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江西赣县的红色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01:51 作者:赣州南康检察 围观: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赣州南康检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江西赣县的红色故事有哪些1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

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之际

□全媒体记者钟义勇 胡怀军 张惠婷 胡中

赣南日报

90年,红都今昔都出彩!#赣州#本地新闻#瑞金

视频号

金秋北京,杏黄枫红。11月2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座谈会在庄严璀璨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隆重举行。


1800公里之外,瑞金叶坪。“一苏大”旧址静穆伫立,青墙黛瓦,木门石阶,一如当年的模样。青翠的古樟根深叶茂,掩不住昔日荣光。红军广场地面上,“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历久弥新、遒劲醒目。


90年岁月,千万里山河。从瑞金到北京,从苏维埃到新中国,时空交汇成一条恢弘的河流,奔涌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世纪波澜,飞扬起撼人心魄、荡气回肠的奋进旋律,穿越历史,响彻当下,激荡未来。


瑞金市叶坪红军广场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众多干部群众到此缅怀先烈、感铭党恩,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苏区精神。(资料图片)周建云 摄


历史回响激荡红土圣地


90年前的今天,山河苍茫,风雨如晦。


历经数百年沧桑,瑞金叶坪的谢氏宗祠早已满布岁月印痕。彼时,没有人想到,从这座祠堂里透出的油灯光芒,竟会照亮中华民族走向光辉未来的前行之路。

时光回溯到90年前,一场中国革命的大事件震惊世界:硝烟弥漫中、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在瑞金宣告成立,党领导人民在赣南这片红土圣地开始治国理政的探索实践和伟大预演。1931年11月7日,瑞金更名为“瑞京”。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谢氏宗祠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如同一记惊雷划破黑夜长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国家政权形态诞生于世,谱写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崭新篇章。

作为“一苏大”会址的谢氏宗祠,后来被隔成15个木板为墙的小房间,作为各个部门的办公室。从此,宗祠里的油灯彻夜长明,不眠不休。

有一种创建,前所未有、壮美如歌。


已故瑞金籍老红军刘家祁生前对在中央马克思主义学校学习的日子记忆深刻:“教室是借用的民房和祠堂,长板凳和桌子也是从老百姓家里借来的,教材除了少数是铅印外,大部分是油印,很多字看不清楚,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学习之余,学校还开展学术演讲、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等各种活动……”

那时苏区,风展红旗如画。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地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江西、福建、闽赣、粤赣等省级和60多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军发展到12万多人,党员人数超过13万。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局部地区探索执政的重要实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影响,推动了各革命根据地政权、经济、文化、教育和党的自身建设,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也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及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一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在这里淬炼成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闪光足迹,书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

有一种斗争,艰苦卓绝、气吞山河。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则消息《勇敢坚决当红军》:“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弟兄八人……全体报名加入红军,日前他们已集中到补充师去了。”

消息很短,故事很长。瑞金农民杨荣显8个儿子主动请缨、参加红军,最后全部浴血前线,再也没能回来。多年以后,当年的报纸已经泛黄,这个故事被挖掘改编成电影《八子》、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赓续流传。

伟大牺牲的背后,是苏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中央苏区反“围剿”在这里打响,长征从这里出发,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浴血坚持……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赣南大地承载了中国革命最艰苦卓绝、最血雨腥风的斗争和牺牲。90年前的硝烟与呐喊、牺牲与悲壮,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萦绕回荡。

战火熏燎的数字不能忘却:苏区时期只有240万人口的赣南,参加红军的就有33.1万人,直接支前参战的有60万人,仅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10.82万名。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当年仅24万人口, 就有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有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是苏区军民的碧血丹心,铸就了苏维埃共和国的根和魂。

有一种信仰,忠贞不渝、坚如磐石。


英雄的土地,盛产不朽的传奇。

——为掩护战友转移,他只身将敌人引上悬崖,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血书,纵身跳崖牺牲。他是烈士江善忠;

——她把未满月的女儿托付给婆婆,自己跨上战马奔赴疆场,历经枪林弹雨,最终牺牲在国民党监狱。她是烈士李美群;

——新婚不久即别离, 数十年坚贞守望出征的丈夫践诺归来,但直等到青丝变白发、新娘变老妪,也未能实现这一生的夙愿,她们是兴国的池煜华、瑞金的陈发姑、于都的段桂秀……

