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心烛的美文

2022-01-18 08:20 作者:只能燃烧不能冒烟 围观:

语言艺术、勇挑重担,敢于负责《烛之武退秦师》

一、思路分析第一段:严峻形势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

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的形势;

作用: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思考:信用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专一、墙头草 犹豫、骑墙

人际交往中的“树敌” 扎人、刺头、

第二段:临危受命

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慨然应允,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理解三句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知错就改,能屈能伸。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指明利害。

思考:

1、烛之武的出身

前半生一直是个马倌,称得上低配版弼马温,他改变历史的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在此之前,他有一些名声,但从来没有得到过重用。他原本可以不做这件事,毕竟来求他的人,事前事后都没有厚待于他。这是烛之武在历史上的唯一正式出场。此时他已经是古稀之年。仅此一次,就彻底颠覆了春秋局势,结束了秦晋之好,让这两个巨头,从此心生嫌隙,最终水火不容,连年战争。秦晋接壤,两家的战争,也就烧不到郑国头上。烛之武有救国之功,郑文公也没有重用他。直到郑穆公继位,烛之武得到提拔,职位也不算高,曾陪同太子出使过一次晋国。

2、隐忍——

逆境中的坚持:隐忍等待、潜心蓄力、厚积薄发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鸣惊人,名垂青史。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烛之武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了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句子补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马南邨

小不忍,则乱大谋。

韬光养晦,隐忍不发,积蓄力量!

埋首积蓄力量,静待春暖花开。

十年藏锋不出声,一朝出鞘动鬼神 。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吞得下委屈,喂大了格局!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为不平事?——贾岛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贾谊论》

怀才不遇——

牢骚、愤青只看自己,不看别人;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只看表层,不看深层;

4、佚之狐的知人

在生命中,能够有一个人,长久默默关注自己的生存,关注自己的日子,关注自己的潜在的才华,这未尝不是一件大幸事。历史用自己的不用质疑的眼眸,再一次在尘芥堆里找寻到了壮志未酬的烛之武,君信臣铮铮的伟岸力量,就这样一次次响彻在岁月的更迭中,久久不散。佚之狐成就了烛之武,烛之武也成就了佚之狐。他们两人的惺惺相惜,真是历史生命中最璀璨的华章。

5、为什么平时不退荐?

推荐的口气何等肯定,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非常了解,极其有信心。——但问题是,他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早举荐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你以为烛之武的怪话只讲给郑伯一个人听吗?烛之武这般大才,佚之狐在郑伯面前瞒了多少年?瞒得有多紧?使了多少手段去封锁他?如果不是“国危矣”,佚之狐自己的利益也可能受损,他绝不会举荐烛之武,而是把他雪藏到死。 烛之武何等人物?此辈若得以出头,我们吃什么呀?英雄豪杰都怎么死的?不是敌方杀死的,不是天妒英才横死的,而是被无数佚之狐这样的老狐狸一手封杀,无声无息的,被蹉跎而死,窒息而死。岂不痛哉!佚之狐真正擅长的,是识得英雄后,不声不响地雪藏之,摧残之,扼杀之。

6、国难:

国难当头,人人有责——挺身而出;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在国之危难时,总有些人会挺身而出,会奋不顾身,还有些人尽管自知无力回天,但却可以提供建议,找到挽救危局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忘我更是无私,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救国无我。当中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时候,一个人挺身而出,他自己确实没有办法,但他知道有一个人,可以挽救危局。历史只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一句斩钉截铁的话,但他却永远之武可以退秦军这件事。烛之武完美地再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他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烛之武口上虽然不逊,但行动上却远远高于国君的期许,他带着佚之狐的嘱托,更带着整个国家的希望,以落魄而白发的豪迈,终于赢得了胜利,也为自己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认同。让一个可能已经被风吹日晒了许久,蒙尘的老人终于在自己年华的最后落幕时分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尊严。这个角度适用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与个人,责任等有关话题和材料。可以这样论述: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闻一多、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我们社会的繁荣富强、安定团结添砖加瓦。

