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经商归来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7 23:56 作者:金融界 围观:

玻璃大王曹德旺:三段人生,三个全力以赴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融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经商归来的故事有哪些1

人生如戏,各自精彩

在中国众多企业家中,曹德旺算是一个异类。

一面是一掷千金、慷慨大度的慈善家,一面是一毛不拔、斤斤计较的资本家,一面又是独来独往、重家爱国的企业家。

他好吃、贪杯,身材肥胖,不苟言笑,很早就腰缠万贯,却还能数十年如一日凌晨四点半起床,第一个赶到公司,古稀高龄还坚持每天工作。

很多人称曹德旺是商界最通透、最聪明、最复杂、最富戏剧性的人,恰如其分。

低眉行事,怒目经商,家国情怀,敢做敢言,早已成为他身上抹不去的标签。

也许,正是这种真实中掺揉的复杂,才叫人生。

01 风起于共和国初年

若非一场意外,曹德旺本该是阔少爷出身。

1947年,上海滩花花世界风雨飘摇。明眼人都能看出,民国政府不行了,离开方为上策。

“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曹河仁买了条货船,把所有家当打包运回老家福清,妻儿随自己搭乘客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好消息是全家安全回闽,坏消息是货船被风浪打翻,万贯家财沉入海底。

好在妻子陈慧珍还有些嫁妆首饰,勉强能在乡下盖一栋两层小楼。

时运艰难,来帮忙的工人被国军抓了壮丁,家属每日来要钱要人,曹河仁万般无奈,只得返沪重操旧业,留下妻儿为质,吃了上顿没下顿。

陈慧珍是地主千金,极好面子,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家里依然一尘不染,孩子们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

“不要和人说我们家一天只吃两顿饭,也不要说肚子饿,没有人会同情你,要有骨气。”

多年以后,曹德旺每每提及母亲,总会落下眼泪。

曹德旺是次子,本没有名字,姑且称之曹二。8岁那年,因交不起5毛钱学费,一直没去上学,是村里的先生出面,说学费晚点交没关系,还给他起了个大名。

两年后,父亲曹河仁返乡,经常花生米就酒,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辉煌往事,灌输基本商业知识。

有多少能力,就办多少事。等你们懂这个道理,老子肯定早就死了。

初一那年,曹二偷偷去河里游泳,被学校通报批评。少年血气盛,极为不服,偷偷跟踪蹲茅坑的教导主任,爬上围墙,滋了对方一泡尿,闯下大祸。

就这样,他13岁就辍学在家放牛。

古诗词里,放牛娃本代表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曹德旺并不开心。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曹家本就一贫如洗,家里的大人又不会务农,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母亲陈慧珍饿出浮肿病,从此落下病根。

若干年后,在自传《心若菩提》中,他这样写道,“放牛的日子,让我在幼小的年纪就体验到底层百姓受欺凌的滋味与成人世界丑恶。”

大哥曹德淦倒是争气,17岁就当上公社中学的代课老师。托学生家长的关系,给二弟安排了个轻松活,数树坑,每天能赚5角钱。

可惜曹二死性不改,趁水库放水偷偷截水捞鱼,犯了“薅社会主义羊毛”罪。

工作丢了,只好跟老爹去贩货。每天凌晨2点起床,骑自行车载300斤货,赶在6点前到水果批发市场,这样的日子熬了4年,曹二已经二十来岁。

彼时,陈慧珍病情益重,给二儿子说了门亲事,姑娘是娘家村的陈凤英,大字不识几个。曹德旺本有对象,但碍于母命,只得分手。

婚礼只花了20块钱,十分简便。

新婚之夜,曹德旺冷漠地对陈凤英说,“我不会欺负你,你也别想着欺负我,咱们互不干扰。

蜜月刚过完,他把发妻的嫁妆全部变卖,又找几个发小借钱,盘了块地种白木耳,偷偷运到江西鹰潭出售。第一笔买卖赚了800块钱,在当时算得上巨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彼时,全国严打投机倒把行为,曹德旺第四次到达江西时,一出车站就被民兵扣下,货物全部被没收。

赔了本钱不说,还倒欠村里人1000多元。

刚回到家,一个个债主来势汹汹。曹德旺急得每天以泪洗面,几乎把这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无路可走之际,陈凤英出面向村民保证,自己留在家里不会跑路。

曹德旺这才被放出村子,只身前往明溪打工还钱。

心灰意冷中,他只想老老实实做工,绝了做买卖的心思。工地教导员是曹家老相识,先后安排他当炊事员和食堂采购员等美差,月薪100元,比县委书记还高,过起了两年风光日子。

施工队解散后,托关系去莆田一家农场做栽果苗,机缘巧合下结识了琯头镇山兜农场的场长王以晃,被招揽去当果苗推销员。

第一年,没什么成绩,王场长却还是给他发了1万元工资,曹德旺既感激又愧疚。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他四处拼命推销果苗,两年下来居然赚了6万多提成,时人称“苗木界一把手”。

那还是1975年,连“万元户”这个词汇都没出现,六千张10元的钞票能厚厚地铺满床脚。

曹德旺觉得,自己可能要出息了。

02 八面玲珑闯荡江湖

1976年春,明溪天降大雨。

在农场跑业务的曹德旺滞留此地,在酒桌上结识了两个被收容“教养”的知识分子。酒是男人友情的催化剂,一声声“哥俩好”中,三人萌生出做水表玻璃的念头。

借着大哥曹德淦在政府工作的关系,10月,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启动筹建,但厂长由政府派人来当,两个好哥们搞技术,曹德旺只能做个采购员。

