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孩子学艺术的美文

2021-12-28 22:20 作者:童行书院 围观:

写在前面:

艺术,尤其是看似抽象的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欣赏?或许首先就要从“忘记”开始:忘记之前的知识,忘记想要去求得什么的“功利心”。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周五 | 思维

全文共4119字,阅读时间11分钟

前段时间去看扎哈·哈迪德建筑展,扎哈是一个以几何图样和奇异设计闻名于世的女建筑师。为了帮助大部分的“小白”观众看“懂”这些作品,现场还“贴心”地设置了文字和音频说明,于是有妈妈让女儿举着仪器一边听一边看。

过了一会儿,女孩摇摇头说:“妈妈,我听不懂。”***妈温柔而坚定地表示:“听不懂你也要继续听,总是有帮助的。”这个乖孩子只好继续努力地听,然后努力地盯着作品,脸上的表情一直有点懵。

我看了每个作品下的文字说明,充斥着一大堆建筑术语。就算我用成年人的思维和过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依然是不明所以。想来音频也是如此。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索性,我放下想要得到点什么的“求知欲”,只用眼睛慢慢看,反而开始觉出几分趣味。

这时候女儿跑来告诉我,那个建筑弯弯曲曲的轮廓像面条,另外那个建筑层层叠叠的,好像好几个飞盘重叠在一起。她说她不喜欢看上去被“捆绑”的大楼,而喜欢像鹅卵石一样光滑的奇特空间……我们就这样边逛边看,在脑子里创造出各种相关的图景。这场“烧脑”的展览,看下来居然也挺愉悦的。

愉悦的不在于我知道了扎哈是谁、有什么主要成就,而在于我和孩子“感受”到了她的作品中传递出来的韵律和曲线。这是我们“看到”的,而不是音频告诉我们的。

艺术,尤其是看似抽象的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欣赏?或许首先就要从“忘记”开始:忘记之前的知识,忘记想要去求得什么的“功利心”。关于这个道理,其实张无忌在向张三丰学剑的时候就已经悟到了。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1

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剑,自己示范了三遍,竟没有一遍是相同的招式;而他对张无忌的要求是,把招式全忘了,方可开始学习。

于是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剑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看完一路剑法,已忘记了一小半;低头默想之后,已忘记了一大半;再看张三丰演练一遍,沉思玩味一番,终于忘得干干净净。

忘掉的是什么?是具体的动作招式,是想要马上全部记住的功利心。

学到的是什么?是整套剑法中体现的精神趣味,是这种精神趣味在心中激发的感受。

这段富有东方哲学意味的描述,看似讲的学武之道,其实也适用于艺术欣赏。

对于艺术欣赏而言,艺术家生平、成就、创作特点、代表作其实都是“招式”。作品的标签、各种解说的音频都是试图把“招式”传递给你,但掌握了招式、熟记了介绍并不是真正的“欣赏”。

真正的欣赏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看:专注地、沉浸地看上几分钟,并且接受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想法、感受(比如喜欢还是不喜欢)。

在《现代艺术慢慢看》这本书里,作者迈克尔•芬得利用了整整一本书的内容去阐述了这个道理。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2

迈克尔是一个经手名作无数的艺术圈老手,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品拍卖工作。结合自己几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他发现普通人对于艺术欣赏存在大量“迷之做法”,而这些做法只会让我们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

比如,过度迷信大IP或某个大咖,“强迫”自己去接受名家的作品;在欣赏过程中不停拍照,把“拍到了”等同于“看过了”等等。而最影响我们欣赏艺术的做法莫过于:第一时间看标签/标题/各种介绍。

当我们在美术馆里走向一幅画时,往往目光还没来得及在画面上停留,就已经转向了画作旁边那个小小的标签。读完介绍再去看画,似乎才能给我们安全感,让我们觉得自己不是在“瞎看”。

可是,这正如强行记下招式再去学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在迈克尔看来,艺术最重要的是特点是诉诸于感官,而不是理性;所以我们的艺术欣赏首先要用心感受,而不是用脑子识记。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幅画的标签被挂错了,但仍有很多人津津有味地看完介绍,再遵循介绍去欣赏画作。后来工作人员换上了另一个标签:原来这幅画是另外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且风格与理念与之前错挂的那位差之甚远。

那么,这幅作品在观众的眼中会发生变化吗?如果“观感”的确变了,那么是作品本身变了,还是因为我们强行将标签上的艺术家信息和作品发生联系,所以导致了改变?

关于标题,同样是如此。在迈克尔看来,除非是创造性的语言(比如诗歌语言),否则语言无法取代艺术。比如,当你看到塞尚的一幅画作,标题是《桌子上的水果与水壶》。这个标题有利于你去展开欣赏吗?

