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看到的才是最好的文章

2023-05-05 08:26 作者:阅读时代杂志 围观:

世界读书日:春日读书正当时,不负难得好时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阅读时代杂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看到的才是最好的文章1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是所有喜欢读书的朋友们的节日。

席勒说: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人生海洋。”

但在追寻广阔天地的过程中,不会选,读不懂,读不透,没意义,成为无数人逐浪前的暗礁。

有书君为此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份名家读书4式,相信一定会让你读书高效,收获颇丰。

读书不会选?

冯唐:“这三类书,你一定要读”

刘忠全在《读书宜循序渐进》中说:

“杂乱的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


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


虽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 ”

  • 读文学小说:洞悉人性的复杂

冯唐说:

“我们总要与人打交道,所以一定要读对人性矿山挖掘较深的小说。”

文学类小说的领域,诞生了无数人类艺术的瑰宝。

名家的著作,经历了时间的淬炼,沉淀在历史长河里,供读者欣赏与共鸣。

它们几乎无一例外,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反映了真实的百态人生。

跌宕的情节让人大呼过瘾,人性的复杂使人审视自己。

芥川龙之介笔下《罗生门》中的《竹林中》,一桩再简单不过的犯罪事件;

却在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中,呈现了7份不一样的供词,让案件扑朔迷离。

究其原因,是人性的利己:

人们总是趋于,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描绘事情的真相。

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接受艺术家施特略夫的救济,却出轨恩人的妻子。

恩人死后,他没有丝毫悔恨:

“我为什么要内疚?


那个滑稽的小胖子喜欢为别人服务。


这是他的习性。”

那些被施特略夫帮助过的人,一边接受他的救济,一边鄙视他的作品,一边嘲笑他不幸的经历。

究其原因,是人性容易“忘记感谢”:对人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 读历史典籍:看懂事物兴衰的规律

有人说:“历史书的一页纸,就是一位古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读透历史,便是通晓天道;了解古人,便是把握经验。

1935年,红军被国民党军团追至四川安顺场。

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兵败。

此时的红军,像极了多年前被围追堵截的太平军。

蒋介石接到军报,特意致电,誓将红军一举歼灭。

但红军高层早已读过那段历史,并且总结了石达开兵败的两个重要原因:

1.恐吓彝族人民,拖延行军速度

为了不引起与当地部落的冲突,红军方面避其锋芒,向彝族的兄弟姐妹以示友好。

在彝族首领小叶丹的授意下,红军大部队安全撤离,几乎没有受到阻挠。

2.渡江速度过慢,徒增被歼风险

为了让部队迅速过江,红军方面飞夺泸定桥突围,保存了有生力量。

因为吸取了历史的教训,红军打破了失败的命运。

相比于粗浅地理解历史故事,我们更应该读懂历史的兴衰规律。

  • 读生活美食:人总要爱点什么,吃点什么

在经历了职场的沉淀后,冯唐开始认清一个事实:人不能没有生活。

好的生活状态,愉悦身心,为工作蓄力,结识二三好友,获得生活最简单的意义。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那句“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读过后让人口水直流。

尽管汪老经历过无数苦难,受到诸多不公正的待遇。

他仍通过美食的文字,传达出对生活的乐观、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正如他笔下所言: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


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与执着。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读书读不懂?

南怀瑾:“我的读书密宗”

  • 读不懂,就跳过去;回过头再读,无师自通

读书,难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概念,异于常规的事实。

博学如南怀瑾,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为了不止步于此,他通常会跳过此章节,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下章不懂,再看下下章,如此往复。

后面的章节读懂,回过头再读,往往可以无师自通。

  • 高质量的书,永远与最差的小说相伴

南怀瑾曾谈自己读书的习惯:

“我看书乱七八糟,通常会把佛经与最烂的小说放在一起。”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

“读得通畅,会连夜读下去,但这么看下去,脑筋容易坏掉。


所以中间要换一换脑子,拿起最差的小说看一看,笑一笑,舒缓一下紧绷的脑筋。”

深耕一本好书,固然是件好事。

但我们常常忽略,娱乐读物带来的情绪价值。

二者相结合,可以充分积蓄精力。

让大脑在愉悦的状态下,畅快地读懂高质量读物。

读书读不透?