那个年代,物资流通主要凭指标,极为考验采购员的人际关系和手腕。

为了扩大业务,曹德旺把床脚的钱一沓沓取出,整天泡在澡堂里请人喝茶吸烟,结交了全国各地的采购员,混得很开,谈笑间就能完成销售目标。

有时候,别家单位搞不定的指标,都会来找他帮忙。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他人生的大事:春风得意的曹德旺,遇见了此生难忘的红颜知己,一度甚至想抛妻弃子。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

女人24岁,是公务员,有两个孩子,在事业上帮助了他很多。两人相处很是默契,都觉得找到了知音。

那还是80年代初,社会风气比较保守,不忍佳人遭受非议,曹德旺给发妻写了一封信,坦诚自己的感情,并提出离婚。

当曹德旺回到家中,陈凤英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平静地说,“我知道自己配不上你,这一天迟早会来。你把三个孩子和村里的房子留给我就好,别的我不要。

听闻此话,曹德旺愣了一会,看着这个老实巴交的村妇,良心突然倍感煎熬:如果不是发妻不离不弃,默默撑起这个家,自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一个是他深爱的,一个对他有恩,无论选择哪个都很痛苦。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曹德旺抽调了100个家庭做起社会调查,发现并没有完美的家庭,再恩爱的夫妻也会不断争吵,即便自己和情人结婚,也避免不了。

想通后的曹德旺,最终还是没有离婚,还把财产全部转移到陈凤英名下。

若干年后,68岁的曹德旺在自传《心若菩提》对这段往事直言不讳,

家是一个避风港,素昧平生的两个人能组成一家人,是缘分。

对一位中年男人而言,能勘破人生中最难的情关,实属难得,他再也没有迷茫。

1983年,曹德旺本人在业内依然风生水起,玻璃厂却一直没什么起色,前后换了6个厂长,连连亏损,眼看就要倒闭。

此时,37的他已颇有实力,找了4个合伙人,以每年6万元的代价承包下厂子。

新官上任两把火。

第一把火,废除大锅饭。工人们的固定工资改为绩效制,生产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

第二把火,制定全行业标准。彼时,各个单位各有标准,玻璃想卖出去,全凭销售员的个人关系。

他先跑到北京拜访一机部仪表局干部,后赶赴上海说服热工所所长。多番运作下,在当年全行业大会上,热工所宣布,以后各单位采购水表玻璃,厚薄均按建材部标准执行。

两大拦路虎解决,高山厂玻璃迅速销往全国,仅一年就扭亏为盈,大赚22万,曹德旺个人净赚6万元。

最高峰时,全国每年所需220万只水表中,有200万都采用的高山水表玻璃。

眼看事业越发红火,曹德旺想更进一步,合伙人却是小富即安:政策似月亮,每天不一样。咱们把钱分了算了。

劝不住几人,曹德旺另外找了三个合伙人,决定一起合资入股高山厂。

此时,大哥曹德淦已升至省里的处级干部。凭这份背景,高山镇政府同意出面担保,以房子为抵押,先向银行贷款8万元,再从南平市政府处借得3万,共出资11万,成为高山厂最大个人股东,占25%股份。

1984年,曹德旺去往南平途中,无意间得知汽车玻璃价格不菲。

那时,中国自己生产的汽车不多,马路上大多是进口车,想要更换玻璃,不仅麻烦,更是贵得离谱。大多是日本货,一块要6000元。

这太贵了,曹德旺突发奇想:高山厂能不能也做汽车玻璃?

事情处理完,他立马跑到上海找老朋友,耀华玻璃厂副厂长石宏藏,花2万买到一套快淘汰的旧图纸,并得到技术支持。又找银行贷款50万,引进一套芬兰设备,把水表玻璃厂改造升级为汽车玻璃厂。

仅8个月后,第一片成品出炉,售价只有进口货的三分之一,这在当时算是个大事。一时间,开修理厂的、做汽车配件的,一股脑涌向高山镇,每天找曹德旺进货的老板来往不息。

到1986年,高山玻璃厂利税超百万,产值近600万,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伙。此时,曹德旺再次主导工厂改制,引进国企中汽华联、省外贸公司和美国、香港的公司,组成中外合资的福耀公司。

他带着技术员出国培训,大胆引进海外先进设备,福耀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平均40秒就能造出一片玻璃,成本50块,售价1500元,印钞机也不过如此了。

1987年,福耀玻璃有限公司成立。事业如烈火烹油,而曹德旺本人却遭到信任危机。

1990年,曹德旺动起了上市的念头。

一番运作后,福耀公司成为福建省试点企业。次年,福耀以1.5元每股的价格,正式向社会发行了1600万股股票。

彼时,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势头良好的福耀不愁股票卖不出去,股价很快涨到2.5元。但几个月后,坊间突然疯传曹德旺要卷钱跑路海外、福耀根本上不了市云云。

谣言愈演愈烈,要求退股的人越来越多。

曹德旺不胜其扰,狠心借了1000万高利贷,以个人名义回购了400万股。

利滚利的债务,让老曹如坐针毡。

他前往北京,找到中汽华联在福耀担任董事的刘虎生,后者亲自去找体改委的主管官员,才把问题解决。

1993年6月,福耀终于登陆A股,上市股价为44.44元,曹德旺手上的股票翻了二十多倍,还清所有债务还净赚2个亿。

但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颇让人摸不着头脑。

1994年,福耀42%和旗下万达汽车玻璃51%的股份,被曹德旺卖给法国企业圣戈班,成为对方的子公司,曹德旺本人则带着家人办理移民美国手续。

彼时,他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赚的钱早就够花一辈子了,甚至一度想出家,何苦而为?