画家有时候起标题,只是为了起标题。创作的全部精要并不在标题里,而是在他的构图、光影与色彩里。如果你只与“标题”交流,或者仅仅从标题出发去欣赏作品,就很可能失去与作品深度对话的机会,也得不到更丰富的欣赏乐趣。

不看标签、不读标题,不理会各种视频或音频的介绍,不去首先了解创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不提前搜索各界评论……

忘掉这一切,是为了避免成见。比如“印象派一定是清新淡雅的”“毕加索的画就是抽象的”等。如果只是将眼前的作品和脑中的成见相互映照,这并不是欣赏。

忘掉这一切,还因为这所有的知识,都不如你站在这个艺术品面前的“体验”。

在这里,迈克尔犀利地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看重知识的积累,而且常常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而他认为,“唯有经过智慧打磨的知识才有价值,而智慧源自体验,并非源自学习。”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体验/感受有多重要?康奈尔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

教授把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看一些家具图片。一组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事物,并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比如椅子、灯、床等;而另一组学生只需要简单说下自己是否喜欢它。结果显示,那些念出物品名字的学生,在回忆细节的能力方面,明显比另一组表达喜好的学生要弱。

正因为如此,作者建议我们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要像“剥洋葱”一样剥掉先入为主的态度和看法,剥掉强塞给我们的各种知识,从空白开始,练就真正的鉴赏力。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3

如何练就鉴赏力?方法其实比你想的要简单。

第一:看,专注地看。

有些人(尤其是家长)可能会质疑:如果只是看而不知道些什么,看再多不也是白搭?事实上,这里的“看”并不是不动脑筋地发呆,而是指——

放下“求知欲”,用“我感觉如何?”来代替“它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去细细体会作品的质感、光泽、纹路,构图、色彩——这也是为什么要尽量看原作,而不是看复制品。

单纯的欣赏,放飞你的想象。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天生有惊人的表达力和出奇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别干涉,少引导。

如迈克尔所言:“一旦你被正在欣赏的艺术品深深地打动,你就会对那些事实产生好奇心,那就是你的智识发挥作用的时候。”

是的,让孩子先沉浸式地、独立不受影响地看完。如果ta对某个作品产生了兴趣,此时再让知识上场。

第二:相信并接纳自己的任何感受。

迈克尔在书里讲到了自己女儿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家里拿出了一堆画有艺术作品的卡牌,和女儿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仔细端详了那些艺术名作,然后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并不喜欢雷诺阿的某幅作品。

那幅画上有一位衣着时髦女郎和一个孩子,看上去色调清新,应该是美术馆里很吸引人“拍照”的那种画作。但女儿却不喜欢,原因是画中的女子跟身边的孩子并没有交流,看上去有点冷淡。

在迈克尔看来,女儿的感受很特别、很真诚,而且一定程度上来看,那幅画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

这种自发的、开放式的感受如何产生的?迈克尔认为源自两点:

首先,这是在家里,不是在博物馆里。孩子不需要保持安静、遵守规矩、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看画;其次,没有考试,不是非要“输出”,因此更可能“输出”。

不迷信“品牌”或“大师”,接纳并信任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这正是我们建立审美品位的关键步骤。

第三,“事后”分享,开口之前先“开眼”。

和朋友一起去观展时,我们特别容易一边看一边交流,这似乎是一种很深度的欣赏方式?而实际上,这会破坏我们欣赏作品时的专注感,让我们受到同伴话语的干扰。

在迈克尔看来,欣赏必须是当下,是此刻,是现在你会不会被这个作品打动,而不是媒体告诉你或者和你一起看画的朋友告诉你。

分享当然是必要的,但完全可以在看完展以后进行。各自欣赏完作品,一边喝咖啡一边聊着刚才的经历和感受,充分表达你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听听对方的意见,这将是更好的做法。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4

现在有很多类似“带孩子去美术馆”或者“教你看懂古典艺术”的现场课程,我也曾带女儿参加过。

进入美术馆后,老师虽然也会很用心地启发大家互动思考,但同时也急于把知识塞给孩子(或许是为了让同行的家长“放心”)。一大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名词滚滚而来,而此时孩子已经跃跃欲试要跑去看画了,老师只有煞费苦心地一边维持秩序一边继续灌输。

后来我就很少再让女儿参加类似课程。我的做法是:

带她到现场,让她自己先溜达一圈;

然后让她再挑几个作品来看,同时抛出问题或任务(比如“这幅画中的太阳和那幅画有什么不同?”“哪幅画中的色彩种类最多?哪幅最少?”);

最后,让她模仿喜欢的作品,亲手创作一幅。

如果她对印象派有兴趣,我会告诉她一些简单的知识,但不强求她习得与背诵(比如在看完展后告诉你某幅作品出自何人之手),而是让她尽量享受这个过程。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总结一下,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如何开始欣赏艺术、一步一步练就自己的鉴赏力?

你首先需要做一系列“减法”:

看展或欣赏作品之前不听音频指南,不拍照,不看手机,不看标签,看到艺术品之前不要说话。

然后就是安静地看,仔细感受和接受自己的所有反应。充分和别人交流你的想法——在看完之后。

接下来,你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尽情了解关于ta的一切。

最后,根据你喜欢的作品和你了解到的知识,构建你的“喜好圈”:比如更喜欢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艺术、还是更庄重和谐的古典油画?更喜欢马蒂斯的不拘一格、还是莫奈的光影游戏?

不断看,不断比较,不断选择,这就是形成自己艺术品位的过程。

艺术欣赏如何启蒙?像张无忌学剑一样开始吧

作者 |星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

人文教育实践者、文艺评论家

曾主持开发K12人文素养类课程

拥有自己的写作工作室

互动话题

你平时会和孩子一起欣赏艺术吗?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你是如何打开孩子的思维的?你又收获了什么?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异想天开的熊孩子们,去读王尔德吧

为了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一定要学钢琴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