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散文标题加书名号吗

2023-03-29 09:08 作者:建始县人民法院 围观:

「法苑文化」标题趣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建始县人民法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散文标题加书名号吗1

标 题 趣 诗

作者:范正宪

题记:闲暇时查看QQ日记,把近十年来在《中国法院网》等发表的散文和诗歌的标题串起来,凑成几首趣味诗,聊以自娱(书名号的是诗文原标题,引号的取其意)。

(一)

《书到用时方恨少》,

《高考三十二年前》。

“元宵夜上遇情人”,

“一生一世”永相恋。

(二)

拍好《两张登记照》,

开启“N 个第一次”。

“厨房风景”别样美,

《船到桥头自然直》。

(三)

踏上《苦乐文秘路》,

《也说黛玉》情悲苦。

沿途《又见秋叶红》,

《祝福母亲》多寿福。

(四)

《感悟知命》《致自己》,

“赏花”“品茶”皆情趣。

《冬日感怀》《忆同窗》,

《诗中自有酒飘香》。

(五)

《事非经过不知难》,

《筑梦》“山乡好法官”。

《守好人生一口井》,

务必谨防“负增长”。

注:“元宵夜上遇情人”指散文《情人节遇上元宵夜》;“一生一世”指散文《爱你一生一世》;“ N个第一次”指散文《我的N个第一次》;“厨房风景”指散文《厨房里也有“风景”》;“赏花”指散文《赏花与赏人》;“品茶”指散文《喝茶与品茶》;“山乡好法官”指诗歌《山乡法官》;“负增长”指散文《从“负增长”说开去》。本诗中所涉篇目,除《致自己》《冬日感怀》《忆同窗》《筑梦》以外,其余均为散文。

2018.02 | 第 21 期

散文标题加书名号吗2


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散文及其他文体的比较而言。“散文重神韵,公文重逻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散文和公文的区别,也点明了对公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举一例说明逻辑学和语法学对公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例: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为动力,以“巩固、完善、提升”为着力点,进一步扩大整治成果……”

---对比逻辑规范和语法要求,可以发现,此句问题比较大:

(1)“着力点”的运用,值得商榷。从逻辑学来讲,“着力点”既然是“点”,就应当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而“巩固、完善、提升”显然不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2)从语法学来讲,句子结构不完整,有从句,无主句。“以”字句后面要衔接表行为或措施的主句,因此,“以……着力点”句之后,要衔接“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或类似句子。

一、公文语言要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

公文写作,既要符合辩证逻辑,也不能违反形式逻辑。通常,说公文写作的指导理论是逻辑学,一般是指形式逻辑学。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公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三大基本要素,每一篇公文都需要严格遵循逻辑学的基本规范。

(一)要正确运用概念。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也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如果对概念的认识不清,那么与这个概念有关的的语言都会变得混乱模糊,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或者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公文写作必须正确运用概念,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概念之间是并列、包含、交叉还是重合关系。

*概念的内涵要准确。

例:市委、市政府把“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

---或者是对“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的理解错误,或者是对“环节”的理解错误。

例:……推动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事业”的理解错误。注意“事业”与产业和企业的区别。

如:我市是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

---对中等城市的内涵理解错误。

*注意概念的外延和大小。概念有大小之分,对于多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明确哪个大、哪个小,不能把关系弄混淆。

例:从现在情况看,现代农业主要是设施农业。

----外延过窄。

例: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的成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了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教育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外延过宽。

*顿号连接的概念,原则上是并列关系。把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处理成并列关系,造成逻辑混乱,是常见的毛病。(数量要适当,完全列举的除外。)

例:

要把社会保障、综治信访、农业生产、人居建设、计划生育服务、合作医疗、民政救济等事项,统一纳入服务中心集中办理。

----概念不当并列

---从是否并列的角度讲,此句中的“农业生产、人居建设”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不并列;从概念的内涵上讲,“农业生产”和“人居建设”都有人在野外、室外活动的意思,不可能纳入服务中心办理。

例:狠抓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工作提效……

---“行政”、“服务”两个概念与“工作”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以顿号连接。

例:今年以来,我市以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一条龙保洁体系,优化县乡环境质量为重点,持续加大县乡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此句为“以”字句,涉及对概念构成的理解。有重点,就有整体,整体必然大于重点。但此句中,“优化县乡环境质量”不是“县乡环境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

*概念反映着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体现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以“产业结构”为例,它表达的是分析产业构成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思维方法。你正确地运用“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就意味着你有了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分析方法。

*概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着某个概念或概念群创建起来的。

中国人对概念的辨析意识普遍不强。

由于我们都没有精确辨析概念的意识,往往许多概念都被用滥、用错。

*概念的创新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内容。

语言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新陈代谢。汉语的新陈代谢,除了部分自我创新外,主要依靠大量吸收外来词,同时淘汰长期不用的词汇。外来词的主要来源是日本。日本汉语对中国的影响,除了固定的词汇外,它的构词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汉语。

