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文学的力量的文章

2023-05-05 08:1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阅读的力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文学的力量的文章1

阅读的力量——湖南省双峰县书香校园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阳锡叶 赖斯捷 通讯员 陈敏华 唐炜逸

■推动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特别报道

近日,在2023年湖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重点表扬了娄底市双峰县。自2016年以来,该县3次参加国家和湖南省组织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次的监测结果都位居全省前列。

作为一个有着92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地处湘中腹地的双峰县,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经济也欠发达,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更是远远比不上大城市,为何能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把‘金钥匙’,就是阅读教育。”双峰教育人说。自2009年以来,双峰县开启了书香校园建设的征程,营造引领全县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郁氛围。通过14年的努力,双峰阅读项目校从最开始的4所试点学校,到如今全县26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教学点)全覆盖,掀起了一场深刻的阅读教育改革。

阅读教育正以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独特魅力,深刻地影响着文化底蕴深厚的双峰,一个区域性展开阅读教育并大面积获得丰收的“双峰模式”已经形成。

阅读成为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

“你大王乌贼可以破案,我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更可以!我的案件要复杂得多。”“我查理九世可不是浪得虚名!我破的案子可是有关外星人的……”

这是3月7日,记者在双峰县沙塘乡中心小学三楼阅览室阅读课上看到的一个场景。在展示环节,37个孩子高高举起了手,五年级(59)班的阳皓、黄文轩、李鸿浩成为了幸运儿。他们卖力的“推销”,赢得满室的笑声和掌声。

记者看到,该校的图书馆以黄色、浅蓝色为基调的设计风格,温馨而清新。内设的读书长廊,由图书管理员精心布置,设立了“好书推荐”“新书推荐”“学生作品展示”等专栏。四周书柜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阅览室后面墙壁上有一行大字: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沙塘中心小学是双峰县265所学校的一个缩影。“我们双峰每个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都是融为一体,都是统一标准设计,每个图书馆都是学校最美丽、最温馨的地方!”双峰县教育局阅读督导员朱丽娜说,全县学校变化的不仅仅是图书馆,还有每间教室的角落,设立了图书角,摆放的图书常有一两百册;还有学校建筑物的墙壁,上面多了经典文学故事、名言名句、著名人物形象等;甚至,连许多家庭也有了变化,添置了家庭书柜……

双峰为什么要区域性推进阅读教育?

这要从10多年前说起。2006年7月,时任双峰县教育局局长王贵升任职伊始,下乡入校调研,发现学校教学都是围绕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转,很难脱离“应试教育”的藩篱,大都停留在“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送”的教育“三苦”现象十分突出。

王贵升还发现,农村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阅读习惯、思维方法、品质性格难以形成,呈现出动笔就写错别字,听课坐姿东倒西歪等不良现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成为王贵升经常思考并想要改变的主要问题。

2009年,双峰县教育局选择4所农村小学,建设装备了第一批“阅读·梦飞翔”图书馆。9月24日,甘棠镇中心小学图书馆正式开馆,这所地处双峰最西部,离县城33公里的偏远农村小学成为双峰县第一所阅读项目校。自此,双峰种下了第一颗阅读的“种子”。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校图书馆建设,而是在全新的阅读教育理念指导下,拉开了双峰教育一场重大改革的序幕。

14年来,双峰县教育局前后四任局长把阅读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工程,长期不懈地抓了起来,通过“财政拨一点、公用经费挤一点、勤工俭学筹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阅读项目建设所需经费,每年投入阅读资金均达到300万元以上,并建立了一支375人的专业指导团队。

通过不断探索,双峰县逐渐形成了“八个一”的阅读教育管理模式,即有一支县级专职管理团队、一套系统完整的阅读操作流程、每天一节午读课、每周一节阅读课、每月一个阅读报告、每年一次年度综合考评、教师每人有一本阅读指导手册、学生每人有一本阅读笔记本。

2021年12月30日,下着大雪,随着石牛乡桥亭中学图书馆的开馆,双峰县265所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建成为阅读项目校,成为湖南省首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项目学校全覆盖的县(市区)。