莫非传言不是空穴来风,老曹真要跑路,去国外享清福?

03 逐梦美利坚

曹德旺在美国买了块地,成立福耀美国GGI公司,从中国总部进货,再分发给美国经销商。

但这种模式在美国吃不开,三年亏了一千多万。

果断改为直销,“异地零售”变为“异地批发”,GGI立马起死回生,一年就把亏损窟窿补上,连续三年实现30%以上增长。

而彼时,福耀中国在圣戈班手下,连连亏损,股价一路下跌。原本,曹德旺的初衷是开拓国际市场,但于圣戈班而言,福耀不过是自己在全球三百多家子公司之一,不必要去其他小弟的地盘,做好中国市场就是全部任务。

直到1999年,曹德旺以原价买回圣戈班手中的福耀股权,血亏30%,重新成为福耀大股东。

这件往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国际大公司,水平也不过如此,打铁还需自身硬。

2000年,福耀汽车玻璃占美国市场12.5%产品份额,利润却占25%,让美国本土企业痛苦不堪。同时,几十家中国玻璃厂跟随福耀大步进入美国,不断挤压本土厂商生存空间。

1994-2004年福耀玻璃股价走势,来源:Choice

事情的转折点在2001年。当年1月,美国政府换届,小布什接替克林顿上台,一改对华友好方向,中美关系逐渐紧张。

仅一个月后,美国汽车玻璃厂PPG等三家公司向美国商务部和贸易委员会举报中国公司“非法倾销”,多家中国企业遭到美国和加拿大反倾销诉讼,福耀是重点对象。

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大部分公司不咋熟悉国际规则,碰到这种事除了忍气就只能认怂。但按照规则,放弃应诉将失去至少5年出口权,未来整个中国汽车玻璃行业的出口都会受到影响。

曹德旺彼时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刚”。他不惜花费一亿多律师费,自己也熬夜学外国法律。先后打赢对加拿大和美国的两个官司,甚至还告倒了美国商务部。

我没有倾销,不想在中国外贸史上留下不公平的先例,不想做千古罪人。

美国人就可以欺负人?就是倾家荡产,我要把事情捅大,让全世界评理!

他还向PPG的老板讲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我们应该握手言和,合作双赢。

对方也意识到,即便把福耀赶出美国,自己也没多少好处,人工成本高昂才是核心痛点。

双方干脆达成了合作,曹德旺本人也成为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彻底在大洋彼岸站稳跟脚。

很是享受了一把民族英雄的滋味。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中国70%的汽车,全球25%的汽车,用的都是福耀玻璃,福耀已成了中国汽车玻璃的代名词。

中国70%的汽车,全球25%的汽车,用的都是福耀玻璃,福耀已成了中国汽车玻璃的代名词。

自己不再是曾经那个小商人,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移民是小人物做的,大人物有抱负,不能移民。

我们曹家移民,中国就没有自己的玻璃。

这或许是他的本意,也或许是年近花甲想要落叶归根。思量再三,还是觉得决定放弃美国绿卡,回归中国国籍。并对三个儿女明确说道,不离开美国,就不能继承遗产。

你们知道,中国政府对我有多少恩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福耀,这是中国的东西。

这话应该是真情流露,老曹的发家史,离不开国内贵人们的一个又一个恩情。

他对事业的追求,也从单纯的赚钱,升级为“做中国人自己的玻璃”。

但危机很快来临。

2007年,全球经济连续数年高增长,北京即将举办奥运会,十七大即将召开,股市节节新高,全国人民热情高涨。

形势一片大好,曹德旺却嗅出不寻常的味道。

彼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相继出台劳保法、环保法、公路法,已经影响到小微企业的生产成本。

曹德旺通过调研,发现出口小微企业的税后利润仅为4%-5%,成本增加远超盈亏平衡水平。随着征兆越来越明显,他立即展开福耀史上最大规模的自救行动,在管理层的一片反对声中,停掉一切扩张性项目,断臂求生,关闭四条刚刚建好的孵化线。

按最初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若是为了预防危机,无法完成自2006年起每年利润递增30%的目标,作为大股东的曹德旺将被动让利7000万股,约22亿元。

这是一场豪赌。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当年,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美国车企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福耀因为早有准备,局面很快就好转。

2006-2010年福耀玻璃股价,来源:Choice

2010年,福耀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2016年底前在美国建成工厂,占地大概八九百亩,售价才1500万美元。

2014年,福耀收购当地工厂,命名为“福耀美国”。这只是福耀版图扩张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投资数亿美元。

代顿,这个因经济危机陡然间变得死气沉沉的小城市,立刻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6年10月,工厂首期竣工,很快就招满人,提供了超过6000个工作岗位。福耀美国为此举办盛大的庆典,曹德旺也远赴重洋赶来,代顿当地重要人士全部出席,想见一见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曹主席。

庆典很热闹,但曹德旺顾不得高兴。

国内,关于“曹德旺要跑了”的质疑,一度喧嚣尘上。

对此,曹德旺作出回应,“福耀的市场销路65%在中国,我跑出去干什么呢。

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中国较美国有优势的,只有劳动力。

这番言论,激起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广泛共鸣,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

但在美国也并不好混,福耀遭遇PPG头痛已久的问题:生产效率太低。

为了培训成熟工人,曹德旺特意从中国派出一批老人,手把手教导美国工友。但活好教,观念难改。美国人比中国人懒,纪律性差,到点就要吃饭,不愿加班,往往再过几分钟就能制出的合格玻璃,却因为急着下班作废。

反过来,美国工人则抱怨中国公司收入不高,环境不够安全,纪律太严苛。

不同的理念在现实中很快坍缩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福耀如何才能生产出满足需求数量的合格玻璃?