如:前缀构词法

1、超……:超强,超豪华,超爽,超动人;

2、准……:准新娘,准新郎,准妈妈,准爸爸;

3、真……:真英雄,真好汉,真男儿;

后缀构词法

1、……化:多元化、大众化、电气化、革命化……;

2、……炎:气管炎、关节炎、胃炎、肠炎……;

3、……力:生产力、消费力、想象力、劳动力、记忆力……

(二)要正确运用判断

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所谓判断,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公文语言中,判断句所占比例非常高。写作中,通常,判断句的错误是对所判断对象的性质定位不准确。

例:优先发展重点镇,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平台和突破点,是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例:劳动模范是一种无形资产,不仅可以带来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

----此两例都是偷换概念。前例是偷换词性;后者中,第一句是把“劳动模范”概念内涵限定为“荣誉称号”,第二句却把“劳动模范”限定为“劳动者”。

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

---判断的主项与谓项性质要相同。

我们习惯于作简单判断而不习惯、不擅长对判断作论证,所以有“论而不证”之说。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都是直接作结论,没有条理分明的推理。这种不对结论作推理证明的习惯,减低了我们的判断和说理能力。公文写作中,布置工作、对下提要求部分内容,大部分人都不会感到太困难;但第一部分,阐述道理、分析形势、提出观点部分,大部分人都容易出问题。

简单判断容易出现错误,重要原因还在于简单判断往往会更多地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三)要正确运用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断、新的判断和一定的推理形式。

推理有两种方式:归纳和演绎。此两种思维方式在公文写作中都要运用到。其中归纳的运用尤其多。

归纳对写作而言,有两个意思:一是归拢并使材料有条理。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

*归纳不足的问题在公文写作中比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只有数据和各种原始材料但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但都是抄袭了别人的,没有针对性,让读者看了得不到任何启发。

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

“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子都是推理句。常见错误是因果倒置、自相矛盾、推不出等。

举推理有问题的句子:

例:县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领导小组的组长,组织部长是……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由此可见……工作的特殊性。

---因果倒置。

例:我们在市、县信访部门加挂了群众工作部的牌子,乡镇、街道设立了群众工作站,村居设立了群众工作室,这充分表明了我们的群众工作理念得到了转变……。

---推不出

如:我市正处于跨越赶超、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容量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所省略的大前提(经济社会发展越快,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大)错误。

(四)要正确处理句子和不同层次内容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先后关系、大小关系、上下关系等等。

*从一篇领导讲话稿的布局谋篇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几部分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的内容,要放到同一级别、不同题目之下;如果是重合关系的内容,"小概念"的内容要放到“大概念”之中;如果是交叉关系,那就要进行拆分,理清头绪。

讲话稿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第二部分是“措施”,第三部分是“组织领导”或“责任”,这三部分是并列关系,所以放到同一级别的三个题目之中。

有一种常见自相矛盾,就是成绩部分与问题不足部分矛盾,以至于产生问题和不足部分否定了成绩部分的后果。

从具体句子来看。

如:这种问题总体上在我市不存在,但在某些干部和机关人员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有的还比较突出。

---自相矛盾。

能不能准确地发现别人语言上的自相矛盾,最能反映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判断别人语言中的矛盾,就可能受忽悠。

如:繁荣的商贸物流业推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因果关系不成立。

再如:要严格落实建设程序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让群众住得放心、安心、舒心。

----确保工程质量,是“住得是否安心、舒心”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舒心”是狗尾续貂。

再如: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的意见精神,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

---前后不是相关关系,显得突兀。

*要正确处理“措施”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某项措施之后,所衔接的“结果”或“效果”,一般地,要求是直接的、对应的“结果”或“效果”,而不是间接的、不对应的。

如:购买不满五年的不准上市,满五年上市转让的,要补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受益。

----前面的措施并不能必然“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受益”,行为与结果无直接因果关系。

再如:各级要切实把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实施商标战略,是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但“搞好服务”与“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全句的落脚点应该放到商标工作本身。

再如: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发挥好新闻媒体的监督效应,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落到实处。

---媒体监督得好,并不一定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到实处。所以,充分且必要条件不成立。

再如:巩固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健全群众工作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丰富载体、夯实基础,促进信访问题在一线在基层得到化解。

---最后一句与前面句子衔接有问题,行为与结果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

现实中存在大量逻辑关系错误的例子。如:

犯罪与爱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矛盾关系错为不相关关系。

例:各县以户外广告专项整治为抓手,突出做好队伍、机制和方法三篇文章,以户外广告整治带动了城乡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

----“户外广告专项整治”不是“三篇文章”的抓手。

例:以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种养加为主要技术,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强化技能培训。

---在“以……为抓手”句型中,“抓手”要小,后面的内容要大。“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是“强化技能培训”的抓手。另外,把“种养加”理解为“技术”,是对概念的性质理解错误。