掀起从阅读到阅读教育的变革

“阅读让我重拾学习兴趣,也找回了自信心。”双峰县丰茂学校初三学生陈奥锱告诉记者,由于此前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久而久之,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后来,在学校的推动下,陈奥锱开始接触阅读,他惊喜地发现,一些在课堂上很难记住的知识点,通过所阅读文字的“转换”后,不再“苦涩难懂”:《易中天中华史》等书籍将各朝代的兴衰演化成一幅幅脉络清晰的时间长卷;《物种起源》等书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物种起源与进化的奥秘展示了出来;《中国国家地理》等则是让他足不出户就可以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找到了学习的“秘诀”后,陈奥锱对学习的兴趣愈发浓郁,原本在课堂上总是“埋头苦读”的他,将腰杆挺得笔直,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也开始对答如流,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用陈奥锱自己的话来说,“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

随着一个个图书馆的开馆,随着一个个学校阅读课程的开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交付给书籍,阅读,正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悄悄改变着双峰教育的面貌和质地。

很多人不禁要问:阅读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阅读”在双峰的真正含义。“双峰的阅读教育不仅是阅读教学,也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还把阅读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双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波说,“核心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在他看来,阅读教育与养成教育相融,就成为学生品行的定型器;与学科教学相融,就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助推剂;与课改教研相融,就成为课改推进的参照物;与校园活动相融,就成为“五育”并举的主渠道。

因此,双峰县教育局响亮地喊出“推进阅读教育,造福双峰学子”的口号,并树立起一条旗帜鲜明的理念:抓阅读教育就是抓养成教育、抓教学质量、抓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抓好阅读教育就能确保双峰教育的科学、健康、均衡和持续发展。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双峰县教育局制定阅读教育细则140多条(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至60多条)。比如,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进入阅读室时,要脱去鞋子。在触碰书本前也要先洗手,避免不慎将书本弄脏。就连看书的姿势都要求端正,借阅完毕后还要把书本放回原处,离座前要检查座椅是否摆好、座位下是否有垃圾。

由于阅读教育远比单纯的“阅读”复杂,最初几年,双峰县很多教师乃至部分校长,要么摇头,要么走开,要么消极抵抗,不配合、不重视、不支持。尽管县教育局想尽办法推进,但到2012年,阅读项目学校才建了19所。

但双峰县教育局没有放弃。张波说,我们以“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始终坚持推动,以校长观念的转变带动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少数学校的成功带动全体学校行动。到2013年,大家发现,凡是阅读项目校,学生行为习惯普遍好转,综合素质普遍提升,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师的信心和接受度大大增强。

梓门桥镇育才小学是一所村小,只有103名学生。2016年该校开始推行阅读教育时,教师有畏难情绪。“但是,组织教师去其他学校看了之后,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十分振奋,觉得自己落后了,回去还是要做。”校长宋新良说,现在,教师思想观念转变了,齐心协力抓阅读教育,学生阅读素养提高了,成了全镇教学质量强校。

“现在每天阅读30分钟,已经成为全县12万多名师生的自觉习惯。”采访时,双峰县教育局副局长彭少华不禁感叹:从最初4所的“破冰”,到2012年19所的艰难探索,到2015年143所的迅速铺开,到2020年191所的大面积推广,再到2021年265所的全覆盖,这组数据见证了双峰阅读教育的艰难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双峰阅读教育大面积丰收的喜悦。

阅读与学科有机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2016年5月的一个下午,双峰县教研室原主任王曙良碰到一位老朋友,某中心学校主管阅读的负责人。老朋友见面,难免吐槽:“我们学校抓阅读,数学成绩却越来越差。”这句话让王曙良心下一惊,阅读教育虽然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但不能忽略眼下学业这个关。否则,将难以为继。

“怎样处理读书与考试的关系?”无疑,这是一个具有全国普遍意义的“老大难”问题。怎么办?