7、抱怨的真正内涵

烛之武的试探和郑伯的决心。但请烛之武出山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个老头很有个性,在君主郑伯登门采拜访时,他的回答让人很难堪、很下不来台。似乎烛之武说的也很有道理,我年轻的时候国君不重用我,现在我已经年老了,更加不能干什么事情了。言下之意是我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国君都不认为我是个人才,也没有重视我、重用我,现在国家都快亡了,才想起来找我这个老头,可这个局面下,我一个老头又能有什么作为和办法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烛之武要看看国君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是不是真认可自己的能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到了如今风烛残年,国君已经登门来求,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授权,自己去面见秦军,岂不是枉送性命,同时也加速国家的灭亡吗?郑伯知道烛之武在怪自己,但是他以君王之尊却能以礼相待,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顾及君王的颜面,同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已经是十分难得了。郑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自己坚持,选择了对烛之武信任。同时他也指出如果郑国亡国了,烛之武就成了亡国之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让我们永远铭记。不阴不阳,怪里怪气,脸难看,话难听,气难受,可见完全不愿出力,对郑伯之亡、郑国之亡抱有难言的快意呢!全无一般俗子面对君主的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感激涕零,体现出凛然的风骨,诚然为读书人中有尊严有气节爱讲怪话唯一幸存者。最终撼动他坚硬态度的,不是其他因素,而是自身利益。郑伯的话提醒了他:别看笑话!大兵一到,你跑得掉吗!烛之武真是“深明小利”的聪明人。也正是因为对这个“利”字体悟得极为透彻,他才能成功地说服秦伯。

8、知错就改

即使弱智、昏庸的郑伯,一世糊涂,也能迸发出一时聪明——他不摆臭架子,谦恭下人,真诚道歉,软化烛之武;

9、切近己利

并且抛开大道理,只讲个人利益的小道理,得以请动烛之武。大道理从来都是用来骗骗笨蛋的,对聪明人只能讲小道理。郑伯只讲小道理,不仅说明他看人很准,而且充分体现了他对烛之武的智商的足够的尊重。

第三段:说服秦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一)夜缒而出。

行动:周密的计划和看不见的波折。烛之武答应了郑伯的请求,下一步就是如何去见秦穆公了,但这件事对于郑国来讲是机密大事,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晋国安排在郑国都城的奸细知道,到时候,烛之武还没见到秦穆公,估计这一把老骨头就要报销了,因此这件事必须秘密进行才好。烛之武怎么见到秦穆公呢?这中间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描写,只有四个字:“夜缒而出”,在夜晚的时候,有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了下去。下去之后,烛之武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独自一人前往秦军的驻地去见秦穆公呢?这其中要经历怎样的波折呢?不知道,总之他打通了所有的关节,能够直达幕府帅帐见到了秦穆公。

(二)秘密私访秦伯,说服秦伯。

8句话:

0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示弱

0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换位思考,替秦着想

0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亡郑的难度

04、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的危害

0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的利处

0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历史,晋君无信

07、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野心

0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总括希望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第一步,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示弱换位,以退为进

01、02 无欲

第二步,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03、04 无利

第三步,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05 无害

第四步,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以史为鉴,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06 无信

第五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07、08 无厌

思考: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从容的人生的智慧是化解危机的源泉烛之武之所以能只身说服秦伯,除了他的勇,我们还看到他身上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从容的人生智慧。面对强秦,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这个角度可以适用于智慧等话题作文,可以这样论述:有智慧的人,是成功的人。遇到困难和矛盾,但是他可以利用智慧化解矛盾。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智慧的人不是孤单的,是需要互助的。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智慧,我给你一个智慧,我们彼此就赢得了双倍的智慧。班固曰:“智者,智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世,见微者也。”意思是所谓智慧就是知道一切,对听到的事有独到见解,能从一件小事推知大的道理。曾国藩说:“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变成愚诈。”意思是说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因为有了智慧没有翅膀的人类飞得更高。

2、把握大势、勇气担当其实,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除了他的巧舌如簧,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秦国,羽翼还不够丰满,还需要假借他人来强大自身的实力。比如和晋国结盟,成为秦晋之好,就是很好的例证。等到他足够强大到能凭借一己之力对六国各个击破的时候,他才不会浪费时间跟听你磨嘴皮子。所以后来秦国准备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的太子丹知道求和无用,所以才使出了请荆轲刺杀这个下下策。换句话说,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烛之武认清了形势,看准了秦国还不够强大,还不敢对任何人说干就干,所以才敢于陈说厉害关系。不懂得审时度势,再灵巧的舌头,也未必就比锋利的刀剑更管用!我们要佩服的不应只是烛之武的巧舌如簧,而应该是他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以及他以一己之力救全国于危难的勇气和担当。

