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寓意的儿童故事

2022-10-22 18:20 作者:北青网 围观:

红孩儿会三昧真火,这事儿另有玄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青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寓意的儿童故事1

法海寺壁画中的善财童子

《西游记》里的红孩儿有个看家技能是三昧真火,孙悟空都曾经被他的三昧真火伤了个半死。那红孩儿为什么会三昧真火呢?这里就有人想象了,说红孩儿其实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因为三昧真火是太上老君的技能,而且红孩儿的母亲铁扇公主靠着火焰山吃饭,火焰山本来就是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的一块砖,这也说明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的关系不简单。

这种对《西游记》的花边新闻解读并不高级,也不能信。原著里从没说过太上老君会三昧真火。有人会有这种印象,是因为86版《西游记》里面太上老君说了一句“待我用三昧真火炼他”,也就是炼孙悟空。但其实这是电视剧的原创情节,原著里说得很清楚,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火叫“六丁神火”,是另一种东西。那么红孩儿到底为什么会三昧真火呢?这里面又有哪些玄机呢?

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属于小说魔改

《西游记》里倒是提到还有一个人会三昧真火,其实就是孙悟空自己。太上老君曾经说过,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孙悟空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意思是孙悟空自己用三昧火把太上老君的仙丹都炼成了一整块,所以刀枪不入。

那到底什么是三昧呢?这本来是佛家用语,来自梵语的samadhi,意思是心无杂念。《大智度论》卷七云:“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东晋净土宗高僧慧远曾作 《念佛三昧诗集序》,其中也说“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后来道教化用了三昧这个词,制造了三昧真火这个概念。道教的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内丹学的术语。道教祖师吕洞宾写的《指玄篇》里面就说:心者君火,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其名曰中昧;膀胱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合起来就是三昧。所谓三昧真火,本来是比喻的说法,是指体内一种生命之火生生不息的状态。因为道家内丹把人体比喻成炼丹的炉鼎,所以才说身体里有火在燃烧。孙悟空体内的三昧火,比较符合它原本的含义。

至于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就属于小说魔改了,道家从来没说三昧真火可以把人变成火焰喷射器,把火喷出来伤人。封神演义里面也有类似魔改,杨戬就曾经用三昧真火烧过敌军的粮草。姜子牙对付玉石琵琶精,也是用三昧真火,才烧得她现出原型。这种魔改不难理解,明代小说源出宋元话本,话本的受众是市井百姓。百姓对深奥的内丹之学兴味索然,爱听神仙妖魔斗法的故事,三昧真火从内丹术语变成神通法术,也属自然。

三昧真火的佛教寓意:代表孙悟空自己内心的愤怒

不过,红孩儿吐出三昧真火烧伤孙悟空这个事,还有佛道两家的深刻寓意。

先说佛家。红孩儿其实代表佛家三毒贪嗔痴中的嗔,也就是愤怒。他的原型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

红孩儿虽然外形和善财童子一般无二,最后也的确皈依成为善财童子,但他的性格却和《华严经》里不大一样,情况暴躁,动不动就要指鼻子骂人。甚至见了观音菩萨,他也是走近前,睁圆眼,对菩萨道:“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

红孩儿为什么这般性格?这其实代表孙悟空自己内心的愤怒。

原著说红孩儿在火焰山修炼三百年,才炼成三昧真火。火焰山的来历前面说过,那是孙悟空自己当年踢倒老君八卦炉时落下的一块炉砖。孙悟空踢倒八卦炉时是一个什么状态?愤怒到了极点。这么连起来看,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其实就是孙悟空的怒火所化,结果到头来又伤了孙悟空自己。所以说嗔念是三毒之一。

这里顺带说一下,观音菩萨手上有三个箍儿,禁箍给了黑熊精,金箍给了红孩儿,紧箍给了孙悟空。其实这三位就代表贪嗔痴三毒。黑熊精偷袈裟,是为贪。红孩儿性情暴躁,是为嗔。孙悟空狂妄乖张,是为痴。红孩儿最后被观音收服,也意味着降服嗔念。降服谁的嗔念?看似是红孩儿的,其实是孙悟空自己的。他经此劫难,想必以后也知道收敛脾气。

