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文献读后感的格式(护理文献读后感)

2022-06-02 19:15 作者:中国护理管理 围观:
护理科研小白期,文献应该这样读

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但是文献阅读的那些“坑”,你遇到过吗?该怎么解决?

都说读文献是科研的基础,但是如果不会选择合适的文献,也很难收获学术成长。毕竟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比如:

很多老师刚入门,就读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这类型文章读起来太难了,根本不适合刚入门的老师;

有些老师勇气可嘉,一入门就挑硬骨头,一口气就想把统计学通通吃透,一头扎进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虐得不轻,还偏离初心;

还有些老师很认真,每天读文献,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但这类笔记费时费力且难以被总结归类,想用的时候也很难被调取。

明明每天都在看文献,却像是看了个寂寞!

以上是大家在读文献中存在的误区,这样的努力,收获是非常小的,还特别打击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如何让大家选对文献,做对笔记,爱上阅读,快速开启护理科研之门呢?我们梳理了读文献中的常见“三坑”,以及“避坑”指南。

首先来看一下文献路上的”三坑”:

第一坑,一看文献就想打磕睡,看也看不进,好没趣。

有人形容看文献是最好的催眠药,那为什么会如此呢?归根到底就是没兴趣,所以提不起劲,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献,增加读文献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

第二坑,一看就忘,根本记不住,看了等于白看,什么都没留下。这是不会记录惹的祸。

第三坑,一看就懵,根本看不懂,太难了!挫败感十足。

避坑指南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阻碍我们高效阅读文献的障碍是什么了,那就一一来找解药。

问题一:如何增加读文章的趣味性,让看文献和刷某音和逛某宝一样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呢?

方法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看啥都有意思。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意见了,问题就是没有感兴趣的方向怎么办?有些老师因为不会挑选文章,索性就随大流凑热闹式地读些文献,这样其实会收获很小。

你根本不是该专业领域的,文献理解起来会生涩难懂,也让你增长不了专业能力。该阶段的你,科研基本功尚未建立,更看不懂其中的研究设计,很难让人获得科研上的成长。

因此,正确阅读文献的姿势,应该从本专业、感兴趣的文章读起。正因为是自己的专科领域,总有几分相似感、熟悉感,阅读起来没那么费劲,当科室里出现这类型患者或这类型问题时,这篇文章能又一次在你脑海重现,被你理解。

这可能会激发你的新思路,甚至当科里一群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你能脱口而出:“我在文献上看到有过这样的报道,是不是我们可以来参考一下?” 我相信这时的你是自信且骄傲的。这样一来,你能感受到读文章是有用的。

一旦你觉得读的文章是有用的,你会迷恋上这种被人羡慕和赞许的感觉,读文献也会慢慢有趣并且上瘾起来。

总之,在科研入门初期,从自己所在的专业方向去发掘兴趣,在能够接触到的范围,结合临床经验去阅读文献,能够为我们增趣不少。

方法二:发掘临床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文献。

好奇心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在临床工作中要善于去收集问题,带着问题去检索文献,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个过程让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

自此,读文献不再是一项讨厌的任务。不过,这里需要具有一定的检索能力。检索强,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方法多了,问题就小了!

方法三:选择文献的普适性原则

小白阶段,没有研究方向时,可以从个案读起。与其说是读个案,不如说是“刷故事会”的过程。

因为读个案,你不会觉得特别难。它基于日常工作,有点类似于护理记录和护理常规,读个案会有亲切感和熟悉感。不过,要让读到的个案有价值,还需将读到的护理经验渗透到常规护理中,在文献中体会更科学的护理流程,这是一个不断打磨和提炼的过程。

读个案也会让自己在工作中更细致,这样能让读文献和工作有机结合,让科研为临床服务。

熟手阶段,已经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可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同类型、同方向的垂直阅读。也就是要慢慢上手读研究设计类文章,重点关注本领域最新的前沿动态,以便保持敏锐的科研思维,并可以拓展交叉学科文献。

比如你研究方向是吞咽障碍,那交叉学科就是吞咽障碍相关的疾病,都可以去拓展,去发现它们的异同点,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的境界。

问题二:如何将文献看明白,看文献最难的是什么?