信仰的种子在红色的土地一经播撒,便快速生根、茁壮发芽、遍地开花。这里有省吃俭用、捐钱捐物建设苏维埃共和国的赤诚儿女;这里有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故事;这里有“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苏区人民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的坚定信仰,从未更改;苏区儿女和革命先辈用鲜血乃至生命浇铸的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荡着苦难辉煌的历史回响和砥砺奋进的时代强音。

烽烟散尽,这片土地留给后世的血色印记绵长而深远。连年的烽火催生了宝贵的精神遗存,也带来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多年以后,这片赤土依然贫瘠。“后发展、欠发达”,成为赣南人民很长时间都挥之不去的隐痛。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情牵赣南,并亲自谋划和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老区走向振兴发展奔向全面小康的梦想之旅,扬帆启航。


2019年5月20日,时隔1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赣南红土地。他深情地说: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

2018年7月,瑞金在赣南革命老区率先脱贫摘帽。2020年4月,赣州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赣南革命老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汗水浇灌的数字最动人:解放初期,赣州地区GDP不到1亿元;1978年,赣州地区GDP只有11.59亿元;2010年,赣州市GDP突破千亿元,成为江西省第二个GDP过千亿元的设区市;2020年,全市GDP达3645.20亿元,增幅实现“十三五”时期全省五连冠;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实现3041.81亿元,同比增长10.4%……

还是这片山河,还是这片土地。因为党和国家的大爱关怀,因为引航领袖的深情眷顾,因为老区人民的不懈奋斗,红土赣南,换了人间。


苏区精神照耀前行之路


日前,由“共和国摇篮”瑞金打造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闪闪的红星》在京上演。剧中,伴随着少年英雄潘冬子成长故事的展开,一幅中央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跃然眼前,令在场观众心潮澎湃。“红星闪闪,汇聚成跨越时空的精神之光,让我更加懂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名在京赣南籍乡贤如是说。

《闪闪的红星》是对苏区历史的深情致敬,是苏区精神的生动写照。

作为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赣南是一片壮怀激烈的红土圣地。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伟大苏区精神。

今天,历史烛照前路,故地焕发新颜,人们不由心生感慨: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带来的影响竟是如此的深远!红土圣地的每一处印记,都跳动穿越时空的红色脉搏;每一步前行,都透出苏区精神的磅礴力量。苏区精神犹如指路明灯,照彻红土大地,引领赣南儿女从红色基因中不断汲取强大的智慧和力量。

——前行路上,镌刻着革命先烈的奋斗信念。


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华屋的后山,17棵“信念树”苍翠挺拔,如同战士般守护着这片家园,守护着生生不息的信仰。

1934年,华屋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报名参加红军。出发前,他们每人在后山栽下一棵松树,相约革命成功省亲故里,活着回来的要为牺牲的弟兄孝亲敬老。当硝烟散尽,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村民“见松如见人”,他们擦干眼泪,秉承英烈遗志,努力改变家园面貌,将贫困的小村庄打造成文化旅游新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信念树”的故事,感受“产业兴”的美好。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踌躇满志,到五次反“围剿”、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枪林弹雨……一部苏区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壮丽华章。

“长征的时候,您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曾好奇地问父亲。邓小平用质朴的三个字回答:“跟着走!”

跟着党走,听党指挥,正是恪守这份赤诚的信念,苏区军民才踏平了一个又一个坎坷,将重重陷阱、围追堵截、钳制封锁通通抛在身后,中国革命才最终迎来胜利曙光。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声声号角,正将一场新的时代大考推到赣南人民面前。

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赣州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把牢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引导全市上下正本清源、培根铸魂。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流动党校、“学习强国”等阵地作用,组织各类宣讲团走进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社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持续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五红”活动,通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培训专业讲解员、开展红色研学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先辈的信仰信念、奋斗历程,成为赣南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坐标,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今年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颁奖现场,见证华屋蝶变的叶坪镇镇长朱胜江代表叶坪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他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重整行装再出发,永葆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当好新时代答卷人。”

——前行路上,续写着求真务实的不懈探索。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内,一座古色古香的百年小楼静静伫立。楼内布置朴素,一张旧书桌,一盏煤油灯,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参观。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县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社会调查,挥笔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