其实,这一回还藏了一处闲笔,连观音菩萨都在这一回动了嗔念。她听孙悟空说红孩儿变成了自己的模样,居然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地一掼,把孙悟空都吓得毛骨悚然。你看,红孩儿这一回的故事就是降服嗔念,就连观音菩萨也要先降住自己的嗔念,才能去收服红孩儿,引她化为善财童子。

三昧真火的道教内涵:提倡内丹,反对外丹

接下来说内涵。红孩儿这一回其实符合《西游记》的一贯立场,那就是提倡内丹,反对外丹。这也是全真教的观念。《西游记》成书的明朝中期,全真教兴盛,《西游记》中也吸收了不少全真教观念,比如三教合一。提倡内丹,反对外丹,是全真教的一贯主张,也是《西游记》的重要思想。

所谓外丹,就是把铅和水银之类的放进炼丹炉,炼成金丹吃下去。所谓内丹,就是把人体当成炉鼎,把人的精气神当成素材,通过一系列步骤,让精气神凝结为体内的所谓丹药。《西游记》反对外丹,提倡内丹,因为外丹吃下去不能修身,反而伤人。你想,又是铅,又是水银的,能不伤人嘛。

道家外丹有很多术语,铅是“婴儿”,水银是“姹女”。铅和水银一起炼,就叫“姹女婴儿”。注意,红孩儿的正式名号就叫“圣婴大王”,《西游记》也把他称为“婴儿”。唐僧遇到红孩儿那一回就叫《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婴儿就是外丹说的铅,这个铅还跟火搅和在一起,这就是在讲外丹修炼。铅中毒常见的反应之一就是狂躁易怒。所以红孩儿是那么个暴脾气。红孩儿最后被观音压制住了火性,也暗指外丹修炼被打了下去。

《西游记》里还有一回也在讲外丹,而且更明显,就是金鼻白毛老鼠精那一回。金鼻白毛老鼠精在原著里叫“姹女”,暗指水银。她被托塔天王和哪吒降服那一回,回目叫《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你看这里都明写了“丹头”两个字。什么是“丹头”?就是炼丹时拿来点化丹药的药物,有点类似化学说的催化剂。这里说的丹头,就是指能够点化白毛老鼠精的人,也就是托塔天王父子。白毛老鼠精被抓走,于是“姹女回归本性”,不再追求与婴儿化合。这里的婴儿就是指纯阳之体的唐僧。姹女不再追求与婴儿化合,也意味着外丹修炼被强行终止了。所以,反对外丹是《西游记》的一贯立场,红孩儿的故事也在表达这个立场。

总之,红孩儿的故事,其实有佛道两家的寓意。在佛教内涵中,红孩儿代表人的嗔念,这一回在讲降服嗔念。在道教内涵中,红孩儿作为“婴儿”,暗指炼丹所用的铅。这一回在讲反对内丹伤身。作者用心良苦,可不要把这种用心往花边新闻的方向去理解。

文/卞恒沁(文化学者、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有寓意的儿童故事2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璀璨的美学文明。在这儿,人们用朴实的双手把艺术天赋,通过雕刻、书写、织绣、绘画等形式创作出美轮美奂的纹样。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艺的消失,许多瑰丽的纹样被淹没在岁月长河里。

作为“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的发起者,黄清穗和团队从2018年开始致力于挖掘、复原、再造中国纹样。他们深入华南四省,走过百余个自然村落,寻访壮、侗、苗、瑶等13个民族及支系,共梳理和设计20000余组纹样信息和模型,建立了200余个专题。