3、提升说服力,关注说服对象。自信:心理建设层面。就是我们前文所说,头脑中要确信“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我可以说服任何人”。这是提升说服力,要树立的第一观念!这是洗脑吗?当然不是,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能被说服的。理论是什么?我想以牛顿力学加以解释。物体在不受外力干扰或者合力平衡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我们处在人际社会中,不会不受“外力”干扰,我们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做事,不过是“外力”稳定罢 了。这 个时候,一个人的说服,就是平衡的合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这个力量的大小及方向,决定个人是否改变态度和行为。我们的说服,如果与对方目标方向大致一致,则说服毫不费力;如果与对方方向相反,只要力量足够大,当然也能使对方转向。了解对方:我们的力量不够大怎么办?就要想办法调整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其他力量,使其他力量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偏移。这就要求我们在说服前,了解对方的目标方向,以及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其他外部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其他外部力量是指和对方密切相关的任何事,比如亲属、朋友、对手、伙伴等等。烛之武一把年纪,心理建设的相当好。他信心满满的来说服兵临城下的秦穆公,就是有把握能说服他。他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他关注到了作用在秦穆公身上的其他外力,他分析了这些外力,调整和改变了这些外力的方向。这些外力就成了烛之武的助力,他的说服才如此有力量。把握机遇:越难见的人、越难说服的人,被说服之后,带给你的收益越大。说服一个没资源的庸人,没什么好处;说服一个拥有资源的大佬,收益可想而知。说服靠的是大脑和嘴巴,实际成本为零,所以有什么好犹豫的,想想你身边有没有手握资源的大佬,大胆的去说服他以实现你的意图,你没有成本,却可能收获巨大,划得来。烛之武一个快入土的老人,没有带礼物,没有好身份,凭着一张嘴,说服秦穆公退兵,并协助郑国防守。说明在危机中蕴含极大机遇,而这个机遇,只有说服力极强的人能博取。易位思考:关注说服对象:确保你所说的,是和对方利益相关的。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做事,而不说明所做的事和对方有什么关系,就是没有把力气使在对方身上。对方不会有任何感觉,更不会有任何改变。看烛之武所说,句句不离秦国利害得失。他哭,说为秦国哭。他说郑国灭亡,对秦国没好处,反而有害处。他举例说明帮助晋国,是没有回报的,是出力不讨好的,晋国是个善于恩将仇报的国家。他说留下郑国,方便秦国日后东征。每一句都是和秦国相关,秦穆公怎能不用心思考?想要提升说服力,这三大观念必须树立:我能说服任何人,我要说服那些难说服的人,我要真正的关注说服对象。

4、说话艺术重在打好心理战

(1)满足对方的虚荣心,以退求进

他在心里上满足秦伯的内心虚荣,“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样让秦伯在内心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是一招以退求进。效果特妙。秦伯作为国君,自然爱慕虚荣,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夸赞。而这种人有个最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只要让他体会到了赢的滋味,让他得到了放大了自己能力的炫耀,就会乐得合不拢嘴,也自然会对你表现好感。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用这一招在秦伯的心里赢得了好感,也才有继续劝说的机会。

(2)投人所好,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

瓦解对方阵容烛之武希望劝退敌人,不是请求别人撤退,不是威逼别人撤退,不是欺骗别人撤退。他是在劝说时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形势和厉害分析,让对方认识到退兵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让对方退兵退的心甘情愿,心悦诚服。整个过程一直都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的目的。秦国距离郑国很远,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对秦也没有什么好处。从无利的角度消除攻郑的利益心,是秦伯觉得枉费了心机。分析晋国出兵攻郑的目的在于扩张领土,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帮助谁。反而让晋国越来越强,势必威胁秦国,让秦伯顿感危机。这样一来,秦晋联盟就出现了危机。烛之武用自己独特得到手段离间了“秦晋之好”。

(3)施攻心术,切中要害

突出郑国对秦有百利而无一害“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忧秦伯之忧,分析秦晋灭郑后不但无利,反而惹火烧身的局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又分析了郑国不灭对秦的好处。这样一来,秦就没有灭掉郑国的任何理由。烛之武通过独特的劝说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充分的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分忧,从而让秦伯在内心自然接受而没有任何的心理的不适。劝说结果水到渠成。烛之武舌战秦伯,终解郑国危机,智慧在说话艺术,本质在心理剖析。