苏轼:“带着目的性读书”

深圳大学经济学家国世平曾告诫学生:“不建议读完一本书。”

乍听起来难以理解,但仔细思考,便可窥其意。

以一周读完一本书为周期,一个人每年大概能读52本书,穷其一生,也只是能读完3800本书左右。

既然书永远是读不完的,人的精力又有限。

不如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只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汉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共120卷。

除了历史故事,它还涉及经济、政务、商贸、地理、天文,内容极其庞杂。

苏轼通过反复阅读,把这本书读得很透。

他第一遍读政务、第二遍读人物、第三遍读官制。

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目的性去读,自然就把《汉书》读透了。

马伯庸也是参照此法:

读一本书前,根据目录去找解决自己问题的章节,其它内容,一概不管。

当年写《长安十二时辰》,要了解长安的风土人情。

他翻阅《长安志》,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将书当作解决迫切问题的工具,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

读书没意义?

罗翔:“速读,带来某一刻的感动”

网上有人提问:“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彰显才华。”

还有人说:“是为了对社会有用,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人。”

想象你是一个孩童,第一次看到书架上的一本书。

抛去提升自我的诸多意义,享受其中的乐趣,或许才是你触碰它的第一目的。

当我们过分追求读书的意义时,反而失去了读书最初最珍贵的东西。

我们甚至不必强迫自己记住那些文字。

罗翔老师也曾感慨:

“为什么要记住呢?


是为了写文章, 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呢?


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他十分推荐速读。

速读时,若有些语句能够打动自己,带来片刻的感动,便可以翻过头来进行精读。

北岛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感受:

“我拿本书,在长椅上晒太阳,心变得软软的,容易流泪,像个多愁善感的老头。”

在手边放几本书,没事就翻翻,就像跟老友对话。

与书同乐、 甚至欣然忘食,便已经把握读书最珍贵的意义。

赫尔曼·黑塞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悄悄成为你自己。”

读书不一定让人功成名就,锦绣前程;

但它能让你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闹有度。

透过文字的眼睛,去看看这个世界。

山水温柔,人也温柔。


来源:微信公众号“有书”

作者:有书君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看到的才是最好的文章2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宗旨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更多人去阅读和写作。毛姆曾出过一本书,名叫《阅读是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对普通人来说,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考试, 也不是为了装逼,是为了让你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类,了解人性……当你知道这些以后, 你的视界和心灵会像天一样高远、海一样广阔。

读书也能让你随时避开周围的喧嚣,将很多闲暇碎片时光填满,在一片安静自由的世界里沉浸、感动、思考、幻想……心灵被源源不断的甘泉滋养。我想由衷地说,读书真的很好,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可以防止苦闷无聊渗入我们的思想,可以激发想象力,树立意识和信仰,保卫和守护真理。

回望人生的高光低谷,面对未来,至少我们还有书。


@冯唐:读书在精,不在多

好多人强调读书在多,我倒是认为读书不在多,读书需要求甚解,但这个“求甚解”在我看来就是知大意,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多人说:哎呀,我要努力看书了,我一年要看100本书。100本书你就算三天一本,如果这是本严肃点的书,不是一本快消品小说,你想想三天一本,你还要有工作,还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周围有一大堆团队什么之类的,你怎么可能能认真读完,你自己骗自己而已。

你找一找值得精读的、你感兴趣的书,你拉成两周读一本,一年如果你能精读25本书,我觉得都已经帮助很大了。那两年就是50本,四年就是100本——100本经典中的经典,那就相当于过去的万卷,为什么不这么办呢?

另外呢,好多人所谓的读书,总在抠一些细枝末节。比如说,他们就妄图通过这些细枝末节,显示自己有多懂,有多有知识,多有文化。问题来了,你关注的东西,对你的智慧是没有帮助的。比如说,你知道古往今来谁是作诗最多的人吗?你知道吗?我帮你答:乾隆。那乾隆皇帝这辈子一共写了多少首诗呢?41863首。你知道这个,你觉得看上去你挺有学问,但是有任何用吗?对你的智慧有任何用吗?41863,我就随便说的一个数字啊,但大差不差应该四万以上。就好像我最近在讲《资治通鉴》,我就发现有人经常纠正我发音,纠正我个别字的意思,纠正我个别句子的意思;我说,我知道你很认真,我知道你很有学问,但是如果让我奉劝你一句,我希望你忘掉你自己关注的细枝末节。


