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与茶友结缘的心得散文

2023-03-29 09:26 作者:作家文苑 围观:

作家文苑报唐山记者站当代散文‖「我的茶缘」◆潘耀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作家文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与茶友结缘的心得散文1

当代散文‖【我的茶缘】◆潘耀宗

作者简介

潘耀宗,山东青岛人,大学学历,曾为下乡“知青”、乡村中学教师;回城后先后担任过工人、企业干部,挂职副乡长;“下海”南北漂泊十数年,历任上市公司高管,合资企业总经理等职。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数十篇,诗歌曾获“诗颂风华”全国网络评选大赛一等奖。





我的茶缘茶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发现,传说远古神农氏为寻找药材,遍尝七十一种植物后中毒,幸亏第七十二次品尝的是茶树之叶,竟然神奇地解了毒。原本平常的野生茶树,因此而名声大噪,茶树之叶自此便独秀于林。由于茶叶有祛毒和清热功效,开水沏之香味独特,茶饮便有幸荣登大雅之堂,倍受王公贵族宠爱,后流传民间也走进百姓的茅屋;近代洋人亦趋之若鹜,尊其为东方珍馐不惜重金求之,茶随之漂洋过海登陆了大洋彼岸,茶香弥漫了欧美西式庭院,风靡上流社会,被誉为世界三大饮品之首。 随着茶饮的普及发展,历史上有关于茶的第一部书《茶经》也应运而生。作者是唐朝人陆羽,他深入茶叶产区实地考察,总结了茶叶从生产到饮用的全过程,全面阐述了栽培、烘焙、发酵等过程的工艺管理,以及储存和饮用等方式方法。《茶经》是最早的系统性的文字记载,具有不同寻常的理论价值,茶由此上升到文化层面。茶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其茶道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 、环境等“五境之美”,追求“味”和“心”的融和,寻求臻达精神的最高境界。东瀛日本茶道继承我唐宋遗风,形成以和、静、清、寂的基本精神,甚至被奉为美学宗教的高度。我与茶的最初结缘是在童年的叔父家,家叔曾是旧时官僚,膝下无儿无女视我为己出。六十年代叔婶生活殷实,算是当年“小康”人家,很是讲究生活情趣。日常厨中常有砂锅炖肉,室内终日茶香绕梁。宅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温馨气味,被我兄妹定义为“叔叔家的味”。日久形成条件反射,多年来每逢嗅到类似气味,就联想到叔家美食胃口大开。其实此味源于红烧肉味和茶香的混合气体,应该是“荤素”搭配相得益彰,因此散发了如此美妙诱人的气息。平日叔父的八仙桌上,总是摆一套紫砂茶具,茶壶圆肚上刻有草书‘茗香’二字,字体飘逸俊永,壶口镶有紫铜箍型似鸭嘴;两对不大的茶碗玲珑别致,茶盘是椭圆的流线型盘沿,檀木质的古香古色;冬日为保持茶水恒温,壶身裹上自制的棉外套,别出心裁也很人性化 。记得儿时第一次倒茶,不慎茶水从杯中溢出,叔父便和蔼教导我斟茶倒酒是讲规矩的:应遵循“酒满茶半”的原则,“茶半”意思是招待客人时茶水应以半杯为准,缘由之一是,杯満烫手且不雅观,其二是,水溢杯外有逐客之嫌,总之是有失待客礼仪的。童年的我感到有些道理便牢记于心。自此每逢饭后,便恭恭敬敬地斟茶,小心翼翼严格执行“半杯水准”。此时叔老人家便露出慈祥的笑容,悠悠品茶开始谈古论今:轻吟诗经楚辞,论道秦皇汉武,说三国演义,数水浒英雄,满堂“之乎者也”就有了私塾的气氛。我似懂非懂但总是认真倾听,一本正经端坐忘了顽皮。 说实话在那个时代饥肠辘辘的我,最爱的还是米饭馒头,更不要说砂锅炖肉了。童年每入叔父家门,便迫不及待一通“狼吞虎咽”,恨不能将碗盘一同吞下,根本不顾“吃相”如何狼狈。此时叔婶总是微笑着安慰我说:“悠着点,别噎食,厨房还有那!”,闻言心安,吃相便斯文了不少。对于当年家境窘迫的我来说,这般待遇简直就是过年。成年回想起叔父的宠爱每每感慨万分。其实良好的生活境遇,是人原始本能的追求,首先对身心发育大有裨益,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弥足珍贵。茶茗伴着书香的氛围,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滋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毫不夸张这早期的启蒙熏陶,实际上影响了我的一生。