双峰选择的路径是,阅读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与学科融合,文科好说理科难,浅尝容易深入难。如何破解“理科”这一难题?如何让阅读与学科“有深度而高质量”融合?在不断试水后,双峰给出“解题方式”——在供给侧和评价侧分别发力。

供给侧的思路是培养理科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具体办法有两条,一条软措施,倡导理科教师担任阅读指导教师;一条硬规定,一年一度的教师阅读素养大赛中,规定学校选送的教师不能全为文科教师。

“软硬兼施”下,效果颇为显著:全县共2480个班级,理科教师担任阅读指导教师约有500人;2022年各级教师阅读素养大赛中,理科教师参赛人数约200人。

评价侧也有两条。一是修改教学比武的评分标准,增加阅读与学科教学融合这一评分维度,促使“阅读与学科教学融合”成为教师教学时的常态思考。二是试题的命制,每次模拟考、期末考,各学科考卷根据中高考改革方向,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难度,一些阅读素养不高的学生做不完、考不好,这就倒逼学校在学科教学中融入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指挥棒”一变,极大地推动了各学科与阅读的融合力度。刘耀春是永丰街道城北学校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把数学课变成学生的最爱?在阅读教育推动下,她想到:何不把数学变成故事?

她申请“听刘老师讲数学”公众号,以一名从不爱学数学到酷爱数学的学生为原型,推出“小糊涂虫学数学”系列故事。平时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的争执,都成为“小糊涂虫学数学”的素材。故事推出后受到学生、家长广泛欢迎。至今,“听刘老师讲数学”发表原创文章20多万字,其中“小糊涂虫学数学”达10多万字。

刘耀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采取故事激情导趣、故事突破瓶颈、故事编写提升素养等教学策略,创新“数学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经常插入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节目”,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打造“多快好省”的高效课堂。

不仅是数学,所有学科都有份:科学课堂,孩子们成了小小科学家,激烈地研讨“点石是否真的可以成金”;美术课堂,孩子们化身“舞美师”“道具师”,为神话人物造型;音乐课堂,一名名“小小乐评人”在漫话中国神话影视作品里的传统乐器……

随着阅读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深入,教师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2014年,该县7000多名教师所有立项课题仅有4项,但到2022年,该县立项省市县课题达140多项,教师专业成长成效显著。

目前,全县各学校积极开展“相约阅读,携手课改”“学科教学中的阅读课堂实践”等交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全县普遍推广,经典诵读、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如雨后春笋,让双峰阅读教育逐渐步入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

“阅读教育已经成为双峰教育的常规,彻底改变教育‘三苦’现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这是我们14年推进阅读教育最大的收获。”双峰县教研室主任朱立贤说。

校园阅读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2016年,杏子铺镇龙返学校图书馆开馆,正式开展阅读教育。一些家长却对此存在抵触情绪,公开质疑:“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的,怎么能看这些乱七八糟的‘杂书’呢!”

也正是如此,双峰县一直把家庭阅读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学校、班级、家庭“三位一体”推进,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让家长成为学校阅读教育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大力开展亲子共读、家长阅读交流会、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过春节时送好书给孩子压岁。

同时,深入挖掘“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曾国藩家教理念等本地家教文化资源,建立雅致国藩图书借阅中心、创客职业培训学校两个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带动广大家庭乃至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助推双峰阅读教育深入开展。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我们都会举办曾国藩读书节。”特级教师、双峰县曾国藩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润良告诉记者,读书节上,学校会开展好书分享会、优秀读书笔记评比、十佳演说家等一系列专题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每年母亲节,都倡导学生与父母之间相互写家书,学校编印成册,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在成人礼上送给每一名学生和家长。

10多年来,在学校阅读教育的带动下,双峰县的家庭阅读氛围日益浓厚,双峰“耕读”文化的内涵有了更多的丰富和提升。

“现在只要学校办学有需求,村支两委都会全力支持,家长们对学校阅读工作也愈发认可,甚至2022年还有学生家长给龙返学校捐了1000本书呢!”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全力支持,杏子铺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肖绍贵一番朴实的话语,反映了双峰县老百姓对阅读教育观念的华丽转变。

