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高考的美文(高考后的假期美文阅读)

2021-12-24 14:12 作者:粮油市场报 围观:

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偏僻又贫穷的永城县。改革开放初期我上高中,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其三个阶段——城郊高中半年,背馍拉砖;三高两年半,高考折戟;一高一年,复读豁命。

背馍一词,解释起来饱含苦涩:学校离家远,又没条件吃食堂,便背着馍当干粮。那年我中招过了线,可以读中师,可死活没等来通知书,又错过了正常高中录取,最后被分到50里外的城郊读高中。那时候家里苦寒至极,为能读书,只有背馍果腹。一次不能多背,按一天3顿、一顿2个、一周6天,36个算是到了顶,感觉从未吃饱过,若真放开吃,一顿六七个也不在话下。买不起自行车,周六下午就徒步回家。周日下午背着馍袋,赶上了就花两毛钱搭一段公共汽车,赶不上更直接徒步50里到校。

学生宿舍是草苫子铺地的大通铺,冬天御寒被子少,一般会找个伴“打通腿”,几十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一字排开,一个挨着一个,卫生条件差,虱子、跳蚤大行其道。墙上有上一年级学长挂馍留下的大木撅,我们把背馍的包挂在墙上,一来高处相对通风,二来可以防止老鼠偷吃。

各人家境不同,背来的馍就不一样。县北的经济状况较县南的要好一些,他们背来的馍或黄或白,还带来家里自制的咸菜、酱豆之类的用来调味。县南的我背来红薯面做的馍,黑而且硬。

每到星期六晚上,忙碌一天的母亲紧赶慢赶给我准备下周的干粮。碰到阴雨天气,由于柴草湿,厨房浓烟滚滚,母亲被呛得又是咳嗽又是流泪。怕我太苦,母亲变着法调剂,或在红薯面里掺些黄豆面,或在馍里放些盐或辣椒进去,多少能改改口味。

刚到学校,暑热未过,背去的馍没两天就生出绿醭。舍不得花每月2元钱的馏馍搭伙费,一日三餐都是吃干馍。变味了的馊馍,也只是晾晒一下,或者干脆把绿醭拨拉掉凑合着吃。学校食堂有卖2分钱一两饭票一碗的咸汤,但实在舍不得买。

撑了3个月,母亲得知邻居青叔在学校隔壁的砖瓦厂烧锅炉,便请求他让我和他一起住进锅炉房旁边的一间宿舍里,一则换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二来可以有热水喝。于我而言,还可以少听点因馍太黑招来的同学们的哂笑。

天寒地冻的时候,赶巧了煤炉没封,就能把馍烤烤吃个热的,多数时候煤火封了,茶炉的开水又被几百个工人早早抢光,我只能干啃满是冰碴子的凉馍,实在难以下咽了,就喝上一口凉水,把堵在喉咙眼里的干馍咽下去。

青叔是临时工,日子也过得紧巴,偶尔开煤油炉煮个面条,赶上了就让我喝上一碗。我心存感激,总想着找机会给以回报。有一次正好他在厂里买了些廉价砖,攒着送回老家盖房。接下来的几个周六下午,我俩用架子车拉上满满一车砖往家里送。饿了一周的我负重行走50里,到家时头冒热气、眼冒金星。

春节后不久,城郊高中并入城内的三高,我跟着进了城,离家也近了十来里。三高食堂原来有“三个世界”的调侃:吃小麦白面的第一世界,吃玉米黄面的第二世界,吃红薯黑面的第三世界。我到的时候,土地承包制已推开,多数家庭能吃饱了,学校食堂也提升成两个世界——没红薯黑面了。我也跟着升级成黄面。

为防面粉里掺杂使假,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带原粮换饭票,家境好的带小麦,按8.5折换白面票,差一点的就交玉米,按9折换黄面票。1斤玉米9两饭票,折算四个半小玉米馍,觉得太吃亏,只能牙缝里省出来,一天仍限6个。

学习紧了,基本上一个月回家带一次玉米。只要我回家,母亲都变着法拾掇点“有血色的”的饭菜:包顿饺子、打个凉粉。父母和哥哥姐姐们舍不得吃,我一个月没油水,实在熬煎,便和弟弟们吃个肚圆。多年后,母亲依然认为当年的这些饭菜是我的最爱,回家必吃饺子。

我当时学的是理科,由于物理拖了后腿,高考落榜了。面对难掩失望的父亲和辛劳无果的母亲,我欲哭无泪。痛定思痛,我下定决心改科转学,一切从头再来。就这样,怀着自断后路的悲壮,到了一高文科复读。

一高食堂里只卖白面馍,我再次升级,与家里的生活落差更大了。我一边愧疚一边发奋:再考不上,咋有脸吃白面馍?

转到一高后,最励志的故事,莫过于冬季的一个早晨,天刚麻麻亮,班主任把我们召集到飘雪的教室门口列队,宣读全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文科考进北大、我们的学长张青松的来信。信中详尽描述了北大美好的校园生活,勉励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努力拼搏,考进北大。信写得文采飞扬,我听得热血沸腾,暗暗下定决心:豁了命也要考上北大。

我深深知道,单凭一腔热血,别说北大,单是转文科后的历史、地理等十来本书,一年啃下来都难。唯有破釜沉舟,白天黑夜连轴转,才有拨云见日的可能。跟班听课太慢,我便揣俩馒头,白天到野地里,晚上在路灯下,疯了一样没日没夜地读啊背啊。大冬天实在困极了,拧开水龙头喝口冷水、冲冲脸。实在熬不住就回到宿舍和衣而眠,两三小时都觉得奢侈,会惭愧很久。

高考在即,大姐给我送来了十来个熟鸡蛋。知道大姐家的日子更苦,我死活不要,俩人在校门口推让了半天。大姐哭了,我也是热泪滚滚,几度哽咽。

1984年7月7日,高考的日子到了。酷热加上焦躁忐忑,感觉那两夜就是眼睁睁熬过来的。估分报志愿时,我高估了20多分,坚持报北大。成绩出来,7分之差让我与北大擦肩而过,留下了终身遗憾。

这些吃苦的经历,让我深深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含义。当年,我背的哪里是馍,分明是家庭沉甸甸的期望,是自己实现抱负的寄托。

咀嚼苦中苦的往昔,喟叹当年幻想的破灭,尽管没多大成就,但有这段经历作支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从不言弃的精神,并将一直充满感恩地走下去。(作者单位:河南粮投集团,原文刊登于2021年7月17日粮油市场报A04版)

「副刊·美文」我的高考「副刊·美文」我的高考「副刊·美文」我的高考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副刊·美文」我的高考「副刊·美文」我的高考「副刊·美文」我的高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