回忆那段美妙的童年时光,时至今日仍然魂牵梦绕,家叔慈祥的音容笑貌更不能忘怀,侄儿愿叔父大人在天之灵依然快活潇洒!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原本是要上大学的,结果一场“动荡”梦断高等学府,无奈同社会上的小‘混混’们,一同稀里糊涂被命名为‘知识青年’,于是热血奔涌就去了广阔天地。那年代北方贫苦的农村衣食尚不足,更无品茶的闲情逸致,何况茶的属性与‘大革命’高亢风格迥然相悖,茶的处境自然是异常尴尬的 。有一年春节前夕,意外享受了一次茶的礼遇,那是在“贫下中农”的炕头上。那时我已担任乡村中学民办教师,这天给一户农民写了一幅“革命”的大红春联,按乡村习俗房东大爷备了一壶酒,款待我这所谓的“先生”。酒菜摆在热炕头的小桌上,喝酒之前老人神秘兮兮,打开一个红木的匣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黄色的纸包,说是今天大吉的日子,请我喝碗茶。老人家颤抖着将少许灰黑褐色的茶叶,放入一把断了半截壶嘴的白瓷茶壶中,外加两只冲洗干净的粗瓷碗,你别说,还真有一些庄重的仪式感。一会儿老人家将灶台铁锅中,舀了一瓢开水沏入壶中,顿时热气升騰扑鼻而来的是一种怪怪的气味。我恭恭敬敬端碗致谢,只是一小口顿感霉味难耐欲吐不能。抬头见大爷却喝得津津有味,估计是他吸得浓烈的旱烟掩盖了异味。放下茶碗他抹了一下嘴巴,一脸诚恳地问我“咋样?”,我欲言又止,只得微微点头搪塞过去。老人家接着说,这茶叶存放好几年了,还是儿子娶媳妇时托人在供销社买得,平日是舍不得喝的!这般盛情我当然是坚决不能扫兴的。好在此后的酒很有酒味,是纯粮食酿的地瓜干老烧酒,菜肴虽不丰盛却也新鲜可口,爷俩一斤酒下肚相谈甚欢,茶的异味自然烟消云散了。可见,人若真诚也不完全在茶酒的优劣 。回城后分配到工厂,一条引进的现代生产线不甚合理,前半段自动化但后部却是人工操作,造成前后衔接部人工劳动强度繁重,特别是三伏天,青壮工人连续作战也吃不消。我是工人出身的车间主任,深知弟兄们辛苦,情愿每天参加劳动一小时,大汗淋漓后接过工友递上的特大搪瓷茶缸,“咕嘟,咕嘟”一顿“高温 福利茶”,缸大水足那真叫个酣畅淋漓,同时又沐浴着工友赞许的眼光,身心皆得到绝妙的洗礼!我时常想,那茶叶未必珍品,但劳动者的茶淳朴浓郁更有滋味。再后来,进入科室当了所谓“几品”干部,舞文弄墨写点苍白文章,朝八晚五在“大锅”体制中混日子,和其他同僚一样,早晨装模做样冲茶一盖杯,名曰“大茶”,一杯喝到‘青州府’,云里雾里管它红绿黑茶,好歹也算混到“品茶一族”了,这应该是我一生最无聊茶饮,自然也是最枯燥无味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冬天冬做客京城,东道主的父亲热情好客,中餐晚宴丰盛可口自不必说。但不敢恭维的是老北京的‘早茶’习俗,清晨四合院中的蜂窝炉烧水,室内桌上茶水伺候,主人家老爷子慢慢呷茶拖着京腔侃侃而谈,但迟迟不见食物上桌,直喝得我眼冒金花,领教了“茶醉”猛于虎,此后绝不敢奉陪这空腹早茶了。后来有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耳闻目睹方知,京城是北方茶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品茗喝茶形式五花八门且历史悠久。当年大碗茶是京城由来已久的风俗。曾几何时大街胡同、半路凉亭、车站码头、什刹海沿等地,随处可见挑挑子卖大碗茶的生意,挑子前头一短嘴的大瓦壶,后头则放着几摞粗瓷碗,挎着两个小板凳子,一路吆喝叫卖。夏日解渴消暑,冬日驱寒暖心,物美价廉深受劳苦大众喜爱,是皇城根下一大特色风景;另外茶馆生意红火,坐地经营显然上了一个档次,首先是遮风避雨桌椅条凳俱全,高级一点的还有雅座单间,伴有吹拉弹唱评书京戏,来者不问出身,无论遗老遗少还是庶民百姓,抑或是市井泼皮无赖,三教九流凡与茶结缘者统统为客。商贾洽谈,伙计歇脚,闲赋无聊者侃大山……,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老舍先生的一部《茶馆》,实乃皇城茶馆文化的真实写照,描写的惟妙惟肖。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海派文化主导生活潮流,灯红酒绿洋味十足,咖啡和可可备受青睐,闹市虽有茶馆并非主流厅堂,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我在沪上工作六、七年,时常相聚咖啡馆,茶馆则少有问津,茶不过是居家自我独斟孤饮。后来儿子来沪上学,毕业工作后结婚定居申城。