杏子铺镇龙返村党支部书记宋金明告诉记者:“阅读不仅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村里的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晚上聚在一起打麻将的少了,陪着屋里的小孩看书的多了起来。”

目前,双峰县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助推家教家风建设:杏子铺镇龙返村举办首届读书节;荷叶镇天坪村成立曾国藩家风家训馆,定期举办国学讲座;石林村、荷塘村、富圫村用曾国藩家训、耕读文化等内容打造家风文化墙;梓门桥镇长来村打造家风馆,定期开馆讲课。

以阅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本报评论员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发展理念之下,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的新征程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少地方反映有困惑,或缺少思路,或缺少抓手,“破局”难度还不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农业大县,湖南省双峰县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掀起了从阅读到阅读教育的变革,推动阅读与各学科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找到了促进县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好路子。

双峰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县情出发,找到了一把破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难、教师队伍成长难、课堂教学提质难的“金钥匙”,以每年300余万元的阅读教育投入,积十几年之功,建立起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的阅读教育体系,推动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打实地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之路。

双峰的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还要定义为阅读教育,并同养成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教研教改、校园活动深度融合,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核心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最终指向是立德树人。因此,这是一场颠覆传统阅读的变革。双峰的实践表明,阅读教育之所以成功,还是因为回归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回归到了遵循规律办教育的本质上来。

教育之事,绝非一日之功。双峰14年坚持推进阅读教育,四任局长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坚持一种理念,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奋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结硬寨、打呆仗”“认准了就一干到底”,这是一种专业主义精神,教育需要坚守。尊重教育规律、扣准育人规律,创新工作、全心奉献,促进孩子更加健康成长,这种执着是宝贵的财富,需要大力弘扬。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关于文学的力量的文章2

春秋大义,边塞文学的精神本色

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启示录

文 | 蒋应红

作家叶舟继续在丝绸之路的文化纵深处荡笔深掘、躬身耕耘。从诗集《大敦煌》《敦煌诗经》到中、短篇小说《秦尼巴克》《1898年喀什噶尔大事记》再到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叶舟对丝绸之路的书写矢志不渝、乐此不疲。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与其以往的作品在文学志向与审美追求上也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这次将言说的阵图铺排在了“凉州”,但其思想境界、叙事调性、语言风格等依然保持着“叶舟”特色。当然,与四年前出版的《敦煌本纪》相比,不管是内容构思,还是结构设计,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都显示出一个优秀作家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才情和匠心。

当前众多的阅读者通常将这部作品视为西部文学或地域文学,这固然没错,因为“凉州”就在西部,《凉州十八拍》中的风土人情及叙述语言极具地域识别度。但是,如果要在学理上探视这部现象级的作品,“西部文学”或“地域文学”又似乎过于宽泛而很难对其独异性给出客观的评论。

我们将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框定在“边塞文学”的视域中,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在横向上,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是面对“当下”的,而在纵向上,都有其历时性,这种“历时性”显现于作家对文学传统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审美习惯等潜移默化地遵从,同时又将其书写内容、审美趋向、叙述技巧等呈现于未来文学研究的参考中。《凉州十八拍》虽然在清末民初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但是其精神气象和语言风格都保持着边塞文学的美学特点。莫娜·奥祖夫说:“所有作家,不管他们想不想成为新派作家,都受到过去著作的滋养,都经过古代文明长时间地培养和塑造,这是不允许被遗忘的。”叶舟祖籍武威(古凉州),常年奔走于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恰恰就是边塞文学的主要生发地,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一个作家,自然会受到这一脉文风的影响,其之前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点。“却顾所来径”,因此,从边塞文学的传统上把握《凉州十八拍》,才有可能在内外两个视角上给予这一文本客观的评价。