*如何处理前后关系是个常见问题。先说哪个概念,后说哪个概念,或者,先说那句,后说那句,那个层次在前,那个层次在后,是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一般的,在处理前后关系时,要先虚后实,先上后下,先大后小……。

例如:“按照“保住一头、启动一头、规范一头”的要求,以“建民心工程、让百姓安居”为目标……”

----此句中,应当“目标”在前,“要求”在后。

再如:提高企业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发挥商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美誉度高、竞争力强的商标,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发挥商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句,应当放在“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美誉度高、竞争力强的商标”之后。

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将分散的中小学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的网店布局和规划。

----语序错误,前后颠倒,其实也是因果颠倒

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机遇,……

----上下或大小颠倒。


(五)要正确认识公文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要符合逻辑,是原则性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必须符合逻辑,公文语言也有一定的模糊性、相对性,许多违反逻辑规则的语言并不是错的。

如:“生前友好”、“救火”等词语,

“衣服沾上泥了”(与“泥巴沾到墙上了”相对讲。)、“心里想”等句子,就是例子。

“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

--两句经常放在一起讲,虽然从逻辑上分析,会推出“朋友如粪土”的荒唐结论。但是这两句话更多地是用于表达情感而非逻辑,所以两句放在一起,应当忽略其逻辑上的模糊性。

公文语言与数学思维。公文写作的许多技巧,与做数学题的方式方法有相通之处。如:代数中有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在公文写作中,对材料进行删、减、调整,都要运用同样的处理方法。如:

要集中建设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行政权力网络运行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的网上运行、网上办理、网上反馈。

---改为:

要集中建设审批、处罚、征收等行政网络运行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的网上运行。


二、公文语言要符合语言学的基本规范

语言的规范性,是指公文要符合语言学的基本要求。

1、从语音学看公文语言。由于部分公文特别是领导讲话稿需要用口语表达,因此在写作时就需要考虑发音问题。这意味着:公文语言要有美感、有力度,过于拗口的、不适宜口语表达的句子,不能出现在讲话稿中。

如:要切实落实实质性措施,确保工作实效。

再如:我市是十二个县区的人口和地域大市。

讲稿必须便于口语表达,方便寻找句子的重音。人在朗读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寻找重音,或者是逻辑重音,或者是感情重音,以便听起来抑扬顿挫,如果句子太拗口,念起来别扭,断句不易,常会念破句子,不容易确定重音,听起来没有美感。

如:“某某县生活垃圾中转站工程将于3月底前完工并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签订有关协议,将县城及周边乡镇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讲话中,常会涉及到规范性公文的题目,题目都很长。有的同志把文件题目有书名号完整地引用上,甚至连续引用两个以上的文件题目,这都是不合适的。

如:这次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同1991年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

--句子过长。特别要注意有书名号引用的内容,往往不便于口读,应压缩。

有些长句子,为便于朗读,需要适当断句,甚至在句子结构要求上不需要断句的地方断句。

如:政府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及其家属、身边工作人员,不能以任何形式干预、操纵工程招投标活动。

----注意下划线逗号。

*为了使增强语言美感,读起来铿锵有力,相邻句子通常结构统一。特别是连续两句以上的动宾结构短句,如:深化改革开放,拓宽发展空间。

2、从语法学看公文语言。汉语语法学是中国人模仿了西方语言的语法建立起来的。最早的汉语语法是《马氏文通》。相比西方语言的语法,汉语语法比较简单,西方语言的语法中的许多规范,汉语语法没有建立起来。如时态、语态方面的规范,词性的规定相对简单。动词,汉语对瞬间动词、延续动词的规定没有西方语言那么清晰而严格。

*注意虚词的运用。

“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其中,“的”字可以省略。

有的不能省略。“……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了”和“的”都不能省略。

*通常,如果二级以下标题有“要”字,正文开头不要用“要”。如:要提高工作效能。要深入开展效能提升年活动,优化业务流程……。“深入”前的“要”字可删除。

再如:由于历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此处“的”字可以省略。

*注意代词的运用,特别是指示代词。

如:我们在这里举行慈善广场奠基仪式。这是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我市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

--此句中,“这”所指不明,造成“指代歧义”。

*注意动词的运用。汉语动词不像英语动词那样复杂,没有时态、情态,也不受主语单复数影响,但公文写作中,动词的运用仍然是出错误比较多的词类。

如: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肯定成绩,重视问题,落实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句中,“肯定”和“重视”都是表状况或态度的动词,其中“肯定”可以认为是瞬间动词,而表达会议内容的此处动词应当是延续性的、表行为的。此两句需要改为“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后面的“落实措施”需要改为“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因为“落实”是一个长期的、会后过程。

