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西方文明史 读后感(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500字)

2022-05-30 20:45 作者:思源会客厅 围观:

《新生命哲学~文明革命》

——人类文明溯源工程成果系列连载

引 言

一、 文 明 之 惑

(1) “文明”概念在东西方历史的不同演绎

文明,是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事物、现象,也是一个至少有数千年以上历史被人们所关注、所提到的重要话题。

东西方历史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颠覆认知,新文明史观)

五帝之一·舜帝

在中国的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尚书·舜典》写道:“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这应该是目前已知人类有关“文明”一词的最早引用或书面表达。

在孔子之后不久的战国时期,佚名著作《易传·乾·文言》中也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表述,明朝孔颖达对之疏曰“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使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东西方历史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颠覆认知,新文明史观)

《尚书》著者·孔子

到汉朝时期,焦赣的《易林·节之颐》写道:“文明之世,销锋铸镝”。前蜀杜光庭曾经说道:“柔远俗以文明,慑匈奴以武略”。同样是前蜀的贯休,著《寄怀楚和尚》诗曰:“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后汉书·邓禹传》中:有“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的描述。 到唐朝时期,诗仙李白曾有言:“以文明鸿业,受之元良”。《新唐书·陆亘传》有称:“亘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东西方历史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颠覆认知,新文明史观)

诗仙·李白

《宋书·律历志上》写道:“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元朝早期跟随成吉思汗的重要人物耶律楚材,在《继宋德懋韵》里描述:“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元朝刘壎在其《隐居通议》感叹道:“想见前朝文明之盛,为止慨然”。明朝高明在其所改编创造的经典戏剧《琵琶记》里,有这样的名句:“礼乐名物,以至诗赋词章,皆能穷其妙;由阴阳星历以至声音书数,靡不极其精。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幼而学,壮而行,虽望青云之万里;入则孝,出则弟,怎离白发之双亲”。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典籍里,对文明一词进行使用和各种表述的情况还有很多,这就足见中国古人对文明一事一直以来所具有的重视程度和理解水平。再一方面,根据这些表述所透露出来的具体意思以及所描述的各种具体状况,我们也可以从中窥察到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些脉络和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具体内涵,也包括人们对这种文明要素所持的态度与曾经达到的实际水平。难怪鲁迅先生会在其著作《准风月谈·抄靶子》中这样描述:“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东西方历史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颠覆认知,新文明史观)

中华民国时期大文豪·鲁迅先生

到了清末民国初期,情况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特征与变化,这从当时一些人所持的观点和文章句子中可以看到,例如当时的著名女侠秋瑾,就在其《愤时迭前韵》里曾写道:“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这里所体现出的是当时十分复杂的文明心理、文明现象,人们对文明以及自身所处文明所持的看法。

在几乎同期,著名学者,也是中国近代比较著名的维新变法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其在七言长诗《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看法雏形:“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西亚是也”,同时,梁启超把人类文明划分为三个时代:河流文明时代、内海文明时代、大洋文明时代。

东西方历史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颠覆认知,新文明史观)

梁启超

到1923年,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徵,在其出版的《中国文化史》提出:“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至此也更加定型并不断传播。

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或事物,文明的发展状况及人们对文明本身的追求与理解,都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在世界的另一端,在西方,文明同等重要。西方对于文明一词进行最早描述和记录的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只能从已知的一些情况出发。

在西方的英语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是源于拉丁文的“civilis”(市民的生活),表示公民的,城里的,国家的,社会的等意思,是指国家、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作名词时意为“ 文明;文化”。而英文中的“culture”,也同时有“文明,文化”之意,其原型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重意义,也包含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因此“culture”也有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等。在英文中“Civilization”一般指广义的文化,主要强调物质方面的文明,标志人类发展开化的进程;而“culture”则比较侧重精神方面,多指人类由文化、科技所体现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程度。

东西方历史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颠覆认知,新文明史观)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美)

随着历史及认知的发展,1877年,由美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先驱人物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出版发行了一本关于研究人类文明非常重要的著作,《古代社会》。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大量案例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研究,作者把人类社会“按其相对进步的程度区分为若干显然有别”的阶段:1、低级蒙昧阶段;2、中级蒙昧阶段;3;高级蒙昧阶段;4、低级野蛮阶段;5、中级野蛮阶段;6、高级野蛮阶段;7、文明阶段或文明社会。这本书认为蒙昧阶段始于人类幼稚时期,发展于鱼类食物和学会用火,成熟于弓箭的发明并终于标志野蛮社会开始的“制陶术的发明”;野蛮阶段则从制陶术的发明开始,到学会种植养殖以及学会使用土坯、石头等从事建筑,算是进入到了中级阶段,直到冶铁术和铁器的使用则进入高级阶段。而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则标志人类社会从此进入文明时代。

(人类文明探索之溯源工程系列作品连载,独家呈现)

本节完!

下一节预告:“现行文明理论及起源三要素的各种问题”

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

您的积极参与将是我们创作、研究的最大动力,

您的积极参与就是“人类文明事业”的有力助推!

声明:此系列连载内容,除部分图片和引用内容,所有内容及思想思想观点,皆是著者多年艰难探索之成果,也是团队成员数年无私奉献、支持之结果。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盗用、抄袭及转载!

文中所配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