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张衡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之称

2022-11-05 12:57 作者:阿宝嘎历史 围观:

科圣张衡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阿宝嘎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张衡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之称1

科圣者张衡也。

前一段时间关于教科书中将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内容进行了删除,颇引起了大众的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被誉为“科圣”的张衡和他的发明。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科圣”(也有叫“木圣”的)。

张衡祖上是当过官的,而且是清官,人家赚得盆满钵满,他的爷爷张堪当了一阵子蜀郡太守,离任事赶了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而已。

也许当这样的官想想就怕,所以张衡拒绝了好几次征召,后来勉强当了几年官,便早早地辞官归里了。

张衡擅长机械,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终于在公元111年,张衡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被拜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这个职位对他来说真是太合适了,因为这个官就是研究阴阳,精通天文历法的。正是在任此职位的14年里,他完成几乎所有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

先说关于历法的事情。张衡曾上书建议改变现行的历法,改用他提倡的《九道法》。据说这种历法是最符合天体客观运行规律的,因为《九道法》是基于月亮运行速度不均匀的实际情况的,而当时运行的其他历法就是假设月亮是均匀运行的,所以很明显《九道法》是最科学的。但是科学往往需要与传统做斗争,同样《九道法》也需要与传统势力做抗争,最后还是保守势力占了上峰,《九道法》被压了下来。

再来说所浑天仪。浑天仪是用来观测天象的,涵盖了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这在当时和后来数千年里都属于绝对高精尖的科研产品。

下面说说众说纷纭的地动仪。传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中心有个都柱,四面八方各有个小球,一旦探到有地震发生,代表那个方位的小球就会落下,正好落在地动仪下方蛤蟆的嘴里。史书说,有一次代表西北的小球落下,不几日就有八百里加急探马来报:“甘陇地震”。这装置比欧洲同款要早上千年。

但是可惜这样装置并没有留下实际的模型,虽然当代有人按图索骥仿制出地动仪,但是实用性,准确性仍然有所偏差,仅凭史书中留下了寥寥数语文字,在不能完全确信的前提下,相关内容被整个从教科书中删除,不知是科学的严谨还是历史的不自信,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张衡还是一位文学家,《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都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二京赋》类似班固的《两都赋》,描绘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

《思玄赋》则以楚辞的笔法抨击了宦官专政,朝廷黑暗,作文抒志,以寻求作者在精神上的寄托;

《归田赋》则描绘了田园山林的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开了骈赋的先河,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所以,能称得上圣的总有他的独到之处,张衡的地动仪虽然被移出了教科书,但是此人此事终究留在了历史长河中,留在了中华文明中。

至此古代14圣连载完成,如有兴趣可以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阅读全系列。

文 | 阿宝嘎历史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张衡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之称2

在西方科学史中,人类真正开始以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要从19世纪算起。然而距今1800多年前,中国东汉博物学家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古时称地震为地动),它非常神奇,可以检测到地震发生的方位,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检测仪器。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神奇的地动仪

公元78年,张衡生于河南南阳,为当地大姓豪绅子弟。他自幼聪敏好学,游历多地,在文学、算学、天文、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经举荐入京,进入朝廷做了郎中,后升迁至太史令,主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东汉太史令不担负修史职分)。在此期间,他改进并重造了一台浑天仪,以水驱动而演示天象;他还著书立说,写了中国第一本描述天体运行的书《灵宪》,提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并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这种解释即使在今天也非常科学。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记载在《后汉书》里,根据记载,这个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用精铜铸成,形似酒樽,直径约2米,周身刻以山龟鸟兽的篆文,作为装饰形象,内部则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八道分别对应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对应一条口含铜珠的龙首,龙首下方各有一只张着大嘴的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会掉下,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人们便可知哪里发生了地震。

张衡时任太史令,他发明了这台精妙的仪器后,就命名为候风地动仪,字面上理解就是“以风观测地动的仪器”,或者可理解为“地震的风标”。当时,人们相信地震与空气运动有关,与上天的启示有关。张衡就认为地震是上天启示“天子”的征兆,用来警告朝廷失政,奸臣弄权,那么检测地震自然就能警示朝廷,匡正社稷。

