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骨气的名人故事150字

2022-11-04 23:26 作者:唐风宋月 围观: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老人家称赞他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唐风宋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骨气的名人故事150字1

1898年晚冬,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父亲名鸿钧,字​小坡,一看就是苏东坡迷弟(跟某电视剧中郑西坡有一拼)。他从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中给儿子取名“自华”。

朱自华三岁开蒙识字,六岁搬到扬州。扬州自古为繁华之地,春风十里扬州路,但是这种繁华只为大人准备,朱自华感到的,只是寂寞,“寂寞到可怕的程度”。每天读经史子集,拜名师,学作文,写得好,父亲赏几粒花生米,写不好,就得受罚。朱自华最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小气”就是目光如豆,只图眼前小利;“虚气”就是“大惊小怪、以少报多”,虚张声势。

1916年,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就在这一年,他改名自清,就是自己心里门清的意思。概因当时家道已经衰落,他心里清楚得赶紧毕业,找工作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去北京上学途中,父亲前来相送,父子俩过了江,进了火车站,朱小坡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看朱自清将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一再嘱咐他一路小心,夜里要惊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车上茶房好好照应。

“爸爸,你走吧”。朱自清说道。

朱小坡望了望车外,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朱自清要自己去,但父亲不肯,只好作罢。

朱小坡身体颇胖,因为服孝,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显得分外臃肿。买桔子须穿过铁道,跳下去再爬上去,这对朱小坡就不容易了。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当他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就费事了。只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在车厢里,望见他的背影,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赶紧把眼泪拭干,唯恐父亲看见难过。朱小坡抱着朱红的桔子回来,朱自清连忙去携他,父亲将桔子一股脑儿倒在紫毛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非常轻松。过了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下车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看了看儿子,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汽笛低沉地长啸了一声,车轮无情地转动了,朱自清凝望着父亲黑郁郁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逐渐远去,远去,再找不着了,他的眼泪又悄悄地沿着双颊流了下来。

后来朱自清把这个父子送别的场面写了下来,便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

​1921年,朱自清大学毕业,回到杭州教书,郁郁不得志,“找不着一个笑”,被“弥天漫地的​愁​絮团团围住了”。在​残​蝉声断梧叶萧索的深秋季节,他写道:风澹荡,平原正莽莽,云树苍茫,​暮​到离人心上。在一种说不清的茕独凄凉的愁绪中,他写下散文《匆匆》,劈头问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4年盛夏的一天,朱自清去上海游玩,在一路电车里,他看到一个西洋人带着一个小男孩坐在对面,那孩子面颊白中透红,金黄色眼睫毛长长的,表情和平秀美。他感到这个外国小孩很可爱,不免多看了几眼。谁知到站时,那小孩突然将脸伸过来,蓝眼睛瞪得大大的,表情粗俗而凶恶。他的眼睛似乎在说:“咄!黄种人,你看吧!你也配看我!”电车一停,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胜利地掉过头,牵着大人的手走了。朱自清觉得这完全是一种“出其不意”的袭击,这突然的一击,使他张皇失措,感到空虚而压迫,连呼吸都不自由了。

他深深感受到,国弱则民弱。

1927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朱自清夹着一支香烟伫立在窗前沉思着。万里长空如洗,只有几缕白云飘浮着,可在不知不觉之间,天宇被傍晚的黑墨愈磨愈浓,一刹那间,远山与近树都被一层烟霭笼罩了。

他触景生情,随手填了一阙《和李白〈菩萨蛮〉》:烟笼远树浑如​幂​,青山一​桁​无颜色。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半庭黄叶​积​,阵阵鸦啼急。​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

时令虽在春夏之交,他的心境却已是一片秋意了。

初夏的一天晚上,他写下《荷塘月色》:夜是这样的静,一轮月儿在浮云间缓缓地走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那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朦朦胧胧有如梦幻。荷塘四面,远近高低都是树,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树​消​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漏出一两点灯火,树上的知了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树下水洼里青蛙咯咯地应和着。听着这嘈杂的蝉声与蛙鼓,我心中不禁叹道:“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浮云遮月,朱自清的心看不到光明。

1928年初秋,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出版发行。他在《序》中写道: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25岁以前,我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尽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

