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论文)

2022-08-12 05:09 作者:人民网 围观:

我们正青春|匠心筑梦 青春作答——大湾区的青年工匠们,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论文)1

2022年4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五四青年节,

一起走近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工匠,

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梦想,

看他们如何

用匠心筑梦,以青春作答。

她是挥舞喷枪修补汽车的00后喷漆师,

他是传承手艺精雕细琢的95后木匠人,

他是不炸机不进步的00后飞控师,

这群大湾区的青年工匠,

以及更多蓬勃生长的青年技工,

不断打磨手艺、精进技术,

绽放青春,助力中国创造。

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论文)2

作者:景凤鸣(吉林省作协副主席)

工业是时代与社会的重音。吉林广播电视台的三集广播连续剧《大国工匠》,仿佛一曲工业交响。在庄重大气的音乐中,听者不断地被其所激发的时代情、家国情所感染,始终心潮起伏。

该广播剧以跳点的方式,有点有面、有起有伏地讲述了东北客车厂一群焊接工人的动人故事,摹画了当代工人的形象风貌。剧中的主人公孙大庆,是东北客车厂数一数二的焊接高级技工,全国劳动模范,典型的大国工匠。一把焊枪,是他手中的利器,也是他心中的乐器。孙大庆兼具过人才智与先进技术,把手中的焊接做好,不断升华,最后达到极致,甚至变成艺术品。

精妙的焊接决定着铁道客车的平稳,是动车提速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这至关重要的一环,孙大庆和他的工友们呕心沥血,刻苦攻关,不断突破着各种不可能,逐渐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直至实现可能。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便练就令法国专家惊叹不已的一枪焊完的绝活。在转向架焊接中,脚下的步法,焊枪的位置,呼吸的频率,甚至扎眼的次数都形成了标准参数。他们是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精湛的焊接者,勇于解决技术难题的攻关者。他们直道追赶,弯道超越,逼出了自己的新标准,让中国标准成为全世界同行的最高标准。他们热爱工作,以厂为家,全力奉献。拒绝国外的高薪聘请以及屡次的利诱,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家庭生活与工厂生活之间,小我与大我之间,推崇着公,体现着大,一切以企业集体的需要、东北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为重。他们以新时代工人的专注、奉献与热爱,演绎着一曲雄浑有力的工业合唱,充满感动人的力量。

任何一个英雄的成长,都离不开身处的环境,所受教育的熏陶。孙大庆是大型国企的工人子弟,父母都赶上了东北客车厂的建厂。对于国企的发展壮大,他们有着家国一样的感情。新时代工人阶级,担负着大国重器,开展着大国制造,进行着大国实业。剧中,大庆母亲重病在身,却怕影响大庆工作而拒绝看护。明知患了癌症晚期,行将不久于人世,却严厉要求大庆父亲不能惊动大庆,因为大庆正全身心投入到激烈紧张的科技攻关中,因为大庆干的活儿是为国争光,为家争光。当孙大庆和他的工友们攻克焊接难题,编制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制定了世界级超高速转向架焊接标准,孙大庆的母亲却辞世了。母亲依靠父亲的帮助,给儿子留下了每歇十分钟才能包出一个的饺子,以及一句“我儿子一定能把活儿焊好”。

作为同样技术过硬的老工人,大庆父亲爱厂如家,对各类诱惑保持天然的警惕,以严父的姿态支持儿子、爱护儿子。因此,焊工世家的特殊背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传承,在孙大庆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如此之大,作用如此突出。需要提及的是剧中高铁项目的负责人,高瞻远瞩、信念坚定的李总,作为当年焊接车间的“三把枪”之一,他惦记厂子,关心厂子,热爱厂子。临近退休之时,经常怀着无比留恋之情,围绕厂子一圈圈地走。在参加工人们临时组织的一场焊接比赛之后,他放心了。中年工人执着钻研、担当有为,青年工人生龙活虎、积极向上,他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传统后继有人,看到了企业发展以及国家高铁事业有靠,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批秉持钻研、科学刻苦的时代精英。我们要为这样更广大的工人群体点赞,他们是隐藏在车间厂房之中的大国重器的承担者和建设者,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生产、出色的精神风貌,诠释着我们这个时代最美好的底色,体现出最高贵的精神传承。