*严格地讲,每个完整的子句都有一个动词。“在”既可以当动词,也可以当介词,但有些情况下,它只能是介词,如果当动词使用,会造成句子没有动词。

如:临沂已经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了。

*要注意动词与“被动”词的搭配。

如:在说到我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时,说:

外地客商对我市尊重有加、信任有加。

*要注意名词与形容词的搭配。

如:……存在保护力度不够严的问题。

再如:……开采加工水平粗放。

*注意介词的运用。

介词其实是一类虚词,多数情况下其前不能有形容词,不能以形容词限制或修饰介词。

如:认真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

(“严格按照……”句型除外)

如:立足规范抓整治,……

---“立足”既有动词性,也有介词性。此句改为“着眼规范抓整治"更合适。

重视辨析长句子。特别要重视主、从结构的长句子。有时因为句子太长,会造成结构缺失或扭曲。特别是“以”字句、“把”字句和“通过……”、“按照……”、“在……正确领导下,”等句型,经常会出现结构问题。

如:

(1)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从句不能与主句重复。

(2)要及时掌握危险分子针对世博会、亚运会和我市重要会议、重大赛事策划、组织、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情报,……。

---句子太长、词汇罗列太多。

(3)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打造更多特色产业和产品,是农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主语模糊。

(4)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从句不能与主句重复。

(5)我市以“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为机遇,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主句中的概念不能是从句中概念的一部分。应当该为:抓住省政府确定我市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

(6)我市相继开展了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含瘦肉精、塑化剂等有害物质食品、农村及校园周边

食品、地沟油及餐厨废弃物以及节日性、季节性食品的一系列专项行动。

----句子结构不全、缺项,动宾搭配不合理,概念不当并列。

*公文要求句子简洁,句子结构上不多、不少、不扭曲。句子意思完整、没有歧义;句子结构不缺项,主、谓、宾、补、定、状,该有的都有。

如:……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

----下划线部分多余,句子不简洁。

如:我市是“吃饭型”财政。(不当省略,主语缺失)

*重复,是公文的大忌。重复造成文字不简洁,最常见的情况,一是同一概念不断重复,二是不同层次语义交叉。

前者如:持续加大县乡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这两句有两个不合适:前句中的“县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内涵事实上与后句中“各项工作”的内涵没有区别;两句重复了“工作”俩字。

再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主导力量,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带动投入增加,以项目增创发展优势。千方百计增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招引基地型、龙头型项目。

----此段八句话,重复了六个“项目”。

再如: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每县区重点培育20-40家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推动合作组织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合作、专业合作社概念太多。)

如:我市装备制造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行业经济有了跨越式发展……。

---主语重复。

*要注意,同一概念不能在同一句子、相邻和相近的句子中连续出现;同一词汇不能在同一句子中连续出现。

如:加强以政务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政务服务”不能在同一句子中出现。

“和”字不能出现在同一句子中。

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有的情况下,句子可以适当省略。如:兴业银行落户临沂,是兴业银行济南支行落实“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联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兴业银行济南支行”可以省略。这里,严格地讲,“落实”一词之前,应当有主语(济南支行),但,此处显然省略更好。

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能省略,要认真把握。

没有主语,有时是祈使句,这是语法允许的;有时是无主句,通常是语法不允许的。

关于一段之中的层次问题。

理清层次。部署措施不能与达到的目标搅浑在一起。一般地,几个层次的措施表述完了,才可以表述目标或效果。

我们可以把层次划分为议论性、叙述性和要求性层次。一段内,如果同时有议论性、叙述性和要求性层次,一般地,要先叙述,再议论,最后提要求。注意,提要求的层次,要尽可能放最后提出来。

如:每一段落,层次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四个;每一大部分,段落不能太多。以免显得罗嗦、杂乱。特别是开头的“帽”部分,一般两三个层次就可以。如果层次太多,会显得“皮厚”。

在领导讲话稿中,第一部分,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和形势,应当把提要求的内容放到一处,不能两次提要求。

第二和第三部分,领导在对某项工作提要求时,某一段中,一个完整的层次,通常有措施、有目标或效果,这里注意,目标或效果的文字,要与本层次措施对称。中间层次,表完措施之后,一定不能有表达总目标的文字。

起草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考虑语句通顺、文字没有简洁,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看听众,对下属有对下属讲话的语气;对外来客人,如果是省外客人,致欢迎辞要介绍临沂历史、区位、资源等概况,对本省客人,就没有必要介绍这些内容了。

对上级汇报,主要内容是工作成绩、问题和下步打算,一般不能发表太多的议论,不能写成调查与思考。

看讲话者身份。市长讲话有市长讲话的内容,市委书记讲话有市委书记讲话的内容,县长讲话有县长讲话的内容。有的同志在为市长起草的讲话稿中,出现“沂南金矿扩建工程的实施,对沂南县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句子,此为讲话角度有问题。

