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大校军官的美文

2021-12-26 05:51 作者:三剑客 围观:

平和简静 三剑客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三剑客

北从丹东、南到深圳、西从武汉、东至上海,他一路奔跑、一路写诗,宁心静气从何而来?文章告诉你答案。

——编者按

中秋刚过,金风送爽,阳光和煦,一片丰收的景致,让人心情格外美好。

9月25日上午,我接到我的军校老师、中央军委机关某局张永红大校的电话。他说,刚到上海虹桥机场,如中午有空见面叙叙旧。

我在南昌陆军学院学习期间,张老师担任学院新闻干事,我是学员队报道员。他是我从事新闻写作的领路人,是我十分敬重的恩师。军校毕业后,由于各自忙于工作,有21年未曾见过面,但师生情、战友情从未改变,就像田震的歌曲《执着》唱的那样:“不管时空怎么转变,世界怎么转变,你的爱总在我心间……”

放下电话,我立即赶往指定地点。一到餐厅,就坐在老师右侧的席位。老师年近五十,风采依旧。谈起桩桩往事,如同回到当初的军校校园……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左图:南昌陆军学院1999年新闻骨干集训,前排左起王永建、张永红、张寿卿、钟华东、曾建华,后排左起邱柏星、朱志刚、游海、陈名军;右图:我与张永红老师2021年9月25日下午在徐汇滨江)

餐叙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徐汇滨江。在黄浦江边,我俩一边散步、一边谈心。

畅谈正兴,张老师问我哪一年转业的,现在感觉如何?

说来话长,含泪脱征衣,非为劣汰故。2017年,我所在单位撤编,组织上安排我转业时,内心痛苦难言。毕竟要给23年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感情上难以割舍。

感情归感情,现实是现实。转业到地方后,我心态归零,重新起步,发扬军校“报道员精神”,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实干。辗转4年过去,我从驻福建部队回到老家江西,又从江西来到上海,在驻沪机构中崭露头角。回过来看,地方天地广阔,经济主战场务实,想干事就有舞台,能干事就有机会,军转干部一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听到这里,老师兴奋地对我说:“过去我是你的老师,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老师。下步,我要好好向你学习请教,转业到地方好好干!”

老师也要转业?我的嘴巴张得老大,瞬间有点懵。老师发展势头正好,为何选择转业呢?

论能力,老师素质全面。当年南昌陆军学院95届毕业生1000多人,他是直接留校的13人之一,是留校后直接选进政治机关任职的唯一毕业学员;毕业5年时,他被选调入南京军区机关工作;毕业17年时,他被选调入总参办公厅工作;毕业22年时,他被任命为军委机关正师职大校局长。可以说,一路走来,一路领先,靠的就是他过硬的综合素质。

论平台,老师在军委机关工作,具有区位优势。即使不能提升,也可以选择退休。在军队退休安置,生活、医疗条件比转业到地方更有保障。

论感情,我特别期待老师成为一名共和国将军。对于老师的发展进步,我看得比个人进步还重,内心始终有一股原始的、本能的、厚重的感情在涌动,希望他走得高、走得远。那样我将感到无限荣光。

无论有什么原因,我都不想看到他走转业之路。更何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是一名军委机关大校正职与晋升将军的失之交臂,实在太可惜了!

秋风江面起,愁肠竟百结。我直接询问他:“老师,您干嘛非要转业呢?”

