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太平堡的美文

2021-12-26 05:14 作者:伏生读史 围观: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四山拱辅、八水绕城,是古代风水学家推崇的至上宝地。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就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典型——关中平原,东有骊山、华山及函谷关,南有终南山、首阳山、太白山及秦岭,西有岐山、陇山、六盘山,北有黄土高原等,而西安处在这些“龙脉”的中心,四面有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等八条大小不一的河流环绕,形成“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八水绕城,帝王之州”的气象,又经文学家的夸张渲染、推波助澜,使它成为中原地区的风水绝胜之都。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如此描写:“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在文学家的笔下,仅是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就如此气势恢宏、风光无比,“八水绕长安”的说法由此盛行。《西游记》世德堂本第九回介绍唐僧出生地时,也引诗赞叹:“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可见四山八水绕长安之说的流行之广,也为这个十三朝古都笼上了神秘的烟雾。至于后来帝都他移、光环失色,风水学家也给出了龙脉被损、环境改变的解释,尽管历史学家从地域政治、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历史变迁等方面给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答案,但民间似乎更相信风水说,毕竟,先民们逐水草而居、赖山川生活,是留在人们骨子里的基因记忆。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祁连山临松薤谷

地处河西走廊中端的张掖,虽然无法与长安等帝都古城同日而语,但民间也有“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的说法。考察它的山川形胜和文献记载,这一说法确有一定的渊源和来历。

张掖古属雍州,它的山川地理,在最早的地理志《禹贡》中就有记载,陶唐氏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宋人绘制的《禹贡山川地理图》,九州之内的七大河川为江、河、淮、汉、济、黑、弱水,弱水赫然在列。其中的黑水应指西南的怒江水系,弱水应是现在西北的黑河及其相邻水系,流沙应是东、西居延海一带。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在禹治九州的疆域中,“西被于流沙”,弱水是西部的界河,是大禹声教播于四海的西部边界,且是当时九州之中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据有关考证,远古时期的流沙——即弱水流归的居延海,水域面积超过2600平方公里,即使到汉代仍然超过720平方公里,这样的大泽,足以用“海”来表述。由此也可推知,它的主要来源弱水,定然是一条流量巨大的超级河流,绝非现在黑河仅仅10多个亿的小型体量。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用弱水三千来形容河流和湖泊水量之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谚语、俗语、佛教谒语及诗词名句了。同时,“导弱水,至于合黎”,也点出了张掖地界重要的山脉之一——北部的合黎山。从《禹贡》里,我们追踪到最早关于张掖的“一山一水”。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禹贡地理山川图

再看最早的神话地理志《山海经》的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山海经》里的昆仑,当包括祁连山脉,甚至有人认为祁连山就是“方圆八百里,高万仞”的小昆仑和西王母的所在;流沙之滨、弱水之渊均指居延海,弱水“出西南隅”,是指弱水的源头在昆仑的西南,“毕方鸟东”即流沙之滨居延海;青水应当是与弱水同源而相邻的河流。鉴于古人认知的不确定性且有神话传说色彩,其中的山川当然无法在现代坐标中准确定位,但根据它描绘的方位,我们可以大致认定,昆仑、弱水、流沙,与西部地区及张掖周边的地域能够对号入座。结合《禹贡》和《山海经》的记载,张掖的“二山二水”浮出水面。明代何景明《雍大记》中就如是描述甘州:“环以祁连、合黎之山,浸以居延、鲜卑之水。”

至于祁连山名称的正式出现,则至少在秦汉之前,《史记》《汉书》等均有明确记载。《汉书.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级……”,与之相关的史料中,祁连山及其分支焉支(焉耆,燕支,胭脂)山也频频出现,且有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等记载。匈奴败走时的歌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流传更是广泛。有人考证,匈奴、月氏、突厥语系中,将天叫做祁连,称皇后为阏氏,祁连山即是天山,阏氏山即同音或近音的焉支山、焉耆山、燕支山、胭脂山。根据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河西地区的活动史,祁连山的名称应当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祁连雪山