我的亲家是正宗上海人,烧的一手沪上特色菜,煲汤更是一绝,但是却对泡茶不太有研究,家中多是咖啡、可可等西式饮品。知我喜茶特意预备一套茶具,每逢家中相聚为我专用,人一走便清洗收藏,每每搞得我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历史上江浙地区还是大兴茶道的。一部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此剧“智斗”中阿庆嫂的一句唱词:“垒砌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可见茶生意红火兴隆,还有:“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堪称经典,咫尺茶馆唱出了多少人情世故,壶中分明浸泡的是世态炎凉。精明柔情的的江浙人,品出得是茶壶内外风情乾坤。足见江浙地区茶风别具一格,饱含深厚的茶之底蕴。天府之国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境内峨眉山竹叶青属高山绿茶,茶香独特名噪一方。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实习”,一路去了天府之国成都,私自造访了著名的杜甫草堂。记得草堂园内竹林、竹藤椅、竹茶几一派青竹雅韵;堂内“茶小二”长裤短衫,臂挽手持三尺嘴长的铜壶,穿梭周旋在茶桌之间,娴熟悠扬地舞动起来,居高临下准确注入小小的茶碗,竟无滴水溅出,传统功夫令人拍案叫绝!看那大堂茶香缭绕,听闻侧厅琵琶曲调缠绵,清凉秋风掠过庭院,旅途疲劳一扫而去。草堂小坐似在梦中,亦似穿越时空身在盛世大唐。不禁感叹一方水土养一代诗圣,杜甫草堂真乃风雅之地也。但没想到十年后再去拜访草堂,故地重游却是另一番风景了。虽然庭间青竹尚在,但藤椅都变成塑料质的,草堂摆满了旅游商品叫卖声嘈杂,独不见了传统“茶小二”的身影,清风也不知何处去了,唯有铜臭刺鼻来,呜呼哀哉!生生糟蹋了我心目中的那个草堂。我与茶叶之缘还有一桩离奇的故事,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青岛某企业任总经理,由于我主观误判,采用了“货到付款”的销售方式,结果导致外地近十万元货款违约拒付。无奈和一位业务经理飞赴河南信阳催款,竟遭客户无端赖账,一时不能返乡,旅差费用捉襟见肘进退两难。为节约经费便决定就餐大排档,凑合几天以观后效。善良的老板娘体谅外乡人的困境,在饭菜卫生口味等方面照顾有加。为表谢意临行前的一天晚上,特意与其十几岁的儿子玩象棋,原本是想借输赢为嘘头,送点礼物略表谢意。摆好“楚河汉界”几个回合我就“输了”,随即让业务经理将一百元塞入小家伙的书包,并嘱咐他只能买学生用品。老板娘谢了端上一杯茶说道:她的儿子聪明学习好也喜欢下棋,还请我指点他一下棋术,我心想这回可不能大意,因为囊中确实羞涩。棋还没走几步,这时来了一位手持“大哥大”的长发青年,叼着烟卷不断帮小孩子“点步”。业务经理年轻气盛,对这位不速之客说道:“我们领导是和小孩论输赢的,不要插嘴了不然你上?”,话音刚落那青年瞅了我一眼说道:“谁怕谁,来来下两盘!”,并扬言一盘赌一包‘希尔顿’香烟。业务经理是知我的棋术的,劝小孩子下场重新摆好棋子,一场意外博弈就这样开始了。一碗茶的功夫就赢了,第二盘自然也没什么悬念,棋不逢对手是很无趣的,我就推说有事建议休战,随便说一句“希尔顿”也不必破费了。没想到这信阳青年闻言大怒,放下“大哥大”掏出一包“希尔顿”,又甩出几张百元大票,非要再与我大战几个回合。出门在外身处异乡不好太逞强,我很不情愿应诺再来几盘。当然依旧一连三盘不是对手,甚至都没有招架之功。为避免他恼羞成怒,按不成文的象棋“规矩”,决定让他一盘给他点颜面,但原则是和棋。我放弃进攻故意战平,和棋后青年人此时眉飞色舞。想必是是发现了我的谦让的善意,他态度缓和了许多,一个劲夸我是“高手”。闲聊时得知我等催款窘境,没想到他竟然夸下“海口”,说是“讨债”他包办了。俗话说“有病乱投医”,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第二天我们一行去了债务人的公司,刚入门昨天还推三道四的欠债人,见到这位本地青年顿时客气了许多。两人用方言交谈了约十分钟,可能是青年“朋友”有言在先,说我的业务经理和他是“姨表兄弟”,欠债人闻言态度大变。又经过一番交涉这位“表兄弟”私下对我说,欠债人公司经营亏损不能全款还债,承诺当下午支付两万元现金,其余用公司的茶叶抵债。我权衡利弊决定采纳这个解决方案,一番起草协议签字画押,不到半天时间就大功告成。两万元支票到手,八百斤上好的信阳毛尖茶叶,也预定了次日开往青岛的列车集装箱。