张老师爽朗地笑了笑说:“你知道,从毕业留校到军委机关,我一直在机关工作,没有旅团主官的带兵经历,能走到今天,已很不容易,该知足了。我算了算,离60岁退休,还有十年出头。趁现在还能跑得动,到地方大舞台跑上一程,多看看在营区外的风景。从这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老师如此轻松而简单的回答,让我更不理解了。我责怪老师没有把握机遇,选择转业有些草率。

面对我的责怪,老师没有吱声,默默望着滚滚江水,神情中似乎又有千言万语。

江水滔滔,晚风阵阵,千帆驶过,汽笛偶鸣。此际,沉默代替语言,脚步声代替欢笑声。

从老师凝重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对军营的无限留恋,对选择转业的丝丝无奈;从他坚毅的眼神里,又充满着对抉择后的无悔和期盼。

暮色似黛,灯光如昼。江风吹来,秋寒袭人,江滨人流渐少。顺着江流方向,我们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返回路上,我在车上急切地给老师发了一条信息:“老师,转业不亚于重新投胎,工作安置一锤定终身,抓紧时间找找关系,把工作做在前面。”

老师的回信只有八个字:“相信组织,顺其自然!”

老师回信越简短,我脑子里“?”就越大。夜深了,我辗转反侧,情不自禁翻阅老师的微信朋友圈。

随着手指滑动,我惊讶地发现,老师作出转业决定后,几乎每天都在奔跑,半年来已经跑了好些地方。

军官转业有半年多的待安置空档期。按常理,面对人生的“二次投胎”,不少转业干部忙着找工作。可是,老师竟然超然离开京城,开始他的“奔跑之旅”。

他的朋友圈显示:北从丹东凤凰山,南到深圳莲花山,西从武汉长江大堤,东到上海黄浦江边,他一路奔跑,一路写诗。

他为什么提出转业?为什么不去忙于安置而热衷于奔跑?他的宁心静气从何而来?

带着这些问题,我点开他的朋友圈,阅读他分享的每一次奔跑、每一幅图片、每一首作品。

在老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什么叫感恩——他从天安门到中山门的奔跑,分明是感恩之旅

7月1日,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大喜日子。老师上午和晚上分别发布了两次与“七一”有关的内容。

第一次发布时间是10:03,内容是一个视频、配一首诗。视频内容是庆典现场空中阅兵的壮观,由直升机方阵组成“100”“71”的图形,从天安门上空飞过。“100”代表建党百年,“71”代表党的生日。诗歌的题目是《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我想,这首作品应该是老师参加百年建党庆祝大会时,有感而发创作的感恩之作。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第二次发布时间是深夜11:30,内容是当天下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党课的一组图片和讲课提纲。题目是《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当好“四有一无”的时代追梦者》。他结合入伍31年、入党29年所见到的身边人身边事,按照“心中有梦、心中有爱、心中有忧、心中有责、心中无我”的思路,深情讲述了他成长路上遇到5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心中有梦照亮人——入伍第一步领路人新兵班长梁志东;心中有爱温暖人——入学第一步领路人军校教导员张明春;心中有忧激励人——工作第一步领路人宣传科长张寿卿;心中有责成就人——进京后第一步领路人办公厅主任邱京平;心中无我感召人——人生第一步领路人他的姥爷。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没想到,老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真是反应快、理解快、行动快,上午还在天安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下午就应邀到南京为大学师生分享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认识。从老师当天发布的两次内容看,我强烈感受到,他是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表达对党的感恩、对党的歌颂、对党的祝福;表达对不同阶段各级领导、各位战友的感恩。

7月2日,老师发布了南京中山门外紫霞湖畔奔跑、畅游的照片,以及原创诗歌《神奇的紫霞湖》(点击可阅览诗歌)。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我深知,老师入伍31年,有一半时间在南京工作。他参军入伍在南京,考取军校在南京,结婚生子在南京,成长进步在南京,许多关心培养过他的老领导、老师、老战友、亲人们也在南京。

可以说,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中山门的紫气、紫金山的情怀、紫霞湖的灵动,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和灵魂。

他对南京这座城市太有感情了。他是以奔跑和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恩之情,对各级领导、老师、老战友和亲人们的感恩之情。

撇开师生感情,单纯就事论事说朋友圈的图文,我认为:

懂感恩的人,是心存敬畏的。

懂感恩的人,是内心柔软、富有温度的。

懂感恩的人,是知冷知暖、心有大爱的人。

在老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什么叫卓越——他从紫琅湖到清华园的奔跑,分明是学习之旅