(4)用事实说话,援引实例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真实的事例往往比一番精辟的议论更有说服力。为能让对方很好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们二人在游说的过程中,都抓住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用确凿的证据,为自己最后的成功增加了砝码。烛之武先从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这一实情出发,在承认郑国灭亡的前提下,分析了秦国控制郑国的难度,道出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厉害关系,供秦伯抉择。随后又抓住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混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秦穆公因相信了夷语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的交换条件,拥立夷吾为君,但夷吾在借秦国之力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后,对割让士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一-历史事实,以“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几句话,高度浓缩了这一事实,揭开了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面纱,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进而起到了拉拢秦的目的。

(5)深谙对方心理攻心为上

一般说来,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作为长于辞令的外交家烛之武,怎么会不明白呢。他抓住郑国只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与晋国有利益冲突,与秦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的事实和“晋军函陵,秦军◆南”各自心怀鬼胎,貌合神离的特点,从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会惹火烧身”的心理出发,从两国的地理位置和攻郑与友郑对秦的利弊轻重的角度,从晋国一向背信弃义,贪得无厌的角度,晓之以利害,让秦伯在高兴的心境之下,“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触龙非常了解刚刚失去了丈夫后的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懂得她”新用事”后国家内忧外患的苦恼,但为了整个国家,他不得不冒着被"唾其面”的尴尬挺身而出,采用迂回战术,以己子做诱引,一步步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动之以情,喻之以义,进而解开了太后的心结,顺利达到"质于齐”的目的。当然,烛之武和触龙游说的成功,还得益于诸如游说的对象都是明事理、顾大局的明君;自己出语低调,用婉言相劝等,但我们从两人的游说技巧中不难窥见:游说的最高境界不是先入为主,步步紧逼,让对方不是尴尬落败,就是出离愤怒而拔剑杀人,而是既不使对方受刺激,愿听;又不使自己丢尊严,得益。

5、迂回策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纠纷,当调解人进行说合时,如果直接进行调解往往效果不好。有经验的人会避开矛盾不谈,从其他生活细节谈起,慢慢引入到中心话题,给矛盾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双方都能接受,从而达到调解的目的,烛之武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两大强国联手进攻弱小的郑国,来势汹汹,势不可挡,郑国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郑国国君派烛之武出使。烛之武见到秦王后只字不提让秦国退兵的事,而说了现在秦国与晋国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肯定要灭亡了。一开始让秦王内心感到高兴,看怎么样,郑国那么弱小,还未开始攻打就害怕了,连忙派人来了。让秦王产生沾沾自喜的情绪,与紧接着让他感到害怕形成强烈反差,容易使秦王进行沉思,继而达到预期目的。有许多外交故事运用了这种迂回策略,如触龙为了劝说赵太后让公子去齐国做人质,从而得到齐国帮助,见面后不提主要问题,从自己脚有毛病不能快走谈起,接着关心太后的身体情况,让赵太后心里感到温暖与感动。再请求赵太后安排孩子到宫中工作,以解除后顾之忧,由孩子说起家常,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紧接着说出赵太后也应为公子后路考虑,不要顾眼前得失,要长远打算的道理。最后赵太后同意公子到齐国做人质。迂回策略是一种处事技巧,它能很好地避免双方直接面对问题焦点,给对方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对方从心理层面有一个接受的机会,给双方创设一种相对和谐的相处空间,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