@尔尔:生命的丰沛都在书里

我把书分成三类,学技能的书、看世界的书、灵魂交互的书。三类书我都爱看,而其中最让我心驰神往的,就是灵魂交互的书。这类书以小说、诗歌、自传等文学作品居多。看似无用之书,却最能体现生而为人的灵性之美。

人生一世,生命的意义首先在于生命本身,其次在于与人发生的交集。人与人的灵魂交互实在是太美,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会生生不息地追求爱与自由的理由。而一个人要与其他人发生高质量的交互并不那么容易。人在一生中接触的人大多是泛泛之交,要发展成能无话不谈、灵魂相通的至交好友,除了人品和运气,更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了解、交往,才能确认三观一致,气味相投。而每一本好书里,就有一个深邃而有趣的灵魂, 他们就那样静静地在图书馆里、在某个书架上、在某个读书 APP 里,穿越时间与空间,在那个不同于世俗生活的平行世界里,等着与你相见。他会把他心里最深层的感悟、哲思,他的笑,他的泪,他的挣扎,他的困顿,他的灵魂深处的感动和波澜,都向你娓娓诉说,比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坦率和真诚。你会在这种高质量的灵魂对话中看见众生,看见自己。

我以前爱读纸质书,书架上总要有几本没开封的书,在假日来临前,才不至于慌张。现在也开始爱上了电子书,优点是当你想看的时候,马上就能获得,资源丰富,不至于需要焦急地寻找和等待,而且随身携带,方便快捷。

在已经读过的书中,很喜欢的有:《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枪炮病菌和钢铁》、《海子诗全集》、《文学回忆录》、《我与地坛》。


@真真:读一本关于自己的书

人活在世上,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事物是思想的启蒙,生活常识的碎片是知识本源,而书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的思想。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被庞大的信息流环绕。在它们纷纷扰扰的“围攻”下,不仅人的情绪会受到影响,甚至思想也会被周遭环境所禁锢和干扰,有的人因此失去判断力,甚至随波逐流,最终丢失自己。

在外界信息与自己的思想交汇时,如果能保持一颗冷静、理性和客观的心来分析各种杂乱的事情,一定能从中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本质,从而做出适当的处理,让自己活得相对轻松一些。而让一个人能回到平静和冷静的状态,最容易也是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读书。

比如选读有一定知识含量,自己感兴趣,且读起来轻松的书籍,比如像《八十天环游世界》这样天马行空,令人捧腹的游记,或者隽永超脱的诗集和散文,以及令人深思的短篇小说等。文学家用洗练、沉静又不失幽默的语言,瞬间就会把你带到另外一个境界里,让你换一个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和世界。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航标,让你在生活的波澜里不会失去方向。而且,应该有意识地保持这种习惯。因为多读书,不仅能客观地审视周遭世界,还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它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还能帮助我们事业有成,成为生活中最有益的情趣,形成我们豁达乐观的心胸,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有所希望!

我们读书,最终就是在读自己,它反映的是我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参考前人的丰富经验中,不断弥补自己的失落,丰盈内心的孤独,反观和体悟生命的真谛,为自己点一盏明灯。通过读书,可以润物细无声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塑造出真正的自己。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读不同的书,从青年到壮年,再到晚年,我们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格言,自己的辉煌段落,以及圆满的篇章。

推荐书目:斯蒂芬·威廉·霍金《时间简史》、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人类的故事》、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杨莉:最有效的脱离苟且,就是读书

说人丑就要多读书,这里的丑我理解为苟且。每个人都期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只有很少的人懂得,不苟且才能跳脱自我。其实不得不承认,生活中最平凡的智慧,最有效的脱离苟且,就是读书——不受现实局限的羁绊,不混迹于无知的浅薄,远离期期艾艾蝇营狗苟,通过书香油墨来涤荡自我是最低成本且有效的自我成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如果无法行万里路,何妨读万卷书,通过书本看人生百态——书中各色人物故事,或令人惊诧,或令人激荡,或令人动容……最终凝结成思维风暴,摧枯拉朽,去伪存真。世界那么大,人生路万千条,惟有读书方能让你知晓,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最后,书中说,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就是说,最具智慧的人一定不会自以为有智慧,最愚笨的人也一定不会自以为愚笨。我等平庸,无智慧,但也不想愚蠢。所以多读书,读好书。

