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临汾老街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14:59 作者:跟胡哥看古村 围观:

山西古村多,叫小皇城的仅此一家,土豪大户办丧事讲究很奇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跟胡哥看古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临汾老街的故事有哪些1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请点击关注。

胡哥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内容转载授权请点击(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key=F82ED45ED46DD68B530ADFC67D549978)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西火镇位于区域最南边,东与壶关县为邻,南与高平市和陵川县接壤,辖30个行政村。境内山川雄胜,人文璀璨,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甚多。曾获得过“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进乡镇”、“山西省文化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辖区内的东火村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古村,去年底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公示名录。

东火村位于位于长治市上党区东南方向,在西火镇政府东北,东南距离知名景点天下都城隍庙很近,只有五里路,北边是长陵线公路,距离3里。

说到东火村,就会想起西火村。这么相似的两个村名是否有些渊源呢?查史料,果然有联系。这两个村得名的原因和历史上的铁业发达有关。据《长治县志》记载:西汉时,铁业兴,炉火绵延数里,分东西炉群,此村居东,故得名东火。显然,西火就是因为西边的炉群而得名。

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发达的煤铁冶炼业态,造就了村庄数百年的繁华,由商而仕,这里历代名人辈出,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官商豪宅,还有丰富的精神财富,诸如乡村自治的乡规民约、兴教育人的东山书院、以及仁义善行的东火仇家传说等等。

如此丰厚的人文资源,吸引了胡哥一行两次到东火村寻访,体验古村的魅力,追寻历史的遗迹,感受前人的荣光。

仇家老院。

从山西省长治市区出发,一路向上党区行进,目标西火镇东火村。刚从公路拐向进村的道路,迎面老远就看到一个三门四柱七屋檐的牌楼矗立在道路中央,正门上部正中“东火”两个大字十分显眼。宽阔的道路,路两边的行道树成排向前延伸,像两列卫兵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陪同走访的西火镇宣传办主任葛良笔介绍说,别看从外表上村容村貌一片整洁靓丽,完全是现代新农村的派头,其实往里走,就能看到东一处、西一处散落分布的青砖灰瓦的古宅老院,正是这些屹立数百年的明清老院子,见证了东火村的沧桑历史。

果不其然,没走多远,就能看到一座景观石一样的物件矗立在街边,大路旁边岔出一条窄巷,窄巷两边是古旧的院墙、残破的门楼。这是一条过去的老街,旁边的房子是曾经的仇家的书房。细看那个景观石,原来是炼铁的铁渣堆出来的渣山,以此可以佐证东火村曾经的铁业发达。

行走一路,耳边不时听到葛良笔主任说,这是仇家某某院、这是董家某某院、靳家大院、这又是仇家某某院……其中以仇家的名字听说的,多,想必是东火村的大户豪门。仔细一问,果然如此,东火仇家在元明两朝,出过两个进士,在明代还曾经做过皇亲,当然在地方上大有势力,据说还曾经在东火村修建过一座小皇城。

东火村保留完整的东城门。

据山西上党区教育局职工、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的靳波考证,古代时候,东火村庙宇众多,但最奇怪的是竟然有一座城隍庙?众所众知,城隍庙都是建在城里的,一个小村庄何德何能,敢建一座城隍庙?

原来,东火村曾经建过城,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城门,城门上有庙有阁。在胡哥走访时,还能看到一大截城墙、两座城门。其中东门依然是进出村的要道,保留完好券洞宽敞高大,通行轿车毫无阻力;南门则和旧城墙连在一起,已废弃不用,但是巨大的砂石墙基还是给人以坚固的印象,上满原先有一座观音阁,现在杂树丛生,满目青翠,与布满沧桑的墙砖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手触摸城墙,坚硬、粗粝,仿佛在触摸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你会渴望上面留下一些古人的字迹,经由你的触摸去感知真实的历史面貌。

这段城墙和两座城门验证了东火村古时候有城寨的传说,似可解释小村里有城隍庙的原因。但是小皇城又是怎么个说法呢?据靳波考证,明朝时,东火仇家当时的主人仇森,曾经被选为驻在潞安府(山西省长治市)沈王选为仪宾。

