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读后感华容道(三国演义华容道释曹读后感)

2022-06-02 10:31 作者:豫鉴历史 围观:

诸葛亮没有能够说服刘备继承荆襄事业,丧失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将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因此,兵微将寡的刘备联合东吴,不得不与曹操在赤壁进行决战。在这次经典战役中,小说的作者将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是无法抵偿荆州的丧失的。虽然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土地,但此时荒残破败的荆州与战前的荆州是无法相比的。

历史的尘埃——从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看诸葛亮点人性弱点

作者在这次战役中,又一次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进行了揭示,只不过比较隐晦。这就是赤壁之战中,派关羽去守华容道,最终放走曹操这件事,我们还是先看原文吧:49回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云长曰:“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对于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历来多有议论,对于关羽因小义而失大义而大惑不解。陈迩冬先生曾有一说,以为关羽放曹操一条生路,实是诸葛亮的安排。原因是当时刘备立足未稳,杀了曹操之后,东吴会放胆向刘备进攻,后果将有不测。应该承认,此说颇有道理,但当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个性弱点后,就会理解内中的真正原因不仅仅如此。我们不妨先做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就依上面所言,诸葛亮确有放走曹操的意思。可是我们会有诸多不解。第一,若诸葛亮真想放走曹操,完全可以不派任何人去把守华容道,既可以放走曹操,又可节省刘备本来就有限的兵力。何乐而不为呢?第二,赤壁大战,用人之时,派一员大将、两员副将并五百校刀手去送人情,实在是难以理解。完全可以派往别处去消灭曹军,斩其大将,夺取军用物资。有此不解,使得陈迩冬先生所说打了折扣。

既然如此,那么就是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而是在派将上犯了错误?由此而引出我们的第二个假设,也就是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结果我们会有更多的不解。第一,既然诸葛亮深知关羽有可能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呢?如果派赵云也好,张飞也好,都不会放走曹操。诸葛亮“平生谨慎”,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第二,退一万步讲,诸葛亮确实是要让关羽去送人情,派则派了,诸葛亮又何必明说自己的顾虑,反激关羽,教关羽“休得容情”而杀曹操,并且还立了军令状呢?由此可见,无论是诸葛亮想放走曹操也好,不想放走曹操也好,两个立论似乎都难以成立。那么,诸葛亮究竟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呢?

其实,两个立论都不成立,也都成立,答案只有一个,诸葛亮对是否放走曹操顾虑重重,无法做出决断,个性使然。若不放走曹操的顾虑正如以上陈迩冬先生所说,因为吴蜀的联合本身就很脆弱,火烧赤壁之前周瑜就多有欲杀刘备、诸葛亮的行为,诸葛亮实有此担心。但是,若要放走曹操也实非诸葛亮所愿,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此时若放走曹操,实难再有机会,曹操占据北方,国力强大,谋士战将如云,要想再灭曹操将要付出百倍的艰难和代价。

历史的尘埃——从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看诸葛亮点人性弱点

诸葛亮本来早有杀操之心:第42回:却说玄德至江夏,与孔明、刘琦共议良策。孔明曰:“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远谋,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但是,对于周瑜屡欲相害之意,诸葛亮则是到了东吴之后才清楚的。情况的变化使诸葛亮面临两难的选择,对此诸葛亮无法与任何人商量,无论是刘备,还是张飞、赵云,甚至是关羽,都不会同意放走曹操,而且以诸葛亮的自负性格,他也不会与别人商量。诸葛亮确实才智过人,他找到了一个无须与其商量,而又必须为他做出选择的人,这个人就是关羽。

曹操身为“汉贼”,关羽早在许田打围时就有杀操之心,但关羽又蒙曹操厚恩,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已奉报曹操。可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却依然放走了关羽,由此可见,曹操与关羽的恩怨纠缠不清。诸葛亮深知此中曲折,更知关羽义气深重,所以在派将时才会如上述原文那样煞费苦心,先是对关羽不理不睬,后又明说己之顾虑,最后又要关羽立下军令状,将一个难题推给了关羽。曹操败走华容道,遇上关羽,小说的作者对关羽的难下抉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们还是看一看原文吧:50回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从这段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本无意放走曹操,所以有“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之语。当曹操提到“五关斩将之时”,关羽为之动心,但只是一念之差。当“曹操已与众将过去”时,关羽“大喝一声”。此时的关羽思想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一方面是杀“国贼”之心和已立的军令状,所以才会“大喝一声”,可见其仍有不放曹操之心;另一方面,关羽身受曹操厚恩,又见“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此时关羽仍在犹豫,直到张辽到来,才最终放走了曹操。关羽此时已心神大乱,否则,即使曹操对其有恩,可以放走。但其他曹操的谋臣武将并非如此,甚至有的还敌视关羽,关羽决不应放走。放走曹操可以借口信义为重,放走曹操的部下却实在是无法交待,可见当时关羽思想斗争之激烈。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关羽回军后,孔明问关羽“拿得甚将士来?”之问。至于诸葛亮所言“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的话,只不过是遮掩本意的借口罢了。若关羽因一念之差而杀了或者抓住曹操,正如原文所描述的一样,诸葛亮就会“忙离坐席,执杯相迎曰:‘且喜将军立此盖世之功,与普天下除大害。合宜远接庆贺!’”了。

历史的尘埃——从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看诸葛亮点人性弱点

从当时的天下大势来看,放走曹操,大势易明,杀了曹操,大势将乱,各有优劣。放走曹操后,大势发展如诸葛亮所预期的那样,其复兴汉室的计划得以一步一步地进行,直至“天下三分”。但是,这样的发展一则进展缓慢,二则难度很大,最终诸葛亮没有能够实现他复兴汉室的理想。若当时杀了曹操,以刘备的实力,与孙权相抗衡确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曹操的残余势力也不容忽视。但是,复兴汉室的势力应更为强大,从后文中伏完与穆顺、耿纪与韦晃、马腾与黄奎等多次谋杀曹操,以求复兴汉室的行为就可以看出。而且,曹操自建安元年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建安十三年南下荆州之前,东征西战,虽在形式上统一了北方,但树敌也多,许多地方势力只是慑于威而服从,更多的汉室忠臣则是待机而动,以求恢复汉室。曹操若死,北方必乱,前景难测。从整体来看,当时的西凉马腾、韩遂拥兵二十万,誓扶汉室,西川刘璋亦是汉室宗亲,可以为援,复兴汉室的可能性很大,只不过刘备相对将处于较为危险的境地。放与不放曹操各有利弊,但从放走曹操之后的结果来看,还是不放为佳。诸葛亮因为自身的个性弱点,没有能够把握住杀掉曹操的机会,不得不缓慢地实施其复兴汉室的计划。建立政权于成都,南下平蛮,然后出师北伐。此时,历史又给予诸葛亮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诸葛亮又没有抓住,其个性弱点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