我个人很喜欢的书有:《平凡的世界》、《霍乱时期的爱情》、《恶意》、《长恨歌》、《陆犯焉识》、《十八春》。


@小毛:为读而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境界

不管世界有多浮华又有多浮夸,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人阅读的步伐从未停下。但是,很多人都会抱怨,看过的书记不住,跟没看有什么区别?或抱怨年龄,或抱怨脑子。其实,读书的过程境界(也可以说是效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浏览,次者浏览情节,真正的浏览。此类人偏爱看小说。较好者是细看全书,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只用到了眼睛一个感官(或许部分思考)。第二种就是读思。这个层次是现代人阅读的普遍状态,或说是读与感。就是说,很多人在某阶段的闲暇时光在读某本书,躺着或倚着或使用软件。当读到某句某段不免有所触动,或合书感慨,或拍照邀请大家一起感慨,日共勉。这是在信息化经济时代又普遍又很不错的一种阅读状态。爱好阅读的人总会时不时在忙碌之中寻找半句宁静或带着他人一同享受片刻宁静。人们在人群之中侃侃而谈的时候还能记得自己在某本书里学到的那句哲理。当然,任何一步本书的价值远不止此。

它往往在这个层次上被局限了。因此我想说的最后一种层次就是读写思。很多人喜欢在读某本书的时候,把某句某段某篇随手勾画或随手注释。我的习惯是无论读什么书,手中一定要夹笔,当然,屏幕是画不上的。因此我偏爱纸张的随心所欲,虽然现在各种读书软件也很方便,但转变还需时间。我经常把随着书的内容进度而产生变换的想法随手写进字里行间去,或一个字,或一个词,或编个段子,或长篇大论根本停不下来像现在一样;或装作自以为是反驳作者,或假装登上高度夸赞内容或天马行空……当什么时候再次翻开这本书时还能反驳一下当初的自己。杨绛女士形容过他丈夫钱钟书先生的读书笔记之多之厚之细。当然,这肯定是一种高级状态,在大多数阅读爱好者只能尽力抽出业余时间去看书的现实中,我们也许很难做到。但回到起点,对于抱怨读书记不住的我们,这正点明了原因指明了方向。

再想说一些题外话,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分享读书经验一类文章(或许包括此篇),但并不是别人的经验就适合自己。之前看到,有篇文章在开篇说读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后缀:实属无用。中国的四书五经古学经典中实际是个知识宝库。比如前段时间我在读《管子》,可以说每个典故每段对话每个思想,耐心想来都收获颇丰。不禁感慨历史,感慨古人。再比如说我们读《三十六计》读《三国》甚至读古老的兵法《六韬》之类,无论是在IQ还是EQ上都将受益匪浅。“无用之‘用’”不知每个人都作何理解。从道家思想角度来讲,无用安知不是大用?而我想说,每个人的读书之用各有不同,那么择书必然亦不同。功利性之“用”在读书中不可有,那必然会失去阅读之本味。我不知为何读,我只知为读而读也许是一种很好的境界。都在心里了……


@阿原:读书让我体验“他们”的人生

阅读对我来说除了是对于下班闲暇时间的消磨以外,更是像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着他或是他笔下人物的故事。他们使用文字描绘了“他们”短暂或是一生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是我所经历过的或是未曾涉足过的。我透过“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当下或是过往我的阅读大多来说其实算是泛泛而读,结束以后并不能在脑子里留下长远的印象,但在某一天遇到的某一件事会让我突然想到曾经未曾谋面的“他们”。

是的,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我在面对未知的苦难的时候多了一份释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的时候能够想到分享的角度。“他们”在无形中为我编织了一张强大的精神网,使得我了解了许多道理,有我一眼就能够看懂的,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只能理解认知以内的东西,在不同的时段我所能够理解的固然不同,正因为“他们”让我提前了解了很多的道理才使得未来的我有道理可以去理解。

在《皮囊》中“他们”教会了我: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看到了“他们”那坚韧的精神。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我还理解到了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着那个和自己同一频道的人。而在《活着》中也让我反思幸运与不幸。很难受我将“他们”所希望表达的东西全部都寻找了出来但对于读者的我来说能有这么一丝丝收获已然是莫大的满足了,当我再次翻开同一本书可能会发现“他们”所留下的“新”的彩蛋,更加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又是读书的一天,晚安,好梦。


