子有的,我们也不能少。”

花名册上,学生人数增长到180多,一所濒临停办的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80后”的张鹏程头发却白了大半。

放眼全国,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教师功不可没。

青山绿水畔的山区“摆渡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驾船接送学生,作传递知识的桨。

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的留守儿童“妈妈”——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油召乡李元寨小学教师白恒云,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心无旁骛,作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伞。

不恋城市去乡村,不恋“官位”爱课堂的“痴心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寓教于乐,带着学生们亲近自然,作孩子们逐梦的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风吹向边疆大地,唤醒边陲每一颗渴望教育的心灵。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来到西藏,忍着流鼻血、胸闷、心悸的不适,坚持给学生上课;带领全班学生义卖报纸捐款做公益;顶烈日、战寒风,操场上、小路边,她带着藏族孩子组成了“舞蹈啦啦操”队,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示西藏学生的青春风采,一张张笑颜仿佛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

高原上的太阳晒黑了她的皮肤,从肤白貌美的“丹顶鹤”变成了黑黑瘦瘦的“小黑鸭”。爱美的马丹偶尔也会对镜感叹,但几年的援藏经历却让她的教育信念越发坚定,“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是她骨子里的执念。3年期满后,她毅然选择留下。

海归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阿拉坦仓不曾后悔。一句“内蒙古更需要我”,他放弃了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抛出的橄榄枝,留在生养他、培育他的大草原,坚守在高等教育的岗位上,追求创新、潜心研究,把数学讲成故事。

他体验过烈日当头,晒掉一层皮的苦;也体验过冬日薄衣单鞋,风如刀割的痛。他更明白,边疆孩子想要接受优质教育的不易。他说:“民族团结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于是,“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启动,各民族的学生心连在一起。

曾几何时,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暂时收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为特教“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

她利用信息化平台,给特教课堂带来一抹新色,也将数字化之路延伸到学生个别化康复训练中,走出一条“医教结合”的道路,构建了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带着特殊教育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我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这些听障孩子,我愿站在他们人生的起点上,为他们加油、呐喊。”这是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付心知立下的铮铮誓言。

剪刘海、送棉衣、手把手地教听障孩子剥花生米……她把培养聋生、服务聋生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无声世界里默默耕耘。

纵然山高水远,教师们甘用身躯作桥作路,铺成条条上学路,绘就教育均衡的崭新蓝图。

不负韶华谱华章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湖南省的中小学生和香港的同学们一同收看了一堂特别的课程“心连心 向未来”,共同唱响《东方之珠》。他们的“班主任”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郭晓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创办新型网络思政大课“我是接班人”,郭晓芳被选为总班主任、总制片人。“这样一堂课,如果不能走入学生心中,在线听课人数再多,也只是数字的叠加,而非育人实效的增强。”郭晓芳深知责任重大。

但这堂课,没有教材。每做一个选题,郭晓芳都要“苦学”一番。讲劳动教育,她先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劳动的阐述,寻根溯源;介绍航天系列,她潜心研读孙家栋、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恶补”航空航天知识……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名师大家受邀来到镜头前,为广大中小学生答疑解惑。

如今,郭晓芳已成为1000万名孩子的“班主任”,她的网课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2亿。学生们给她留言:“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者,是学生心中的那束光,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趣味,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说这话的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章振乐。

十几年来,他打造“开心农场”,与孩子们一同劳作、收获;带领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将村民吸纳成为劳动教育教师,乡村也有了活力。他将热爱劳动的种子种在孩子心田,树立起全国劳动教育的标杆。

师者,是教育事业的火种,孕育着国家的希望。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曾是百姓不认可、生源外流的一所学校。校长杨明生带着使命到任。“决不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与健康为代价提高学生暂时的成绩。”“决不能通过加班加点取得暂时的分数。”他态度坚定。

杨明生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备课抓起”,把学校打造成“花园、果园、植物园、生态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和师生生活与发展的精神家园”理念深入人心。他笔耕不辍,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作为课题,对课标、教材等进行深入研究,将思考与结论与同行共享。

