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道友的美文

2021-12-25 22:04 作者:逍遥说道 围观: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三月六日凌晨,余梦中忽腹痛难忍,辗转至天明。惊闻彭爷羽化登真,如晴天霹雳!新年尚互致问候、勉励,音容犹在眼前,转瞬却成两隔!忆往昔同窗共读,谈心论道,亦师亦友;叹万里西行,心坚志阔,生死早抛;嗟人生如梦,浮生不实,生死怎了!悲云朋早逝,霞友仙游,吾谁与追!以是为文缅怀。

初识彭爷在2016年4月,当时上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听说有两位旁听的师兄,其中一位是独行三万里重走了邱祖西行路的鼎鼎大名的彭涟道长。我吃了一惊,因之前看过《长春真人西游记》,知道那一段路非常遥远、艰难,居然有人独自重新走了一遍!对彭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就这样,我们成了同学。最开始学院安排彭爷给两个班的同学简略讲了他重走西行路的经历。他讲了西行的缘起、发心、立志、行动以及行程中的种种遭遇、艰难险阻,深深地感动了我,惊叹居然有这么虔诚、意志坚定、置生死于度外追随邱祖脚步的道友!

经过交流,发现彭爷人很随和,淳朴,博学,信仰虔诚,爱国爱教,正义感强,有孝心。交谈时,问及家庭情况,得知他家在贵州安顺农村,双亲健在。十九岁就离开父母,餐风露宿,边行走边打零工,行遍全国。后来在辽宁瓦房店龙华宫出家,拜张礼矩老爷子为师。言谈中,他对于自身的经历和遭受的苦难毫不在意,但是提及父母,则很是愧疚,说他这么多年在外求道,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也很少回家陪他们,没尽到孝道,对不起自己父母。我深深理解他的心情,我自己何尝不是?身边的很多道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彭道长的行动受到很多人的支持

在彭爷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他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平时我自己不发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反倒是他走了后才看的),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文章题目是《彭涟道长:全真道修行的现状与隐忧》,其中有提到出家人赡养父母的问题,其曰:“很多道友立志,遏欲存诚,克服很多魔考,然而,在父母亲人这儿倒下的不少。其它影响,是不应该,只是父母这儿,难免沉滞。”

从字里行间,可以领会到彭爷对目前出家人赡养父母问题的担忧,言真意切,体现了他对父母的牵挂和关心。其实,很多祖师也面临过这种问题。比如说邱祖。我们看他老人家在《磻溪集》中的一首词,《满庭芳·谢乡中善士为葬先考妣》,其写道:“余因求道,西留关中十五余年,闻乡中善士为葬先考妣,不胜感激,遂成小词寄谢云。幼稚抛家,孤贫乐道,纵心物外飘蓬。故山坟垅,时节罢修崇。幸谢乡豪并力,穿新圹,起塔重重。遗骸并,同区改葬,迁入大茔中。人从,关外至。皆言盛德,悉报微躬。耳闻言、心下感念无穷。自恨无由报德,弥加志、笃进玄功。深回向,虔心道友,各各少灾凶。”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彭道长在接受采访

邱祖因求道,留在关中十五年,未能尽赡养之孝道,心中内疚,所以对道友帮忙合葬父母非常感激,感念无穷,发愿更努力修行,以报答道友恩情,并回向祝愿他们吉祥、少灾凶。

从词的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丘祖对父母的真情,而丘祖深知,更加努力地修行,是对道友最好的报答,当然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正如《孝经》中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中强调的“立身行道”简单说就是“正己而行为合于道”,往修道上说就是“与道合真”。

彭爷的行为和牵挂,虽不敢与祖师爷的高度相提并论,但我非常理解。为什么出家人要离开亲人修行?在世俗不能修行吗?本来,在很早的古代,民心淳朴,大环境利于修道,不必离家也能修行。后来,人心没有那么安静了,障碍多,在家修行难以成就,所以就有了出家修行。关于这一点,在《重阳教化集》的序里面,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刘愚之记录了重阳祖师提醒丹阳祖师修道须远离家乡的事。其大意是:重阳祖师告诉丹阳祖师,学道之要紧事,在于远离家乡,远离家乡则心无所挂,无所挂则心不乱,心不乱则欲不生,易于达到无为清静的境界。如果在家干扰太多,则容易被夺志。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这种远离家乡、断绝俗缘的方式,世人往往理解不了,只有了解修道的人才能理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正如古话所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做法好像很无情,但是实际上,恰恰只有那些心里充满慈悲、至情至性、至孝的人才能做到“无情”,与世间的那种自私、冷漠的无情完全是两回事。

当年出家我被逼躲藏在外,虽然知道哥哥在照顾母亲,心里也是很惦记她的。彭爷信仰虔诚,以修道了生死为目标,牵挂双亲,是人之常情,可以说是很孝顺了。2016年他回家过年,开年带来一些家里种的吃的,忘记了是什么,并不是很好吃,不过我吃了很多,觉得家乡父老种的东西珍贵,来之不易。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跟彭爷交往时,发现他很忙,经常参加一些采访和访谈,出席一些活动,尤其是一年的旁听之后,他出去弘道,就更忙了。当时,我在很多方面都很佩服、赞同他,唯独对他过多的应酬有点担心,觉得过多的鲜花和应酬容易影响他的修行,于弘道也不一定有益。现在来看,观念有些转变。