当年,福耀母公司盈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美国福耀却亏损4000万美元,曹德旺不得不每个月飞一次美国开会,搞得焦头烂额。

接着就是中国企业管理的传统三板斧,剔除刺头、管理层总部轮训、干部更换。

然后则是与美国工会间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曹德旺甚至还专门花费 100 万美元聘请了一个“反工会咨询公司”,来灭“支持工会”的声音。

在美国,有工会就不会有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工会,扭头就走,碰都别碰!

无论如何,最后是福耀赢了,将中国管理模式融入到美国工人的生活中。到2018年,美国福耀终于实现盈利,与日渐式微的本土原生工厂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故事,后来都被拍摄进纪录片《美国工厂》,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投资,网飞出品,揭露出一个残酷的真相:美国传统的制造业规则早已跟不上时代。

而一个国家要想保障普通民众的福利和就业,一定不能丢掉制造业,无论是我们自己拍的《铁西区》,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工厂》。

我不做房地产,因为我会做玻璃,这个生意让别人去做。他说好赚钱,好赚钱那让他去赚,一样的,我又不缺钱,我只要能够吃就行。

04 心若菩提

2022年,曹德旺财富值33亿美元,在全球排1010位,国内排名也只有120位。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声望。

回想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成为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首位华人得主。颁奖现场,他高举中国国旗说道,

我是代表中国人来领这个奖的。

“我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享受。

“那为的是什么呢?”

“为了中国靠我们共同努力能强大起来,这是我真实的话。”

“但你说的这些,似乎跟你企业家的身份,不是特别相符。”

你错了。企业家不是富豪,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胸怀,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这才是企业家该做的事情。

一次访谈节目中,曹德旺笑着对主持人讲述自己理解的企业家境界。

他总说,自己的成功是时代造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开放前自己穷得像鬼一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1年5月,曹德旺用父亲的名字,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捐出名下50%共计3亿股福耀玻璃股份,当年市值35.49亿元,开创中国慈善界先河。

之后的十年,基金会每年都会拿出股票分红,并少量减持捐出。

此外,曹德旺仅以个人名义的捐款数额,截至目前就高达110亿元。

大头在去年5月4日,曹德旺又豪捐百亿,建立“福耀科技大学”,以期为社会培养制造业人才。

每每听到有人说他是中国首善,曹德旺总摆摆手,“和袁隆平老先生相比,这些不算什么。”

去年底,有一张很火的图。

在企业家发展年会上,所有人都忙着社交,或聊天,或交换联系方式。唯有曹德旺一个人坐着吃东西,特立独行。

那些排着队,想向老曹套近乎敬酒的人,都一一被拦开。人们不禁感慨,只有曹总是真正来吃饭的。

其实仔细想想,并不意外。福耀玻璃已经占全球70%份额,他不需要刻意去结交谁,大有随心而为的底气。

纵观他这几十年人生,全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割舍或保留,拒绝或接受。

但观其后半生,却始终坚守一件事。把快破产的玻璃厂做到世界第一,将中国玻璃带到国际。因为有他的存在,中国汽车玻璃进口的比例几乎为0。

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为中国留下了一座庞大的玻璃工厂,是当之无愧的玻璃大王。

如果不是通过玻璃挣来的钱,送给我,我都不要。

本文源自格隆汇研究

经商归来的故事有哪些2

鄂州人胡铭鼎,祖上做官,积累下大量资产。城中有豪华漂亮的屋子,乡下有数不清的土地。

一年秋天,胡铭鼎带了妻子王氏回乡下,督促佃户们开镰收割。八月十五的晚上,胡铭鼎与王氏,坐在院子里喝酒赏月。

有个衣衫褴褛的书生,站在院子外面,大声道:“先生请我吃饭,我愿意赋诗一首,作为酬谢。”王氏见书生模样落魄,先有几分轻视,说道:“你若能作诗,我们自然请你。”手指天上,让书生以圆月为题。

书生开口吟道:“圆月亮光光,挂在天中央,看它像面饼,可以喂肚肠。”王氏嗤笑道,“打油诗而已,也能算诗吗?”

