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写这个社会的散文诗歌

2023-03-29 09:51 作者:光明日报 围观:

散文给人以温暖和明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这个社会的散文诗歌1

2月初,扬州作协与高邮文联联办了一个读书班,就散文写作请有关学者做讲座,主题聚焦“散文的传统与新变”。这既好讲又不好讲。说它好讲,是因为散文这种文体由来已久,照本宣科并不难,但效果就很难说了。说它难讲,自古以来,“新变”都是一块硬骨头,再加上各人写作套路早已驾轻就熟,说改就改,哪有那么容易?有的人写了多年,难有起色,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怨尤,总觉得编辑有眼无珠。这种“睡不着觉怪床歪”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听了王尧老师的“散文课”,有豁然开朗之感:套路化写作始终在原地打转,没有“新变”是致命伤。

王尧是苏州大学教授,这次来高邮上“散文课”,从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的日记谈起。他阐明,梅先生的日记就是一篇篇散文。梅贻琦学的不是文科,但拥有深厚的国学根底,遣词造句规整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家国情怀。王尧通过梅先生的日记告诉大家,散文不仅仅可以有风花雪月的小情调,也应该有关注现实的大格局;散文不仅有抒情散文,而且有日记、书信、申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散文能否写好,科学人文素养很重要,没有这些,散文就难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散文自有一种独特的书卷气,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启示。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童子功可不行,而这取决于读书的多少。写好散文,博览群书少不了。读书要读经典,千万不能不加选择,“抓到篮子里就是菜”,浪费宝贵时间。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留存下来的文学精华,值得精读细悟,长期坚持,这样就会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多问几个为什么,是难能可贵的问题意识。这样就可以抽丝剥茧探寻本质,置身事内沉浸体验,换位思考触发灵感。读书要知人论世,联系实际,细细体悟。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才能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启迪思路,为写作备好扎实的基础。

“写作不是照相机。”这句话为许多勤奋的写作者指点迷津。一些人勤于写作,看到什么写什么,还以所谓的真实自鸣得意。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否则那就没有文学艺术可言了。文学真实从生活真实中来,融入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发现,体现作者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展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化的表达技巧,更揭示生活本质的逻辑力量。这就要求作者学会比较,知道轻重,懂得取舍,写出新意,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

文学既有批判的功能,又有教化的功能。文学批判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终归是教化的功能。如何在散文写作中发挥教化的功能,值得深究。生活本就是锅碗瓢盆交响曲,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哪儿只有喜悦没有懊恼、悲伤的人?职场的故事、家庭的纠纷、成长的烦恼,求索的艰辛、失意的灰心、成功的喜悦,人世万象,千姿百态,构成一个世俗社会。在散文写作中作者的眼界、境界很重要,直接决定了散文写作的成败。是只看到一地鸡毛的无聊,还是发现努力改变的乐趣?是只看到艰难打拼的不易,还是汲取负重奋进的力量?怎么写是作者的自由,但想得到广泛认可,甚至产生一定影响,完全不是作者能够说了算的。作品是凝聚社会共识、鼓舞奋进,还是扩散消极情绪、消解顽强?作者得掂量掂量。靠卖惨煽情抓人眼球,获取流量,或许可以让自己红一阵子,但对于自己的写作实在于事无补,更不要说对公众的正面引导了。靠科学的认知,融入自己的感悟,从不如意的地方改起,在不成功的教训中醒悟,向不放弃的目标迈进,在说事明理、抒情状物中给人以奋斗的力量,这应是作者的价值取向。

文学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经天纬地的事业?就是因为它能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散文作者就应秉持善良的立场、求真的态度,见微知著发现美,浪里淘沙找到真,在世俗社会里凝聚起真善美的力量。散文写作时间一长,就能体会到,散文的写作实践是对世俗生活的慰藉。它让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勇毅前行,为人们追求美好提神鼓劲。

