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五个为什么读后感(100个为什么读后感)

2022-06-03 08:00 作者:洛邑教育时评 围观:

任何对中美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看到或感受到中美教育的明显差异,这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差别造成的。随着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关于应试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争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激烈的辩论。差别背后的根源何在?

“五个为什么”,值得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反思

  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发现不了问题?

对比中美两国的课堂,最容易观察到的,是美国学生好问。课堂上,随时有人举手,只要老师不是说到兴头上,就会让他们问。问题一提出来,你会暗暗惊讶:他们的思维有时会跑到学习范围之外,问题的深度有时还真能难住老师,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争论比较多。而我们的课堂,学生们埋头做笔记,紧张记内容,几乎提不出和课文观点不同的问题,也很少主动把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进行对照并发现问题。

你会发现,美国学生更多会把所学内容用以观照现实,他们学以致用的念头更强烈,不迷信权威的说法,会主动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论证教材的观点,一旦发现权威或者教材有误就会比考了满分还高兴;老师也乐于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作为作业,因此美国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远比我国的学生活跃。而我们的学生一切瞄准应试,心无旁骛,只要记住课本的结论能考个高分就行了,即使考高分的学生,也只是综合运用课本的原理更熟练而已,有点创造性,但不是探索问题的创造性,而是更好解题的创造性。

“五个为什么”,值得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反思

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学习教材?

我们的学生总是满足于把教材学会就行了,教材之外很少主动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充实学习内容,而美国的学生恰恰相反,会到图书馆、阅览室找原著、查资料,扩充学习范围,期望了解更多老师没有讲到、讲清的问题。我们的老师总是布置大量重复性作业,用以巩固所学知识,所谓打牢基础,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索时间,压缩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老师也不鼓励学生旁征博引论证学习的内容。

“五个为什么”,值得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反思

  三、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很少出于真正的研究兴趣去参加各种讲座?

美国的大学里面各种讲座非常多,演讲者不仅有教授,还有记者、法官、企业家,甚至其他学校来的学生。讲座是学校提供的基本服务。只要你到了学校,你就是学者,学者参加讲座是家常便饭。再大的学者,也是找张椅子坐下就听了。而我们的大学生除了必修课、选修课之外,参加各种讲座的积极性就不高,即使参加了,也往往不是出于研究的兴趣,思想投入的程度也很低,听了讲座之后也没有继续通过阅读和思考扩充知识、打开眼界,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就造成我们的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还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没有扎实的学业基础,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最终在就业市场彷徨、碰壁,无奈再去考研。

“五个为什么”,值得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反思

  四、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深度阅读、经典阅读如此缺乏?

美国人爱读书。我说的是书,不只是报纸杂志漫画。地铁、公车、草坪、餐厅,到处都能见到在读书(不是电子读物)的人。美国的大学生,往往会读很多的经典读物,知识量储备很多,古代经典和时代前沿的论文都能涉及,并能有自己的观点。反观我们的大学生,有深度阅读习惯的人不多,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浅阅读、轻阅读,不注重经典阅读、创造性阅读,知识储备相对贫乏。

“五个为什么”,值得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反思

五、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习很苦很累,学习时间也很长,但面对具体问题却束手无策?

  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挑选机制。它是选拔人,而不是培养人。考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把人选出来。要选拔人,功课能不难吗?选拔出来的人才善于做偏题怪题,对生活常识却茫然无解,因为这些不属于考试范围。

人要成才,还要快快乐乐成才,唯有把兴趣作为习惯,把爱好作为职业。而应试教育很难兼顾这一点,它很难选拔出兴趣和爱好特别突出而优秀的人。经济学家兰斯博格(S. Landsburg)曾经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给逐渐长大的女儿写过十多条生活忠告,比如怎样侃价等等,而其中一条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

  而我们则相反。中国人的教育原则,是千万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顶住,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样没兴趣的人竞争,所以坚持就是胜利。而所谓的胜利,就是被选拔,没别的意思。

  要知道,一个人这么想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一代人这么想这么做,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整个社会一代接一代,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用人机制,始终都是这么设想和实施的话,那就会使民族逐渐丧失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中美乃至东西方的教育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要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要改善这个状况,必须从教育制度入手。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育体制、育人模式和选人用人模式,逐渐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培养创新思维的劳动者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