第二,“凉州”地处西部,我们可以笼而统之地称之“边地、边关、边缘、边疆”,但论及包括《凉州十八拍》在内的叶舟其他作品,我们将之界定为“新边塞文学”,是因为“边塞文学”是一个自成体系并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与“边地、边关、边缘、边疆”相比,“边塞”已经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存在升格为文学、文化意义上的特指。我们在“边塞文学”之前冠以“新”字,这既符合叶舟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追求,同时也能看到汉唐以降的“边塞文学”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延续的“伟力、活力和热力”。在“新边塞文学”的维度上谈论叶舟的作品,不仅仅为探析《凉州十八拍》打开了一个广阔视角,也是我们依托这部优秀的文本,在这个古老而苍劲的文学流派中,通过“辨章学术”、钩沉经验,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贡献力量而提供了契机。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征途中,学界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隋代开始兴盛,至唐朝进入黄金时期。就本质而言,边塞诗是战争的副产品,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就艺术风格而言,大多数没有耽于凄婉和哀怨的悲情书写,诗人们将大漠塞外的烽火、狼烟、孤城、羌笛、长城、飞雪、夕照等意象与自己的慷慨豪情和踌躇满志相结合,赋予了边塞诗壮阔雄浑的审美境界和激昂超迈的精神气韵。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徐陵《关山月》、王昌龄《少年行》、崔颢《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李颀《古从军行》、祖咏《望蓟门》、高适《塞下曲》《武威作二首》、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陶翰《出萧关怀古》,等等,这些作品格调高昂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在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中暗潜着慷慨节义的英雄气魄。因其作者是“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人才”,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的人生梦想,意气风发,自信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傲气概”,将这种充盈的豪情壮志诉诸笔端,其诗作具有了“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作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边塞诗如此,其实边塞文亦然,只不过不长于直抒胸臆或数量少等原因,边塞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类作品其实很丰富,如司马迁《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宛列传》《游侠列传》、班固《苏武传》、王符《实边》、李华《吊古战场文》等以及诸多书、序、跋、铭、诔等文体中闪现的有关边塞的人、事、物的记录。这些作品或长或短,虽然与诗歌在体裁上相分,但在美学气质和情感基调上异曲同工,都是在宏阔苍凉的自然环境中寄寓着作者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例如李陵在《答苏武书》中,真实记录了当时的边塞环境:“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而“刺目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一句可视为戍边将士精神操守的真实写照。

由诗而文,我们看到了边塞文学刚毅、奔放、沉雄、激昂、慷慨的精神骨气和美学风格,而这些诗文的背后又何尝不是站着一位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率性磊落的精良、纯明的少年?推文及人,人以文彰,因此,汉唐以降的边塞文学的笔墨情韵当成为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是如何承继边塞文学的笔墨情韵的?

首先在主旨立意上,格调高远、精神超拔。解读《凉州十八拍》的一个关键词是“除锈”,叶舟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河西走廊,军阀混战、各方势力角逐争雄,导致商贸滞塞、民生凋敝,繁华熙攘的丝绸之路因此而“锈迹斑斑”。叶舟将自己的历史愿景倾注到《凉州十八拍》中,依托主人公顾山农设立的“保价局”开启了“除锈”的文学行动。用朱绣的话说,这一壮举是“在为天下的商贾们祈福,为凉州的将来筹谋再三,也为这河西一线的四郡两关把脉问诊,开疆斥路”。作者又将贸易中的“除锈”志向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节节推进,层层晕染,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让我们体会到充盈于边塞文学中的那份刚毅、沉雄、慷慨的精神品格在当代文学中的浮现。再从人物的精神面貌来看,同样是写孤儿,狄更斯《雾都孤儿》笔下的奥利弗、费金、南希等孤儿通常为饥饿、贫寒、自卑所困,有“暗淡”之气,通过展现他们坎坷悲苦的生活遭遇,狄更斯完成了对社会转型期各种丑陋嘴脸的无情揭露以及对残酷现实的犀利批判。而在《凉州十八拍》中,徐惊白也是孤儿,但叶舟却将其塑造成一个孤勇者的形象,与之相关的人也都被赋予了一种使命担当,表现出家国危难之际中国少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遥接汉唐时期策马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少年将军所表现出的刚毅节烈、春秋大义。我们可以将这种刚毅节烈、春秋大义视为《凉州十八拍》的思想底色,而这份底色恰恰也是边塞文学的精神本色。