6、击中要害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各个国家都在为发展而绞尽脑汁,有联合、有结盟、有合纵,也有连横,这些举措都离不开利益二字。烛之武正是看到这一点,围绕利益展开劝说,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烛之武先用迂回策略让秦王沾沾自喜,闭口不谈让对方退兵的事。接着话锋一转,如果灭了郑国秦国能从中得到一些利益,那也值得这么做,让秦王顿时一愣,不知对方话中什么意思,与刚才的喜悦形成对比,从而专注地听下去。烛之武紧接分析了具体情况:郑国在最东方,西方是强大的晋国,而秦国又在晋国的西边,也就是说秦国与郑国并不相连,中间隔着一个晋国,假若郑国被两个国家所灭,那么郑国的土地、人口及资源等一定会划分给晋国,即使一部分划分给秦国,秦国如何能相隔晋国来管理那片土地?晋国一定不会让秦国在他们的地盘上自由来往的,最后还是归晋国所有。郑国的许多资源归晋国所有,无疑增大了晋国的整体实力,对方实力增强就是自己实力减弱啊!“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能抓住利益的要害处,极大地震动了秦王。接着烛之武又分析了晋国,晋国一直是贪得无厌,他们的野心是有目共暏的。今天他灭了东方的郑国,实力壮大了,明天他就会向西方扩大,他们的胃口什么时候能够满足啊?烛之武从战争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即使灭了郑国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只能是秦国出力,让晋国得到利益,这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其次是晋国称霸天下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晋国实力增强,很快就会来侵略秦国,到那时秦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划算了。秦王心中产生极大震撼,天平很快向郑国倾斜。7、推心置腹烛之武从利益方面为秦王作了分析,使其心中的天平明显倾向于郑国,并趁热打铁婉言相劝,让秦王彻底打消进攻的念头。他是这样叙说的:如果您让郑国保留下来,郑国在东方,秦国在西方,将晋国夹在中间,我们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晋国形成震慑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让秦国无以为忧。再者让郑国保留下来,每年都向您秦国朝贡觐见,如果有一天秦国的人到东方去,我们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在途中给您提供补充的资源、停留休息的地方,不也很好吗?这一番话让秦王感觉非常有道理,对秦国非常有利,于是决心停止战争。烛之武让郑国以东道主身份对待秦国,让秦王感觉这对秦国以后的称霸非常有帮助,停止战争不仅仅是为了郑国,更是为了秦国的发展。最终秦王转变了态度,使战争平息下来。如果说医生治病是将病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那么烛之武就是最高超的国医,他用绝妙的医术让郑国从灾难中脱离出来,他在最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用“妙手回春”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尤其是他巧妙的策略、犀利的语言、推心置腹的规劝,真正打动了秦王,短短数语,没费一兵一卒,就结束了战争,圆满完成任务,这种审时度势的高度、机智巧妙的言辞技巧令人感动与钦佩。

8、善于沟通

将双方置于同一平面,使原本不相通的事物变得相通。◆迅速真诚地营造关系,破解初次见面的尴尬。首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即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说出当时的实际境况,不夸张,不隐瞒,迅速让秦伯体会到烛之武的真诚。◆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为自已赢得表达时间。第二句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即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成功得引起了秦伯的兴趣,而不致于被轰出去。烛之武也为自已赢取继续同秦伯对话的时间。

9、说服艺术:将观点植入对方心中,就是一种用语言改变他人的想法的过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思路。“焉用亡郑以陪邻?”即(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通过反问提问,引导秦伯的思考方向,同时表示出很好奇的样子,消除了秦伯的戒心。◆用对方视角看问题,触及对方的痛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即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烛之武从秦伯的视角出发,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使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狠狠触及了秦伯的痛点。◆创造压力、改变双方立场、塑造共同的敌人。“邻之厚,君之薄也。”即“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使秦伯意识到晋强会危秦,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成功地塑造共同的敌人晋国。◆有策略地请人帮忙,以对方为出发点,让对方有选对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即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当时的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即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烛之武没有果断要求秦伯一定要帮郑国的忙,而是以秦伯的立场说话,让秦伯有选择地分析利弊。灭掉郑国到底对秦伯有无好处,从而达到了自已的目的。

10、 善于谈判

把冲突变成合作,谈判的本质就是交换。◆搜集情报,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烛之武在面见秦伯前把郑、晋、秦三国地理位置对各方的利弊程度。及晋、秦的历史关系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为这次谈判增加了筹码。◆在让步中谈成交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郑之武出让了一些便利给秦国,表示郑国可以随时供给秦国所缺少的物品,从而加快了这件事情的成功进度。

11、 做好演讲,注意语言锤炼

靠语言的力量赢得观众的好感。◆别紧张,没人在意你的尴尬,别把出错当回事。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师在某电视节颁奖礼的隆重现场,用很高科技的解屏电脑,给嘉宾查阅获奖名单。结果电脑死机了,何炅老师一句话:“其实除了最炫的高科技设备,我们也同时准备了最原始的手段。”然后麻溜地换上装好获奖名单的信封,一个尴尬的风波就这样顺利解决了。◆照顾到多方面的微妙关系。失败、落选时反而容易说话,因为大家都是同情落败者的。如果胜利了,就需要处理好微妙的关系,不要讲赢的过程,显得自矜自大。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忽略胜利,关照众人,赞美对手,感谢盟友。