胡铭鼎却非常喜欢,笑道:“虽然是打油诗,却也让人身心愉悦。菜肴甚多,你若能帮我吃些,当然最好。”书生欣然入座,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书生自称李智,数次落第不举,到处漂泊。王氏笑道:“我虽然是个妇人,也知道科举文章,讲究格律,用词严肃公正,似这等打油诗,要能中举,便是朝廷最大的笑话。”

李智笑了笑,并不以为意。他指着远处的一座破庙,说那里便是家。酒足饭饱之后,李智告辞离去。

王氏说道:“让他吃一餐饭,倒也没什么,只是与这种人同席,传扬出去,会有损您的名声。”胡铭鼎笑道:“我也只是平常人,他吃饱了肚子,也没浪费东西,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话,以后不要说了。”

第二天有故人来访,说起李智,故人笑道:“那个书生,年前来到这里,便在破庙里居住。他常年一件单衣,有人见他冬天在雪堆里,一动不动,以为被冻死,走近却发现他面色红润,高卧安眠。有时连睡好几天不醒,醒来便用雪充饥,却不会生病。”

胡铭鼎笑道:“也是个有趣的人。”故人道:“怪事不止于此,李智经年一件破旧单衣,夏天骄阳似火,他却在日头下睡着,浑身没有一点汗珠。”

胡铭鼎更加对李智感兴趣,便去破庙里拜访,发现李智的房间里,只有半张破席子,一块砖头,当做枕头。李智丝毫不觉窘迫,邀请胡铭鼎在台阶上坐下,在一个瓦罐里烧水,又扔进去几片叶子,烹出的茶,清香无比,唇舌生津。是胡铭鼎喝过的最美的香茶。

胡铭鼎非常惊讶,向李智讨教其中缘故。

李智笑道:“世人烹茶,繁复驳杂,看起来精妙,却损失了饮茶的本意。”胡铭鼎道:“先生原来是个高人,你说的话,契合老庄大道至简的道理。之前请您吃剩菜,实在是极大的不恭敬。”李智笑道:“只要能果腹,珍馐美味与野草杂果,没有任何差别。我都不在乎,您何必在乎呢。”

胡铭鼎与李智谈了许久,李智妙语不断,胡铭鼎越发觉得他不是一般人。

晚上回家,他与妻子王氏,说起此事,王氏歉然道:“我错怪了他,明日好好摆酒,给他赔个不是。”

第二天胡铭鼎专程去请李智,发现只剩半张残席,一块砖头。墙壁上三个大字:我去也!字体遒劲有力,不输任何书法名家。

胡铭鼎惆怅而归。

秋收之后,胡铭鼎将收成卖了,又回到城里。

转眼到了冬天,朔风飘雪。

有个朋友金大坚,来拜访胡铭鼎,说起前几日,遇到一名老者,叫卖家中悬挂中堂,是前朝国手吴枯笔亲笔。金大坚非常喜欢,但老者坚持非千金不卖,金大坚囊中羞涩,只能抱憾而归。

胡铭鼎素常喜爱收集字画,闻听此话,心痒难忍,命人备了马车,烦请金大坚带路。马车走了好久,在一处荒凉院子门前停下。金大坚上前敲门,应门的是个老者,满脸憔悴,胡须花白。

金大坚手指胡铭鼎,笑道:“真正的主顾来了!”老者将信将疑,放两人进去。老者所住院子非常狭小,一棵大树,遮住大半个院子。屋里冰凉透骨,还不如外面暖和。

老者自称吴慈仁,是前朝国手吴枯笔的后人,祖上因直谏犯错,全家受到株连,后被朝廷赦免。在此隐姓埋名许久。老者从檀木匣内,取出那幅中堂山水。说是祖上亲笔,若不是生活困顿,不忍割爱。

胡铭鼎见那山水用笔老道,勾勒点皴,颇得吴枯笔神韵,心里非常喜欢。又看了跋印,更加笃定,此是吴枯笔真迹无疑。老者开价一千两。胡铭鼎沉吟不定。他虽身家丰厚,但随便拿出一千两银子,也有些困难。

就在这时,后面房间传来女子咳嗽之声。接着有个面色惨白的女子,扶墙出来,女子气喘不止,向胡铭鼎行礼后,又走了进去。

吴慈仁歉意道,刚才出来的,是自己的独女,生了重病。卖画的银子,要买药物为女儿救命,因此无法降价。胡铭鼎心生怜悯。

便在此时,又有个少年,手里提个包袱,走了进来,对吴慈仁说道:“闻听姑丈急需用钱,我将房子卖了,凑了几十两银子,暂且应急。”吴慈仁叹口气,说道:“欠你们太多,不知何时才能补偿。”

那少年苦笑道:“大家是亲戚,姑丈不要说见外的话,我已经打听到,有个孙大夫,善治疑难杂症,筹集齐了银子,便陪姑丈前往。”

胡铭鼎心中更加不忍,说道:“这幅山水,我就买下,权当帮老丈救急,我先给老丈些银子,剩下银子,半月内凑齐。”那老者面露难色,称只能等一天。

金大坚笑道:“胡兄便做个好事,今日将钱凑齐了。”胡铭鼎听隔壁少女,咳嗽越来越急促,当下点头应允,回家凑足银子,将那幅中堂捧在手里,小心翼翼带了回来。

胡铭鼎当晚设宴,感谢金大坚,又送了他几十两银子感谢,金大坚酒足饭饱之后,提着银子,满意离去。胡铭鼎将这山水,当成宝贝,每次欣赏之前,都要焚香净手。

深冬之时,门人来报,有故友来访。胡铭鼎刚说了请字,有人在院子里朗声大笑,正是李智。数月不见,他还是一袭薄衫,如初见时的模样。

胡铭鼎惊喜万分,将李智迎到屋子里坐下,说起当初离别之事。

李智笑道:“当初接到朋友书信,得了《虢国夫人游春图》,请我观赏,我心痒难耐,马上离开了。”又说起北方因严寒成灾,无数人生病。听闻胡铭鼎家中,有祖传药方,专治寒病,特意过来相求。