纹样是文化的衣裳,是民族的图腾,在《中国纹样之美》一书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纹的涌现与佛教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唐朝,丝绸之路的鼎盛带来了充满希腊艺术风格的海兽葡萄纹;侗族织锦上的八角花纹,是人类对太阳的原始崇拜;作为祥瑞的仙禽,鹤纹承载着古人修道成仙的梦想,又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每一个纹样的背后都包含着独特的民族信仰和传说,澎湃新闻专访纹藏团队创始人黄清穗,揭开纹样背后绮丽的传统美学世界。

《中国纹样之美》, 黄清穗、覃淑霞 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空间;2022年8月

澎湃新闻:从《中国纹样之美》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植物纹样还是动物纹样,古代先民的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生活。那么追溯起源,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把植物、动物刻画在石器上、陶器上,出于怎样的目的?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审美意识?

黄清穗:事实上,旧石器时代也有纹样,比如网纹、线纹、波浪纹等等,当时这些纹样更多地用于实用器皿上,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滑、增加摩擦力等。不过那时候的纹样,与我们现在能称之为“艺术”的纹样还有所差别。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的意识慢慢觉醒,开始思考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未来前往何方……产生了这些意识后,人们开始学会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一些观念融合到生活、宗教、仪式中去,然后展现在纹样之上,比如说最简单的例子是,当时的人们会把生活中威胁生命的猛兽拿来做部落的图腾,从而祈求它们的庇佑。而植物方面,古人看到树木任凭风吹雨打仍能屹立不倒,花儿潇洒绽放,觉得它们具有神力,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永生。

新石器时代的纹样,虽然功能仍然大于审美,但不代表审美并不重要。因为人在创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无意识的审美,做出一些审美判断和选择。这些动植物纹样虽然体现的精神依靠不一样,但终归都是为了寄托一种美好愿望。

苗绣上的人的变形龙纹。 纹藏团队 图

澎湃新闻:在植物篇,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朝代似乎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物纹样,这些纹样的出现和流行,与当时的农耕生产生活的关系吗?

黄清穗:前面提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动物、植物抱有一种神力的幻想,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生活在大千世界里面。其中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植物纹样就是“玫瑰花纹”,出现在仰韶地区黄河流域,当地出土的彩陶上可以看到大量这种花纹。对此,中国考古学的开山鼻祖李济先生曾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华夏族中“华族”的图腾可能就是这朵玫瑰花,因为遵循中国古汉字“音近意通”的规律,“花”同音“华”,花的绽放美丽也象征华丽珍贵,华族的来源可能就跟花有关。

进入商周,植物纹的发展其实是式微的。因为人们脱离了早期的荒蛮崇拜后,开始进入神权和君权统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用恐吓、威胁、肃穆的气氛,对百姓形成一种权威。所以他们不需要植物纹,更需要像“饕餮”这样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异兽形象,来建立阶级秩序。这种情况一直到春秋战国,一些理性的光辉开始出现后,才有所改善,开始回归几何纹,包括一些祥瑞的龙纹、凤纹出现。

商代晚期的鼎,上面即有饕餮纹。 维基百科 图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植物纹开始转型,真正进入中国艺术的装饰主体领域,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非常重用植物纹样,尤其以莲花、忍冬、卷草为代表,象征“临冬不死,永恒不灭”的寓意,在“佛陀诞生步步生莲”等佛教传说中,也常常看到各种花卉。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植物纹开始吸取西域、印度、中亚等地的养分,包括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和思想,到隋唐时期,就孕育出了最负盛名也是最经典的吉祥纹样——“宝相花”。

“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其实就是把很多花卉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理想花卉,非常的繁复华丽,也展现了当时唐代海纳百川、气势磅礴的大国气象。

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唐代三彩宝相花纹盘,上面的“宝相花”就把很多花卉形象融合在一起的理想花卉。

宋代重文抑武,文人文化得以迅速地发展。当时文人审美追求的是恬淡高远,简约内敛的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所以“梅兰竹菊”这些代表文人气息的纹样开始兴盛,以至于到元代的时候,因为汉人从政无望,一些文人就靠舞文弄墨打发时间,比如这时期出现了所谓的“四爱图”(“四爱”通常指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兰、林和靖爱梅爱鹤四个典故),进一步把文人精神延续了下来。但元朝统治阶级还是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当时的蒙古军队打通了中亚版图,一些伊斯兰风格的纹样也传入中国。