老师的朋友圈里,反映最多的地方是他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和运动的情景。仅“七一”前后的一周时间,就有4次。

6月29日,老师分享了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链接《创新领军悟思想,百年接力开新局》。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内容显示,七一前夕,老师在清华大学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党课。他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的“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行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说起,结合自己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典型人物,动情表达了对新时代共产党员楷模精神的理解。

向前滑动朋友圈,发现早在去年下半年,老师就开启知识奔跑、创新之旅——攻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7月3日、4日,老师来到南通紫琅湖畔,参加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长三角区域论坛。期间,3次发布相关内容到朋友圈。

第一次发布时间是7月3日下午。他分享了南通市委宣传部发布的消息《今天,南通来了数百位清华博士》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第二次发布时间是7月4日上午。主题为《难忘南通,绽放岁月》,主要内容是他参加“工博之夜”的一组照片,以及他在晚会上深情朗诵自己的原创诗歌《沙尘暴来袭,玉兰花依然迎风绽放》(点击可阅览诗歌)。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这首诗歌,讴歌的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的是一名党员的精神追求。

第三次发布时间是7月4日下午。老师分享了6幅博士论坛盛况,其中有一幅是他上台领奖的照片。配文内容是:“学习总是快乐的,相聚总是短暂的,挥手告别时总有些不舍。感谢南通市政府和组委会的精心安排!感谢导师叶佩青教授的精心指导!感谢班主任冯叶老师和同学们的投票支持!后会有期!”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看到老师上台领取获奖证书的照片和这段留言,又增进了几分对他的敬重和佩服。从南昌到南京,从南京到北京,老师一路在拼搏、一路在学习,始终保持着军校学员“红牌牌”的那股学劲、拼劲、闯劲。在常人看来,学习、跑步是个苦差事,而他始终把学习、跑步作为快乐的事来坚持。对一名党员干部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10月2日,细雨蒙蒙。老师又一次来到了清华园,与同学一起奔跑10.02公里,以此来欢度国庆、庆祝国庆。

我看到,老师分享的日晷基座上的“行胜于言”、操场上“无体育不清华”“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心想这正是诠释老师内心的想法——跑出健康、跑出创新、跑出希望!实际行动也是如此。转业期间工作岗位尚未安排,他没有精神懈怠、原地踏步,而是坚持不懈地行动奔跑、思想奔跑、知识奔跑。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7月5日,老师来到浙江嘉兴南湖瞻仰红船,走在岸边与红船合影,迎着太阳向前奔跑。

瞻仰红船,是为了表达对信仰的坚定,还是为开启新征程寻求精神之源?

我认真阅读他分享的诗歌《红船领航,红心向阳》(点击可阅览诗歌,发表于7月14日《解放军报》),从中寻求答案。

诗歌中,他溯源初心,憧憬未来。

诗歌里,他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营养,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诗意地展望未来,自信地迈开坚定步伐,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在溯源初心、憧憬未来的追光之旅中,老师不仅奔赴了嘉兴南湖,还奔赴了深圳莲花山。

8月31日,深圳莲花山。老师飞奔到小平雕像前,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三个躬一一表达一个普通百姓的感情,表达一个中国士兵的崇敬,表达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我深知,老师与世纪伟人小平同志有着特殊的时空地缘。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小平同志曾下放江西,在南昌陆军学院院内生活了3年零4个月(当时为南昌步兵学校,已停止办学)。

1995年7月至1999年11月,老师毕业留校后,在“小平楼”里居住了4年零3个月。这期间,是他创作的激情期和写作的高产期,每年发表各类稿件百余篇,《爱的不等式》等全国一等奖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我与老师相识也是在这幢楼里。那时,我和其他报道员经常去“小平楼”里向老师讨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们指点、改稿。军校毕业时,老师还组织我们到“小平楼”前庄严宣誓。“小平楼”成为我们师生追逐梦想、结下深厚情谊的地方。小平精神一直激励我们愈挫愈勇、勇往直进。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左图:小平楼全景,林瑞文摄影;右图:1999年毕业学员在小平楼前宣誓“到边防到海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发表于1999年7月1日《人民日报》(华东版)头版头条, 朱志刚摄影)