@小野:书里,自会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9年的伦敦地铁。其实在国外的地铁上,看报纸是很常见的,因为地铁上没有信号,而地铁口正好有免费报纸(不知道是不是正好是这个用意),所以大家的习惯就是拿一份报纸在地铁上看,中国人待久了也会养成这个习惯。

但是后来和我的外国同学交流,他说其实大家不是刻意去做这件事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并不拘泥于免费报纸,而是会随身携带自己喜爱的书籍。在地铁上阅读不仅仅是利用碎片时间,而是真正的一段享受阅读的时光。

我这位外国同学是美国人,他十分热衷于中国文化,他曾跟我说过虽然他钻研中国文化,但是他很少和自己的朋友(本地人)去交流。他很清醒,他知道人都是会有偏见和局限性的,而他不希望从局限性里了解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所以他会去读书,甚至读中国的历史,从根源了解。这位外国读书人的清醒让我很是佩服,我觉得读书的意义就是如此,全面地去了解,把知识作为自己的储备,但是保持着自己的思想。

就像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人因为无知而阅读,而越是阅读越发现自己无知,看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培育谦卑,遏制内心的知识优越感,从而从心底里去尊重他人。”


@谢容俐:读懂《红楼梦》,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跟师精读《红楼梦》一年,总结一下:当我们读红楼梦时到底在读什么?

读的是故事,学的是典故。看得是豪门权贵八卦新闻,品的是世态炎凉人生百态。可以当做文学游戏,顺着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级笔法,领略顶级文学的奥秘,享受古典文学之美;也可以推开一扇打探顶级权贵圈层生活的大门,从各个人物的极致命运模板中或汲取处世经验,或看淡世间风云变幻;最后当然更可以跳脱时代束缚,从古人的局限中看穿云遮雾罩的所谓“命运的判词”,从而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掌控感,更有突破性。

好比贾家四位小姐,元春是万物之始;迎春是万物复苏;探春是踏青寻春;最后 “人间四月芳菲尽”,要珍惜美好而短暂的春天——惜春。作者应该是说: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但我却觉得其实也不应过于感叹!因为春天纵使再美好,也要顺应四季轮回。我们何必执着于永保春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皆有因由,关键看各人如何有价值地度过吧。读懂了《红楼梦》,相信你会得到关于人生终极命题的属于自己的答案。


@柏君:看书跟吃饭有点类似

最近把以前一直没有时间看的几本世界经典名著认真读了读,印象最深是那本《呼啸山庄》,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名著。

记得年轻时看过这本书,看了一点就没有看下去。现在重新拿起来再读,也没有觉得多么吸引人,而且很不喜欢整本书里的阴郁气氛、古怪人物,越看越压抑越难受,让我的心情也随之跌入谷底,难怪有人称它为“暗黑文学”的代表。同时,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也有点拗口,长句从句特别多,这可能就是英语文字的风格,翻译成中文后,语感多少有些不习惯。难怪很多人都建议如果懂外语最好读名著原文,翻译作品的异化很难避免,比较影响阅读感受。不过,我还是逼自己硬着头皮往下看,有点像找虐受似的,整本书读完时,有种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也不禁想到,难怪这本书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只活到三十岁,仅留下这部唯一作品就英年早逝,也许这部书把她的能量消耗尽了。

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读毛姆的小说,尤其是短篇,轻松,有趣,引人入胜。喜剧让人莞尔,充满回味:悲剧发人深省,却不压抑。看书跟吃饭有点类似,再高级的山珍海味,假如不对胃口,吃起来不仅难受,还容易消化不良。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Chen:我们很小,宇宙很大;文字很小,力量很大

宇宙无疑是非常庞大的。小的时候经常做梦,可能是动画片看多了。总是会梦到黑压压的天空,飘着蓝绿色的外星来物。长大之后,对宇宙更有一种敬仰和恐惧,可能是对无垠的恐惧,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因为人类确实是宇宙中渺小的微尘。

后来读到《三体》,看完感觉很震撼,又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梦中的宇宙。后来又找了刘慈欣别的书看,有一个叫做《乡村教师》短篇让我特别感动。一位将死的乡村教师,用最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牛顿三定律并且让他们背诵下来,外星文明到来之际,因为孩子们口中的物理定律,地球文明被判定为5b级文明得以存活了下来。读书可以让我触及到从未到达的领域,看到圈外的世界。几千年几万年的人类文明,概括起来也可以是寥寥数语,书里确实存在着大千世界。