为感谢“表兄弟”的鼎力相助,我许诺立刻从青岛汇款现金酬劳他,对方执意分文不要,只是欣然接受薄酒相待。临行前酒桌上,方知他经营一家土特产公司,为人慷慨大方社会交际广泛,在当地小有名气。相谈甚是投机竟然成了朋友,此后还发展成业务伙伴。回青后,那近八百斤的茶叶大半求人代销,其余发放了职工春节的“年货”冲了账,总算是有了一些交代。但“货到地头死”教训深刻,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河南,满脑子都是信阳毛尖,一提信阳毛尖,茶品就五味俱全。真正开始品茶,是本世纪初在厦门工作和生活时。闽南属亚热带气候,夏秋更是日闷热难当,饮茶品茗成了全民必修课,居民甚至达到“三日可以无米,一日不能无茶”的境界。举目厦门市区,无论街头路边、商场店铺还是市井人家,门前店堂各色茶几比比皆是。当地人的独木制成的“茶海”,取材于各类古木树根,有珍稀的小叶紫檀,富丽的黄金樟,罕见的金丝楠还有海南黄花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好似博物馆的收藏品。在北方客看来,真是满目珍稀遍地奢华。当地盛行青茶类乌龙茶,其中的铁观音和台湾产高山茶居多。名曰“功夫茶”是很形象的。喝茶有一套特殊的流程,首先茶壶用得是小陶壶或者陶罐,茶杯是白瓷上釉的,酷似北方小酒盅,滚开的水先冲入茶壶,然后立刻冲洗摆在茶海里几多茶盅,手臂旋转做圆周运动,名曰“关公巡城”,直把那茶盅统统烫洗干净。之后茶壶中的第二道茶水才是饮品,这个茶艺流程本身就赏心悦目,诱人的茶汤又沁入肺腑,既淸署解渴又养性。此茶道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和品味一体的过程,令人眼花缭乱,真个是:茶香缭绕鼓浪屿,无茶难为闽南人。周日休闲约几同事,到市中碧绿环绕的小山头上,大榕树下散落藤椅竹几,丛林中隐现的小屋,一定有一位围着花裙的茶娘,殷勤地招呼你入座,片刻就递上暖瓶,茶香便四溢了。两个硬币一个下午闲坐,一周世俗风尘烟消云散。厦门绝妙的潮汕茶韵,浸透着茶水的柔情,其意绵绵其乐融融,真是一方令人陶醉的温柔之乡。真正与茶的不解之缘,是两鬓花白退下之后,人生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消遣,喝茶自然便纳入日常日程。起初,也不过是上午一杯下午两盏的,茶品茶具也不甚讲究。日久茶意愈发情深,甚至无茶不思酒饭欲罢不能了。于是,师从资深茶友,平日积累茶的知识,逐渐对茶文化大有感悟。 偶有朋友来访漫谈细品,茶便生出了些许别样的味道。其实原始的茶树,原本是深山野生乔木,像是云南普洱茶树,据记载是数丈高的大乔木,古人为采摘方便,扦插培育形成人工低矮的灌木茶园。所以,现仅存野生古树茶乃稀世珍品,品味非人工茶园能与之媲美,价值连城也是非常人可享用。其实《茶经》中早有记载:‘野者上,园者次’正是此意。近代茶的名类品种繁多,历来众说纷纭难能统一。我比较倾向将茶分为七大类之说,即:绿、白、黄、青、红、黑和花茶,分类的理论根据是茶的发酵程度等。绿茶是唯一纯天然的未经发酵的茶“茶多酚”含量最为丰富,如西湖龙井,江苏洞庭山的碧螺春等是绿茶的传统极品;白茶是微发酵茶,日光干燥萎凋工艺,福鼎白茶是典型代表;黄茶也是未发酵茶,与白茶不同的是工艺为杀青,干燥闷黄,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为代表;青茶是半发酵,乌龙茶属此类,其中铁观音和大红袍大名鼎鼎,据说武夷山悬崖现存几株野生大红袍,尊为茶树王,崖壁有朱老总‘大红袍’三字题词。更由于品质优良稀缺,这些年已炒作成天价令人咋舌;红茶是经全发酵制成,所以比上述茶更加醇香,正山小种,祁门红 都是红茶的佼佼者;黑茶的故事很奇特,不但深度发酵而且是唯一‘后发酵’的茶品,素有‘马背上的茶’的传说:由于古茶道去西域路途遥远,骡马驮载的茶饼经风雨和日曝霉变,高度发酵的茶反而更加醇香。于是启发茶农采用独特工艺,因此云南普洱和安化黑茶应运而生,独特浓郁茶香蜚声茶界;花茶,顾名思义就是各类花制成的茶,茉莉大花典雅名贵,还有什么菊花桂花等类各有特色。但我则较偏爱武夷岩茶,人道是:酒中贵州酱香茅台,茶中武夷醇厚岩茗。地域气候对茶的生长和品质至关重要,高寒和赤热地区是不产茶的,除了纬度的制约,山地云雾等对茶的质量影响极大,譬如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武夷山岩茶优势独步茶世界。其实青岛崂山虽然纬度相对偏高,但山中小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故这几十年崂山绿特茶声名鹊起,近几年采用南方杰出的工艺,生产的崂山红茶风味独特,可以说是茶品的后起之秀。