在沈王府期间,仇森深得沈王府恭僖王(朱元璋四世孙朱幼璌)的喜爱,于是,朱幼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仇森。从此,仇森成为了皇亲国戚,所以,他在老家东火修建了城中城,当地百姓称为小皇城。

当然,从胡哥走访的情形来看,小皇城看不出一丝痕迹,仅仅停留在传说中,即便是曾经有过的诸如仇家东西花园、东西油坊,曾经受过旌表的义门牌坊、御龙国士牌坊等,也仅剩一个遗址名字,让人徒生世事沧桑之感。倒是还有些与仇家有关的完整建筑遗存,可供人实地查访、触摸、感知。

石板古坡道。

比如村中尚存一条百米长的石板古坡道,全是半米见方的砂石铺砌而成,坡道的尽头是一个名为困瓜楼的三层建筑,也大有故事,据说当时是为惩罚不遵守乡规民约的犯规村民的,除了在困瓜楼关禁闭,还要做苦力修补石板坡。传说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完整的古石板坡道却是仇家财力以及德行的见证。

随处可见的石碾子。

越往村里走,老物件也越来越多,古井、石碾、石磨随处可见,有两口明代的古井至今依然还在使用,这也是仇家所挖掘的。那滋润了几十代村民的井水依然清澈,挖井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前人福荫庇佑后人数百载,又何止是那一眼眼水井?

在走访中,胡哥还听说了一个很拽的说法:仇家因为攀上了皇亲,行事自有一番气派,典型的就是那个南城门,过去只有仇家的车马可以通过,别人不行。再有就是,仇家的婚丧嫁娶红白事宜,一概不找阴阳先生看日子,自己觉得哪天合适就哪天办事。至今依然!

另外还有一件比较神秘的事情,就是仇家办丧事,有一个步骤不做,那就是出魂。按迷信的说法,人死之后,魂魄会去阴间报道,然后会在差役押解下回家一趟看望亲人。所以,过去民间办丧事,都会有阴阳先生算好出魂、回魂时辰日子,定好固定的仪式,主家照办就行了。可是东火仇家办事日子自己定,再就是没有出魂这一步。不知道这算不算仗着皇亲欺负阴差,反正够神秘的。

关于山西省长治市东火村的故事,容胡哥随后慢慢讲给你听,敬请点击关注转发支持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山西壶关这个晋商大院,占地比乔家大院大一倍,藏在深山无人知

媲美山西王家大院精美三雕,太行山深处小村庄美在何处

太行山巅的一个古村落里,发现一座潞商富翁的棋盘四合院

山西长治最南边的西火镇发现一个小巧精致的美丽古村庄

黄土高原上藏着一个世外桃源,她就是山西临汾的上寨古村

山西阳城第一富翁,建起一座潘家庄园,比王家大院还精美气派

山西长治最南边的村,一院院精美的明清老院子一次看个够

山西长治这个老院子下,藏着一个占地面积巨大的地宫

临汾老街的故事有哪些2

提起临汾贡院街,广大市民一定不会觉得陌生。但是对贡院街名称的来历,受访对象多是模棱两可,有人摇头,也有人猜测可能与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贡院”有关联,但是问到“贡院”的具体位置时,大都表示不清楚。

兜兜转转,通过多方走访、查询,将所了解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老百姓记忆中老贡院街的故事,一同见证它百年的发展。

贡院街为东西走向,西头顶住山西师范大学大门口,东头与迎春南街交叉顶住水门街巷口。向北连接有扁担巷、体育街、南财神楼、南青狮街、南洪家楼等可连通鼓楼东大街,向南则仅有体育街贯通五一路。

一、市民回忆

一别数十载

“记忆中的贡院街是一条窄窄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时候普通家户都住的瓦房、土坯房,记得1998年的一天,妈妈写信告诉我,要搬家了,一周后我从外地学校回来时,邻居已经搬走了一多半,再后来,我家也告别了住了几十年的瓦房,住进了新楼房……”回忆着印象中贡院街的模样,讲述者王女士感慨万千。而对于贡院街名称的来历,则表示,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是这里曾经有个专供考试的“贡院”而得名,但是具体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叫的,说不上来。

社区“寻”记忆

在南街办事处卧牛社区,工作人员热情地查找相关记载,以及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中的一些文字记录:“贡院街,古时的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起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供奉名产,故名‘贡院’。明清时平阳府贡院设在此街,因此,就命名为了贡院街。”遗憾的是,并未看到其他有关贡院街的信息。