几年过去,学生回流了,家长回乡了,奔的就是霍邱一中的品牌。

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郑丹娜,25年来用500多万字的“悄悄话”走进学生心里;

为了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焕发人生光彩,天津职业大学教授李建国总是带着学生产学结合真刀真枪地实践,8000余名学生成长为企业技术技能骨干;

为了传承好冷门绝学,兰州大学教授郑炳林在课前常常闭门备课,为了精准阐述一个知识点,甚至花费几天乃至月余查找资料;

……

今日人人皆学、学有所获的笑容,汇集起来,便是中华民族明日的盛景。

师者,薪火相传,以星星之火点燃中国教育蓬勃发展之势。

300余万字的教育理论笔记和学习心得,记录着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校长相佃国与教师们的前进道路。

“教育科研是解决学校发展的有力武器。”相佃国带领全校干部教师持续开展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研究,自己紧密跟踪教师课题研究,热心与教师讨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每年听课近百节。10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30余项,一个个教育教学难题得以破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博士毕业后,谢贵华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之初,全校没有几个州级、省级课题,作为校长他带头申报课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入手,手把手带着教师干。

石子入水,激活全校生命力。两年下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教研能手,立项省级重点课题6项;3年后,学校2名中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省州级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6个,特级教师、省州级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数量大幅增加。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里,永远倒映着教师奔忙的身影,流淌着他们奋斗的汗水。

初心不改报家国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投入多久时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给出答案:20年。

2003年,我国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公司没有相应的大型阻尼器设计、制造能力,所有产品只能依赖德国和美国的公司进口。时年56岁,已经是湖南大学“985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的陈政清,不愿再看到这种情况。瞄准这一实际工程急需的重大问题,他开始了攻坚之路。

二十年铸一剑。如今,国产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电涡流阻尼器系列产品,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电力工程、新能源工程到野战车辆、武器装备制造、航天科工,陈政清的研究应用到关键领域方方面面。

年逾古稀的陈政清至今仍长期坚持在办公室工作,积极与学生讨论交流,亲自前往一线加工现场。

在祖国的西南,也有这样一个人。在冶金实验室里,他时刻面临有害气体和高温熔体的威胁;走出实验室,进入冶炼车间,这里的高温、粉尘、烟气更加危险。但这些都没能挡住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斌探索的脚步。为了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他常常一连两三天吃住在实验室;为了研究真空冶金,他到全国各地的冶炼厂“化缘”,筹集科研经费;他把课堂设在车间里,把专利融入产品中,把奖章挂到设备上。

30年攻坚克难,杨斌只有一个目的——保障我国战略金属供应安全。

青灯黄卷,埋首苦读。他以哲启思,以文化人,把培根铸魂融入育人全过程,他希望自己能像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

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把培养人作为终生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苦读”和“笨想”中,他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心怀“国之大者”,不辞辛苦,在遥远的地方播下希望。

乡村振兴,造福当地,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事业。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真的就像一匹马”。从1987年毕业工作至今,巴蜀大地多少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马均的足迹。眉山东坡、成都崇州、自贡荣县、乐山井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却如履平地,只因他割舍不下“三农”情。

实训学生1000多名,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养种粮大户200多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字背后,是马均为乡村振兴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研究水稻让中国人丰衣足食,研究蘑菇也可以让乡村脱贫致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被人誉为“蘑菇院士”。怀揣科教兴农、产业扶贫的梦想,他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在云贵山区、新疆边陲,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他把良种良法送到田间地头、菇室大棚。

300余项食用菌栽培技术、45个食用菌新品种、30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上,他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战贫斗困、奔向小康的大地之歌。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教书育人楷模不变的风采。

三十二载从教路,从临床教育到教书育人,从科研攻关到社会服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践行社会服务时代使命,把事业当生命,把奉献当信仰,把责任当使命。

她组建健康服务志愿队,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疾病防治、中医保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带领团队,3天编写完成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募集40万元制作中药香囊,完成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她和团队一起守护了24万名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师者,将身心献与人民,将热爱融于家国,成就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岁月峥嵘,初心不改;历史沧桑,精神永恒。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师者致敬。

本文选自 | 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10日第12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林焕新 张欣 见习记者 程旭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