好茶者,茶具也是很讲究的,早年王公贵族不惜千金置办茶具,茶壶就成了炫富的噱头。清末民初落魄的八旗子弟,偏好“赏花弄鸟,玩瓷藏玉”。据说有公子哥儿不慎,失手将家藏的珍贵紫砂泥壶摔裂,找来铜匠师傅修补,巧匠因势利导锔出了奇特花样,这壶儿居然身价倍增。一时间“锔活秀”成为时尚。竟然有人故意将新茶壶弄裂,专请锔匠打造银锔成花纹,标榜为皇宫宝贝贵族遗物。冬日怀揣招摇过市,见人取出偶吮一口,以显示遗老遗少之遗风,茶壶功用发挥到极致。现代人亦有奇思妙想,屡屡有人将紫砂壶做旧,仿古处理后,谎称乾隆或者什么年间,官窑或者民窑的上品恣意吹嘘,茶文化衍生出很多奇葩,喧宾夺主令人啼笑皆非。水是茶的载体,水的品质左右茶汤的优劣。史记,北宋宰相王安石,托蜀地归来的学生苏轼,顺取长江中峡之水泡茶。可这浪漫东坡贪恋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方想起师嘱,于是将末峡之水收于瓦罐应付。归来后王安石见水大喜,取出“蒙山之顶”贡茶冲泡,凝视杯中茶汤后神情骤变,责学生无信也,东坡知愧并如实告之:此乃下峡之水也。遂请老师赐教焉知有误,先生笑曰:你不见《水经补注》记载:三峡水性甘纯活泼,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所以,有了元代李德载曲中的著名茶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无独有偶,据说名茶“西湖龙井”,只有泡上杭州大慈山的虎跑泉的泉水,方才清纯正宗。由此可见水对于茶的重要性。品茶最为讲究奢华的要说大观园,有红学者称:“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先说金陵十二钗个个都是品茗高手,最奇的是遁入空门的妙玉,谈茗道茶也是惊世骇俗。先不说她独用的绿玉斗茶盅,那可是传世之宝。在饮茶上更有惊世骇俗名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货,三杯便是饮驴饮骡子了”。这位千金小姐根据自我体会直言不讳,根本不屑大碗畅饮的焦大老兄作何感想。那个宝玉更是离奇了,有专门的茶房调制茶泡饭,饭后还有专门女仆伺候,用普洱茶中的“女儿红”以助消化,可见公子哥饮茶的奢侈。怪不得以前家中老人反对茶水泡饭,说此乃是败家之举。之于凤姐嫁妆中茶具,名目繁多可谓世之罕见。贾母老太太独享洞庭湖特产“君山银针”, 是可以延年益寿的,至于伺候茶饮的繁文缛节,更是大观园的奇闻妙谈了。据说,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唐宋年间的茶宴便三分为: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茶宴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品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茶是大自然的赏赐,绝非上流阶层的专利,庶民百姓亦可分享。茶虽非生存之必须,却是温馨生活的佐料,居家休闲的品味,亲朋好友沟通的纽带。怡情养性惠顾众生,才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什么高贵的花梨木茶海或茶几,珍稀的紫砂茶壶茶碗,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形式而已,还有那土豪价格的茶,也不过徒有虚荣罢了。我等平民百姓不比豪门茶宴,但友人相聚亦有别样茶趣,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茶品各有各的韵味。一日,到老朋友徐长勤兄家拜访,此兄当年商海驰骋,大刀阔斧所向披靡,当打之年不屑酗酒品茶,常言有“玩物丧志”之嫌。时过境迁,如今“卸甲闲赋”却雅兴大发,品茶微醺成趣,读书弈棋修养 。家中自是藏有好酒名茶。落座遂以武夷山野生岩茶款待,果然上好品质色味俱佳,片刻茶香绕梁,宅中便有了莫名的温馨。回味起随其南北打拼的岁月,茶就演绎出非凡的别样滋味,余兴未消欣然对弈楚河汉界,然后浊酒小酌两杯,乐不思蜀好不快活。茶宴在自家的厅堂庭院,茶道未必太过拘泥于形式。简洁舒适的现代几案,摆上透明的玻璃杯具,约上三两位挚友,眼见得杯中碧绿或橙红,任由茶香袅袅扑鼻,兴起时举杯邀明月,相对品味岁月人生,淡泊名利怡然自得,宴茶趣味自然升华。虽未必“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清新寡欲也许是茶道之魂魄。