它有曾用名

随后,记者来到了贡院街中段南禅寺巷,采访中,“路窄”“土路”“房矮”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人们对贡院街的记忆。

居民贾阿姨回忆:“小时候我们都称贡院街为南街。”“南街?”面对记者的疑惑,贾爱花解释:“大概就是现在南街小学这一带,人们都叫南街,我猜想是因为它在鼓楼的南边,所以才这么叫的吧。”此外,“贡院西街也是新取的名字,以前叫做马尾巷,是2000年前后城市改造拓宽街道时才叫有了贡院街的名称。”她表示,以前贡院街的房子都是土坯房、一打厦(土话,当时临汾有的地方的房子为“人”字型瓦房,贡院街的房檐以“一撇”房居多),当然也有四合院。还记得姥姥家那个四合院内有东房、西房、北房、南房(在南房里面还有一个挺深的洞tong子),那时我们进城都靠步行,哪像现在出门就有公交、小轿车。”

“墙”破街贯通

随后,记者沿路来到了贡院街健康巷一带继续了解,“小时候经常听祖辈讲起贡院街的故事,以前的贡院街并没有这么长,东至洪家楼,西至鼓楼南大街,听说是在临汾解放时,一声炮响炸开了现在洪家楼附近的城墙,贡院街才与水门街贯通。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贡院街进行了拓宽改造,这条路才从窄小土路变成了如今的水泥大道。”

二、 资料记载

街名历史久 记录扩建史

对于几位采访对象的说法,记者在收集到的资料中也找到了相关记载。由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尧都文化研究》一书中写道:

1998年,贡院街拓宽改造工程开始启动,历经一年半的建设,贡院街的基本框架全面形成。2001年拆迁改造工程继续开工,又是两年的奋战,一条全长1800米、总宽32米的崭新街道便凸现在临汾城的南侧。这是一条集生态、商务、文化和民居为一体的综合型主干街道。

其中,对于贡院街名称的来历,做了详细记载,平阳贡院创建于明,重修于清。明代万历年间,一位苦读经书、科考及第的关中汉子终于“学而优则仕”,放任平阳太守,这位饱读经书深谙读书人况味的官儒,上任伊始,所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科考举试的重要之地,晋南乡试的中心场所——平阳,创立规模宏大的贡院。他要一改平阳试事中考无定址,每逢临试搭棚建舍的局面,让平阳这一文化重地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彩,从而为朝廷输送更多的人才,同时也为自己的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他与既是下属又同是十年寒窗而仕的蓟北籍临汾县令尹养浩一拍即合,在临汾城东南角,大兴土木,建堂修舍,先后修建了大门、仪门、内坊、书行、正堂和东西两侧的席舍,初步建起了计有大小房舍100余间的试院。自此,每逢举试之年,平阳府下辖24个州县的廪、增、附生与拔贡从四面八方络绎前来,云集于此赶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也正是贡院街街名的由来。

三 、曾经文化聚集 如今商贾云集

时至今日,距离那个实行科举制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曾经云集万余名考生的临汾贡院丝毫不见了踪影,解放之后,政府在其旧地上建起了晋南体育场和工人文化宫。延至1953年,昔日的贡院已经片瓦无存。现在,唯一能见证那段历史的就是被人人口口相传的老街名:贡院街。(对于贡院的介绍,本报也在上一期刊登的《后贡院胡同:昔日才子聚集 今朝繁华街区》做了详细说明。)

随着时间推移,曾经的文化聚集地,如今已变为了商贾云集的商业区。不过,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全城文化的亮点似是穿越了时空,今天仍在这条街道上重新闪现:师范大学雄踞于西,九中学校峙立于东,南街小学跃挤于中,亦是延续着这条街巷的文化品位。(亢亚莉)

临汾老街的故事有哪些3

近日,笔者从山西临汾的乡宁县去往运城的稷山县,在两县交界的路边,忽然看到左手处的山坡上有很多老旧的石头建筑,而山坡下则是鳞次栉比的现代民居,出于好奇,也出于平时摄影的敏感,笔者决定去探访一下,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古村落。于是,驱车拐上一座小桥,驶入了铺着水泥路面的村道。图为村中保存完好的石头房屋。