看环境。考虑讲话者是站着讲话还是坐着讲话,天气是晴朗还是阴天。“今天,阳光明媚……”这样的句子一般要慎重运用。

要把公文语言与散文、诗歌语言区别开来。诗歌、散文可以不考虑逻辑规范,如:《中华民谣》的歌词: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而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基本看不出前后的逻辑性。

看讲话涉及的工作性质。有的讲话是针对非常具体某项工作,那么就不要太多地上纲上线,讲稿的框架也不要三大段。

注意标题的层级。

层次序号采用:一、(一)、1、(1)。其中,一级标题内容更丰富,通常两句以上;二级及以下标题通常简洁一些。同层级标题的句式、结构一般都相同。

要把握好“文以意为主”原则,抓住材料的根本内容,精心提炼,准确表达思想内涵,意、辞兼顾,拟出意深辞新的标题。

要尽力避免“通用标题”,如下面:

一、充分肯定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来源:如椽巨笔)

散文标题加书名号吗3

首先,诗词点评最重要的其实是你对别人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个人见解说出来看似简单,从学术角度讲,往往是一个人学识水平积累导致的结果,所以平时的吸收学习是不必可少的。

再有一点,如果死气沉沉的去鉴赏,也难免有失趣味性,把人点睡着了也不好,还要适当添加一点点佐料,活力语言成份,适当调节学习氛围。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稳、准,别具只眼能够洞见别人不能洞见的优缺点,则需要我们平时多用心练就了。

下面转入正题,从十八个方面入手:标题格式、格律、韵部、合掌重复、承转名词、重字、入声字、首字平仄、对仗、隔景重景、意脉、四平头、求精、用典、造词、省略、立意。看一首诗,尽量一项一项的来看,不求全部都做到,即使做不到全部掌握,核心关键的几点还是要注意的。如果是点评词,也可以参照。

一、标题格式

题目格式:《七律 题目》《五律 题目》《七绝 题目》。书名号《 》一定要用上。你评阅的时候要看看他写的对吗?这一点其实许多诗友都没注意过,比较容易忽略这个问题。

二、格律检索

我们看一首诗,如果是格律诗,那么首先还是要看他的格律是否正确。但是格律是个死的东西,替对粘,三平、三仄、孤平、拗救这些是点评作品的最基本项目。

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关于拗救。如果别人使用了拗救和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那么我们是一定要注意的,随随便便就判断人家出轨那可就丢人现眼了,这说明你对近体诗的格律掌握不牢。因为首先我说的这些对于写好一首诗来说,那是最最基本的小儿科,如果我们过不了格律这一关,那就不要硬碰硬去点评人家的格律,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点评。

当然格律这个东西毕竟可以依靠检测工具识别,所以我时常不会刻意注意他的格律,偷个小懒绕过去直接点评其他方面。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古今韵都不合才叫出律,判断时尽量分辨清楚作者使用的是平水韵或者是新韵,这样我们才有依据来判断他是否出律。

三、韵部问题

1、韵字入诗检索

韵字入诗包括平声同韵字入诗和仄声同韵字入诗,在一句诗中,除去韵脚之外,平声同韵字不入诗可以避免挤韵现象发生,在一首诗中,仄声同韵字不入诗,可以规避撞韵的情况发生。

韵字入诗对于韵律的影响完全靠口感来决定,读起来感觉不和谐,基本上就是出现了挤韵撞韵等情况或者拗口字或者词组。韵字不入诗就是韵部上的字不允许在诗中其他地方出现,我们要求韵字不入诗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上述毛病。

但是这个要求不是绝对的,一是韵字使用了叠词除外,比如空空是叠词空字入韵。二是刻意重字的情况例外,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阳和阳”,刻意重字,不算挤韵。还有就是连绵词入韵,双声叠韵,也不算是挤韵。三是借对或者是刻意重音的情况,就是句中使用了刻意重复的音同字不同的韵字,也不算挤韵,而是一种写作技巧。

2、另外还要注意,韵部使用是否有不恰当的邻韵、换韵、凑韵、连韵、险韵僻韵等用韵问题。

在这里,诗友们比较常见的毛病是凑韵和连韵,凑韵就是为了押韵,所使用的韵字过于生僻,或者所使用的韵字和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关联性不大或者读起来感觉别扭,这就是凑韵,押韵是为了意境和音律的和谐美,是情急找不到出路从韵表里拈来的,虽然有韵,却于诗意无补,是假韵,不但不增色,反而失色。

3、韵字问题检索

四个韵字不能都是一种词类。要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押韵尽量不要押同义的韵字。比如说香、芳、意思差不多;新韵十四姑的“孤”“独”意思也一样,也做好不要同时入韵。另外韵字不可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选韵的时候,别选韵字非常少的韵部,比如:险韵僻韵,七绝还可以,七律就没的用了。诗词的艺术,要求不对称就是要有变化,要跌宕起伏,所以对首字、韵字,各有不同的要求,要变化。反之,七律还可以,七绝就没得用了。