正因为有了对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和无比崇敬,老师才以奔跑的姿态,来到深圳莲花山,并有感而发,写下长篇诗歌《晨跑,在深圳的街上》(点击可阅览诗歌)。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老人的历史贡献,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时代变迁,写出了一个军人华丽转身时的豪迈情感。宏中有细,小里见大。让我欣慰和感动的,不仅是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更是老师的心中始终装着诗和远方。

我琢磨着,老师发此朋友圈的初衷:

选择在莲花山奔跑,既是为追昔抚今、缅怀伟人而来,也是为坚定信仰、增强信心而来,更是为感受敢闯敢试精神、激发前行动力而来。

他用朴实而虔诚的三鞠躬方式,表达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敬仰。

于深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于自己,学习不停顿,追梦不止步。

在老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什么叫珍惜——他从丹东到西湖的奔跑,分明是幸福之旅

7月中下旬,正值盛夏。老师的朋友圈显示,这期间他陪同母亲、妻子、侄儿、儿子、小女儿一行6人来到东北辽宁丹东,先后去了五龙背、虎山长城、凤凰山、五龙山、獐岛等地,并创作多幅(首)摄影作品和诗歌。题目分别是《五龙背的夜》、《五龙背的云》、《五龙背的水》、《五龙背的荷》、《五龙背的松》、《虎山长城》、《五龙山之旅》、《凤凰山之旅》、《凤凰山上的一棵松》、《大暑,我们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晨跑,在中国万里海疆第一岛——獐岛》等。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欣赏和品读老师的每幅照片、每首诗歌,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触动。回顾当初我转业之初,与多数转业干部一样,内心难免有些失落、痛苦和焦虑,刚开始与家人也不太情愿多交流。老师转业期间,却能与家人一同度假、一起登山、一块跑步,每天开开心心,全家人其乐融融,还创作了一首首令人感动的诗歌。

这些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7月29日老师在獐岛分享的题为《我为女儿写首歌》一组照片和一首歌。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这首父爱之作,让我感受到老师的家庭是幸福的,他与亲人们特别与小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刻,内心都是甜蜜的。

此时此刻,我对老师选择转业这个问题上,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在发生转变:由不理解转向理解,由开始指责转向现在羡慕,由疑惑之心转为敬佩之心。

更让我羡慕和敬佩的是,他不仅孝敬父母、疼爱子女,同时也十分珍惜与妻子的感情。

10月10日,星期天。老师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凌晨4:30起床,从钱塘江边出发,围绕西湖奔跑一圈,特意为妻子跑出一朵19.19公里的“玫瑰花”。

这趟奔跑,是特别的真情告白,是直白的为爱奔跑。他在诗歌《晨跑,在西子湖畔》(点击可阅览诗歌)中,深情写道:“奔跑吧,踩上秋风的节奏/让热血与湖水一起沸腾/任感情与秋雨一起飞翔/风雨中的步伐铿锵有力/风雨中的西湖绽放出/一朵玫瑰的妖娆绚丽/玫瑰跑,因西子姑娘而来/玫瑰花,为心中的姑娘而放。”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无情未必真豪杰,只因未到动情时。在老师的心中,近20年的结发夫妻仍如恋爱情侣,40出头的妻子依然是“心中姑娘”。

北京与杭州,由一条京杭大运河连通的贯穿南北的两座不同城市。老师为何不远千里来到西子湖畔,用双脚为妻子跑出“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呢?难道这里还有什么美丽的故事?我忍不住拨通老师的视频电话。