胡铭鼎笑道:“一张药方而已,留下就是为了救人,先生要用,拿去就是。”又向李智说道:“前些日子,得了绝世好画,未必便输给虢国夫人。”拿了那幅山水出来,请李智观赏。

李智叹口气,说道:“您拿我当朋友,我便实话实说,这只是新图做旧,并非吴枯笔真迹。您这次一定是被骗了。”胡铭鼎将信将疑。

李智手指山水图,道:“这伪作很见功底,几乎能以假乱真,可惜百密一疏,当初吴枯笔所用墨汁,乃是特制,留有淡淡青竹香气。时间越久,香气越浓。而且香气浓而不烈。这张山水图,所用墨汁,香气虽然浓烈,但吸入之后微微辣喉,不如真做香气柔顺,仅凭这一点,便是伪作无疑。”

胡铭鼎恍然大悟,再细细观看,疑点越来越多。他转身向李智说道:“多谢先生指教!”表情有些落寞。李智道:“先生刚才赠我药方,我便投桃报李,帮你取回银子,如何?”胡铭鼎笑道:“那老者骗人,也是为了给女儿治病。不如就此算了。”

李智笑道:“先生太过仁慈!”坚持让胡铭鼎带他,去见吴慈仁。胡铭鼎万般无奈,带李智找上门去,只见吴家门口落雪盈尺,房顶上枯草成堆。下人敲门良久,无人应门。

旁边院门打开,有个花白头发的老者,探头出来,问明来意,茫然摇头,说道这院子已经荒废十几年,从未见人居住。

下人架了梯子,翻墙而入,很快回来禀告,这院子前门关闭,屋子后面墙上,开了个小门,真正的一座空屋子。

胡铭鼎匆忙上车,去找金大坚,却被告知,金大坚已经举家搬走,去向不明。李智叹道:“若是我猜得不错,金大坚与那吴姓老者设局,先生便是局中人。”

回去的路上,胡铭鼎沉默不语,李智道:“先生放心,我将银子追回就是。”说完跳下车,冒着大雪走了。

春暖花开时,胡铭鼎在灯下读书,突然听到有人轻敲窗棂,胡铭鼎连问几声,无人答应。小心开门出去,院中空无一人,台阶上放着个沉甸甸的包袱,里面足足一千两银子。他向着漆黑的夜空喊道:“是李先生么?”夜空寂静如水。

夏天的时候,胡铭鼎姑母家表弟叶槐,前来拜访。叶槐自幼爱武,如今跟随青城山白羊道人习武。胡铭鼎向他说起李智的事情。

叶槐笑道,当时他有幸,亲眼见了那场厮杀。

当时叶槐在扬州,在码头等船,去拜访当地武林名家许伯当。等船间隙,在茶棚里休息。有个头发花白的老者,带着一男一女,也在等船。那老者非常健谈,说起武林掌故,头头是道。

叶槐生性低调,坐在一角,静静倾听。

便在此时,有个衣衫破旧的书生,走进茶棚,手指老者,大声道:“做贼之人,都能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难怪世道大乱!”那老者冷声道:“读书人自留口德,冷某纵横江湖几十年,还没人敢当面污我清白!”

那书生道:“你不是姓吴,名慈仁么?何时改了姓氏?如此大逆不道,死后如何见黄泉下的父母祖先?”老者身边少年,拔剑而起,道:“你诋毁我师父名头,师父不跟你一般见识,我却饶不了你!”

书生拍手笑道:“他不是你姑丈么?为何又成了师父?”又手指那少女,道:“你肯定也不是他女儿!当年的病态,也是装模作样!”

少女怒道:“哪里来的狂生!敢轻薄我!师兄快杀了他!”那少年应声出剑,直刺书生。书生站立不动,曲指将宝剑震飞。他笑道:“四人合谋,如今还少个金大坚!”

少年抽出短刀再刺,少女猱击而上,双手寒光闪烁,一柄长剑耀目生寒,刺向书生两肋。众人眼见要出人命,齐声惊叫,奔出茶棚。

那书生站立不动,并指如刀,切断少年手腕,飞脚将少年踢倒。书生接过短刀反撩,拨开少女宝剑,乘势攻进,这一下连消带打,妙到巅峰。少女不停后退。

冷姓老者挺身而出,举起拐杖,向书生打来。书生短刀搭住铁拐一头,向外牵引,拐杖失了准头,刺中少女肩头,少女应声倒地。书生冷声道:“交出银子,饶你们不死!”

老者充耳不闻,运力拉直铁拐,再次直劈而下。书生挥掌将拐杖震断,老者转身就跑,不提防书生扔出短刀,刺中小腿,倒地不起。

茶棚中众人大惊。连呼报官。

书生大声道:“我非强盗,今日为老友,追一笔旧债!”提了老者,如手捏苇草,飘然远去。少女挣扎起身,扶起少年,也踉跄离开。众人看着地上的鲜血,又是一阵大惊。

叶槐笑道,“我对那书生,异常敬佩,以为错失了结交机会,如今才知道,是表兄朋友,将来有了机会,表兄一定要代为引荐。”胡铭鼎连连点头,心里茫然。

适逢鄂州大灾,胡铭鼎将一千两银子全部拿出,买米熬粥,救活了很多人。

又过了许多年,有个鄂州商人,外出经商归来,带回金大坚的骨灰。胡铭鼎这才知道,金大坚已经不在人世。

鄂州商人说起,在南海遇到金大坚时,金大坚已经变成乞丐,听到鄂州乡音,嚎啕大哭,自诉妻子与外人私通,骗光所有钱财后,与奸夫远走高飞。

金大坚那时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哀求鄂州商人,看在老乡面子上,等自己死后,将骨灰带回鄂州安葬。鄂州商人点头应允,金大坚大笑三声,当场气绝身亡。