四、看对仗有没有合掌

合掌有意境合掌和结构合掌两种:

1、意境合掌

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况叫合掌。也就是意境合掌,对于意境合掌来说,无论是对联、绝句、或者律诗,都是不允许的,是诗词的大忌。如果掌握不好合掌,最好不要用近义词相对,或者尽量拉开视野,抽象名词和具像名词要掌握一些,还有就是注意虚实相对,上联如果用写景,下联最好含情,借上联的景来抒下联的情,这样对仗的时候选择性就大。

合掌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知识面太过狭窄造成的,所以多读古人作品,多积累词汇可以很好的避免合掌。尤其是老杜的作品,视野非常开阔,可以从中很好的借鉴。再一个就是,在判断合掌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对仗的上下两联,但是其他地方就不看了吗?不是的,其他地方,比如律诗一共八句,我们也要避免其他地方的意思重复,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的八句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哪几个用词或者哪几句用意是一样的,然后摘出来进行重点判断,这样也可以很好的避免意重的现象发生。

对仗避免合掌可以使用虚实相交,视觉听觉转换,收放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合掌。

2、结构合掌

一般是强调在律诗的中间两联,他们的节奏点不能一样,例如:颔联节奏点是2/2/1(解镫句式),那么颈联就需要错开这个格式,改用2/1/2(撷腰句式)。我们知道格律诗有三美:节奏美,韵律美,音韵美。这个句式结构的变化,对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都是有影响的。

五、看他的承转句中名词的位置是否恰当

在避免结构合掌的同时,律诗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也要注意:在一句中,如果有两个名词的话,要尽量把他们分开放。

总之,别把名词安排得太近。七律虽然没这个规矩,但是名词也不可过多、过近,缺乏变化是很不好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再有就是五言诗本身容量就不大,许多内容施展不开,尽量少用叠词和词组,因为叠词比较占用篇幅,那余下的空间势必会很狭窄,可发挥余地小,另外句式也显得单调,我们看许多五律作品,几乎很少见连续使用叠词,就是这个原因。

六、重字检索:有无重字以及隐形重字

重字我们都知道,刨除刻意重字和叠词外,基本上近体诗对于重字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刻意重字我们都知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个人尽皆知吧。我就不细讲了,下面说说隐形重字,隐形重字其实和我上面合掌里面说的有点类似。

1、名词隐形重字

《梅》(听雨江南)

傲雪迎风笑,寒梅对日香。

婀娜随皓月,妩媚映丹阳。

宦海沉浮久,人生起落尝。

何时逐骏马,送我到家乡?

傲雪迎风笑,寒梅对日香。

谁傲雪迎风?自然是代指寒梅,所以下句再说寒梅就显得重复多余了。其中,寒梅对日香了,再说妩媚映丹阳,意思岂不是重复了。(阳、日)这里是名词重复。我们再看,(傲雪、迎风),(对日、随月、映阳)。你说他对着风雪严寒,又对着日月星辰,直叙的有点啰嗦,也有点简单。不单单是他,万物也都是如此,过多的同类别意象重复,导致这种描写不见特点。这首诗看到颔联就得停止,因为颈联尾联俨然已经精神分裂了,苹果树上结李子,下半部分咱们就不说了。这就是名词隐形重字。

2、同时使用过多的代名词

再看下一个例题:

《寒梅》(若耶溪)

幽情无可寄,独绝小南枝。

疏影横窗瘦,琼苞醉玉姿。

堪怜娇嫩蕊,尤笑雪霜池。

淡月罗浮梦,清香慰我思。

这首诗里,其中,“琼苞,玉姿,娇嫩蕊”,这三个词组都是代指梅花的,当然小南枝,罗浮梦也是代指梅的。与其用各种代名词写梅花,倒不如抓住梅花的一些特质进行描写,这样效果比较动人。试想,你把梅花说成琼苞,说成玉姿,说成嫩蕊,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说来说去还是它,仅仅注重梅花的外形描写是不够的,像是报流水帐,也是呆板的。要注意虚写,抓住它的特质来写。

比如古人写他傲雪、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这些都比我们直接描写姿态外形要出色的多。这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许多诗友为了不犯题,往往使用过多的代名词来代指描写一种物象。

3、名、动、形容词隐形重字

《清风客》

凄凉侵瘦骨,遍地断枝多。

折且风中笑,立当雪上娑。

寒随萧瑟浸,苦取偻身磨。

待到春来日,欣然又绽荷。

其中“凄凉、萧瑟”为形容词犯复,侵和浸为动词重复。“偻身、瘦骨、断枝”名词犯重。遍地即为多,那么再用多字,是否多“多”了?