这种看法与中国传统观念息息相关。“平天下”是所有士子的终极目标,征战沙场,求学为官,以及技艺发明都为此目标而服务。所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主要目的不是测量地震,而是为了通过自然灾难来警告朝廷。

《后汉书》还记载道:曾经有一条龙的铜珠突然掉下,落入蟾蜍之嘴,然“地不觉动”,洛阳的朝臣们因此觉得地动仪不足信,但是几天之后,一骑快马驶入京城(洛阳),消息送达,果然陇西(今甘肃省内,距洛阳700千米)发生了地震,于是众人都服其神妙。

地动仪只是传说?

然而,这个地动仪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史书上也记载不详,导致一些科技史专家对其是否真的存在过产生怀疑。

关于地动仪的全部描述,《后汉书》仅仅用了196个字,其中关于外观的描述占据了很多篇幅,而描写内部构造的,却只有几个字。“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基本就是地动仪的内部构造了。在这个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中间那根柱,它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然后经过一系列力学传导,最终“施关发机”触动龙嘴,从而掉落铜珠。科学家推测,这根柱必定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摆。当远处的地震波传来,轻微的震感连人尚且感觉不到时,什么样的机械构造使得这根摆能感觉得到,并且有足够的能量触发机关?它灵敏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对地动仪机械构造的疑惑,至今没有答案。

另外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地动仪检测陇西地震的实例。《后汉书》作者是范晔,写于公元440年左右(南北朝初期),此时东汉早已灭亡,张衡也已去世300年了。《后汉书》问世之前,关于此次地震检测的记录,不见于其他任何史料。《后汉书》的参考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续汉书》,这部书写于公元300年左右。作者司马彪在《续汉书》记载了地动仪的构造,但关于检测陇西地震的记录,却丝毫不见。

《后汉书》在记载地动仪神奇预测陇西地震之事时,并未提到具体年份。根据文献记载,在公元132—139年间中国共发生过7次地震,其中138年在陇西发生了一次破坏性的大地震,很多学者以为地动仪检测到的就是这次地震。但当时洛阳也具有强烈的震感,并不是《后汉书》所说的那样,洛阳“地不觉动”,地动仪检测的显然不是指这次地震。

另有学者提出,公元134年陇西也发生过一次震级不算大的地震,恰是这次地震,京都洛阳没有震感,却被地动仪检测到了。只是,这次地震并无文献明确记载,学者是根据《后汉书》间接推测出来的。这唯一的一次实例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范晔虚构的,只能存疑。

第三个疑惑,就是今天复制的地动仪没有一个对地震有反应。在中国,著名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利用不同的机械原理,复制过两个候风地动仪,但这两个地动仪对检测地震没有丝毫反应。1976年中国发生了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震感极其强烈,北京都能明显感觉到。当时王振铎复制的第二个地动仪就放在北京,但它对唐山大地震没有丝毫反应。

2005年,在退休的地球物理学家冯锐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再次复制出一个候风地动仪,现在陈列于北京科技馆,向公众展出。但是,它仍然没有检测到一次地震,包括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个候风地动仪,这是借鉴王振铎,在其第一个地动仪的基础上,由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组于20世纪70年代制造的。同样,这个地动仪也没有检测到一次地震。当然,这或许不太意外,毕竟英国很少发生地震。

然而,这表明关于地震的独特发明,不仅使中国人着迷,也使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着迷,那么这是否也表明,恰恰是这种着迷,使地动仪“诞生”并广为流传呢?

从历史上看,神秘的地动仪成了张衡永久而辉煌的“遗产”,但它始终是个谜。一方面,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关于地动仪及其检测地震的记载仅此一例,之后它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无影无踪。另一方面,现代地震学家对地动仪的机械原理及其构造,至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也许,张衡的地动仪仅仅是个传说。

大科技文章全部免费转载, 请您把我们文章转载分享给更多喜欢科普热爱科学的人!

