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收获的美文(收获的季节美文)

2021-12-24 12:00 作者:半岛文学 围观:
秋收记忆(散文)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这个老辈子农谚传了多少年咱无从考察,反正20年前我在老家时一直尊循着农言秋收种麦。即使玉米还没熟透,也要赶紧收拾,因为腾地要紧。大不了多吃点儿煮玉米,也尽量不耽误耩麦子。麦子耩晚了,影响分糵,(老家土语叫:不发籽头)影响麦子产量。

生产队时秋收真是热火朝天。田野(洼)里最冲要的大路旁,拉上电线,架上高着喇叭,搭上高棚,选两个播音员,宣传秋收中的典型事迹:

张大爷六十八了还和壮小伙一比高低,镐玉米秸,小镐轮得飞圆;李二嫂歇盼时,为大家喝“红登记”;邓小寅赶车时,怕怀孕的大红马累着,上坡时给自已加了一个套,真是爱马如子;第一队队长邓先胜,为夺秋收第一名,带领突击队夜战;红小兵们飞驰在田间,拾找丢落的玉米……好人好事真是层出不穷。配合高音喇叭宣传的还有公社办的《秋收战报》。八开的书写纸,两面印字。字是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下面是块长40公分,宽10公分,厚0.5厘米的钢板。

用铁笔刻字可是个技术活,劲儿大了蜡纸破了,透墨要濡染一片;刻劲儿小了,蜡纸划不透,字印不出来。一般都要请学校老师刻字,他们刻试卷刻惯了。民办老师村里记个工分,国办老师就是尽义务了。《秋收战报》沒啥成本,可人们都抢着看。

那年头农村没有照像机,田间地头的红旗尽管在秋风下尽情的抖动,但是沒能留下一张难忘的美景。

玉米秸是人们做饭烧火用的宝贝。粮食和柴禾都是按“人七劳三分”的。“人七劳三”就是人头占七份,劳动工分占三份。孩子一出生,哇哇坠地即分七份粮食,二十多岁的壮劳力正是装饭的时候也分七份,工分再去分那三份。现在的老年人当年是付出很大贡献的。

那时生产队用大车把玉米秸拉到场边或靠场的坟地里,等田野里全部收拾干净耩上麦子后,也就是“场了地光”时,开始分玉米秸了。由于玉米秸有高有矮,捆成的梱有大有小,分配时先抓阄,按号排队。分到玉米秸的全家动员,近的往家扛,或者用扁担挑;远点儿的用自造的小独轮车往家推。小独轮车是用一个人字形的树框,在人字处安上一个铁轱辘,比肩扛要省劲儿多了。有用木轮车的,推得多,这家用了那家用。后来有了胶皮轱辘独轮车,就真算是先进了,就像现在农村谁家买了轿车一样羡慕,车主家要么就是“挣毛”的,(挣毛就是挣工资)要么就是有外援的。这时更是人歇车不停了,能驾驾胶皮轱辘车也觉得美滋滋的。

生产队解体后小拉车就多起来了,有木辕的也有铁辕的,拖拉机也开进了一些农户。地头的宣传棚没有了,《秋收战报》也停刋了。可秋收的进度反倒加快了,有时白天收割夜间腾地家家是总动员,争秋夺麦吗。

九十年代初我回老家看到的是:两三家合作,先在玉米地里用小镐镐出一条车道,然后用手把玉米掰下放进筐头,堆成堆,然后用小拉车或雇拖拉机往家拉。收秋时间缩短了。

如今,玉米不用人工掰了,玉米收割机轰隆隆响起,每天能收一百多亩。秋收似乎只有司机是大忙人。司机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往返着,司机的助手帮助户主负责三件事:一是告诉司机地界儿;二是商谈玉米直接拉家里还是拉收购点。若拉家里直接送门口或送进院里。若送收购点,收购点有大地泵,过完泵当即付款。若把玉米拉回家自已保管,等待春节前街上来了收玉米的,根据玉米成色、个大个小、整齐程度、成熟饱满度商谈价格。自然有一番唱价还价的过程,街上成了交易市场。

现场点钞还是网上付款各随自便。手机的筒便快捷,年轻人则乐此不疲。老年人不敢享受手机的便捷,但手中数着厚厚的百元大钞,嘴两角的笑纹唱出了时代之美。

玉米收割了,秸杆接着还田。粉碎的秸杆又变成了有机肥料,秸杆还田后接下来就是秋种。

秋种生产队时是紧张活,附属劳力收晚豆子刨山药,壮劳力耩地。一个队出动四张耧,四个扶耧的四个驾辕的。扶耧的要找好把式,刚入地头讲究“紧三晃”,快出地头要“慢三晃”,争取不浪费种子。不反籽种撒均匀,陇还要直,陇与陇之间宽窄一致。好把式还要有好驾辕的。“肩膀稳、步子稳、手扶篓杆还要稳”,驾一天辕膀子酸疼酸疼的。

如今,只要排上号,去人不去人都可以。手机一联系,种子站把种子、化肥送到地头,化肥、种子分别倒进播种机的槽,种子、化肥在机器的轰鸣中乖乖地落地,等待着发芽生长。

过去拉耩子耩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过去是“男怕麦熟女怕秋”。耩地时男的扶耧,女的要么驾辕要么拉长套。那真是:

腰酸背疼腿发抖,

膀子拉胯屁股扭。

男人驾辕女拉套,

汗流浃背闹秋收。

然而今天,种子化肥早备好了。不用人拉马驾了,年轻人该上班的上班该打工的打工。农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九月九日的秋收节,成了人们欢庆丰收的节日。

村里放羊的老歪写了首打油诗:

老人树下拉家常,

秋收种麦机器忙。

服务公司真周到,

农民秋收笑脸扬。

时代变迁家欢乐,

改革开放幸福享。

喜逢跨越新时代,

幸福不忘共产党!

作者简介:邓华俊,任职期间以论文为主,两篇文章载入省编民师课本。三篇论文载入《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并聘为编委。现为高阳县作协、诗协、安新县作协、诗协、保定作协、诗协会员。被聘为“白洋淀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大连文学》签约作家、诗词编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