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小孩旅行的美文

2021-12-31 01:10 作者:真言贞语 围观:
周长行原创丨一个儿童的“旅行记”

一个儿童的“旅行记”

文/周长行

六个月前即今年4月2日《齐鲁壹点》《人民日报》等各大网络平台登载了笔者的纪实散文:一句话的事儿。这篇小文记录的是我女儿教她的双胞胎儿子左左、右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每天学写一句话的事儿。

当时,我觉得左左写的那篇百把字的“橡皮擦旅行记”挺好玩(见附注),于是我便心血来潮有感而发,在文章里表扬了左左一通,还借机说了我对当下教育的一点想法,并加了个题记:尊重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应该作为当下的一个教学口号,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当休矣!

六个月已经过去了,我没再过问这件事。

然而,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女儿又发来左左写的《树叶旅行记》。咦,这孩子怎么老是旅行呢?出于好奇心,我便认认真真地看起来,左左是这样写的:

我在教室里看着外边的树叶子,风一吹,叶子都纷纷飘落。就像大树给大地写了一封用树枝写的信一样,然后小朋友又捡起树叶玩,就像大地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然后小朋友玩完树叶又扔在草堆里,就像小朋友又给草堆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一片树叶的奇妙旅行。

左左的这篇小文只有115个字,又是一篇“旅行记”。然而,我不想追问他为什么用了“写信”这个招儿来记录树叶的飘落与“旅行”。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能接连两次写出这类“旅行”记,让我兴奋不已。他既用眼睛观察,又用脑瓜思考,还用比较活泼的话儿记录下来,应该鼓励。当时,我在家庭微信群里写了如下几句“评语”:

左左写“树叶飘落”在大地上的时候,说“就像大树给大地写了一封用树枝写的信一样”,咦!大树用树枝写信,生动,好玩。左左又接着玩下去,小朋友捡起树叶玩的时候,他说“就像大地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你看,大地给小朋友写信了!接着他又写了“小朋友给草堆写信”。信信信!左左一共写了“三封”信,而且让“树叶”在“信”里旅行。你说好玩不好玩呢?他把有窝有壳的观察变成了更有趣的“旅行记”。这个“跳跃”值得女儿研究一下。将来左左会明白,这叫成功的构思,这叫想象力,这叫言之有物,这叫“写活了”。然而我想,这篇小文虽好,左左也未必知道好在哪里。我对女儿说,这或许是孩子稀里糊涂懵出来的吧。

后来我把左左的《橡皮擦旅行记》与《树叶旅行记》仔细比对分析,这才隐约发现了我对左左的误读。别以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不定《树叶旅行记》,就是我表扬了他《橡皮擦旅行记》之后的一个“产物”,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嘛。我仿佛觉得,他懂得为什么受表扬,懂得怎样做会继续受表扬,甚至他懂得如何写得更好一点。他的“文章”虽短小幼稚,却有他自己的想法。

果不其然,在姥爷发表那篇夸奖他的《树叶旅行记》的第八天,他又写了一篇《分针旅行记》,观察描写钟表分针在表盘上“旅行”(转了一圈)的趣事。他把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比作走路的脚步声;他把表盘上的“2”字看作小鸭子;把“4”字比作国旗;把“5”字比作宾馆里挂衣服的钩子……把“12”当作自己的家。从家出发又回到自己的家。这一次,他写了200多字,有始有终的“旅行”,而且句句都有出人意外的想象和比喻,让我只觉得左左到处都可以找到“旅行”的路。

在大学任教的女儿当初只是想搞一个小“实验”,只要左左、右右喜欢写,就让他们写去。本来就这么简单。她拒绝任何想当然。写写画画,本是孩子们的天性。放手让他们写,让他们画。只给建议,不给压力,也不刻意一定要什么效果。哪怕仅仅是图个玩耍逗乐。

然而,事情到了这一步,让我这个当姥爷的倒是产生了一个预判,说不定左左的下一篇,还会是“什么什么旅行记”也未可知,甚至他可以写出更多更好更出人意外的“旅行记”。女儿却说,管他呢,他愿意这样“旅行”下去也可以,谁知道人这一辈子究竟从哪里出发才是好啊!我赞同女儿的这句话,似有一种哲思,每个人的“出发点”真的不是设计出来的。

女儿的“实验”还在进行中,她想试试不设“框框”的早期教育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至少在“写写画画”上她坚持着这样做了……

(写于2021年10月19日)

附注:左左的《橡皮擦旅行记》

我给我的小橡皮写一个故事吧,我的小橡皮一个个背着书包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它们一步步地向前奔驰,它们跨过了黄河,走过了树林,走过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它们跨过了许多高山田野,它们看到了许多小鸟在枝头唱歌,它们走过了寒冷的冬天,它们在秋天收到了许多果子,它们在灰黄的落叶上玩得可开心了,它们在夏天看到了许多青蛙在呱呱呱啄虫吃,它们在春天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它们在冬天打过雪仗堆过雪人,它们最后玩得可开心了。

(左左有丢橡皮擦的毛病,丢过许多橡皮擦,时常受老师和爸妈的批评,总是改不了。然而,谁也没想到他为自己的“毛病”找到了一个理由:它们“旅行”去了。哈哈哈!——周长行注)

周长行原创丨一个儿童的“旅行记”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