读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必要的,无论是教科书、故事书、史书还是各类小说,都是创作者的心血,可以带读者走进他们的世界。希望可以在书里遇到下一次感动。


@秦三见:书香繁花,总会给我带来惊喜

好惊喜!在看慕明《宛转环》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被惊艳到。

我对带有科幻色彩的作品向来不太感兴趣,到目前为止也只是看过几本口碑超好的经典作品,所以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甚至做好了随时放下它的准备。

但一篇自序就已经征服我了,在读后面的篇章时,时不时就会感叹一下:大家都是年轻人,怎么差距这么大?一些中短篇小说,中国古典韵味与科幻的碰撞,不受限的想象与诗意文字的结合,阅读体验非常奇妙,也非常美妙,意识到原来科幻也可以这样写。

作者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读这几篇故事的时候,经常被她的字句打动,同时又佩服她的创意和想象。“见过时间流转,他已经明白,过去之所谓过去,未来之所谓未来,正因为在迷离万相中,所走的路才是唯一的实相。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日山川如故,人生,却已经过了很久了。”



策划 | 第1生活编辑部

执行 | 陈琴 贺文婧

图 | 受访者提供

看到的才是最好的文章3

小年说:

翻开那些曾让我们“大声朗读并背诵”的课文,不少人都会感慨一句:初读不识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今天分享一些陪伴我们成长的课文片段,敬背诵全文的青春,也敬后知后觉的人生。

推荐给你。

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尽是人生

01

愿读懂的,尚年轻。

想爱的,就在身边。

《和时间赛跑》

林清玄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02

我们在说童年说往事时,

并不总是向往,

还带着“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的怅惘憾悔。

《社戏》

鲁迅

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03

幸福,

是回家喊一声爸妈,有人答应。

哪怕碎碎念念,也想岁岁年年。

当幸福成奢望,

那时有多不懂得珍惜,如今想起就有多心痛。

《背影》

朱自清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04

但愿你晚点、再晚点懂得:

亲人的离去,其实是一生的潮湿,

想起来,就会下一场只有你自己看得见的雨。

‍长大,其实就下一场雨的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05

如果有一个人远远落在你身后,

力所能及,拉他一把。

“善良是一种天性”,

但现在我更愿意相信,善良是一种选择。

《老王》

杨绛

“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06

关于爱情,有人言说,

《孔雀东南飞》和《氓》,

是语文书中最令人遗憾的两篇文章,

前者爱而不得,后者得而不惜。

那时单纯,兴许只记得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等见多了在爱里受伤,又在爱里得救的人,

才晓得,一房一车一纸婚书,

不如爱始终如一。

《诗经·卫风·氓》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注:无与士耽,不要过于恋他而沉湎于爱情。

犹可说也,终究可以摆脱。说,通“脱”。

07

有网友管这段叫“后劲很大”的文字,

是极平淡的话语,似喃喃低语,

就像说爱只说“今晚月色真美”

不说想念,只是思念如树,年年疯长。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08

他们说,

“别来无恙”是世上最好的一个词。

如果在高考后,在毕业后,在工作后,

在成家后,在人海浮沉一番后,

我们还没走散的话,我便承认。

《故乡》/《少年闰土》

鲁迅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09

当时只作看客,

待跃入人海,终于懂得:

人生之悲,

是求而不得,是事与愿违,

是留不下也回不去,

是缺个机会,也缺个“从头再来”的勇气,

没有在深夜恸哭过的人,读不懂。

《滕王阁序》

王勃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0

年少时,

以为难得的是良辰美景,

后来才发现是友如“张怀民”:

你在看到美好就想去分享的人,

你可以随时随地去打扰的人,

接得住你兴之所至的人。

年纪越大,越需要一个“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某一天,

读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战士事迹时,

蓦地想到很多很多“为我而死”的他们,

也曾鲜活好看也曾心念所爱的他们。

苦被他们吃尽了,才轮到了我们甜,

终有了告慰一句:

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

《与妻书》

林觉民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2

有人说,

你,就是你的选择的集合:

你偏爱过的书,你偏爱过的景,

你偏爱过的人,你偏爱的种种造就了你。

如果不是这样选,你也就不是你了。

请偏爱“来之不易”的你,

也请偏爱每一个促成来日可期的今日。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THE END—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