4、再有一个就是使用同义连用词的并列词组

比如:庭院、温柔、孤独、空阔等等,这类词组最好不要在五言诗有限的篇幅中使用,因为我们知道,庭和院、孤和独、空和阔、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用一个就可以了,两个都用,占用篇幅不说,也容易限定句式结构,不利于我们组织立意,浪费资源。还有就是五律对于词组的运用要求也是很严的,基本上拒绝使用词组,因为词组的定义已经固定,词组不能拆开,单独不成立,且不符合我们作诗对于原创性的要求。

七、入声字的要求

《五律》五律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七律》七律入声字不可多于 5个 最多六个。

《七绝》七绝入声字不可多于 3个 最多四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音节处就是节奏停顿的地方 。

八、首字平仄比例

正常比例是:4:4或者5:3。比如五律共八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什么,分别写出来,看它们的平仄比例不要超出上面的范围。首字平仄比例,是指把一首律诗的八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挑出来,看它们的平仄比例。

九、对仗检索:有无对仗不工或者失对等现象出现

(1)律诗的对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要对仗,所以在对仗的时候,尽量不要首联也对,我们知道,关于绝句中对仗的要求:绝句中的对仗,基本上没有硬性规定,根据作者需要进行。我们鉴赏古绝,有对的,有不对的;有前两句相对,有后二句相对的,也有通篇相对的。

例如:《登鹳雀楼》(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里有提到关于绝句对仗的要求和律诗有相似之处,律诗的对仗也同样借鉴。结句如果对仗,最好是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2)对仗中关于宽对的必要性

这就是在上下两联中,追求的是互补;把好的意境填埋了一些对仗的落差。律诗关于对仗的要求,普遍认为颔联的对仗可以松动,颈联的对仗要求就比较严格。

例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这均是一种互补,就是以较高的意境效果来化补词性对仗的不足。

例如:《北青萝》(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何在对几层,上下联同是在表达一种疑问,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对谁家是一样的效果。初夜对一枝,初字有表示程度数量的意思,和一相对,也是对仗的一种巧妙运用。如果上联是一,我们仅仅想到2.3.4.5.6....;那就是思维的僵化和呆板,只有充分打开我们的思维,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对仗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变通,虽然这么说。有一点仍须强调,不提倡在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降低近体诗的理论要求。

十、扣题检索:诗意是否紧扣题目,有无跑偏

题意与题目的扣题有没有跑偏。基本上,我们选定什么样的题目,通篇内容都要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展开。起、承、转、合都是这个主题的脉络,我们写诗要有诗脉。什么是诗脉?诗脉就好比是中心思想。每一句话有中心思想,每一整篇也有一个统一的、大的中心思想;这个诗脉,就是我们的中心思想。近体诗要一诗一脉【一诗一线】一首诗只能表达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具体到句中就是:起句、承句、转句、合句,这四句都必须围绕主题这唯一的一条线来写,不能这根线,那根线的乱交织。

例题:《菊》(平水韵 七虞)

一夜风声紧,街边古木殊。

庭园寒露结,屋顶冷霜涂。

气候无常态,星光有眼珠。

蟹肥当佐酒,野菊忒丰腴。

这首写菊。我们看前三联都是在写时间景色;颈联感慨,直感对客官环境的塑造啰嗦了;承联合掌转的凑了;到最后引出菊来,说它丰腴,应该是赞它的品格坚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在为菊的丰腴衬托,可是这个衬不出彩,蟹肥感觉用在这里也有点突兀。作者的用意是好的,目的是想反衬,可是对客观环境着墨太多,给人一种误解。你不是在写菊,而是在写秋;因为菊的戏份不够,配角的戏份超过了主角,那么这个标题就显得不恰当。

十一、隔景以及堆景检索:有无隔景,太阳雨等现象

七律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什么是起句前后分句?就是首联的上、下两联。)主次分明,尤其是七律字多,很容易犯这条毛病,景色堆积,名词太多。

七律跟五律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交代时间的时候,禁止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体表现出时间是最佳选择。

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达某种心情的。隔景,前面写的时间点是夕阳,后面忽然又出现了月亮,这就是时间点把握不一致,时间点的变化也要能够感受的到为好,再有就是前面写桃花开了,后面忽然又出现了红叶,这个也是需要注意的,当然如果你是在回忆,也要人能够看的明白,不要使人犯迷糊。

十二、意脉检索:有无断裂

起、承、转、合的排布。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我们看起承转合是否清楚?这点五律、七律、七绝都用的上,评诗要评起承转合,因为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各步骤明显区别于其他。

(1)步骤

A、各句要有独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务;

B、每联的前分句跟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你评的时候? 要注意衔接了没有,你自己写的时候也要注意衔接了没有;

C、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

大家仔细看看他的八句四联,每联的前分句后分句不可断裂,联跟联之间不可断裂,意思要连贯,这点很多朋友写的时候不注意。八句各自平行,谁跟谁都没关系,这个你评阅的时候,如果能评出人家断裂了没有,就说明你自己写的时候注意没注意。