彼时,中国革命道路“怎么走”,正困扰着党内决策层。从寻乌调查中汲取精神营养,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息。之后,中央苏区的一个个政策法令,在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创造性推出。因为唯实求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最终找到了一条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革命道路。

烽火岁月虽远去,光荣传统永传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

一切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往实里做。赣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握求真务实“传家宝”,坚持“调研开路”,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

真抓实干,在“接地气”中形成新举措。

5年,9部地方性法规,市人大常委会交上了一份丰厚的立法成绩单。每一部法规制定,立法工作者们均深入基层寻计问策。“为物业管理立法,就得到社区征集居民意见;为水土保持立法,就得到乡村察看水土流失状况。只有这样,制定的法规才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黄新荣说。

精准发力,在“通下情”中着力解难题。

在“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中,赣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深入3468个村、176个社区、191家企业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牵头解决复杂重大问题。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赣州梳理并公开10项62件重点民生实事,运用“乡间夜话”“屋场会”等方式,利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问政赣州”网络平台等,摸准、找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既求真务实,又与时俱进,赣州一步一个脚印,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前行路上,承载着为民奉献的初心使命。


“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在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红井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红井,是1933年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开挖的一口水井。小小一口井,使沙洲坝群众告别了饮用脏塘水的日子,见证了共产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初心使命。

“客家话中,‘埃’与‘我’谐音。苏区人民打心眼里认定,苏维埃政府就是‘我的政府’。”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井旧址管理处主任梁霞说,从挖水井、修小桥、帮耕种等惠民实事做起,苏维埃政府得到了群众倾其所有的拥护支持。这份鱼水深情,是党和红军一次次绝境逢生、力挽狂澜的硬核力量。

90年过去,从当年的苏区建设到如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如一。走马赣南,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项目一线,总能看到干部们奔波忙碌的身影。

深夜,沙洲坝村党总支书记杨航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村里红色旅游项目的进度、质量,他都得盯着。

35岁的杨航开办过运输公司,年收入约200万元。镇村动员他返乡竞选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亲友奉劝他“三思而后行”,提醒他“村干部不好当”,他却说:“为了乡亲们,我必须回来。”今年成功竞选上任后,他便着手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和红色名村建设。脚步不停,变化不断。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去年为2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已超过55万元。

和杨航一样转换角色的,还有沙洲坝村党建宣传员杨群。

“没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有些忐忑,但为了乡亲们,我必须出发。”这是她接受下派前的心声。第二天,她成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两年里,她提升了本领,懂得了担当。今年6月,驻村期满的她放弃外地如意工作,毅然选择留下。“村民们的一声声感谢,一杯杯热茶,激励着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这就是新时代赣南的干部群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民生扛在肩上,将奉献进行到底。广大干部的付出,感召着群众,带动着群众。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热忱,正在干部群众之间双向传递。

“我曾是妇女干部,理应带头,没有报酬,我也愿意干。”大余县新城镇水南村,古稀老人游兰英17年如一日义务清扫村庄。在她的影响下,村里“赣南新妇女”运动火热开展,村庄干净整洁,村民住得舒心。

“红军战士不仅帮乡亲们干农活,还教我父亲读书写字……”于都县罗江乡新屋村,村民赖如亮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鱼水情谊难忘,赖家五代人数十年接力守护红军标语。“我会一直讲下去,让苏区精神感染更多的人。”

——前行路上,锤炼着争创一流的清正作风。


兴国将军园内,三面巨大的红旗雕塑巍然矗立,红旗中央,毛泽东题写的“模范兴国”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对兴国当年在扩大红军、支前参战等方面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高度褒奖。

目睹干部的模范行动,苏区人民情不自禁地以歌相颂。“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首广为流传的兴国山歌,唱出了苏区时期的那股清风。

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为政清廉、取信于民的高尚情操。

倡导“苏区干部十带头”的兴国县委书记谢名仁,甘居陋室的革命先烈胡灿,“模范区委书记”黄源堃……许许多多这样的共产党人,都以实际行动书写苏区佳话。

山河依旧,本色不改。今天的红土儿女,一如当年的苏区干部,正用清正廉洁、争创一流的生动实践,诠释着如何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建立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容错纠错机制,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显著提升;


圆满完成县乡换届,一批年轻有为、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重要工作岗位;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基层减负成效明显;


狠抓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市县两级监委挂牌成立,制度之笼进一步扎紧;