其次,《凉州十八拍》的语言古朴洗练、苍劲隽永,极具边塞文学的语言特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特色的形成除了与作家本人的文学修养、个性追求、表达习惯等因素相关外,还受制于地域文化的浸染,也即语言特色显现于地域文化的异质性。具体而言,边塞文学语言特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作者们使用了所指塞外边陲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字词,通过这些字词,不仅让我们识别到了“边塞”,同时也表征着边塞文学语言的美学特色。例如边塞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雪山、飞石、莽沙、长云、大漠、羌笛、胡笳”等词汇,不仅仅是作为文学的审美意象而存在,通过这些词语的组合也形成了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语言秩序。

《凉州十八拍》除了边塞文学中经常出现的这些表征着语言特色的字词外,叶舟通过对“凉州”民俗文化的扫描,成功将自己的语言与其他地域文学创作中使用的语言区别开来,让我们体会到《凉州十八拍》在语言的美学追求方面对边塞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当然,文学语言的特色除了从字词表面识别外,我们在更多情况下是从语言符号所呈现出的情感格调与精神境界上来把握。在边塞文学中,创作者往往选取一些苍凉、宏大、孤寒、奇伟、壮丽的意象,用慷慨激昂、沉雄刚健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凉州十八拍》因为体裁的功能不同,虽然没有像边塞诗文通常采取的一些艺术手法来显现其语言特色,但是,作者将“凉州”大地上约定俗成的歌谣、俚语以及边塞诗文中惯常的语言表达技巧挪用到自己的叙事或描写中,从而形成了《凉州十八拍》的“边塞”语言特色。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马丁·泽尔认为,文学文本语言的艺术性“在于构建一种易于被想象性阅读活动接受的语言,因为它自身就呈现为我们想像活动的一种乐器——一种根据字母之间的音符被读者所演奏的乐器”。可以说,《凉州十八拍》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再次激活了我们对边塞文学的审美欲望,同时,也让我们在“似曾相识”的阅读中,体会到叶舟对边塞文学语言传统自觉接续的努力。

综上,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触及的文学命题绝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点,在文本结构、叙事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资讨论的话题。我们在边塞文学的维度上对其进行审视,这既是对文学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新时代文学如何计划“攀登”问题的思考。就当前学界而言,“新小说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也已达成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中,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或许不失为一个值得深究的文本。

蒋应红: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文艺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名作欣赏》《长江文艺》《飞天》《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散文、文学评论100多篇。曾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单篇奖、甘肃省第四届文艺评论奖。

关于文学的力量的文章3


有你们在,中国文学的创造力一定能生生不息

中国作协“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活动周”启动仪式侧记


3月的北京,万物勃发,春风拂面。21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气——春分,春分寓意仲春的正中点,是一年春意最盛的时候。


在这样一个春意萌动、美好渐浓的时节,中国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36位作家朋友“回家”,开启了一场春意盎然的文学之旅。


让作家朋友拥有真收获、留下真感情


中国现代文学馆A座一层大厅,明亮的光线从天井落下,红色中国结张挂在两旁,一派祥和喜庆的文化氛围。


“万木葱茏才会有参天大树,大树由幼苗生长,有名从无名走来。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学要涌现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必须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生态,必须激发潜藏在人民中间的创作活力。”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向参加这次活动的作家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


欢迎仪式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用温暖亲切的话语向参加这次活动的作家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大家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我国文学事业中最基础也最具成长性的文学力量,有你们在,中国文学的触角才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条战线、每一个角落,中国文学的创造力才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向高峰迈进。”


真诚的问候与殷切的期望流淌在作家们心间,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身为中国作协的会员,大家倍感自豪;身后有这样一个温暖的“作家之家”,大家倍感欣慰。