12、 借力打力

◆辩论的核心能力是反驳。用态度定输赢,较真你就输了,强调自已才是主体,换个思路,即便对方说的是事实,也不代表对方说得就是百分百正确的。◆借力打力,以退为进。当别人给你戴高帽的时候,比较聪明的方法不是拒绝那项高帽,而是把高帽戴上去,借着高帽的威严,肯定对方对你的定位,再利用对方送给你的话语权优势,将事情导向你想要的方向。好好说话的重要性◆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中有没经历过一些灵异事件?莫名其妙,有些人开始疏远你、有些邀约人家就是死活不同意,你隐隐约约觉得不对,但不知道哪里不对。心大之人,知道你只是不会说话,会慢慢疏远你;心小之人,会表面跟你客客气气,暗地给你穿小鞋,让你死都死不明白;◆回忆一下,我们有多少次被人乐呵呵地刺痛,然后人家还特烦我们小肚鸡肠?听到的道歉不外乎:“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不要多心”?“我这人习惯直话直说,我没有坏心眼,你不要放在心上。”被这样的人伤害,不回击,憋屈;回击,加倍憋屈;◆网络让话语传播的更快、更广。保时捷女车主怒扇男司机耳光,猖狂说出:老子在渝北出了名的飙车,老子看到红灯从来都是闯事件、明星杨丞琳说出抗战才八年事件,都可以看出说错一句话,代价有多大,负面影响有多广?好好说话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因为“坏坏说话”的人太多,给人心里添堵及在网络上造成大面积的负面影响而不自知,才需要我们专门学习“好好说话”。本来只是因为没有好好说话的错,最后演变成是这个人不好,岂不冤枉?所以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会“好好说话”,熟练运用五维话术。享受像烛之武一样三言两句就达到退秦目的成就感!第四段:转危为安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

思考:

1、 “秦伯说”的丰富内涵

说明秦穆公早就在暗暗计较,反复衡量,犹豫不定,只是在等待,等待有人来帮他下这个决心罢了!也许等了太久,秦穆公心急如焚,在几乎就要丧失最后耐心之际,望之若渴的那个人总算来了!而且字字句句,无一不是自己愿意听到、盼着听到的话。怎不叫人喜笑颜开?来的哪里是个糟老头,明明是个天使嘛!主意一定,首先立即退兵,对晋君一个字解释也没有,无比干脆利落;进而对郑国慷慨大度地买一送一,“与郑人盟”,化敌为友,顺理成章;意犹未尽,索性“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留下军队保卫郑国,对付晋军,化友为敌,也毫无障碍。这一成果,远远超过佚之狐的预期——“师必退”,显然,也远远超过烛之武的预期。秦穆公做事何等痛快,何等爽利!应该评为“感动郑国十大人物”,而且高居榜首。既下决心,杠上开花,毫不拖泥带水,毫不羞羞答答。既然帮人,便帮个彻底;既然翻脸,就翻个痛快。反正是翻脸,翻个小脸还得解释说明;索性翻个大的,就不用浪费口水了。无论做好人还是做恶人,都那么雷厉风行,那么不留余地。秦穆公行事,真让人感到霸主气息,或化敌为友,或化友为敌,都玩得虎虎生风。

2、晋文公的说辞怎么理解?

晋退兵的三个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他的真实想法又如何呢?他真像自己讲的那样知恩图报,那样重视仁义吗?那他早干吗去了?晋国历史上背信弃义的行为、对秦不友好的举动——“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为何不纠正?明知亡郑丝毫无益于秦,为何用盟约绑架秦国,而没有任何补偿、答谢的计划?可见完全口不对心。晋文公绝不会说:要不是打不过,我早打他了!不管真实谋划如何现实,如何功利,说出话来必须义正词严,振聋发聩。一个人说一句欺人的大话并不难;一辈子都说欺人的大话也不难;在危机面前、愤怒之中,不冲动,不急躁,安之若素地坚持说欺人的大话,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这才是领导。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才登上君位,偏能创下霸主的功业,委实不是偶然。