郁达夫对他的散文赞赏备至:“朱自清的散文满贮诗意,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严于律己,上课认真,改作业更认真,俞平伯劝他不要徒耗心神,因为学生只注重分数,从不仔细看老师的修改和评语,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把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文章当回事的。说完掏出钱来,请人到巷口买包花生米,回来一看,包花生米的纸,正是一篇作文。但是朱自清坚持自己的主张,依然故我。“不管怎样,各凭良心,我始终主张要详细严格地改。”

1932年严冬,鲁迅从上海来到北平探母,先后在北大等四所大学发表演讲,引起巨大轰动,听众每场逾千,把教室门窗全都挤破。消息传开,清华中文系学生纷纷向系里提出请鲁迅来校讲演的要求,系主任朱自清欣然应允。他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去请鲁迅,却被鲁迅婉言谢绝了。朱自清气急败坏地跑回来,不住地用手帕抹着头上的汗水,对学生们说:“他不肯来,大约对清华印象不好。”

朱自清写文很慢,每天只写五百字,经常改了又改,绝不草率发表,稿子寄出,若有不妥,立即追回,改后再寄。

1936年10月19日下午,大雪纷飞,狂风怒号,朱自清打听到鲁迅先生不幸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于是写了介绍信,让同僚到鲁迅先生家向朱夫人借来照片和文稿,精心举办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并对鲁迅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11月16日,朱自清特地来到鲁迅家访问朱夫人,谈了很久,朱夫人告诉了他许多关于鲁迅的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学生投笔从戎,即将奔赴沙场,前来辞行。朱自清很激动,慷慨激昂地说:“一个大时代就要到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而起,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学生请他在一本小册子上题几个字,他毫不推辞,拿起笔写了岳飞《满江红》中的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938年初冬,朱自清在西南联大开讲“文学批评”课,他本着一以贯之的认真精神,绝不有半点马虎,每天非要到夜里12点以后才休息。有一天,他饮食不慎闹肚子,还是连夜批改作业。妻子劝他休息,他不肯,说:“我已答应明天发给学生”。妻子没办法,只好在桌子边放个马桶,让他边拉边改,一夜之间竟然拉了十多次,天亮后脸色蜡黄,眼窝也凹陷了,人都变了样,但他脸都没洗,提起书包就去上课了。他日后的身体越来越差,跟这次拉肚子熬夜批改作业关系甚大。

他跟学生讲述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主抒情,宋诗主说理,唐诗以《风诗》为正宗,宋诗则以文为诗,即所谓“散文化”。论到“雅俗”的问题,朱自清说:雅是属于高高在上者的,俗则是在下者的。因为以前人民处于为统治者听轻蔑的低级地位,故“俗”字就有“浅俗”、“凡俗”、“轻俗”、“卑俗”……等不好的描写,以与“深雅”、“雅致”、“典雅”、“高雅”……等相对。不太重功利,不斤斤计较利害,亦所谓“雅”;反之则为“俗”。其实这亦与社会地位有关。能够不斤斤较量,不太重实际功利的,总是较高级的人;而一般最下层的人,是恐怕只能“俗”的。

朱自清特别喜爱鲁迅的杂文,“百读不厌”。他认为鲁迅的杂文简短凝练,像匕首和投枪一样。鲁迅用杂文“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战斗着”。我们现在说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就是从朱自清这里来的。

​朱自清虽然穷,但极有骨气,他说:“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那儿就打不开一条路?何必老是向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他主张凡事要靠自己,但又不要固步自封,从宏观来看个人是微乎其微的,“整个儿人类只是一个小圆球上一些碳水化合物”,所以不要把自己关在“丁点大的世界里”,要“看得远,想得开,把得稳,自己是世界的时代的一环,别脱节才真算好。力量怎样微弱,却是自己的。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一份儿力,往最好里做去,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一时一刻一分一秒都有意思”。

1948年时候,教授阶层的生活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朱自清不但家里人口多,特别穷困,而且带着一身病。为了补助生活,他写了很多文章,但绝不为钱而写。有些达官贵人请他吃饭,被他婉拒,有个“名流”出高价要他写篇“寿序”,他不屑于做这种轻骨头的事,轻蔑地拒绝了。

朱自清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抄下来,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个同学看后不甚了解,问他这是否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著于现实的意思。”

1948年8月11日,朱自清安卧在病床上,闭着眼睛静静地睡着。斜阳透窗而进,将绛红色的光辉投射在虚弱的身躯上,给他苍白的脸庞抹上一丝血色。他​强​睁开眼睛,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妻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了一件心事,平静地睡去。