青花香炉上的“松竹梅纹”。 纹藏团队 图

到了明清时期,人口大爆炸,纹样的主线叙事又回归到民间,回归到老百姓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创造就特别多。所以到了这一时期,众多植物纹样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比如菊花纹、桃花纹、梅花纹、宝相花纹、桃纹、松纹等等。植物纹样都围绕“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一特征呈现于服饰、瓷器、织绣上。

凤穿牡丹是传统吉祥图案。在古代传说中,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 纹藏团队 图

布依族的贴补拼布被面上的牡丹花纹 。 纹藏团队 图

澎湃新闻: 在书中可以看到,除了主流纹样的发展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特有的植物纹,它们体现了怎样的文化信仰?

黄清穗:少数民族文化的叙事特征和主流文化的不太一样。因为主流文化的发展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统一。因此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注重礼治秩序和礼乐文明,弱化了人类从新石器时代继承下来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理念,形成一种比较含蓄的文化性格。

然而,不在主线叙事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掩盖,他们仍然保留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自然崇拜等等。举一个例子,“八角星纹”,八个角象征着太阳的光芒,是一种太阳崇拜符号化的展现。这种纹样在良渚、汤家岗、小河沿等中国古代遗址里都曾出现,但今天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看到。换句话说,少数民族部落和原始村落里还保留着很多人类早期文明的遗风。

挑花背肩上的八角花纹,布依族。 纹藏团队 图

澎湃新闻:与植物相比,动物纹样似乎被赋予了更多超脱的含义,并且从写实走向天马行空。动物纹样的发展经历过怎样的阶段?

黄清穗:中国人是比较实用主义的,任何的崇拜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实用性。比如早期采集渔猎时代,什么动物最危险,我就崇拜什么,慢慢衍生出了蛇图腾、熊图腾等等,祈求保佑,规避侵害。到了夏商周时期,为了增加统治的威严性,形成一些前所未见的神秘动物纹样,比如龙、饕餮等等。当然,这些动物的出现,除了和统治阶级有关系,也和当时的社会思想和宗教有关,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纷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们在现世未必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便希望通过祥瑞的异兽帮助他,指引走向天国。

然而,龙的出现也标志着现实动物的地位开始下降。特别是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里的野生动物从一开始把我们当成“猎物”,慢慢变成了我们的“盘中餐”,动物和人之间关系的转变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 “老虎”——虎最早是王者的象征,后来变成了将军的符号,再后来老虎可以和人平起平坐,老虎变成了小孩的保护神、吉祥物,这些改变也展现在了装饰纹样上。

平针绣肚兜上的虎镇无毒纹,汉族。 纹藏团队 图

傣族的象纹 纹藏团队 图

澎湃新闻:相似的动物纹样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系里,会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和故事吗?

黄清穗:蝴蝶,在我们主流叙事里,主要象征美丽和长寿。美丽比较容易理解,长寿就是人们常说的“耄耋之年”,古人取“猫蝶”的谐音,将猫和蝶放在一起,衍生出了“长寿之意”。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蝴蝶对于他们而言,有破茧重生的寓意,比如《苗族古歌》中提及,枫树干和枫树心生出了蝴蝶,蝴蝶长大后产下十二个蛋,分别孵出了姜央、雷公、老虎、水龙等兄弟,姜央是苗族的祖先,于是贵州地区的苗族奉蝴蝶为始祖,称为“蝴蝶妈妈”,蝴蝶纹在苗族刺绣、蜡染、背扇上十分常见。

苗族的刺绣背带上的花蝶纹样。 纹藏团队 图

另外还有蜘蛛,侗族文化中特别崇拜蜘蛛,因为蜘蛛的形象及蛛网与太阳相似,他们神话中的女神也和蜘蛛的形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在侗锦上绣上蜘蛛纹,用以祈求神明的庇护。