当下大多数人已不再满足那些风花雪月的小情调了,华丽的辞藻、煽情的表达,不能给人多少启迪和教益,人们渴望的散文是给人以希望、信心、温暖和境界的“大散文”。散文不是内容平淡、结构松散的文体,而是主题鲜明、随性散发的文体。聚焦时代,讴歌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进步,是散文作者应有的立场。

(作者: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写这个社会的散文诗歌2

人的苦,不是自己体会出来的,是经由他人之口说出来的。


最近大火的电影《隐入尘烟》,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西北荒凉地上人们的苦痛,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大家流下的眼泪,一半是因为剧中人的悲凉,一半是由此将自我生活中不如意事放大所致。

人世间的种种,苦多乐少,是为常态。我们在岁月中蹉跎,埋头过日子或抬头奔前程,是感觉不到苦的,我们能切身感受的,是难。

日子是修炼,是一个个难关的攻陷,我们在搭建攻城梯时,必是心无旁骛,因为稍有不慎,便是败退。我儿时生活的农村,乡亲们基本都靠在土里刨食生存,一年一季庄稼,一亩地产百来斤粮食,多数人家无余财,攒上几百块不知道该藏到哪里,手绢包了又包,一会塞在矮柜的衣服下,一会心觉不妥,拿出来埋在面柜的粮食里。当时人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去县城里讨个生活,一月挣个几十块回村头都能仰上半月,哪怕,他们在城市里任人欺凌,哪怕,他们在工地上唯唯诺诺。

没人说苦,说出来让人笑话。日子是往前走的,淳朴的乡亲们不懂文学哲学艺术,却懂得,不要纠结于现下。你成天自怨自艾,地里不会自己长庄稼,猪牛羊不会自己上膘,老婆孩子不会平白无故多出一件衣裳,餐桌上也不可能自己生出红烧肉。

过去农人的坚韧不拔,不是什么优良品德,是诸多因素下困顿于斯的无奈。

《隐入尘烟》中贵英和有铁的形象,在农村不是普遍现象,一个村有一两个,就像树先生那样的守村人一样。大家痛恨人们对他们的冷漠和无情,实际上,这样的人物在村子里遭受的,更多是无视。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一份子,无视才是最为可怕的状态。他们生,或者死,不过是村口聊天处的闲话,好似嗑出的瓜子皮,吐了也就吐了,掉到土地里,很快消失了踪迹。

我们观看影片时之所以有感触,那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视他人,过分地强调自我,已经是潜移默化的规则。我们向往着人情相近,可现实总让我们保持着敏感的神经。

少了倾诉辛酸的人,我们便把不如意无限放大,苦,才比比皆是。反过来看,为什么人世的苦要隐入尘烟呢?因为这是看不见的东西,它藏匿于我们的心底。有铁那样的木讷人,不会觉着自己苦,他只会感受到甜。我们看到的心酸,是他的平常,他已经习以为常。有了贵英,他方知世上有不一样的日子,每天有不同以往的期盼,烟火煮着柴米油盐,袅袅炊烟,于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

现在社会中,苦与欲望紧密相连。我一友人,成天说苦,他的生活也确实悲催:拖欠的债务,巨额的开销,委顿的事业,不到四十岁满头白发,原本美满的家庭如今已不和睦。

其实,相较很多人,他能够很容易地摆脱困顿。大房子换成小房子,两辆车卖掉,买一辆便宜的代步,公司关掉,去当个高级打工仔,烟抽的次一些,酒喝的便宜一些,爱人的化妆品实用一点……

友人唉声叹气哭诉时,我如上劝他,他竟然生出怒气:“那怎么行?日子怎么能回头?我只剩下这些东西了。”许是怀疑我对他羡慕嫉妒恨,从此我们江湖路远。

许多时候,我们放不下所谓的苦,甚至搞笑地执着于苦,以为苦过了会有更大的甜,从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生活之乐。聪明人的思维,经常自误,聪慧者的脾气,尤其执拗。