翌日上午,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享年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

1949年8月18日,老人家发表《别了司徒雷登》,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可谓至高评价。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真,能写出心中的真情实感,没有虚情假意,没有无病呻吟。二是纯,斟字酌句,千锤百炼,短短几百字要经过无数次修改,直至改无可改。他一生致力于散文写作,积三十余年之功,是学界公认的散文大家。想要读散文,朱自清先生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峰。

这套《朱自清散文精选》,精装正版,印刷雅美,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套回家看看吧。

全彩白金版(精装)-朱自清散文精选

¥39.8

购买

有骨气的名人故事150字2


1915年9月,袁世凯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还不满足,想当皇帝,认为还是皇帝过瘾。

好哥们梁启超不愿意了,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复辟,就是叛国”。

为了揭露袁世凯丑恶嘴脸,梁启超还写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袁世凯知道后,非常害怕,就给梁启超二十万天洋,梁启超拒绝。

袁世凯就采取恐吓,指使打手恐吓:你流亡十几年,还没流亡够,不听我的,就是死路一条。

粱却从容笑答:“我已经是流广的经验家了,再流广一次简直轻车熟路。"

梁启超毫不留情面,就把文章发表在《大中华》月刊上,其余各报迅速转载,读者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不顾国人的反对,恢复帝制,上演复辟闹剧。

梁启超联合蔡锷将军,发起了讨袁护国战争,袁世凯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呜呼。

梁启超的不畏权贵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学习!

有骨气的名人故事150字3

中国自古就有宁死不屈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杀身成仁的人,有舍身取义的人,他们都是有气节有傲骨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钦佩敬佩的傲骨。


1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孔子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愿做官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做官,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因为生计问题,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3

苏武: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

苏武牧羊的故事从古至今广为流传,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西汉大臣,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团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匈奴。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始终不从;于是单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4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字太白,盛唐杰出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曾经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

有一次,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李白写几首诗助兴。李白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并借机耍弄了竭力讨好皇上高力士和杨国忠。之后高力士、杨国忠想法设法排挤李白,而李白早就厌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便离开长安,开始过上了大半生的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有力地说出了自己蔑视权贵的心声,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

5

阮籍:不愿同流合污,一醉60天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崇尚道教,他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常常待在家里读书,数月不出,或者出游,数月不归。此外他嗜酒成性,往往大醉。为了避祸,阮籍做人非常小心,曹爽曾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

后来曹爽被杀, 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后来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作为司马炎的王妃,阮籍为了避免这场婚事,醉酒十天,别人无法与他对话,最后司马昭取消了这个打算。

司马昭派钟会问阮籍对世事的看法,来试探他,但阮籍总是大醉,无法发表任何看法。司马昭想进封为晋王,但假意推脱,他的士僚就让阮籍写一篇《劝进表》,阮籍不从,又采取了喝酒大醉的手段来推脱,但最后还是被逼写下《劝进表》。

写完《劝进表》后,阮籍似乎已不再留恋人世,于是跑到嵇康的坟前大哭,大醉,归家十余日便逝。

6

屈原:纵身一跃,千年一叹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秦国尤甚,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合纵连横的政策下,各国的实力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减,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因而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说法。

楚怀王即位之初,就任用屈原,下令改革。屈原在他的支持下,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但改革必然会触及贵族利益,于是设计陷害屈原,对楚怀王说:“屈原居功自傲,每次起草法令,都要张扬说是没有我的话就不能成功。”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屈原眼看国家无望,在破城之日自沉汨罗。

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屡屡被流放,但其心虽九死而未悔,最后以身殉国,屈原的纵身一跃,将自己定格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7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78年,文天祥五坡岭被俘后,留梦炎一帮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天祥一律给以痛斥,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他也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元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8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家庭,深切感受到那个世道的世态炎凉;他是冷峻的现实主义者,对旧世界没有丝毫的幻想与妥协;他以笔为解剖刀,不仅解剖着世界,更深深解剖自己的灵魂;他以笔为投枪和匕首,毫不畏惧也毫不留情地刺向独裁、腐败、黑暗的统治者。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一生赞扬最多的人,非鲁迅莫属。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行走于人生,我们只要保持自我,不趋附于权势者;我们只要坚守原则,不畏惧于威逼者;我们只要秉持傲骨,乘风破浪,尽显人生风流,足矣!


编辑:群众文化细超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