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熔炉淬火,百炼成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一系列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无所遁形。赣州党风政风持续向上向好,各级干部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全市上下形成攻坚克难、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在赣州,这句常被干部们挂在嘴边的话,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内陆地区,赣州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优化营商环境至为关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营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发扬敢闯敢干优良传统,赣州“跳起来摘桃子”,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奏响“干就赣好”最强音,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程序、减材料、减时限;当好企业“店小二”,挂点帮扶、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完善营商环境监督机制,坚决纠治“小鬼难缠”“中梗阻”等突出问题……全方位、强有力的措施,彰显了赣州举全市之力发起一场自我革命优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如今,市本级90%以上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80%以上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企业开办实现半天办结,4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并率先在全国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

日益优化的环境,不断成长的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人才将目光投向这里。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项目334个、签约金额2056.59亿元,其中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项目203个、签约金额1131.97亿元。吉利科技、创维集团等名企接踵前来考察调研,洽淡合作。


感恩奋进续写时代荣光


1934年10月的那几个秋夜,七八十艘小船在滔滔于都河上一字排开,搭起临时浮桥,8.6万余名红军将士与当地百姓依依惜别,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今天,于都河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高擎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火炬,于都人开启新的长征,在追梦路上砥砺前行。

两种“长征”,内容不同、背景不同,却有着同样坚定的步履、同样不改的初心。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村庄。村民在现代化农业基地劳作,在电子扶贫车间就业,在农家书屋汲取文化营养,日子过得挺充实。村口红色雕塑上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今年72岁的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看着村口“笑脸墙”上自己的照片,向过往游客讲述着村里的幸福故事:“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看厨房、进卧室、入客厅,与大伙亲切话脱贫、谋振兴。总书记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总书记的祝福和激励,燃起了潭头村人的新希望。村里深挖“红古绿”资源,精心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示范点。孙观发把家里的4间屋子改成民宿,经营起餐馆和超市,自家种养的富硒蔬菜和土鸡土鸭成为热销货。截至目前,村里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来附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放眼今日赣南,潭头村式的蝶变处处可见,毛泽东诗词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气魄,再次以燎原之势呈现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赣南人民永远铭记并感恩:中南海深情的目光一直关注着赣南!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次对赣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结下累累硕果。今年1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又印发实施,明确提出研究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沐浴暖阳,赣南人民饮水思源,知党恩、铭党恩、立志报党恩的真挚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赣县区沙地镇蟠岩村,75岁的陈贻福把家里的白墙写成一本“感恩账本”,记载着党和政府所有的帮扶措施及幸福生活的重要节点。

瑞金市在赣南率先脱贫摘帽后,该市云石山乡顺应群众意愿,开展了“村村一台戏,感恩总书记”群众演出活动。村民们演身边事,说心里话,感恩之情发自肺腑。

“历史在赣南革命老区镌刻下一座座精神丰碑,要用好苏区精神宝贵财富,着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红土圣地。”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忠琼说。

不忘“来时路”,走好“赶考路”。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赣州用担当实干、创新作为,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答卷。

——探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实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脱贫。114.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102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赣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过去五年,全市累计争取并获得中央和省支持政策1062项、重大项目332个,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GDP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6位,居民收入提前三年比2010年翻一番。

——连续五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先进。省质量强省领导小组通报的2020年度设区市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结果显示,赣州市以100.38分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唯一突破考核总分100分的设区市。

……

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从当下发展到长远后劲,红土地越来越红火,赣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天比一天丰满。

11月5日起,赣深高铁沿线五城党媒同步推出联动采访报道,聚焦即将开通的赣深高铁及沿线产业发展等,迅速在朋友圈刷屏。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的村民难掩兴奋之情:正桂村距离龙南东站不足500米,这种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高铁站的便捷,以前想都不敢想呀!