3、秦晋之好

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说的就是秦国与晋国三代联姻的故事。秦穆公先是娶了重耳同父异母的妹妹(也可能是姐姐),后来在晋国内乱时,秦国还帮助重耳的弟弟夷吾——也就是晋惠公坐上了晋国的君位。结果晋惠公翻脸不认人,被秦穆公痛打了一顿还捉到秦国准备杀了祭天。不过在周天子和秦穆公夫人的求情下,秦穆公放了晋惠公一马。晋惠公回国后,就将自己的儿子送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也很厚道,直接把宗室的女儿嫁给了晋惠公的儿子。没想到,晋惠公的儿子在晋惠公死后就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去当国君了。秦穆公对此事恨得牙痒痒,于是从楚国接回晋公子重耳并助他坐上了晋国的君位。此外,秦穆公还将5个宗族的女儿嫁给晋文公重耳当老婆,其中还包括了上次嫁给晋惠公儿子的那个女子。所以严格来说,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其实是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恩怨情仇的一次清算。郑国因为无礼于晋文公选择与楚结盟对抗晋国,晋军因为楚国对晋文公有恩在城濮之战中对楚军退避三舍。晋军击败楚国后,便联合秦国一起找到郑国兴师问罪。结果秦国单方面背盟,晋文公因秦国对自己有恩而又选择不追究秦军的背盟之过。但是,一时的恩义能值几个钱?有些问题和矛盾绝不是靠恩义就能解决的。

人物形象

1、烛之武:志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士: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辩士: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

2、佚之狐:伯乐,为人诚恳,无嫉妒之心,善于发现人才,以国家为重。

3、郑伯:不善于用人,但虚心纳柬,勇于改正错误,是一个好国君。

五、作业:

1、为烛之武写颁奖词,不少于100字。(1)小人物大英雄!在国家危难之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充溢字里行间,天地可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2)烛之武,小人物,大英雄!在国家危难之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充溢字里行间,天地可鉴。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实乃大义、大智、大勇的典范。

烛之武是一位为国尽忠的忠士、深明大义的义士、只身赴敌的勇士、才智卓著的智士、言辞雄辩的辩士,虽是年迈躯,胸有龙虎策,在那称霸争雄的年代,他用了一个在当时堪称奇异的思维——双赢理念,保全了国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秦晋大军压境,千钧一发之际,你临危受命,只身赴难。看似以卵击石的较量中,你用绝妙的话语向我们诠释了一人抵千军的力量!郑国束束和平的曙光,是你英勇的光芒,秦师声声退军的号角,是你智慧的声音,历史的尘烟在岁月中缓缓散去,但你英雄的身影永驻我们心间!

在郑国遭遇围困之时,您伸出援手;在强敌秦君面前,您不卑不亢;在濒临城下的危急关头,你只身说服秦君。您用正义和使命感维护郑国;您用坚定和勇敢化干戈为玉帛;您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说服秦师;您用机智和聪明使秦郑结盟。您的智勇双全使您不仅成为了郑国的英雄,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明星。

试问,谁能以老迈之躯,力挽狂澜,救国之倾?谁能以三寸巧舌说退千万秦师,一人抵千军?你,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只身赴难。强秦面前,存郑于将亡,一言使秦公背晋亲郑,解除国难。

你不惧城外百万强军,挺身而出,挽救一城性命;你不怵敌人强盛气场,不卑不亢,成就千古佳话。城墙上留着你抚过的痕迹,史书中下你不朽的篇章。

三寸不烂之舌,扭转危机局面;能言善辩之语,决胜战场之间。明珠拭去灰尘,其光灼灼;大鹏展翅腾飞,百鸟瑟瑟。你是勇士,你是智者,你奏响智勇之士的激昂史歌!

国危难,兵临城下,只身赴险;说秦公,巧舌如簧,退兵百万。一心为国,一鸣惊人,一针见血——你的忠诚令人敬佩,你的勇气令人感慨,你的睿智令人赞叹。

你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又被深深印刻于历史,千年流转而过,你的名字依旧熠熠生辉。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充溢字里行间,天地可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

面对秦晋攻郑的死局,你力挽狂澜,在脆弱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生路。笃大志而不易,恃强敌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你,千古一侠;你,惊天动地;你,披肝沥胆。

作业:

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但是很多家庭却忘记了这一道理,因为讲道理、争对错,导致家庭矛盾重重,请你运用本文的劝说的思路与方法,针对 你父母争吵的某个问题,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写一段劝说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