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

例如:

《春归》

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

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

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

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

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 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例如: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颈联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看似颈联有点断开了,其实是在直抒胸臆。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一个君字一个我字;首尾圆融,意脉连贯。从整体来看,他的意思是相互照应的。这就是似断非断,只要整体上看能连的起来,也不能判断人家诗脉断裂。

(2)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 这句很重要,承句的写法在此不论五律还是七律。

例题:

《菊》( 平水韵 七虞)

一夜风声紧,街边古木殊。

庭园寒露结,屋顶冷霜涂。

气候无常态,星光有眼珠。

蟹肥当佐酒,野菊忒丰腴。

他想写菊,起句一夜风声紧点名了时令,街边古木殊继续深入秋的意象。那么承句就要跟随这个季节的主要景色继续扩张,庭园寒露结,屋顶冷霜涂。承接是承接了,如果起句的后半联就已经承接了,那么承句你继续承接,并且承接的没有变化,那是不是显得啰嗦?庭园是不是包括屋顶?寒露和冷霜所代表的意思其实是一个意思,寒露结冰就是冷霜。这颔联合掌了。两句一个意思那么其中一句就是废话,车前驱杖多此一举,没有实际意义。

承句中要有动词 把画面活起来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动、形容 、虚)这点最难做到。

(3)转句:是最难写的,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承句的后分句(也就是第4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我们在写起承转合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中间两联的配合;特别是颔联上、下两联和颈联上下两联的意思不能一样,要上下联之间有变化;许多诗友合掌就是上下联的意思没有递进,个见最好上下联要掰开来写;第3句顺承起句写,第4句要往第5句上靠,第5句和第4句接,第6句要往第7句上靠。也可以学习老杜四节式的章法和二节式的章法。

(4)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

比的不够? 诗就没有味道很多朋友起句不讲究,没有兴;合句没比;就像一个大散文,这不叫诗。所以,你自己写的时候最好要起句兴,合句比。

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要收住前6个句子;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如果想第八句出彩,必须第七句铺垫好。你评阅的时候,要看看他第七句铺垫了没有?铺垫的好不好?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

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起句兴、合句比;经验是合句用景来结束。比用情来结束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大。用景来比,容易笔尽意不尽。这个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锻炼这点,用个景来藏着情做第八句,效果能不好吗?

诗友往往到了第八句都是直抒胸臆了;憋了那么久,也该舒口气了;不过这样的效果往往没有藏着更有余味,太过直白的暴露自己的感情,像是祥林嫂了。

十三、避免四平头

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

例如,《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中二联云霞、梅柳、淑气、晴光用了同一类字词,造成四平头。四平头不是格律诗的硬伤,但是尽可能不要在格律诗里出现,不然成绩会大打折扣的。

十四、不求句句好但求一句精

找不出啥毛病,但是也没被读者动心的,这样的作品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你看上去不好不坏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好了,因为你的作品没有挠到人的痒痒肉。要力求如老杜所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十五、用典是否合理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 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上述两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用典忌生涩、忌使用僻典、忌词不达意、忌浮华、忌堆叠,我们俗称典故仓库。

典故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恰当,基本上以写景为主的。不适合应用典故,以情说理为主的,可以适当应用典故增加其说服力,也不会显得过于直白的呆板,又增加了作品本身的容量和涵蕴。有的诗友的作品是典型的典故仓库;比如他想歌颂爱情,写上梁祝,写上比翼鸟写上连理枝;结果篇幅都给了典故了,没有你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你这是爱情陈列馆,不是在写诗。

十六、有没有造词现象

造词是否合理,如果读起来感觉突兀,或者生涩拗口,诵读起来不流畅;或者令人费解,或者用词啰嗦重复,不知道你这句话是在说什么,那么这种造词就值得商榷了。

十七、省略句子成份的技巧有哪些?是否应用合理

省略句子成分可以很好的使我们的作品凝练简洁,用最少的话讲最多的内容。许多时候省略主语、谓语、省略动词等等;可以尽量的删减掉繁枝侧叶从而突出主题。但是不恰当的剪裁会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这个主要还是靠感官辨别,大家具体应用的时候注意就是了。

十八、不同阶段诗友的作品对于立意的要求和变化

立意是个大课题。在点评中,许多初级诗友的水平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积淀的,所以尽量不要一杠子打死。例如,关于直白、炼字等问题。而立意出奇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到的,那就需要我们在点评的时候注意根据各人水平来进行品评,主要还是要鼓励别人的积极性。

另外,点评用语不要太过绝对,要给人留有交流不同见解的余地。如果他的作品合掌,也不要太过肯定的说出人家是合掌;要用不太肯定的语气来说,比如貌似合掌、感觉合掌、个见合掌等等。这样留给人思考的余地,可以把合掌的定义说给他听,或者分析给他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基本上你讲的明白,合掌与否自然就很容易判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