赣州国际陆港,90后货运值班员曾广禄感受着赣州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足音。他在央视《党课·开讲啦》节目中自豪地向全国观众介绍:通过中欧班列,每周都有产自赣州的上千包酸枣糕、脐橙糕、家具走出国门,运往俄罗斯、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市场。

“过去五年,赣州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和获得感幸福感最强的时期。干部群众精气神为之一新,愈发自信。”赣州市红土地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国铤说,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让这里的人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以“把红旗插在山顶上”的决心,作答振兴发展的“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

闯出来!干出来!辉煌的历史不仅给赣南大地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激发了赣南人民开拓进取,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的冲天干劲和无穷智慧。

在南康区,家具产业“无中生有”,不断补链延链强链,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赣州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亚)班列突破1000列,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

在赣县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挂牌运行,填补了江西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对赣州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百年交汇,章江贡水涛声激越;九十载启承,红土圣地蓄势扬帆。

刚刚召开的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确立了“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开放创新、担当实干”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的重点任务,描绘了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的宏伟蓝图。长卷已然铺展,作答只争朝夕。让我们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为契机,从伟大苏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踏着先烈血迹前进,以深入贯彻市党代会、市两会精神的火热实践和优异答卷,续写时代荣光,告慰革命先辈,造福老区人民。


来源:赣州发布

编辑:孙 杰

校审:张小妍

审核:黄志云

江西赣县的红色故事有哪些2

电台是无线电台的通称,人们常常能在谍战剧中看见它的“身影”。在风雨飘摇的革命战争年代,小小的一部电台能接收和发送许多秘密信息,对前方战场的形势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于无线电通讯,毛泽东曾称其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1930年前后,是红军无线电通讯开始发展的时期。苏区红军从没有电台到截获半部电台,再到拥有数部电台,随着电台数量和侦听技术的提高,在红军队伍中还组建了一支通讯部队,他们承担着党中央“耳目”的角色。通讯队伍利用手中的电台进行侦听,准确地获知敌情,帮助红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红军截获“半部电台”

在宁都小布接收其第一声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村是一个保留着“原汁原味”客家风情的小村落。村落虽然小而偏远,但红军无线电通信队就是在这个小村落中诞生的。据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部副研究员庞振宇介绍,1930年12月30日,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 “围剿”作战中,红军在龙冈全歼由张辉瓒任师长的国民党第18师,缴获敌军大量装备,其中有一台15瓦功率的小无线电收报机。可惜的是,这台无线电收报机并不是完整的,里面用于发报的电子管被破坏了,只剩下收报的部分是完整的,成了不能发报只能收报的“半部电台”。

1931年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来到了小布村,看着“半部电台”,毛泽东、朱德非常惋惜。就在此时,曾是国民党军队第18师无线电台报务员的王诤、吴如生、韦文宫、刘寅等人经过教育后志愿参加了红军。

在曾晨英所写的《红军无线电通信队在江西宁都小布诞生》一文中,曾描述了当时毛泽东在小布村接见王诤等人时的对话。毛泽东热情地对王诤等人说:“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还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一门很有用,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希望你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

两天后,在小布村红军总参谋处驻地龚氏家庙的院子里,王诤、刘寅等无线电通信人员对“半部电台”进行了修理,准备正式架台工作。发电机响起后,他们接上电源,然后打开电台开关,瞬间就听到耳机里发出“唧唧”的响声。于是,他们兴奋地开始不断调试,利用电台抄收了当天国民党中央社发布的新闻。在当时,中央苏区连报纸都很难看到的情况下,有了一部可以收听敌军情报的电台,令毛泽东和朱德兴奋不已。

敌人疏于防范

电台第一次“大显神威”

据江西省瑞金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刘衍萍介绍,除了抄收敌军新闻外,对敌人的侦察也是电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的国民党万万没想到红军会拥有电台,并利用其进行侦察,因此并没有对发射的无线电进行加密。此外,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组成非常复杂,也没有办法在其内部使用统一的密语,所以大部分情报都是用明语进行报告的,这就等于不断地向红军报告他们的行踪和部署。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大军,准备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军事“围剿”。红一方面军的毛泽东和朱德要求红军电台工作人员日夜值班侦听敌军动向。

同年5月15日18时,驻江西富田的敌军第28师师部电台用明码告诉吉安留守处:“师部现在富田,明晨出发,去东固。”王诤第一时间侦听到后立即进行了汇报。

毛泽东和朱德根据情报进行了战斗部署。当晚,红军各部队就接到了作战命令:夜里12点起床,凌晨2点出发,力争在拂晓前占领富田至东固间中洞地区的有利地形。次日6时,正如情报所显示的,敌军如期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经过一昼夜激战,红军全歼敌军第28师和第47师一个旅的大部,第二次反“围剿”首战告捷。