胡铭鼎呆坐良久无语。他重谢了鄂州商人,找了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将金大坚埋了。

胡铭鼎七十四岁那年,在梦中溘然离世。众人一片哀泣,有个衣衫褴褛的书生,站在高处,大声道:“先生生前人性好,请我喝酒饭吃饱。如今驾鹤西天去,极乐世界自任逍遥。”

王氏老眼昏花,却也能辨认出,正是当年的李智。

从那以后,再没有李智任何消息。

经商归来的故事有哪些3

假如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80年代末的深圳,手里只有8000元,你能将它变为上亿资产么?

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在那个年代,有个人就做到了。

他,就是有民间股神之称的林园。33年前靠借来的8000元入市,不到一年就赚了12万,到如今成了资产百亿的茅台股东。

他曾公开声称自己比马云还有钱,连股神巴菲特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许多有钱的大佬都很低调,林园却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能如此狂妄?

1963年,林园出生在陕西汉中的一个杏林之家,父母都是当地人民医院的医生。

小时候林园调皮且不爱学习,但却有经商的天赋,对数字非常敏感。闲来无事的时候,他经常在医院附近摆摊卖茶水赚钱,很早就明白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个道理。

依照子承父业的传统,从卫生学院毕业后,林园进了深圳红十字会医院。只是他原本就志不在此,再加上不适应昼夜倒班制,没干几年便打了退堂鼓。

从医院辞职后,林园去了深圳博物馆上班,收入稳定,工作清闲,是长辈们眼中的“铁饭碗”。但他却不满足于此,总想着要干一番事业。

1989年,中国股市本着“试得好就上、试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试点。当时,全国老百姓都带着三分好奇、七分迟疑,打量并揣测着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及其命运。

一位朋友告诉林园,股市是个“用钱生钱”的地方,想赚钱不妨去试试。从博物馆到交易所走路只要15分钟,林园没事就过去溜达一圈。

那会儿的交易所就跟菜市场似的,股票行情都写在黑板上,一有变化就把信息擦掉,再填上新走势。当时只发行了5只股票,交易量非常小,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股民。

观望了一段时间后,林园决定搏一把。他从母亲那借来8000元,一股脑地全投进了股市。

凭借两条路,林园完成了原始积累:

一是买了“深发展”,这只股票一路高歌猛进,让他赚了个盆钵满盈;

二是倒腾股票,深圳4家交易所股价不同,于是他每天来回倒卖,一天就能挣100多元。

到了1990年,8000元变成了12万。要知道,当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903.4元。

“那时候股票是一个稀缺资源,你买了它就涨。当时我二十几岁,也是糊里糊涂的。”

那年引爆了第一波牛市狂潮,股市火到什么程度呢?有的村子集体凑钱派村长扛着蛇皮麻袋到深圳买股票;港澳台的资金也悄然流入;就连普陀山的僧人也筹集了20万去炒股。

有了资本后,他又将目光瞄向了原始股。彼时许多企业员工手里都有原始股,但却不懂其价值所在,只要给20%的蝇头小利就十分满足。

于是林园奔走于深圳、上海,溢价收购了大量“原野”、“锦新”等原始股。这些股票上市后均翻了十几倍,到1992年,他手里的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

机遇来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得住。林园幸运地站在了股市的风口上,靠着敏锐的嗅觉把握住了时代脉搏。

股海沉浮,瞬息万变。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爆仓。

股市里的钱赚多少倍也只是个数字,钱没到口袋里,终究是场虚幻。林园的厉害之处在于,每当熊市来临之时,他都能成功逃窜,落袋为安。

当时林园眼看市场陷入疯狂,便果断从股市抽身,转而回西安做起了房地产。

1992年下半年,A股指数从1429点一度跌至386点。当时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1993年消灭大户,1994年消灭机构。”

躲过了这波熊市,林园并未放弃股市,只是伺机而动。1994年,眼看一波大牛市汹涌而来,他果断从房地产市场套现了1000万,再次一头地扎进了股海中。

此次归来,林园看准机会,重仓“深发展”与“四川长虹”两只股。此后的四年里,光长虹股价就暴涨了15倍:“股票持续上涨的时间只有5%,一定要清楚,赚钱是要在牛市里赚的,该赚钱的时候就一定要赚够。”

然而深发展的前景却不容乐观,到1996年1月一度下跌至5.9元。即便如此,林园依旧是放长线钓大鱼:大盘正在好转,深发展作为金融股,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和区域经济支撑,不会这样一直跌下去。

果然,到了当年4月深发展一路爬升到了12元,10月后更是暴涨到40元,单这只股票就让林园大赚了3000多万。

2001年,股市再度陷入疯狂。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眼看大量“韭菜”入场,林园再次从A股抽身,转而投向了港股市场。

当时他看中“宁沪高速”这只股,并调研了这条收费高速沿线几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觉得既然汽车的增长率都能在20%以上,那么收入业绩至少也能涨这么多。