视频中,老师笑呵呵地对我说:“哪有什么美丽的故事?就是啊,你嫂子跟着我,这么多年,太不容易了!她27岁那年,下嫁给我时,我是身无分文,借了1万元结的婚。她35岁那年,背着儿子跟随我一起北漂,住的是地下室。去年生下小女儿时,她已是43岁高龄了。现在我有时间了,专门为她跑个步,算留个纪念吧。考虑你嫂子是江南姑娘,最喜欢西湖美景和西湖故事,我们进京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就是在西湖过的。这次绕西湖跑个玫瑰跑,那是发自内心地表达对她的谢意,也是表达对家庭幸福的祝愿。选择10月10日这一天,跑出19.19公里,是纪念我俩1月9日的结婚纪念日,同时也祝愿我们家庭幸福‘十全十美’、夫妻恩爱‘天长地久’。”

听老师一番话,我对他又一次肃然起敬。没想到,性格大大咧咧的他,对待爱情如同写诗,如此浪漫而又细腻。

军人自有军人的爱。这趟玫瑰跑,老师既很用心,更是用情;既有形式,更有内容;既有仪式感,更有幸福感。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朵特殊的“玫瑰花”,凝聚着一位从军31年的老兵对妻子深深的愧疚与浓浓的爱。

在老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什么叫初心——他从武汉到上海的沿江奔跑,分明是寻根之旅

9月11日,老师来到武汉汉口江滩沿江而跑,并由感而发,创作诗歌《晨跑,在武汉江边》(点击可阅览诗歌)。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图文显示,这次奔跑,老师是带着寻根情怀、英雄情结奔跑的。

武汉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决策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领导人均从武汉出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武汉是第七届世界军运会的举办地。老师曾挥笔创作《和平之旗——武汉军运会畅想》(点击可阅览诗歌,发表于2019年11月6日《解放军报》),为中国军团勇夺133块金牌、位居世界第一而欢呼。

去年,老师全程参与组织军委机关疫情防控工作,见证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艰辛和不易。他沿江奔跑,感受疫情后武汉人民的自由和幸福,看到“一张张脸庞正如江面上奔跑的浪花,笑得那样从容、自信和灿烂”。

从老师这首诗作中,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军人,他在退役之前,来到这个英雄的城市寻根溯源,选择以奔跑的方式,来庆贺世界军运会和疫情阻击战“两场战役”的辉煌战果,珍惜和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幸福,铭记与浪花“同是江城过客”的初心和使命。

“奔跑吧,我追赶着太阳”“顺着长江,奔向东方”。老师从武汉出发,顺着江水,沿江而跑,于金秋十月再次来到上海。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10月23日,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惊喜的日子。那天早上,老师来到上海黄浦江边,从龙腾大道出发,一路沿江奔跑到外滩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行程11.7公里。跑完步后,他给我打电话,邀请我陪同他去星火农场乳品四厂看看。我虽不解其意,但内心欢喜。一方面,又与老师多日未见;另一方面,想与他好好聊聊,把我内心的“?”彻底拉直。

11时,我俩准时在乳品四厂大门会面。他告诉我,这次来上海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追寻百年建党的源头;二是参观乳品四厂,重温当年他萌生从军报国想法的源头。

原来,1987年,老师中考因半分之差与师范学校擦肩而过。那年暑假,他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上海市星火农场乳品四厂勤工俭学,当了一名建筑小工,每天4元钱。在这里,他不仅打了第一份工,挣了第一份钱,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接触到附近炮兵靶场的解放军战士,由此萌发了今后从军报国的想法。