多次屡建奇功

在兴国地区取得三战三捷

第一次大显神威后,电台在之后的多次战役中屡建奇功。据庞振宇介绍,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当时的报务员曹丹辉截获了何应钦致各路国民党军的急电。经破译发现,敌军将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 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获悉后,红军总部立即调动部队攻打敌人较为薄弱的第三路军,结果在兴国莲塘、良村一带取得了三战三捷,全歼敌军并俘敌万余人。

1933年乐安战役之后,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有如此的感叹?当年,在双方激战最为关键的时刻,红军电台截获了陈诚中路军部署情况及后援纵队的动向,并根据情报制定了有效的作战计划,对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红军取得了黄陂及草台岗两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

当然,那时的红军早已不仅仅只有那“半部电台”了。在1931年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公略任军长的红三军缴获了一台100瓦的大功率无线电台。这台既能收又能报的完整电台实现了红军部队之间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通报。

周恩来送来暗码

实现与上海中共中央联络

当年,在获悉红军截获了“半部电台”之后,临时中央政府立即委派任弼时等人送来了一套由周恩来编制的密码,称为“豪密”(以周恩来化名伍豪命名)。因为之前缴获的是一台小功率且不完整的电台,收获了这台大功率的电台后,身处江西苏区的毛泽东就一直想用其与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庞振宇介绍说,为了躲避敌人的干扰,顺利实现与上海方面的对接,红军总部将这台大功率的电台安放在了江西赣县的一条小山沟里。当时负责与上海对接工作的有王诤、刘寅、曾三、伍云甫等人。他们每天都是在夜间工作,为加强通信效果,先把发射天线架到村外的一个小山顶上,然后报务员按照呼号、频率进行呼叫,直到黎明,再将天线收回。

这样持续了数月,终于在1931年9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刘寅在守听的波段范围内透过许多信号和沙沙的噪声发现了上海中央台微弱但清晰的呼叫声。他立即叫醒王诤、曾三,再由曾三上机回答,并给上海中央台发了一份密码电报。

这是苏区与上海中共中央的第一次通报。此后,中共中央的各项决议、指示和情报都通过这部专用电台传到苏区,对指挥红军作战起到了很大作用。这部电台随之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专用电台,又称“党台”。

给予红军很大帮助

“红色电波”慢慢发展壮大

无线电通信在当时给予了红军很大帮助,“红色电波”也慢慢发展壮大。从最开始的“半部电台”到后来的大批缴获,直到红军长征前夕,已经发展到拥有电台17部、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的人员共1044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后,无线电通讯又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刘衍萍介绍,“红色电波”发展壮大的同时,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培训也在江西苏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931年,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于小布总部签发“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随后,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小布陈家土楼正式开课。

无线电训练班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把树荫作课堂,石板当桌子,电键不够用时,就用左手的大拇指作电键来练习,铅笔用到手指捏不住了,就套上小竹管继续使用。无线电训练班的教室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他们从小布到青塘,又到吉安东固坳等地。

江西赣县的红色故事有哪些3

在江西省兴国县,流传着这样一位兴国籍革命女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的感人故事,当地的老百姓每当忆起李美群,都交口称赞她是中央苏区的巾帼英雄、红军游击队的坚强女战士、苏区妇女工作的模范干部。

置身革命风暴,满腔赤诚积极为党工作、模范争先。李美群是兴国城郊塘头村人,出生未满月就因家庭贫困被送给别人当养女。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在兴国分兵发动群众,年仅18岁的李美群积极投身到革命活动之中。

1929年6月,国民党滇军张与仁师窜犯兴国,盘踞县城。李美群随县委县政府机关被迫转移乡间,配合红军展开游击斗争,做敌军士兵工作。她组织坝南、洪门一带妇女赤卫队员成立“白军士兵运动委员会”,经常三五成群假装采猪菜、拾柴火,在白军驻地附近贴标语、散传单,想方设法与白军士兵接近谈话,李美群特意将革命道理编了许多兴国山歌,到白军兵营附近传唱,瓦解涣散其军心。她还带领“兵运”小组装扮成小商贩进城与白军士兵暗地里做成了“果弹交换,两不吃亏”的生意,换取子弹为游击队进行弹药补充,并在这年底把敌人赶出了县城,县委特意嘉奖了“兵运”小组。