张衡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之称3

张衡

小时候的课本里有张衡的文章,张衡数天上的星星,数着数着就成了科学家和文学家了。这个故事激励了多少儿童啊,我也曾经去数星星了,可惜,咱没那个领悟力。就像被一万个苹果砸中,咱也琢磨不出万有引力一样。

张衡简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之,主要生活在东汉安帝和顺帝时期。南阳西鄂人(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外加一个不是很靠谱的政治家。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职。张衡在官场取得的成绩,比他在辞赋和科技方面差的太远了。

张衡从小擅长文章,游学于三辅(左冯ping翊yi,右扶风,京兆尹)。入京师,观太学。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但是不矫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种性格适合写文章,搞研究,但是不适合做官呀。

张衡是一个辞赋大家

张衡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作了二京赋。还有归田赋、思玄赋、应闲等。身为太史令,还参与编纂过东观汉记(后汉书之前的东汉正统历史,官修,现在大多都失传了)。看着这些洋洋洒洒的汉赋,几次想好好读一下,可是都没能完成。读汉赋,功力还不到。

虽然张衡明阴阳,但是张衡不是张天师

《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的父亲是张衡,张鲁的爷爷是张陵。张陵就是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的创始人,很多人都把此张衡误认为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其实不是的,按照年龄来算,此张衡应该张陵差不多。同名而已。所以,此张衡不是什么张天师。另外,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是太平道,和两个张衡都没有关系。

《后汉书》记载,张衡明阴阳,会看星象。《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还说“中世阴阳以张衡为宗”,张衡在整个东汉是阴阳的宗师,领导人物。但这不能说明张衡就是一个神神道道的人物,因为在当时图谶阴阳是大臣的必修科目,光武帝极为信奉阴阳,光武帝时期有个大臣叫郑兴,什么都挺好的,就是不喜欢这些东西,也不会。刘秀对他就很反感,因为不会这些东西还导致郑兴不得升迁,这就跟明朝的嘉靖时期,大臣不会写青辞就不能升迁一个道理。

张衡不仅不是一个阴阳师,而且还是一个正统的儒生

张衡是一个正统的儒生

虽然张衡明阴阳,也懂得图谶,但张衡不是算命先生,而且对这个事情很不喜欢。是一个典型的儒生。《后汉书》记载: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就是说张衡看不惯这些靠天象预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都不是孔圣人的东西,毕竟孔圣人曾经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吗。为此还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这是劝皇帝弃恶从善,这种事情,皇帝他老人家怎么会接受,张衡怎么会有做大官的机会呢。另外,张衡觉得靠算命来预测自己的未来,正得失是不靠谱的,还写了《思玄赋》以正视听,阴阳大家带头反阴阳,这可如何是好。

另外,张衡给皇帝提意见是直来直去的,看到什么事情不好,就直接说,毫无避讳,即使涉及到皇帝的家族脸面。汉安帝时期,张衡就傻乎乎的上了这么一道奏章:王莽末年,更始居位,光武帝只是人家的将领,然后才当的皇帝,在这段时间应该用更始的年号代替光武的年号。这是赤裸裸的否定光武啊,否定光辉历史啊。就这样的奏折,张衡上奏了好几次,结果是肯定的---皇帝没采纳。这种傻乎乎的事情,也只有正统的儒生能干的出来啊。

数星星这事情不真

关于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没有查到具体的出处,反正后汉书是没有记载这个故事的。不过倒是记载了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浑天仪就是标注星象的。或许就是依据浑天仪,后世才编排了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吧,如果不数星星,张衡又怎能将星星研究明白,还发明了浑天仪呢?

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

张衡确实发明了地动仪。后汉书记载:阳嘉元年(汉顺帝刘保的第二个年号,公元132年),张衡造出了地动仪,史称: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关于地动仪的样子,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大概的样子就跟上图是一样的。这是张衡的首创,之前并没有,后代好像也没有了吧。当时的人都觉得神乎其神的,现在的我也觉得神乎其神的。

张衡除了发明了地动仪,还有浑天仪,指南车等。在其他方面同样建树颇丰,天文学著作有:灵宪。数学著作有:《算罔论》。

大家现在都在吹嘘达芬奇是个通才,什么都很厉害。再看看张衡,哪一样比达芬奇差了?还比达芬奇早了一千多年啊。

好了,张衡到此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