对于张掖西南的甘浚山,最早的记载已不可考,清代梁份《秦边纪略》有“《水经注》云,张掖水,历绀峻山南”的说法,但今存版《水经注》已不见此语,可能在流传中已经散失。而《太平寰宇记.陇右道三》也引用了《水经注》的一句佚文:“弱水,历绀峻山南,与张掖河合,即鲜水也。”如果《水经注》确有此说,那么绀峻山的名称至少在魏晋之前就已存在,而绀是黑中带红或者微红的黑色,绀峻山,即是黑中泛红、巍峨高大的山,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张掖西南祁连山分支甘峻山的形色一致,应当是它的本源之义。而后来的“甘浚山”,以及山中有泉甘冽、山因之命名、甘州因之得名等说法,则可能是同音错讹、以讹释讹的结果。

由此,张掖南部的祁连山、北部的合黎山、东南的焉支山、西南的甘峻山,历史文献记载的渊源基本明晰。至于祁连山之临松山、马蹄山,合黎山东部的龙首山、人祖(人宗)山、东大山等,则是后来人们对这些山脉各个地段的不同称谓。对照文献记录,考察现在的山川地理布局,四山拱甘州的说法,的确名符其实。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焉支山下

山水同源。四山既有,八水应该顺理成章、呼之欲出,而实际要理清八水的脉落,似乎有点复杂。

先说弱水。前面依据《禹贡》《山海经》《水经注》等,只罗列了“入于流沙”的弱水,实际上这些文献里记载的弱水有多处,地理位置也相去甚远,有的似乎在云贵高原,有的在青藏高原,有的又在西域葱岭之下。例如《水经注卷一》:“又案《十洲记》,昆仑山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绕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这里记载的弱水,像是存在于一个宏大的地理空间,很难说它就是现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水系。这些姑且不论,我们先聚焦于甘州的弱水。

首先,古代“入于流沙”的弱水,是一个大水系,包括现在黑河的东中西三个子水系,也可能还包括与它相邻的石羊河、疏勒河的一些二级支流或潜流水,不然,它不会被《禹贡》列为九州之内的七大川之一,也不会流归成堪称“海”的居延大泽。在这一点上,清代王学潜《弱水流沙辨》“所谓弱水者,山丹以西,高台以东,凡水之北出镇夷峡者皆是也”之说,比较在理,但仍不全面,黑河的一级支流讨赖河,就不是高台以东、北出正义峡,而是在高台以西,经嘉峪关、酒泉至金塔后汇入黑河;山丹以东出山口的一些小支流,地表水或地下水也与马营河有联系。因此,所谓弱水,至少应是所有的黑河水系——包括黑河干流和它中东西的所有支流,而不是指黑河干流,也不是黑河的东部支流山丹河。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黑河峡谷龙首段

其次,黑河古称黑水,但古代在西南、东北、西北及中原渭水区域,都有被称为“黑水”的河流,而河西走廊的黑水,应指现在的黑河干流,因上游河谷山石皆黑及汛期水流色泽泛黑而称名,其源流径向、称谓流变等,详见本人《弱水黑河,让张掖绿流光溢彩》等相关文章,此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黑水、黑河(干流)古代也称鲜卑水、羌谷水、羌水、卢水,显然是因水源地祁连山为鲜卑、羌、匈奴等民族的活动地域而得名,但鲜卑水、羌水、卢水,却不一定就指黑河干流,祁连山北麓的许多河谷,如民乐的扁都口河、马蹄河,山丹的平羌口等黑河支流,古时也被当地人称为羌水或卢水。

再次,山丹河古称弱水或是弱水原指山丹河的说法,应是对古文错误解读的结果。这种说法常常引用的依据是,汉书《地理志》曰 “删丹有弱水”,以及《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等。其实,删丹有弱水,并非就是弱水在删丹,或弱水就是删丹河,应当解读为山丹也有弱水的支流,或是山丹河也属弱水。而《说文》之句的指意则更为明显:弱水东自张掖山丹,西至酒泉合黎,尾闾注入居延海,不能解读为弱水来自山丹或是山丹河即为弱水。小小的山丹河若为古弱水,岂能被录入九州七大川之列,且被作为禹治九州的西部界河?清人王学潜《弱水流沙辨》就认为,即便是黑水(黑河干流),也只是弱水之中的一大洪流,“仅一删丹之水之微耳”而被认为是弱水,“神禹殆不其然乎”——大禹大概也不以为然吧。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山丹马营河及李桥水库

