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鲁迅出关读后感(鲁迅出关读后感500字)

2022-06-06 20:21 作者:狂人先生 围观: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今天为你拆解的是鲁迅的小说《出关》,这篇小说出自《故事新编》,写于1935年12月,正是鲁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可以看作是鲁迅先生对于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思。

《出关》:在浮躁功利社会,纯理论知识情归何处?

本文通过老子给大家传授知识的故事,分别展现出听懂了他的观点、以及听不懂他观点的两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结果和反应。在全文所表达的意思来看,不论是听得懂还是听不懂老子的观点,所呈现出来的结果,都不是自己想要看到的。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孔子向老子请教,后半部分是人们请老子授课的。

孔子的威望,基本上都不用我多说的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老师。但是,孔子也是有老师的,他的老师就是老子。问题来了,当我们搜索百度指数,就会发现,“孔子”的指数远远高于“老子”,这意味着孔子的威望远远高于老子,这是什么情况呢?通过本文,也许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

小说第一部分,描述了孔子两次拜访老子。第一次,孔子是带着一个疑问:为什么我看了很多书,但我自己还是老样子呢?这个是不是大家很熟悉的桥段“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然后,老子告诉孔子,你看的这些书籍,都是前人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但是你只看了表层的意思,并没有理解其“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理解它的底层逻辑。这说明了,如果没有“道”,一切都是无法谈。孔子听罢,非常扎心,但也明白了。孔子很敬重老子,在拜访老子的时候,还送了老子一只腊鹅以示答谢。

《出关》:在浮躁功利社会,纯理论知识情归何处?

三个月以后,孔子再次拜访老子,这个时候给老子带来一个好消息:前面的问题我想通了!那么,老子有没有为孔子感到高兴呢?并没有!因为他意识到他跟孔子两人,已经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孔子已经有了一个“大客户”,这个大客户就是朝廷,为这个大客户讲学,已经赚了很多钱,所以嘛,有钱就是任性!老子认为,他自己依然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孔子就变成了打着“仁义道德”为幌子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当然,从长远的历史来看,老子和孔子已经是两个不同的学派,老子依然还是“道家”,而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所以,老子意识到,以后孔子不会叫他“老师”,取而代之的是“糟老头子”。

意识到这一点,老子准备动身走人了,因为一山不能藏二虎,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怎么能够在朝廷上“互相伤害”呢?正当老子准备出关时,被海关的队长关尹喜叫住,一看是老子啊,就迫不及待,让他给团队的人讲讲课。整个团队大概有十多人,凑齐一桌,就开始讲课了。然后,老子就开始讲了:“道可道,非常道……”伙伴们能不能听懂呢?打瞌睡的打瞌睡,开小差的开小差,显然就是听不懂硬撑的啊。那为什么还要听下去?毕竟是自己邀请老子讲课的,所以含着泪都得听下去。

讲完以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然后伙伴们就吐槽:“老师,您讲课讲得太快了,而且普通话不太标准……能否把您的文稿留下来?”为了早点出关,老子答应了,省得一直没完没了地讲课,花了一天半,终于把我们所熟悉的《道德经》写出来,一共5000字!你也许会觉得纳闷了,仅仅五千字,怎么要写这么久?那个时候可不是用笔和纸,要用竹简和刀,一个个雕刻,可不容易的啊!交稿以后,关尹喜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作为给老子的稿费,终于愉快的走人了。

《出关》:在浮躁功利社会,纯理论知识情归何处?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对他们有没有帮助呢?咱们看看伙伴们是怎么说的。账房的人说,老子的字写得很好,这份文稿可以拿去卖钱。书记就说,这个《道德经》也太难懂了吧,这么老套,读起来还头疼。其实,这些伙伴们带着什么目的去听老子讲课呢?他们这帮爷们,都想着泡妞,想听老子讲谈恋爱的故事,当然令他们大失所望?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些人多么浮躁。

同时我们也折射出一点,就是老子所讲的这套理论不够接地气,所以连这些底层的官兵都不理解。他们都一致认为,给老子的稿费给得太多了,他根本不值这个钱!甚至还说,即使我们不给他这么多的稿费,他还是会回来的。他出关以后,就凭这套理论,谁会给他这么高的稿费呢?最后,老子的文稿有没有给大家传达呢?并没有!而是丢弃在架子上。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够迅速裂变,而老子的道家想要传递出去都这么难了。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能够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作为一个知识服务提供者,我也作了深刻的自我反思:首先,老子是有原则的,他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我也深有体会:之前有个疑似做传销的企业家,曾经花高薪聘请我,让我帮他们写文案,但是我还是拒绝了这份工作,因为我深知,这个钱我是赚不得。

另外,不论讲什么样的理论,最重要的一点要接地气。老子讲的道德经,看起来的确是很高大上,但为什么最终会被废弃了呢?并不是说他的理论不好,而是没有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买了一大堆的书,囤了一大堆的课程,最终都架在书架上,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把这些高深的理论,与实际生活对接起来。最后,大家都以为,鲁迅的作品深奥难懂,所以不想去认真研究。为什么我要坚持写“走近鲁迅”的栏目?因为,我要做的,就是把鲁迅先生的作品,用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通俗地传达出来,让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好了,关于《出关》这篇小说我就解析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我是@狂人先生,感谢你关注“走近鲁迅”栏目,我们下次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