停好车,沿着两座现代的农家院之间的小路往里走,拐过一个小弯,发现小路竟是陡然向上的,好在坡道不长,缓步上去后,就来到了一条横穿村子的村道。村道两旁有一棵高大的国槐,树身上绑着一块村民敬献的黄绸布,上写“槐神老爷之神位”,而树杈与对侧民房之间拉扯了几根铁丝,上面挂满了新鲜度不一的红灯笼,想必也是村民的祭祀之物。在民间,据说百年以上的古树都有灵性,能保一方平安,故而都被百姓尊为神树,从而开始承载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以及美好生活的愿景。

距离百年古槐不远,有一座石头砌就的小房子,房子对着村巷的一面是半截的墙,人们可以一眼看到房内的场景。一套圆木制作的房梁支撑着屋顶,房梁立柱边是一个敞开的门,穿门而进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口用石板砌成八角形井口的古井。探头看向井内,一孔清澈的碧水顿时映出了一个圆圆的大脑袋,惊得笔者赶紧后退。原来,这是村子的井房。

在石井旁边,一块碑记镶嵌在石墙上。抵近细看,发现这是村民建井时的记事碑,碑上写着这口井叫作“迁井泉”,村子从明嘉靖二十二年开始有人居住,而碑记的落款时间为道光十五年四月。如此看来,这口井距今已有187年的历史,村子的历史则为479年。

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走进的竟是一个400多年历史的古村,笔者感叹河东历史文化之悠久,随随便便的一个普通村子都已存在了数百年。虽然知道了村子的历史,但村名叫什么,碑记里却没有写清楚。笔者只好沿着这条不宽的应该是古村老街的村巷边走边拍摄,希望能够找到人问一问。走了大约两三分钟,很快就在道路的尽头看到了几位聊天的大叔大妈。

“我们这个村子叫铺头。”已经81岁的阎大爷告诉笔者,他的祖上是村子里第一批居民之一,家族传承到现在已经是21代,“我是第18代,重孙子是21代,如果按照每代之间20年计算,我们村的历史是400多年。”老人的推算基本和建井记事碑上的说法一致,也算村史的一个旁证了。

阎大爷介绍,他们村所在的这个峪口是河东最大的峪口,名字叫马壁峪,古时的人们常常从峪口进出大山,用牲口来往乡宁驮煤拉碳。驮煤拉碳是个苦力活,一般只要走出峪口,往往都是人困马乏,为此村里经营了不少店铺,供驮煤拉碳的人休息。另外,只要到达村子,就算走出了绵延百里的马壁峪,就算走到了峪口的尽头,久而久之,村子就被人叫作了“铺头”。图为铺头村的古戏台。

“那时候,人来人往的,很热闹,村里光大大小小的庙就有5个,后来被破了‘四旧’,现在你能看到的只有一个,另一个就是个搭了棚子的旧址。”阎大爷对笔者说,村里过去有两口井,但村民吃水都是靠山泉水,只有水不够吃的时候才吃井里的,现在也是这个样子,“井其实就是备用,是用来避天灾的,可见我们的祖先想得多周全啊。”图为村中一座庙的旧址,虽然已经没有了神像,但立个牌位后,庙就是那个庙了。

“咱们村以前的房子都是石头房子吗?”摄影师问阎大爷。“以前的房子大都是土坯房、土窑洞,也有石头房和石窑洞。靠山的,不是土窑洞就是石窑洞,山下的则是土坯房和石头房。”阎大爷说,改革开放以后,村民有了钱,开始陆续在山下盖了新房子,慢慢地都搬下来了,“都不住老房子了,毕竟新房比旧房子好多了嘛。”图为村内两孔已经坍塌的石窑洞。

据了解,现在的铺头村包含着小河自然村,共有214户人家。若单论铺头自然村,村子则有120多户,大都姓阎,另外的张姓、李姓和王姓,户数极少,都是深山中搬迁出来的山里户。“我们村地理位置非常好,氧饱和度非常高,又紧挨着云丘山景区,特别适合养老,但对村民来说,种庄稼不咋挣钱,所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全是年龄大的人。”阎大爷说,百年古村都是过去的事了,村子要想继续兴旺发达,还得看出去的年轻人是不是愿意回来了。图为村中一户人家挣钱后在盖新房。大河乡土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