与茶友结缘的心得散文2

饮茶,饮的是一种心情。一杯茶,一把蒲扇,坐在古柳大树下,慢慢地品着茶,有一口没一口地,一边习习地搧着风。此时,柳色如烟,鸟鸣如珠,饮茶者的心则如一朵水白莲花,淡然开放,清香细细。

当年,陶渊明作别官场、归隐田园时的心情,大概与此相同吧。饮茶时,心,应当是净白的,是虚无空灵的,否则,和饮茶相悖。饮茶时,不要想得失,不要想名利,否则,难得茶中三昧。同样的,饮茶时,不要想红尘名利,不然,会脏污了杯中茶汤。

当年,陆羽在深山山寺里,面对着清风明月,品着一杯清茶的时候,眼前看到的一定是白云,在山门外轻轻飘荡,不着一痕。耳朵听到的,一定是如珠的鸟鸣,清新雅致,犹如露珠。至于那一刻的心,一定是“本来无一物”的,是毫无尘埃的。

因此,他才会品出茶中淡然。因此,他才会品出茶中的洁净。也因此,在他挥别古寺,挥别白云高山后,回到尘世,坐在西窗下,铺开纸,提笔蘸墨,落在纸上的一部《茶经》,翰墨淋漓之外,才会充满着一种清净如水的感情,流溢着一种不着一痕的悠然清闲气韵。

茶,让人心精细。茶,让人的精神饱满。茶,也让人的生活走向风清云白。

喝茶者,一般茶室不必精致,但必须净白:白色四壁,毫无污渍。房内,有木桌,有木椅,都不着雕饰,自然素朴,给人一种清水芙蓉的感觉。

当然,房内还要有古筝一架。主人坐在古筝前,舒缓身心,十指起落,一支《高山流水》的曲子,或者《阳关三叠》的曲子,在古筝上如水滴落,一个个音符,仿佛也泛着晶亮的光泽,轻轻流洒。