厘清了上述三点,也就厘清了张掖地界大小河流的渊源归属关系,最后说说甘州九龙江和甘州八水。

东自山丹,西至高台,在黑河干流的东西两边,祁连山北麓的各个出山口,以及北部龙首、合黎山阳的山谷坡沟,古时应当都有大小不等的河流或溪水,随着山区地理气候的变化、沿山区域人类活动的加剧、水流环境的改变等,有的延续至今,有的逐渐干涸消失。翻开《甘州府志》等地方志书,有些山川河谷我们非常眼熟——白石崖,马营河,平羌口,扁都口,洪水河,大都麻,酥油沟,梨园谷,摆浪河,山水河等,至今水流不枯、生命鲜活,而有些却早已陌生和遥远——泽索谷,虎喇谷,无虞谷,和宁谷,慕化谷,板达口,白土谷,青山谷,暖泉,石井,茨儿沟,破山谷,哱啰口,绰哱口……还有那些志书没有收录、民间口头相传的香山沟、毛湾沟、王家沟漕、红土沟、羚羊沟、小东沟、后山沟、石嘴沟、响水沟……这些河谷沟溪的消亡史,也是弱水和居延海的缩减史。难怪我们看到今天的黑河水系和居延海,很难相信它们就是古时大名鼎鼎的弱水和居延泽。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黑河高铁大桥

由上可知,祁连山之阴、龙首山合黎山之阳的众多山沟河谷,在甘州城北、黑河干流低洼处形成“九龙汇江”之势,该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的现象,所以黑河在甘州地界有一条名气响亮的支流——九龙江。可惜,如今我们已经寻不到它的踪影,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地名。至于它具体由哪九条龙——九条支流构成,什么时候一一干涸、消亡,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地方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据当地老人的说法,下游一些小沟小河的完全消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水库和渠道之后,随着开荒平地,河滩和河道也逐渐消失;上游一些没有拦坝引水的地方,沟谷来水也在近五十年内陆续减少或消亡。我曾在《黑河岸边,动人心弦的水故事》中,从大禹导弱水的传说入手,基于张掖的现状水系,有“山丹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民乐童子坝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小堵麻河、大堵麻河、酥油口河、马蹄河、大野口河等众多河流,都流归山丹河、九龙江,在张掖西北汇聚到黑河干流”的表述,也不过是一种粗略概要的看法,还不能与九龙江的九条支流一一对应。不过,依据这些河流的走向、现状流量的大小等,参照2011年版《甘肃河湖》汇集的资料,结合张掖现状水系、卫星影像及田野调查,我们可以大致理出九龙江的一些支流和萦绕甘州的“八水”。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甘州八水河流图

如果以甘州府城为中心、以黑河干流为西界,甘州八水最有可能的是以下八条河流:

山丹河——黑河水系的东侧支流,也称大马营河,上游称白石崖河,中游称马营河,下游称山丹河,平均年径流量0.65亿立方米。自中游修建李桥水库、祁家店水库后,下游成为间歇河,向西北经清泉、东乐到甘州碱滩,汇纳南草湖、西草湖及周边出露的地下水,过甘州城北汇入黑河干流。“何处春归早,弱水城北过。”山丹河自甘州城东而来,绕城北而过,是绕城八水中流向和脉落至今较为清晰的一道河流。

童子坝河——出自扁都峡口,古称祁连河、羌水河,平均年径流量0.73亿立方米,向西北流经民乐县南丰马营墩、永固东湖、民联翟寨子、屯粮寨等,下游至山丹东乐后汇入山丹河。自中游修建童子坝水库后,下游断流,河道漫漶不清以至消失不见。“山光遥黯淡,云气薄苍茫。”童子坝河的现状,也是张掖乃至全国众多河流的命运。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民乐童子坝

洪水河——古称氏水、元川、金山河、西水关等,后因上段山谷土石皆赤及汛期水色发红而称洪水河。平均年径流量1.39亿立方米,自民乐双树寺出山,纳玉带河、山城河等支流,经民乐县城西至石岗墩,与海潮坝、小堵麻、大堵麻等河流汇为九龙江,至甘州碱滩太平堡滩一带汇流山丹河注入黑河干流。修建双树寺水库后,下游断流,河道湮没。“望雪莹光近,观山丹色连。谷幽草木暗,云淡一川远。”洪水河应是九龙江的最大支流,也是黑河干流以西甘州八水中的最大水流。