我们缺少这样优秀的工业题材广播剧作品,尤其这样讴歌主旋律、讴歌劳动精神、讴歌劳模精神的作品。这样的题材,由于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提炼与萃取,它无疑会给创作带来相当的难度。它不依靠素材的偏僻生猛,故事的稀缺猎奇,而是浩浩荡荡地直面现实。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它不弃重取轻,变换艺术手法讨好人们的视听,它更多的是正面刻画,就地深挖,体现出力透纸背的功力,也取得了不可替代的震撼效果。剧作的另一个难度与挑战,是围绕着生产创新与科学攻关,提供了一组鲜活立体、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包括浓墨重彩的孙大庆及其大庆父母,也包括工友吴非凡、车间主任王晓梅、徒弟小林以及上文所提的李总,可以说刻画得迥然不同。主要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次要人物也不因戏份少而有所减弱,而剧情设计、人物关系、对话及观点表达,均给人深度与厚实之感。以上成就皆来源于思想以及创作体验中再学习的深度。在广播剧有限的时空内,仅依靠剧本、演播以及各类声音手段,塑造如此鲜活的人物,表达如此生动感人的剧情,令人倍加赞叹广播剧的魅力,也不由感叹创作团队背后的辛苦付出。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2日15版)

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论文)3

9月10日,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两位职业院校教师入选,其中一位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万荣春。

2012年,31岁的万荣春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成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一名教师。

上海交大的博士去职业院校当老师?一开始,亲戚朋友有些不理解。

然而,这里也曾辉煌过:葫芦岛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而万荣春所在的材料工程系的焊接和质检两个专业方向,就是服务于海洋大国重器。

“我觉得职业院校应该有博士。我希望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万荣春说。

但是,刚入职时,由于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像样的实验室,他感到很失落。

他也曾经有过迷茫:面对动手能力强,但缺乏良好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找到人生的目标,乐于学习,曾是摆在万荣春面前的难题。

万荣春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尽管作了充分准备,上课前早早来到教室准备好教学用具,但上完第一节课,他还是感觉效果不理想,课上互动不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

万荣春没有忘记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要在这个条件艰苦的地方扎下根来,让这所有着光辉历史的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教师,教学才是根本,虽然我们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是不能放弃他们。”从此,万荣春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素材,认真分析加工,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他采用“后排提问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靠前坐。

“学生们为了不被提问,纷纷提前到教室前排占座。”万荣春笑着说,他还采用“迟到时间扣分法”“犯错交手机法”和“前三分之一得优法”等课堂管理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万荣春借鉴研究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成立了创客空间社团,带领学生搞学术研究,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学术氛围。在新模式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万老师带给我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思维。”刘家良是社团的第一届社员。和万荣春做科研的经历,帮助他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近几年,万荣春申请获批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专家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科研条件。他还借鉴在上海交大的学习经历,推出高职PRP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校高职学生参加研究计划是学校为使学生尽快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让在校学生参与课外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万荣春介绍,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创客空间社团和“三位一体”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与创业导师制)的学习组织形式,带领同学们创新创业。

“我坚持每周开例会的制度,手把手教学生做试验,遇到问题就亲自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还带领他们设计制作一些科研试验中的小装置。”万荣春介绍,参加该社团的已毕业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成功专升本。目前,已有6届学生参与PRP,社团学生获辽宁省“挑战杯”竞赛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4项,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

9年来,万荣春先后承担《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1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平均约700教学学时,主持省级课改课题两项,院内课改课题4项,主持完成学院改革示范课程《金相检验》,发表课改论文两篇。2020年,他还获得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我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主要面向工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不少人会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造中,他们的未来同样可期。”在万荣春看来,教书育人,不光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

因此,他经常给学生们讲述李薰、师昌绪等材料科学大师的成长经历、爱国之心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万荣春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海洋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名80后的博士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上,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一路走来,我并不后悔,职业教育已成为我一生的事业,我会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努力前行。”万荣春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