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学生生活的美文

2022-02-12 21:15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文 | 刘瑞林

又是盛夏光年,毕业季如期而至,转眼从山东银行学校毕业已过了40年。昔日激情燃烧岁月,追求理想情怀,一幕幕,如诗如画;一段段,如梦如歌。回想那段青葱的岁月,恰同学青年,风华正茂,记忆永存。

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是我人生旅程中十分重要的两年,高中毕业懵懂无知的我,随着农村学生的大流考入山东银行学校。那两年,我遇到多位给予我很多关心、鼓励的老师,认识了来自山东省内个性各异的同学,亲历了一个个让人难忘的故事。

1979年山东银行学校共招生300名学生,分6个班,我被分配在4班。这个班,虽然风俗习惯、生活习性、性格脾气各异,但是大家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在学习和生活中碰撞出来的火花,显得多姿多彩。这两年,同学之间有过不快,有过误解,甚至有过争吵,不过,这些小插曲反倒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情谊,积淀成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那两年,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彷徨、一起振作,犹如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彼此安慰、相互鼓励,跌跌撞撞迈向成熟。一个个或美好或遗憾的青春故事;早已变成一段段令人回味的青葱记忆。

1979年是山东银行学校恢复第一次集中办学。教室、食堂、宿舍均为平房,没有操场,没有图书阅览室。校园里还有两个单位(山东省工会干部学校、山东农科院附属小学),条件十分艰苦。那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处在青春期和长身体的年龄段,每人每月十几元的伙食费,吃桌饭,每个学习小组(10人)一桌,伙食差的曾经抗议过,一些饭量大的男生,根本不够吃,女生就匀给男生,多年后想起来,感动依旧。饭堂也没座位,同学们站着吃。每天过着二室一堂(教室、宿舍、饭堂)式的生活,经常在校园的绿树下、花丛中苦读勤学。

学校生活单调而又枯燥,紧张而又活泼,学校偶尔周末放个电视调剂一下我们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11月份,全校300名同学挤在学校办公楼前观看审判四人帮电视直播。记忆中,两年间学校只组织看了一场电影,是在洪楼电影院观看的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学校的操场是同学们业余时间铲去荒草,用碌碡压平整理出来的。闲暇时同学们打打篮球成为课余时间唯一的活动,有时候班级之间为争夺一块篮球板而发生冲突。傍晚时节三五个同学沿着校园的林荫小道漫步,憧憬那美好的未来,很是惬意。那时的校园四周都是农村地田,只有一条街道,店辅稀少,没地方游玩,我们也只好一心地学习。

每一位老师,都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他是严厉的、温婉的,亦或是年轻的、年长的。铭记最多最深刻的是班主任王柏老师,他给了我们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我求学生涯中最值得敬仰的一位老师。时隔多年,他那和蔼的笑容、讲课时抑扬顿挫的声音,依然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宛在眼前。王柏老师作为班主任特别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问题总是热心解答。在教学上,他的讲授的《政治经济学》,有时如一缕清风,娓娓道来;有时如一记雷响,语出惊人;他总是用风趣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还有教《工业企业管理》的杨锡琪老师,教《工商信贷》的张树人老师。张树人老师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他说:“我的名字叫张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内涵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修养,为同学们的成长,为金融事业的发展,我甘做人梯第一阶......”。还有很多老师,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淡忘,但每个银校学生的韶华都有他们点缀;青春由他们的精心指导而激情四射;梦想经他们的助力杨帆而幻化成真;灵魂经由他们的精心雕琢而志存高远。

最难忘的事是1980年5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人生观的大讨论。一封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山东银行学校也组织了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

我所在的79级4班在辅导员路可信老师的带领下也组织了讨论。当时年幼,对人生和前途命运没有过多的思考,但无论如何,那场人生观大讨论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回望那场讨论,虽然那是一场非黑即白、二元分明,简单而不深入、结论匆忙的讨论,但由它引发的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使其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识性事件。现在已不仅仅是宽窄的问题了,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怎样表演才更出色,更经典!

蓦然回首,依然不忘,在倾心聆听的教室,我们开启了梦想的动力;在喧哗拥挤的食堂,我们品尝了生活的甘甜与艰辛;在欢舞高歌的操场,我们挣脱了人性的束缚与冷漠;在朴素温馨的寝室,我们交换了友谊的永恒与纯真。

1981年7月我们毕业了,当时年轻的我,真的很希望青春不散场,希望青春的小鸟永远站在校园内的那棵柳树上。一厢情愿的想法,终究敌不过时间。在悲伤、不舍、遗憾杂陈的情绪中,我挥手作别老师和同学,心事重重地走向人的下一段旅程。这个时间节点,就是1981年7月,这一别,已整整40年。

刚毕业那会儿,我们悲观过、消沉过,对未知的未来灰心丧气;彷徨过、徘徊过,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踌躇过、激动过,描绘了各种精彩的蓝图。十七八岁,刚成年的年龄,七九级同学全部被分配到基层和边远的山区。没有交通工具,靠两条腿走路,有的工作场所连照明电都没有,生活的很艰苦。30多元的工资,有时工资还不能按月发放。艰苦的工作环境锤炼着我们,使我们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毕业后,我们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成“才”路。八十年代,大家无不经历了学历的提高学历的过程。或脱产进修,或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接受电大函授,从中专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大家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勤勉奋进的精神状态。40年过去,在与命运的博弈中,有时被弄得遍体鳞伤,但没有轻言放弃。大多数同学都成为各金融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小有所成,有的平平凡凡,但始终不忘初心、淡然前行。

弹指一挥间,梦幻般悄然过去,细读同学沧桑脸颊,心潮难平。不知不觉中,我们奋斗的脚步已驶进了终点,大多数女同学已经退休,男同学也已经转岗或退居二线。40年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或许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一段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时光,又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回味我们的一生,让人感慨颇深,那逝去的芳华岁月,久久地烙在我们的脑海深处。

流金岁月 | 难忘40年前的山东银行学校生活

作者简介:刘瑞林,男,山东章丘人,1963年生,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

流金岁月 | 难忘40年前的山东银行学校生活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流金岁月 | 难忘40年前的山东银行学校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