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诗歌朗诵的感受(诗歌朗诵的感受400字)

2022-10-27 15:45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 围观:

诵读声声传诗韵 拳拳之心仰屈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歌朗诵的感受1

本报讯(通讯员 姜山)自开学以来,秭归县九畹溪中学积极开展“屈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把屈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以主题活动强化实践育人。4月19日下午,该校组织了学生屈原经典名篇诵读展示活动,让全体师生深刻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屈原人文内涵扎根九畹溪学子的心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七(1)班学生共同朗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千古名作《九章·橘颂》,语调铿锵,荡气回肠的朗诵声响彻了整个校园。

七(二)班、八(一)班同学一起诵读《离骚》,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仿佛遥望到一个峨冠博带,衣袂飘飘的身影正从远古走来,从涛涛的汨罗江走来,感受到屈子的满腹衷肠。

八(二)班朗诵九歌节选(《东皇太一》《东君》),离骚九歌贯千古,傲骨诗风越万年。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随八(三)班同学的朗诵,我们感受到《九歌•国殇》中战士们披坚执锐奋勇杀敌,即便身首异处也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屈原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诵读中华经典,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让阅读成为习惯,使书香飘溢校园。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诗歌朗诵的感受2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如何引导学生朗读的。

首先尽量让学生明确且理解朗读的多重作用,使学生不排斥朗读。

如同我们要一个人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印象,除了他的面貌外,还有身高、肥瘦、声音,即维度越多,越明朗清晰。我对学生说读书对于知识的形成与积累也是这样的:朗读时眼睛在看,嘴巴在读,耳朵在听,对于知识点就有三维印象了,如果再加上握笔同步书写的话就是四维了,对知识的感官度越多,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就越生动、立体,越容易记住和沉积在脑海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朗读的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作用。

朗读的第二个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精神状态。大家在聊天经常会提到一个现象,第一二节课学生特别容易犯困;还有高二时我做物理班主任,然后上历史班的课,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历史班学生的成绩与物理班的学生成绩差距不是智力差距的结果,而是精神面貌或者学习状态的差距决定的。物理班的学生晨读、早读大声朗读,嘴巴带动面部神经刺激大脑,使他们快速清醒过来,越读越精神气爽;反观历史班的学生金口难开,或者只是细声默读,根本无法带动大脑活动,起床时的浑浑噩噩的状态也就改变不了,呵欠连连,精神萎靡——据此高三刚开学我就把这个现象在班上摆出来,对学生说“一日之计在于晨”,通过朗读可以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恢复青少年该有的,也是苦战高三必需的精气神。

我对朗读的要求是尽量放开嗓子,不要默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一个现象:读书声越是小的同学,越是多小动作,比如晃脚、转笔、左顾右盼等;而读书声越是大的同学,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就是朗读的第三个作用:朗读还可以锻炼和加强注意力、专注力。读书时多感官集中对焦于书本内容,其实就是注意力的集中。朗读持续越长,专注力持续也就越长。

以上的解释,有助于重塑学生对朗读的认识,这是学生接受朗读的前提;但要想学生不再排斥朗读,还得让学生看的到、感受的到朗读带来的效果,这就需要第二步—去观察学生群体,在其中挖掘朗读的典型。

一开学,我就介绍原高二(10)班积极朗读的情况,原高二(9)班、现在高三(2)班的韩家龙同学如狼似虎般读书而使成绩由一般到突出,再到拔尖。这是学生能看的到、非常直观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同时我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发现复读生陈柳娴从8月2日,也即高三的第一天就开始用心、非常有气势地朗读,我马上在班里对学生们说,大家去看看陈柳娴同学是如何读书的,随后陈柳娴周围的同学就开始效仿;8月底摸底考试,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非常专心朗读的同学,发现她们的成绩都取得了进步,我借此再一次在班里强调朗读。

经过前面两步,班里的朗读风气渐成。接下来就是守好、巩固风气,但我更想用另一个词:帮助,即帮助学生朗读形成朗读习惯。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我托一中的老师拍一段一中学生午读的现场视频(这个视频还放在平板里),让学生感受兄弟学校的读书氛围;第二、多观察学生群体,及时发现榜样,并在班级示意;第三、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比如坐姿要正,腰板要直,尽量不要把书摊放在课桌,不要手撑面颊,而尽量用手捧着书本来读;有困意时,可以站起来读;读书课下课不要马上就趴在桌面上,而是要及时喝水,然后到教室外走动走动;第四、读书课落班要多观察、注意学生的读书状态,慢步走到有困意的同学身边,拍肩提醒;坐姿不当的,扶肩拍腰板;第五、偶尔用周末时间将学生读书的状态通过微信向家长反馈,以引起家长的关注并与自己孩子的交流促学生更自觉朗读。

以上即为我引导学生朗读的实践过程。经过这几天的思考和整理,我也对引导学生朗读有了清晰些的认识。首先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是两大阶段,一是让学生接受朗读,二是帮助、指导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其次,我觉得要实施好这个系统工程,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多观察学生的状态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出和想出应对之法;二是多观察学生群体以挖掘典型,并及时示范以带动;再次,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是帮助者,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接受朗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最后,接下来的如何促使、带动学生坚持下来是另一个关键,我也还需继续探索、总结。

诗歌朗诵的感受3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

——2022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姜震的诗词际遇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宣辰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这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心灵的永恒栖息之所。”日前,见到姜震,阳光、帅气、沉稳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1岁的姜震来自山东青岛胶州市,是铁道警察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刚刚落幕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年度总冠军。

“姜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恒心,对喜欢的事物能耐心钻研。”父亲姜方程说,姜震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大概从3岁开始,每到过年,他最喜欢的事就是挨家挨户去看对联,不仅要认识上面的字,还央求爸爸妈妈一遍遍解释对联的含义。

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同为警察的姜方程陪着儿子一起走过了10期节目。作为家庭团的选手,父子俩在比赛现场互相鼓劲加油,表现出彩,赢得了百人团和点评嘉宾的交口称赞。姜方程说,诗词是他们沟通的桥梁。“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今年春节,父亲像往年一样不能回家过年,姜震将这句诗写给父亲。姜方程则以“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相回,饱含了家国情怀。

在父亲的影响下,姜震高考后选择了警校。警校管理严格,训练极为辛苦,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里,姜震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除了诗词,各类文学书籍也是他的最爱。

“要说最喜欢的一首,我想应该是姜夔的《暗香》,‘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用词精致,格律巧妙,又饱含着丰富的感情……”谈及诗词,姜震的眼里熠熠生辉。

姜震告诉记者,在学习诗词的路上,他结识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写“独木桥体”“集句”,是他和诗友们最爱切磋的“游戏”,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的奇妙碰撞中,感受诗意人生。“每当姜震回答问题,他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教科书般的诗词赏析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谈及姜震,他的高中语文老师毛爱英印象极其深刻,“学习上专注、认真、主动,而且,他对诗词与阅读的热爱也影响了很多身边的同学”。

记者问姜震到底能背诵多少首诗词,他坦言自己从来没仔细统计过。说到背诵的诀窍,姜震则表示自己从不死记硬背,诗词的乐趣在于体会文字的意境、格律之美,沉浸其中,读着读着就印在了脑海里。

“诗词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始终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姜震说。获得年度总冠军后,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赞美,姜震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拒绝功利,保持热爱,做一个拥有纯粹诗心的人。”这是父亲送给他的寄语。姜震说,他愿意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走好自己的诗意人生。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1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