《隐入尘烟》中的贵英和有铁,他们不是聪明人,他们只有彼此,也仅珍惜彼此,他们的欢乐,是热炕上有个人呢说话,是锅里蒸出来的白面馍,是舍不得吃的煮鸡蛋。荒漠上的土房子,唯有炊烟可以使晚霞温暖,朝霞有盼。

我们对剧中人的同情是廉价的,我们的眼泪却无比真诚。在这个哭笑不由己的年头,流流泪没什么不好,万不能由此对生活感到失望。我们不缺欢乐,缺少的是一颗安安静静体会生活乐趣的心。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笑的理由,愿每个人都可以把苦当做岁月的一部分。

写这个社会的散文诗歌3

文/博华

不知何故,从小就喜欢水的我,一见到水,便有一份心灵的陶醉。现在我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平时难得看见一片水,但在记忆里却时常会浮现出童年记忆中家乡河水汤汤,湖水浩浩的景象。有时候在睡梦中,会梦到家乡门前的小河,在舒缓的节奏里,弹奏着一曲天籁之声在梦中流淌。最近,一场寒流来袭,带来了一场春雨,校园的水泥广场上留下了几汪水潭。料峭的春风吹过,吹皱了一汪春水,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蓝天之上,悠悠白云倒映在水面,一派水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色令人十分着迷。每当走过这片小水汪,我和同事们都会驻足观赏一番,并发一番文人特有人生感叹。偶有极为理科教师见此情景,便会痴笑起我们身上文人特有的学究气来,我们却并不以为然,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继续着我们的话题,并以欣赏的姿态模仿古人的诗句,即兴吟诵几句古诗,来赞美这一汪别人眼中不起眼的春水。这是一份闲情,也许正是这一份闲情的缘故,让我的心灵似乎比别人对自然万物更敏感一些,这也就是我闲来无事总爱写一点文字的原因。

人这一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时是无法选择的。环境对人来说却是一种造化。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环境的冷酷,社会的无情,然而人和环境的关系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任何人都离不开自己所处的环境。只有将自己的心灵融进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中,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心情才会愉悦,内心才会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感情对环境变得十分敏感。不期然听到一声鸟鸣,或者看见天空闪过飞鸟的身影,都会在心头引发阵阵闲愁。有时和同事在校园内散步,看到操场或者甬路边的一株野草,野花,都会像个天真的孩子似的不由自主地停下行走的脚步,慢慢俯下身来,痴痴然仔细地端详半天。这些在野外随处可见的植物在别人眼中也许平淡无奇,但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份曼妙的景致,这些植物外表虽然朴素,但却用其绿色的韵味,激起我思想的涟漪,让我一下子走进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里,任思绪在诗意中随着风儿飘向远方。

又是一年春好处。窗外,春光明媚,春风和煦,虽然大地上草木尚未萌芽,但风中已经开始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提醒着我春天已经来到了身边。极目远方,校园外的田野上,阡陌交织的小路上,放风筝的人们手牵随风起舞的风筝,在春日晴朗的碧空下,放飞着自己的心情;沃野之上也出现了农人们零星忙碌的身影,只见他们挥动着手里的小锄在给脚下的麦苗悉心松土划锄,面对那一株株麦苗,就像面对自己幼小的孩子,因为这些幼苗寄托着农民们对丰收的渴望。眼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生活画卷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场景,令人倍感欣喜。不远处的小河边,岸堤杨柳,随风起舞,柔软的枝条,弥漫着淡淡的绿意,远远望去,犹如一抹绿色的云,用她特有的缥缈和轻盈,点缀着淡蓝色的天空,让孤寂的天空一下子增色不少,令人无比神往。

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每天都在我们身边默默演绎着一曲曲灵动的交响乐。只要用心聆听,用心体验,都会得到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风在鸣唱,花在绽放,鸟在飞翔,水在流淌,天空云卷云舒,大地万物生长,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人也应该本分地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顺应自然规律,演绎好宏大自然交响曲中自己所担当的那个生命音符。

春天来了,收拾好散淡的心情,走出户外,走进春天,投入自然的怀抱,收获生命的喜悦吧!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