难点1:统计学太难了,看也看不明白。

对于统计学我们有没有一些妙招呢?统计再难,也只是达成目标的工具,工具可以借力,但思路无法代替。

什么意思呢?科研初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篇文章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如何选题、如何通过科研设计解决临床难题,这个需要你专业的判断和敏锐的观察,其他人没办法帮你。而统计学只占整个科研中的一小部分,相当于我们做科研的工具。

护理科研中常用的科研方法也就几种,把常用的几种弄明白,在入门阶段实在搞不懂,可以先选择默默飘过,重点去get研究思路,等有思路了,再让统计学的老师帮忙把关和指导。

那么,统计什么时候学习最好呢?一是在随着你的科研能力提升,慢慢加强;二是到需要用时再针对性学习,这时效果会最好。

难点2:英语太差了,看也看不懂。

很多老师总觉得英文不好,就注定这辈子都不能碰科研了。但也有很多老师认为,看不懂英文,也并不影响发核心及以上的文章。在科研初期,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看得懂英文文章固然很重要。但是,一篇文章能否被杂志社接收,绝不仅仅是要多地道的英文表达,而是在于研究的思路和价值。我们不能唯英文是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阅读高质量的中文文章,同样也可以获得好思路和好点子。

给大家安利几个阅读英文的小技巧:

1.在读英文文献前,先通读本领域内中文文章,熟悉后再去阅读英文文章,理解起来会容易很多。

2.借助翻译工具,如谷歌翻译,知云翻译助手、有道截图翻译,能满足读外文90%的需求。

研究初期,是一个慢慢进阶的过程,要知道自己暂时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优先做什么,梳理好这些关系,能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学习情绪,不会莫名被畏难情绪打败。

每一篇文章,重点看什么?

对于我们而言,一篇阅读重点是要看研究思路和写作套路。具体而言就是作者是怎么来解决这个研究问题的,里面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是什么,我能否可以借鉴和迁移。

还要思考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背景,思考完这些,才能为自己解决问题拓展思路,才能为科研赋能。

难点3:阅读文献速度太慢了,如何加速?

在阅读论文的道路上,到底有没有捷径?

答案是有的。捷径是不断提升专科疾病方面的专业基础。比如说解剖学、病理和生理。它是临床工作的趣味剂,也是科研的润滑剂。

在工作中,你能对一种疾病的前世今生和术后转归说出个一二,你的专业,一定会有人认可。

同时,积累专科基础知识,能让你读文章时更有的放矢。比如在“前言”部分,因为你有专业积累,你会对专科概念和目前治疗方法及难点有所熟悉,相对而言在这篇文章中,你需要重新掌握的内容就会少,看一篇文章的压力也随之降低,心态更轻松,你会释放更多精力和脑力,来关注文章中其他重点部分。

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是看专业知识和护理科研方法两方面。提升专科专业知识,它既是科研的基础,也是科研之路的捷径。增加专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为读文献助力,更是为科研助力。

三、如何高效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容易看了就忘的原因在于笔记过于零散,知识点未在脑海里吸收,如同一堆散砖,难以盖成房子,笔记不能被有效利用起来。

好笔记怎么做?它需要符合几个标准。方便查找省时省力,想用时还容易调取。

好工具推荐

好的工具能让我们加速百倍,不要总是让自己看上去很努力,尝试让自己高效起来。一篇文章的精读梳理,推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工具有很多款,你只需在同类型的产品中熟悉一款即可。它能帮助梳理框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方便随时修改和随地查看。

多篇文章的笔记,用excel表格梳理,将一篇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摘抄下来,并打上你消化吸收后的关键词或标签,这样就能形成自己专属的文献阅读笔记库,下次需要了解看过的文章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时,只要在本地excel表中进行搜索就可以了。这样能很好地避免看了就忘的尬尴。

小结

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好的选择决定好的结果,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才能野蛮生长。

在科研入门阶段,从本专业出发,顺从内心兴趣与好奇的指引阅读文献;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每阶段应有所侧重,有所舍弃,重点关注研究思路,同时运用工具,做高效清晰的笔记,遵循阅读从易到难、从中到英的顺序,有序成长,次第花开。

祝愿我们都能看得懂、记得住,还有趣的阅读体验,开启螺旋式上升的护理科研人生。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李珍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喉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