窗外,得植着几本芭蕉。芭蕉的叶子一片青绿,在窗棂前半遮半掩着,随风摇曳。那种绿,是一种新绿,一种青绿。绿色映在房子里,房子里荡漾着一种绿意。弹筝者最好穿着白衣,衣服上,也沁入荧荧的绿韵。

此时,房内有小泥炉。炉不必大,得精巧,炉内生火,上面蹲着一个陶罐,煮着水。有的人用铁罐,则不宜:铁罐煮水,含有铁味,泡茶的时候,会败了茶味。水开后,缓缓拿了,冲壶,洗茶,泡茶。

听古筝的客人,则拿着杯子,默默地听着筝声,不时地品一口茶,缓缓吞下,一股淡淡的香味浮荡上来,齿颊生香。此时,室雅茶香,相得益彰。此时,饮茶者的内心一片空灵,不知是古筝声滋润出来的,还是茶汤滋润出来的。

数曲听罢,几杯茶后,抬起头来,窗外月光如洗,流荡在芭蕉叶上,也泼洒在房内。房中,黑色和白色相互渗透着,斑斑驳驳的,本就是一副水墨画了。

而弹筝的和品茶的,都成为画里人物。夜深,圆月如盘,高悬窗外。室内,茶已品罢。客人一揖,挥手而别,主人相送,站在门前,看朋友越走越远,走成了月光下的一粒浮萍,渐渐的,浮萍也不见了。然后,自己也转身回去,轻轻阖上门。

这一刻,无论归去的客人,还是在家的主人,都感到这一天很清闲,身体和心里,都是透明的,好像月光一照,就会照透一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茶人的知己,应当是好茶者。

喝茶的时候,二三友人聚在一起,是会相互表现茶功的:将壶拿着斟茶,一股茶汤飞出,所有茶杯皆满,而且涓滴不溢。这当然是茶功。

还有,开水煮到什么样子泡茶为好,也是茶功。开水不开,则难以泡开茶叶,无味;如果过开,就会烫死茶叶,更是可惜了一包好茶。

有人说,不就是一点茶叶吗?没啥。说这话的不是茶人。茶人视茶不是茶叶,是知己,对待茶叶是唐突不得的。因此,煮水也就很讲究了,用陆羽的话说,水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三沸之水,方可泡茶。

当然,还有一样茶功,就是品茶。品茶,是多少年与茶汤为伴方才练就的。品茶包括看汤色、嗅茶香、品茶味。很多人说,高明的茶人,一口茶汤进嘴,能够一口说出是什么茶。但是,这得有个前提,品茶者必先饮过此茶。否则,是不容易做到的。

一般能说出茶的色香味,就已经不错了,算得真正的茶人了。我有一个朋友,茶功很深。那时,我们在单位共处一室,闲来,或秋雨之夕,或冬日夜晚,用一个电炉子烧水,相对泡茶,品茶。他每次饮茶,必先拿了一粒茶芽,放进嘴里,眯了眼嚼着,有时摇头,有时点头,点头时必对茶叶加以品评,说茶香清味雅,回味无穷,不错。我听了,急忙实验,泡罢一尝,果然如此。

他有一杯是紫砂泥的,杯形简单,如茶缸状,拿在手里,敦实,沉重。每早起来,他必拿了杯泡上茶,喝后再上班。

他的杯子很少洗,里面有茶垢。一次,我指着道,应当洗洗。他看了一下,得意地说,这才叫茶功,你们外行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养壶方法。

挥别友人近二十年了,这样的茶人,已经很少遇见了。有时,寒夜归来,一身疲累,一人泡茶独饮,很是想念那段日子。

茶友是可遇不可求的:遇见,是缘;不遇,莫怨。毕竟,在这个红尘滚滚的时代,茶人,已成为了一道诗词里的风景了。(作者: 曾玉荣,来源:茶道哲学研究)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微号: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与茶友结缘的心得散文3

导语:

从首次接触功夫茶到现在,已经9年。9年里,我从水城出发,到福建武夷看当年红袍加身的大红袍母树,寻福鼎蓝姑手中的仙草—绿雪芽,赏西湖畔水与茶的交融,去宜兴了解紫砂的传承……再到贵阳寻求茶路的突破。辗转学艺,苦乐都在其中。如今,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小茶舍,一茶一盏都经过自己精挑细选,虽不算名贵,但独有几分趣味。一点一滴,慢慢堆积布置,只为了让自己及家人能独得一份安宁、平静,也为了让每一个有缘踏入此地的人,拥有一份闲趣,爱上这里……

