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耕读的美文(相约耕读美文人生)

2022-01-20 11:57 作者:中国乡村美文 围观:
艰难的耕读之路

艰难的耕读之路(散文)

文/田洪兰

陶醉在今天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里,经常追忆起先辈们沿着耕读之路世代传承的苦难 岁月。从三十年代祖父母的一个6口之家,发展到今天具有8个家庭31口人的大家族。过去的风雨飘摇到今天繁荣昌盛的家族发展史的根系,深深地扎在耕和读的土壤之中。

从祖父往上的先辈们,都是有文化的人。祖父一家在旧社会,靠十几亩薄田辛勤耕种 收获能温饱度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祖父,在 曾祖父的教导下,天天挑灯夜读,成了识文解字的人。我们的家族有史以来就是一个靠自学成才的耕读之家。

1937年初冬,大姑母不满包办婚姻逃婚出走,导致了一场官司,使我家失去了土地田园,祖父只好带一家人到大连市谋生。到了大连,面对在日本人和伪满政府双重压榨下逃荒的人群,祖父坚决的说:“挎要饭篮子永远不会有家。这里没地种,我们要以工代耕,打工挣钱把家安起来。”一家人千方百计到处找活干,祖父给人赶马车,祖母给粮站补麻袋,父亲做童工。一个人受尽磨难一天才挣两三毛钱。一家人挣的钱就是填不饱肚子,每天也要存几毛钱。在九死一生的艰难困苦中,终于用积攒的钱租了一间房,全家人不再露宿街头,总算有了一个临时的家。

有了家以后,祖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天天晚上教导父亲和叔父,围着一个木箱子读书、写字、打算盘。祖父说:“吃饭是当时不饿肚子的事,读书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读书比吃饭更重要。”尽管父亲和叔父饿得面黄肌瘦、浑身无力,祖父不让他们缺少一节自学课。可见,祖父把耕读立家的坚定信念,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风雨大连十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祖父耕读立家的美好心愿。一是把父亲培养成了文化人,1950年全家返回家乡肥城后,能写会算的父亲被推荐到供销社工作,后来成为国家干部。二是把天资聪慧的叔父磨炼成了一个莘莘学子,考进哈工大,毕业后成为冶金部的高级干部。叔父没进过学校门能考上大学的事迹,曾登载在大连市的报纸上,也被编入了家乡的地方文化志。叔父的功成名就,是先辈们耕读起家史册中最辉煌的一页。

回原籍后,已经年老的祖父,又在土改分得的土地上辛勤劳作,靠地里一年年的五谷丰登,把废墟般的旧宅建成了一个新家。再一次实现了他耕读立家的梦想。

祖父去世以后,父亲创造性的把“耕读立家”的传统思想,渐渐演绎为“耕读兴家”,并把“耕”的范畴外延到各行各业。父亲经常对我们兄妹三人说:“家是供你们工作之余团聚休息吃喝的地方,也是孩子们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知识的学校。”我们兄妹三人受耕读思想熏陶,都是有文化的人,都有了自己舒适的家庭。父母去世以后,我们的后代也正仰望着前人树立的“耕、读”两座路标,更加朝气蓬勃地兴家创业。

万贯家财未必久,优良家风代代传。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我们要缅怀先辈,感恩先辈,沿着耕读之路一代代走向兴旺。

艰难的耕读之路

稿件管理:紫烟幽梦

稿件审阅:桑桑

简评:好的家风家训是一座宝库。作者通过自己的家史,一个真实的耕读立家兴家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家风家训的重要性。

艰难的耕读之路

作者简介:田洪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小说、散文、诗词以及与人合作的歌曲五百余(篇)首。根据自己的家庭发展史写成了这篇文章,请老师们多多点睛赐教,谢谢。

投稿咨询微信:zxm549750302(推荐微信投稿)

杂志征文大赛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普通投稿邮箱:zgxiangjianmeiwen@163.com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