我陪同老师进入厂区。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看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场所、每一个树木。几十亩地的小厂,他竟花了一个多小时。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3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34年前,他只是一根稚嫩的芦苇。34年后,他已成为一棵经风历雨的大树。没想到,老师对34年前吃过苦的地方还如此一往情深。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老师回京后,给我发来他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新诗《晨跑,在黄浦江边》(发表前大样稿,点击可阅览诗歌)。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紧接着,又发来一条微信:“人生转折之际,选择从武汉、上海沿江奔跑,其用意——顺江而下,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我清楚,这是老师以诗歌的形式,来解答我上次的疑惑和建议。上次见面后,我曾急切地发微信建议他在工作安置上“抓紧时间找找关系”,他给我的回信仅八个字:“相信组织,顺其自然!”我当时还很不理解。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老师这八个字的真正内涵,同时也深化了对不忘初心的理解认识。

什么是初心?怎样践行初心?老师的诗作中给了我答案:与浪花结伴而跑,认清自己是“浮出水面,看清方向”的幸运者,争当“怀揣梦想,一往无前”的坚定者、“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智慧者、“一边奔跑,一边欢笑”的乐观者。

是啊!当一朵浪花是何等的幸福——从一江秋水中浮出水面能有几许、实属不易;浪花能看清方向奔向远方、源自于江水又有别于江底的江水;浪花不论遇到浅滩、激流,都从容、自信、灿烂;浪花沿江而下、顺水而跑、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引领滔滔江水一起奔向东方、奔向大海,在一路奔跑、一路领跑、一路欢笑中实现自身价值。

品读老师这两首赞美浪花的诗作,我不仅找到了疑惑多日的答案,内心深处也渴望成为老师笔下的一朵浪花:“我多么希望/也能成为其中的一朵/醉倒江面,奔向远方……”

翻阅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他近几个月的奔跑之旅,对城市的挑选、奔跑的轨迹都有他自己的思考。

从七月一日北京出发算起,奔跑的思路和路线是:南京紫霞湖的“感恩奔跑”→嘉兴南湖的“向阳奔跑”→丹东田野里的“希望奔跑”→深圳莲花山的“追光奔跑”→武汉沿江的“寻梦奔跑”→清华校园的“知识奔跑”→杭州西湖的“为爱奔跑”→上海滨江的“踏浪奔跑”……

奔跑之旅犹如生命航程。南湖红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丹东田野里,是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南京紫霞湖,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深圳伟人雕像,有他前行的动力;武汉沿江,感受英雄情怀;上海滨江,重温初心使命;百年清华,注入知识能量;西子湖畔,尽显有家有爱、有情有义的男人本色。

我在思考,不论是他独自奔跑、携家人共同奔跑,还是与战友、同学一起奔跑;不论是奔跑在风中、雨中、晨光里、艳阳下、晚霞中,还是奔跑在田野里、环山顶、滨江边、西湖畔,都是一心向阳、昂扬向上的精神奔跑,都是一路风景、一路欢乐的收获之旅。正如他的诗歌中写的那样:“我在奔跑中/感受不一样的秋风/收获不一样的江景”。

放下手机,发现老师近半年时间,坚持“四个天天”:天天跑步、天天学习、天天拍照、天天思考。莫教一日有闲过,每天都有新惊喜。11月7日立冬那天,老师在《一周打卡》中写道:“穿越紫禁城/穿越圆明园、颐和园/穿越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从浪漫的秋天/跑进动人的冬季……”11月14日星期日,老师在《一周打卡》中写道:“穿越西海、后海/穿越小西天、德胜门/穿越玉渊潭、紫竹院、朝阳公园/迎着寒风奔跑/向着朝阳挺进……”

大校转业了,奔跑中书写诗和远方

看到老师飘逸的神情、矫健的步伐、饱满的状态,跑在五彩斑斓的秋天,跑进冰天雪地的冬季。不由想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那首名诗:“站在秋天的风景线上,最好把我们的目光放远,这样,我们就有欣赏冰雪的情致……”

或许,诗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眼光是高远的,收获也是不同寻常的。

此时,我对老师主动选择转业不再纠结、疑惑和担忧。

我深信,有了31年军旅的千锤百炼,有了不畏风雪的坚强定力,有了投身新战场的昂扬斗志,老师在未来经济建设新跑道上,一定能欣赏到他想看的人生风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