01 缘 起

这是一个浮华的世界,每个人都不知为何,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是谁?来到这个世界该干什么?然后在随波逐流的生活中,我们开始无意义的模仿彼此的生活、彼此的人生。我们游离在这个世界之中,又仿若在世界之外,常常茫然不知所措。

多年前,我与同龄人一样,喜欢追逐流行时尚的生活方式,流连于咖啡厅和酒吧之中。古人云:“今朝有酒今朝醉”,虽然我认为朝酒朝醉就是生活的本质,但是当时的我是不知所措的。于万籁俱静之时,我常自问,我的一生是否就这样生活?我很茫然,开始在身边找寻答案。我观察号称“走过的桥比我走过的路还多”的爷爷,经常能看到他天不亮就起床生火、烧水,然后随着雪白的搪瓷缸中升腾起白气,爷爷开始了这一天的生活。他捧着茶,闲坐院前。我偷偷喝了一口,苦苦的,黑黑的,好难喝。原来这就是茶,老人家的玩意,老人家的生活。

再一次看到茶,是在电视上。

影视剧中皇帝喝一杯茶的威严,皇妃品一瓯茗的端庄,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于此,茶的种子落在了我的心头。

古语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不识茶,焉能评茶?

记得200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喝到了功夫茶。茶人的每一个举止都让我为之倾倒,他们是那么的优雅,那么的美,虽然没有影视剧中皇帝的威严,也没有皇妃的端庄,但是别有一般韵味在里面。随着水的注入,空气中弥漫着兰花的幽香。举杯,它不再是爷爷手中黑如墨的茶汤,而是金黄透亮的色泽,入口微苦,却随即甘甜。茶人说:“茶如人,不管生活怎样,一切都会苦尽甘来。”一束阳光照入心里,茶的种子长出嫩芽,也照亮了我前面的路。茶人说“茶如人生”,是不是我了解了茶就能找到我的人生?

我开始学习茶文化,练习泡茶。随着时间的流逝,茶的种子慢慢发芽。

02 识 君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慢慢认识到,茶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叶子,但也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照镜子,显示不同的影像。文人墨客显示了它的趣味,佛家显示了它的禅境,道家显示了它“天人合一”的道理,达官贵人从中显示了不俗的品味,老百姓从中显示了情谊。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对待它,它都会给出相应的影像回应。

就我而言,它是我的镜子,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的生活。悲痛时,它予以苦涩;开心时,它予以甘甜;幸福时,它予以甜蜜。就这样,茶无言地陪着我,不争不抢,带给我健康和智慧……

茶很公平、很包容。只要你愿意接受它,它就愿意为你付出全部,愿意刚来到世界就被采摘,愿意被几百度的高温炒制,愿意被反复揉捻,愿意沉寂在包装盒里面等待着相遇。它来之不易,让我懂得了珍惜……

2013年,为寻茶路,我来到贵阳。因缘际会,在一场茶会上认识了夫君,于是我又多了一个留在贵阳的理由。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因为茶,我遇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途;因为茶,我来到了贵阳,探寻茶道;因为茶,我认识了夫君,寻得真爱;又因为茶和爱,我留在了贵阳。在时间的积淀下享受人生。夫君工作比较忙,会长期加班出差,更甚者,出门旅游都含着目的性和时效性。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我常心痛他无法好好放松休息。于是,在去年3月开了一家小小的茶空间——“一茗居”,它落座隐藏于琳琅满目的太升茶城。传说人王伏羲一划开天地,茶就立于天地之间,是集天地之精华而生的自然产物。所以这个茶空间“一茗居”的名字取于自成一体之意,居即空间。希望夫君能在这个自成一体的空间内坐下,为了自己泡上一杯闲茶;也希望夫君像爷爷一样,一壶茶闲坐院前,人来迎客闲聊,度过舒适的休闲时光;更希望如我和夫君相识时一般,以诚相待,以茶结缘,认识每一位有缘人。

03 发现最好的自己

在这个连出门游玩放松,都劳心于各种攻略计划,以到达目的地为目的的时代。希望“一茗居”能成为每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得到片刻安歇。希望在“一茗居”我们能认识每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便拥有不同的皮肤、年龄、职业。希望通过“一茗居”茶友们能认识不同的人,增长见识,扩宽自己的寻茶之路,找到生活之路,找到最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找到初心,回归自我。祝福每一个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茶友,都能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穆远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