不同人所处的阶段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于我来说,处在默默的学习中,不需要(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三万里西行,活着回来了,自然有很多经历和经验可以帮助到别人,有些是需要宣传的。惭愧的是,能有幸与他同窗,交流时却很少问起他西行的事,他也不主动提起,以至于对他是内心尊敬,却没有去深入了解他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感受。想来,人们往往容易忘记珍惜别人来之不易的成就和付出,直到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宝贵。这两天重温了他西行归来的采访文章,发现于修道很有意义,尤其是对类似于我这样“想修行但心离祖师爷越来越远”的人有帮助。在所有采访文章中有一篇《道士下山:古丝绸之路上的当代行者》,当采访的人问彭爷为什么清静不享,而要去走那条生死难测的邱祖西行之路时,他是这么回答的:“事实上,通过这一个行程,我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份真,找到了一份感应,在未来自己修行的路上,减少了一些疑惑,可以更好地去探索大道的真谛。”

当问到社会对道教有些误解时,彭爷回答说:“我重走丘祖西行之路,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纠正人们的偏见。那些小说我出家前看过一些,出家入道后,才发现这些武侠小说泰斗对道教祖师和道家文化的形象是何等的歪曲。……误导了更多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嘲笑道士、误解道教,对中国道教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这些年我本人也心痛于邱祖的“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的丰功伟绩不被人所知,仅能向真正想了解道教的信众推荐读《长春真人西游记》这本书,可是效果甚微。而彭爷通过用生命换来的“轰动效应”更能引起教内外人士对邱祖这一伟绩的关注,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也增强道友们修道的信心。可见,彭爷在这个时代选择冒着生命危险重走邱祖西行路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当然需要宣传。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邱祖西行路线图

平心而论,我认为过多的应酬对他的修行和健康是有影响的。但是对于他自己,也许伴随西行而来的“弘道”是他的使命,是一个整体。他的一生,就是做完、做好这件事。

历代真仙、祖师因为明白大道的真谛,都看破了生死,在修道的路上“为道忘身”。这样的例子很多。《南华经》内篇中“应帝王”里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大意是说上古的真人,既不贪生,也不怕死,倏忽间就来了,转眼间又走了,生死随缘,洒脱自在。

邱祖说过“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着,抱道而亡,任从天断”这样的话,他老人家从十九岁就出家修道,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外受冻挨饿,多次差点被饿死,幸得祖师、护法、善信多次相救。他的《磻溪集》里有《坚志》一诗,记载曰:“吾之向道极心坚,佩服丹经自早年。遁迹岩阿方十九,飘蓬地里越三千。无情不作乡中梦,有志须为物外仙。假使福轻魔障重,挨排功到必周全。”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邱祖)向道的心极其的坚定,很早就开始修道了。年方十九岁就混迹于方外的岩石、林泉之地,云水漂流超过了三千里路。心中“无情”,不再挂念俗世之情,立志要做超脱尘世的方外之仙。假如我因为福气薄,魔障重,修道困难重重,只要我坚持不懈,积功累德,等消尽业障,功德圆满的时候,最终必定会得道成仙。

邱祖有这样的大决心、大志向、大慈悲心,为道忘身,所以才能有后来“万里西行,一言止杀”的奇功、奇行!

让我震惊的是,800多年后的今天,又出了彭爷这样的奇人,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独自徒步追寻邱祖的足迹,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如果不是立了大志、放下了生死,哪能做到这样!可以想象得到,多少个日夜里,他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野外餐风露宿、忍冻挨饿!随时都可能客死他乡,尸骨无存!孤独和绝望时,他可有思念远方家乡的亲人、故友?血肉之躯,异常脆弱,也无比坚强。如果不是祖师护佑,不是有那么多教门师友的牵挂,如何能归得家乡?从他成功归来的那一刻,他已经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了。正如他微信里的词《惜缘草》里所说:“常言道,生也随缘,死也随缘,别也随缘,见也随缘,奈何我恁执着无限。何不自叹,身家微寒。临别有愿,志向永坚,远乡落魄无寄,诚祈师友异地双安”。

道教文化:“万里西游归帝乡”——缅怀彭涟道友

生也随缘,死也随缘,希望师友异地双安,情真意切,何其洒脱!修行人借假修真,为道忘身,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岂在年岁多寡!

彭爷已驾鹤仙游,留下“独行三万里邱祖西行路”的惊世之行,前有古人,后恐无来者,留一段佳话任后人评说。

见也是缘,别也是缘,同窗之谊,此生不忘。想那慈悲的长春老祖,定已将他揽入怀中,同归帝乡。

(本文作者:李信成道长,系彭涟道长于中国道教学院2016级研究生班旁听时的同班同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