澎湃新闻:研究纹样,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黄清穗:我们从2018年开始做中国纹样的设计整理和再造工作,目的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这次将动物和植物两大纹样提炼出来,是因为动物、植物是和人生活最接近的,最有亲密感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出现最多的事物。

黄清穗所带领的纹藏团队在少数民族村寨里采风。 黄清穗 图

我觉得研究中国传统纹样有这样几个意义,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美。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仅展现书法、国画等主流艺术上,也体现在纹样之中。这些纹样不仅来自青铜器、玉器、金银器,也来自中国古代建筑、壁画、彩绘,包括以前的服饰、刺绣、蜡染、织锦,甚至我们常吃的月饼上,到处都是。在不同的场景中,纹样展现的传统文化之美更亲和,更立体。

中国传统纹样最直接的价值就是,美。 黄清穗 图

其次,中国传统纹样承载了很多中华民族的情感,只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一些东西被人们遗忘了。但它仍然有传承性,包含了很多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另外,研究传统纹样,对未来的中国设计、中国品牌,还有中国文化的话语权都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以前我们总觉得这些东西太土,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好的趋势,很多年轻人开始慢慢喜欢国潮、传统文化,市场仍然有群众基础。

有寓意的儿童故事3

#头条创作挑战赛#收藏有故事,藏品活起来。如果喜欢我分享的话题,请关注我,衷心感谢!

笔者收藏了一面清代“厚德荣贵”铭文的小铜镜,其直径3.7厘米。厚1厘米。

清代“厚德荣贵”铭文铜镜

该铜镜为圆形,镜背铸有四字楷书直读铭文“厚德荣贵”,镜纽为桥形纽,镜面光洁。

镜面

“厚德荣贵”铭文的寓意:厚德指有大德,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谓之厚德,出自《周易》。《易·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荣贵指荣华富贵。《汉书·王莽传上》:“父子之亲天性自然,欲其荣贵甚於为身。”

在古代,铜镜不仅仅是日常用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品。文字镜也是很有特点的。自汉代以来,汉镜就铸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家常贵富、长毋相忘、位至三公、君宜高官、长宜子孙、千秋万岁、生如山石、寿如笠石、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例如,2022年9月5日,大唐西市博物馆展出了迄今唯一铸有“人民昌、中国强”铭文的国宝级铜镜。

汉代“人民昌、中国强”铭文铜镜

唐镜铭文,字体多为正楷,十足表现出瑰丽华美之姿态,比较富时代特性。唐镜铭文与隋镜有其划时代的一脉作风,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骈体铭文。铭文分为两种:一是歌颂赞美铭文,均为韵语,多四言、五言。有的采用诗人的诗词语句,又有回文式铭。骈体铭文中的回文体是全铭以每一字或两字循环诵读,皆能成文,如"镜发菱花,净月澄华"。二是宗教铭文,唐末道家八卦五行说流行,镜铭亦有表现,此类镜铭多配山川、日月、干支、十二辰图纹。五代吉语铭文铜镜,如“千秋万岁”、“长命富贵”等。

宋辽金时期,吉祥语铜镜铭文有“忠孝之家”、“千秋金鑑,勋业频看”、“千秋万岁”等。元代吉祥铭文镜,铭文有“寿山福海”、“富贵长寿”等。

宋代“千秋金鑑,勋业频看”铭文铜镜

明清铜镜依旧沿袭前朝风格,流行四字吉祥语铭文,如:富贵双全、长命富贵、为善最乐、厚德荣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九世同居等为常见品种。不仅如此,铜镜中还融入了市井文化,装饰风格更“接地气”。明朝末年,玻璃镜开始流行。清乾隆后,铜镜使用日益衰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明代“五子登科”铭文铜镜

古代的铜镜制造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铜镜作为历史文物,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今,铜镜作为广大爱好者研究和收藏的对象,受到不少人的重视,然而,它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焕发出的艺术之光,却永远留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