海潮坝河——古称虎喇河,因常有山洪暴发而得名。多年平均径流量0.49亿立方米,自民乐城西南的海潮坝山出谷后,经顺化、丰乐、六坝至石岗墩,与洪水河汇流后注入九龙江。修建海潮坝水库后,下游断流,河道消失。“雪岭光涵千里月,松涛声动万年潮。”海潮坝上游清幽宜人,山水如画。

大堵麻河、小堵麻河——大堵麻河古称虏水、大虞河等,平均径流量0.83亿立方米,自民乐城西南25公里的慕化谷出山,经新天、李寨、六坝,至石岗墩滩汇入九龙江。修建瓦房城水库后,下游断流。与大堵麻相邻的小堵麻河,虽然年径流量只有0.19亿立方米,却一直与大堵麻河平行北流,至石岗墩滩后单独汇入九龙江。“天开幽谷伏虬龙,低首曲身敛烈风。一日掀翻冰下浪,已播甘露化葱茏。”大堵麻河曾是民乐西部最大的河流之一。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酥油口

酥油口河——在民乐城西、甘州城南交界处,以山体山谷冰雪莹润如酥油而名。出山后经南古西、甘州苗家堡东,至石岗墩滩后汇入九龙江,多年平均径流量0.45亿立方米。修建酥油口水库后,下游断流。酥油口东部的马蹄河,是流量不大的季节性小河,尾部汇入酥油口河。“云生薤谷松涛静,玉液琼浆正滥觞。酿得溢坛冲窖后,甘州城外百年香。”酥油口和马蹄河,可说是民乐和甘州的交汇河,至今仍浇灌着两县的数万亩耕地。

大野口河——位于酥油口之西、甘州城南50公里处,也称野儿谷。出山后经花寨村北流至石岗墩滩,尾水汇入九龙江,平均年径流量不到0.15亿立方米,上游修建水库后,河道断流。“野儿谷里草木稀,赭土黑石鸟不栖。山外黄花掩碧色,清流一线泻平湖。”大野口河,是原来黑河干流之东、甘州区地界山口汇入九龙江的河流。

黑河干流——是古弱水的主流,也是萦绕甘州府城西侧、甘州八水中的最大水流。关于它的历史、水源、现状等,本人在黄河水利出版社《见证黑河》第一章中有详细记述。“玉川翠甸沥波清,东涧西流聚宝瓶。三道九湾神力蓄,龙吟虎啸落鹰惊。”黑河,赋予了河西四郡的张掖以金色桂冠,也织就了八水绕甘州的主要经络。

由上可见,山丹—民乐一带出山口的水流,是构成九龙江的主要支流,也是甘州八水的主要来源。如果延伸到黑河干流以西的整个张掖地界,还有梨园河、摆浪河等其他河流,就不只八水了。至于甘州八水是甘州城八大明渠、八大暗渠等说法,则是近来才有的牵强附会,既没有历史渊源,也欠缺文化元素,更缺少气势和格局,恐怕连末流的风水先生也会摇头。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大沙河

欣闻有关部门正在论证水流绕城的生态景观工程,若能科学规划并落地实施,早已消失不见的八水绕甘州之自然景观,将由曲水绕城、四面回环的人工景观替代,真正实现绕城遂人意、举步涉清流、亲水近距离、宜居又宜游的天人合一愿景,善莫大焉。仿《上林赋》打油咏断章以结尾:

南祁连,北合黎,东屏人祖,西障甘峻。山丹河环其左,摆浪河出其右,黑水河贯穿全境,镇夷峡连通居延。龙首高昂,衔吞扁都、柳谷之水;府城雄立,瞻瞩海潮、元川细浪。马蹄轻叩,薤谷小溪潺潺;鹰翅惊飞,萃涧洪流涛涛。盘盘焉,小堵麻逶迤;囷囷焉,大野口蜿蜒。雪封银练,酥油口玉带凝脂;春暖沙河,梨园口鸭翅有知。八川分流,数百道渠脉润良田,绿洲自古繁盛;一水入城,五十里清波映长堤,甘泉从此妖娆。

张建铭 | 四山拱张掖,八水绕甘州

山水如画大堵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