“中国作协是我们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家庭,如果你认可中国作家的身份,那么这里就是你真正意义上的家。所有的人都有家,而且总有一刻也要回家。”来自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托勒草原的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让,去年凭借《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作为第一批“回家”的作家代表登台发言。


“如果说作家的创作是一种世界性的奔波或旅行,那么中国作协就是我们疲惫的时候、劳累的时候,甚至是受伤的时候,需要回来休养的地方,是给我们动力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安全可靠的、令人依赖的,为作家做了很多事情,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帮助。这些年,中国作协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一直在用一个巨大的手掌撑开一片空间,让中国作家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做一次又一次的文学旅行。”索南才让动情的话语道出了广大作家的心声,也引起参加此次文学周作家们的深情共鸣。


一份铭刻深情厚谊的特殊礼物


“有请范雨素,今天是你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第218天。热烈祝贺!以资纪念。”


“有请章元,今天是你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第6081天。热烈祝贺!以资纪念。”


……


欢迎仪式上,36位作家收到了镌刻着自己入会日期的纪念牌。这是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


为了给“回家”的作家朋友留下珍贵而美好的回忆,中国作协特意为每位作家定制了专属的“入会纪念牌”,牌子上镌刻着截至3月21日他们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天数。


专属“入会纪念牌”


听到名字后,作家们依次上台,领取“入会纪念牌”。大家难掩激动的心情,轻轻抚摸、细细查看手中的纪念牌。牌子上的数字像脐带一样连接着作家与“家”,铭刻着作家与“家”之间的深情厚谊。


每位作家都牢记着加入中国作协的日子,这一天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正是从这天起,他们有了新的家——文学之家。而领到个人专属的“入会纪念牌”,更将成为他们一生永恒难忘的文学记忆。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值得铭记的珍贵时刻。


“回家”之旅将成为人生中珍贵的记忆


随后,大家移步中国现代文学馆庭院,向文学馆园内的作家塑像致敬。


鲁迅像


3月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杨柳吐绿,玉兰芬芳,桃李争妍。园内散落着13尊中国现代作家雕塑: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冰心、叶圣陶、朱自清、沈从文,栩栩如生的塑像让人感到文学馆浓郁的文学氛围。作家们怀着肃穆的心情依次走到雕塑前,向他们崇敬的文学前辈献上鲜花,表达由衷的敬意。此刻,中国文学的经典与新生力量在此交汇。


“今天早上,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了欢迎仪式,见到了少年时期的文学偶像,收到了珍贵的‘入会纪念牌’,在文学馆园内参观瞻仰了现代文学大师们的塑像并献花,一会儿还将聆听‘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的‘春天一堂课’。这次文学‘回家’之旅将是我人生中珍贵的记忆,沐浴文学光辉,温馨、鼓舞、奋进。”布依族作家吴英文表示。


作家们向沈从文雕塑献花


吴英文对能参加第1期“作家活动周”倍感荣幸。他谈到,中国作协的活动安排贴心、温馨、周到,让他有了真切的回家之感。在中国作协的关心培养下,他将继续努力创作,不断成长,贴近生活,抒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作品,更好地实现文学理想。


“家是无比亲切的场景,而家人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去年刚加入中国作协的张二棍,对中国作协精心组织的这次“回家”活动表达了感恩之情。他说:“我们相信家与家人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尘世上的奔波和写作,才会拥有荣誉和道德感……‘回家’对于作家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一次洗礼。期待‘回家’之后的再出发!”


“90后”作家肖千超曾经是一名演员,后转行当作家,他的诗集《逆光之旅》入选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他在欢迎仪式上领到自己的“入会纪念牌”,既惊讶又兴奋。他表示,新时代的青年作家更应该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创作出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奋力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学篇章。


“作家朋友,欢迎回家”,这是中国作协对广大作家发出的温情呼唤,邀请作家朋友们回到作协,认认门、见见人、聊聊事,感受中国作协助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潜心创作、成长成才的态度和心愿。正如张宏森所言,中国作协的大门永远向广大会员朋友们、向文学界的朋友们敞开!


摄影:王纪国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