1930年冬到1931年春,蒋介石对江西苏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剿”。李美群带领乡妇女赤卫队前往红白交界的赣县一带,组织发动妇女筹款筹粮,充当秘密交通员和侦察员,组成运输队冒着炮火为红军运送干粮。不久,她的丈夫钟延章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不幸牺牲,她强忍悲痛,擦干泪水,带领慰问队挑着鸡蛋、花生、草鞋,到高兴圩战场给驻地红军送茶送水、照看伤员、缝补洗晒,乔装入城侦察敌人的兵力、武器和布防情况,巧用“油桶机枪”(洋油桶内点鞭炮)干扰敌人,弄得敌军人疲马乏,不敢贸然出击,受到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称赞。

1932年初,蔡畅来到兴国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和省监委主席,经常同李美群同路下乡,发动组织妇女投入革命活动,并介绍李美群与省委组织部干部倪志善重新组建了家庭。1933年,省委派李美群到兴国巡视并指导扩红工作。她组织红军家属成立扩红宣传队进行鼓动,由于工作周密细致、善于团结干部、依靠当地群众,兴国县迅速掀起了扩红热潮,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前方的动人情景处处可见。兴国为此也获得江西全省第一次女工农妇代表大会评定的“妇女工作模范县”称号,在193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李美群被授予“扩红模范”的光荣称号和奖章。

面对生离死别,毅然决然选择“马前托孤”、奔赴疆场。1934年1月15日,李美群在兴国坝南村生下女儿,取名钟全列。不久,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步步逼近,形势越来越危急,前方战争与后方支前工作均十分紧张。这时,李美群接到了省委的归队命令。在革命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地服从革命要求,忍痛把亲生骨肉托付给了当地村民,自己则跨上战马,拖着产后虚弱的身子返回了宁都。此时,她女儿还未满月,大声啼哭,却不知这竟是她们母女的生死永别。

钟全列的第一个养父是兴国县一个二等荣军,因妻子奶水不足,女娃日渐消瘦。5个月后,同村的老红军谢邦仁主动接过来让妻子精心照料。不久,红军北上作战,兴国县城也于1934年10月14日被敌人占领。为了在白色恐怖之中保全这颗红色幼苗,谢邦仁夫妇不得不离乡别祖,带着女娃流落到泰和县彭家岭、马市等地,依靠佃耕砍柴度日。就这样钟全列跟着养父母在深山密林里、穷乡僻壤中顽强地活了下来。

直到1979年12月,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调查李美群事迹,找到了这位烈士遗孤,这时她才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和她的遭遇。1982年,钟全列夫妇专程来到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当她看到雕塑家们为烈士精心创作的《马前托孤》的感人雕像时,感慨万千,悲痛欲绝,长跪在从敌伪档案找来的烈士遗像前,仔细端详着50年来第一次见到的慈母遗容,热泪不禁倾涌而出。

不幸身陷囹圄,始终义无反顾坚守气节、宁死不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苏区仅留下由项英、陈毅等直接领导的中央机关和地方党政机关,以及少数武装坚持游击战争。李美群在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等领导下,组织了红军游击队,辗转于宁都县以北的丛山密林中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局势愈来愈危急,苏区主要县城均被敌占领。省委决定将主要领导干部分散到各个营团去,李美群带领的近百人游击队在宁都北部山区被国民党第94师围困达两个多月,敌人到处筑堡,布设岗哨,纵火烧山,日夜搜剿。1935年1月,在敌人兵力数十倍于我的猛攻下,李美群终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而被俘。因叛徒供出了她的真实身份,被敌人作为重要政治犯,解送到南昌江西省第一监狱。

随即李美群被看守员传去过堂审讯,法官上来劈头就问:“你在共产党内担任什么工作?”“推翻欺压工农的反动政府,打倒吸穷人血汗的官僚地主。”李美群的回答义正词严。法官勃然大怒,拍着桌子气势汹汹问道:“共产党留下多少人?有哪些领导人?现在在什么地方?”“就一个人,在你面前,他就是我,我就是领导。”李美群答得十分干脆,毫不畏惧。之后敌人每一次审讯,就从肉体上折磨她,毒打、灌辣椒水、踩杠子、手指刺针,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从不屈服。敌人见李美群软硬不吃、威逼利诱无果,最后只好判她12年徒刑。由于长期拷打摧残,加之黑牢环境恶劣,1936年春李美群因病在狱中英勇就义,年仅25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