林园的判断没错,买入三年后“宁沪高速”每年的复合增长高达39%,这波操作又让他稳赚三倍。

之所以能次次逃离熊市,林园给的理由很简单,他说自己的强项就是资产配置。

“我经历了大概三次熊市,三次熊市都出来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它能够把我现在的利润锁死。我这个办法这么多年就没错过。”

在股市江湖,能做到大道至简,顺势而为的才是最终的赢家。

对于选股,林园经常拿“红烧肉”来作比。在他看来,像红烧肉这样的经典菜式能够一直流传下来,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就如同那些值得信赖的老字号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定价能力强,毛利率高,往往是最能够产生大黑马的摇篮。

茅台正是这样一只股。林园曾去茅台镇做调研,在股东大会上,人人都举杯干了一杯茅台,林园平时不怎么喝酒,只喝了一小口。

这时,茅台董事长前来敬酒,见林园酒杯里还有剩酒,端起来就要喝。林园见了赶忙阻止:“这酒是我喝剩下的。”茅台老总端起酒杯一口闷下:“好酒不能浪费。”

从这一点,林园见识到了茅台人对茅台骨子里的热爱,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资茅台的信心。

这只票成了他获利最多的一项投资。林园2003年大举买入茅台,2006年完成茅台建仓,一直持有至今。

在2021年的茅台股东大会上,他坦言自己已经持有茅台总股本的2%。

这是什么概念?据说林园在2006年资产已达20亿,80%的仓位都在茅台上,换算下来他持有茅台股票当前约值400亿元。

单靠茅台,林园就足以“躺赢”,创造了在股民中流传甚广的“林园神话”。

茅台缔造的神话绝非林园一个,只是能笑到最后的为数不多。投资人董宝珍买入茅台的时间比林园晚得多,当时茅台股价100多元。到了2018年茅台股价涨到了700元,他清仓了。

两年后,茅台从700元涨到2100元,涨幅300%,他丢掉了最丰厚的一段收益。

林园之所以成为民间股神,是因为有长线持股的决心,有认真调研的精神,并且在牛股最牛时懂得全身而退。

“无论市场如何,认准自己确定能赚钱的股票,坚定地持有它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林园也有失手的时候。2007年,他开始做私募基金。所谓私募,是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以投资特定目标的证券基金。

刚发行第二年就赶上了大股灾,跌幅一度接近60%。之后几年时间里,林园投资旗下的基金都表现平平,直到2016年才迎来爆发。

到了2020年末,林园投资旗下的产品从3只增加到172只,且在全国私募基金排名中位列第一。

如今,业内对林园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称他为“中国巴菲特”,也有人说他是“江湖骗子”。就林园的经历来看,他确实踩准了一些机遇。

纵横股海30多年,林园持股向来剑走偏锋,毫不忌讳对重仓的偏爱;在公众面前他从来口无遮拦,常常语出惊人。

在2021年8月的一次直播路演中,面对质疑,林园怒怼投资人:“我从来都只赚钱,你认可就买,不认可就不买,买了要拿三五年。亏钱了别和我说,我不会向你这样的穷人道歉。”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代销机构分外后悔让其参与路演,直言“想找块豆腐撞死”。

有人拿他和股神巴菲特对比,林园十分不屑:“我不了解他,我去了解他干嘛?没看过巴菲特的书,我家里连书柜都没有。”

身为资产百亿的富豪,林园在北京、深圳、西安等地有多处房产。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房子是最大的资产了。

但这些却从未被他放在眼里:“谁还在乎房子那点钱啊,简直是胡扯,哈哈,房子能值几个钱?你也太小看我了,我从来不算这些资产。”——简直就是行走的“凡尔赛”。

有记者想跟林园聊聊人生观,不料他直言:“我没有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就是‘视金钱为皇帝’。”

但在生活中,林园却几乎不花钱:“我到哪都是别人请。”他自己经常10块钱打发一顿饭,但朋友请吃鲍鱼鱼翅,一桌就吃了一万多。

坐飞机,他只买打折机票;住宾馆,基金经理住的房间400多一晚,他却偏要在隔壁找一家200多一晚的。

“不是心疼钱,这是习惯,我就是要找最便宜的东西,找股票我也找最便宜的。”

林园的惊人之语不止于此。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最喜欢玩什么,林园直言不讳地说:“谈恋爱。”并透露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赶紧打电话约女孩。

“带女孩是不是会住的讲究些,比如不会选200的宾馆?”林园笑了,“带女孩就直接带家里。”

记者被雷得外焦里嫩:“很少看见你这样说话。”林园:“那是因为我说的他们都不愿意登。”

国内的顶级富豪们,多数行事低调、出言谨慎,很少见到如林园这般口无遮拦的。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出,林园不过是在吸引关注。

像他这样将自己的名字和公司名称、产品名称高度合一的打法,是“网红”价值最大化的高明之举。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林园,已成为了林园投资的一个招牌。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从来就没有林园时代,只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林园。

出身普通家庭的他,没有任何光环背景,却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股市闯荡出一番天地。

培根曾言:“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虽然道理人人都懂,但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时,许多人还是会选择犹豫逃避。其实人生中很多关键的转折都出现在不经意间,有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完全改变人生的方向。

哪怕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远比徘徊在场外更好。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勇敢地进场,为人生努力拼搏,让自己无怨无悔呢?

-END-

作者:鹿野

编辑:柳叶叨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四川男子16年生11个娃,酒后杀人入狱,长子:我生来就是受折磨的

胡安:为当“榜一大哥”,疯狂套现1300万,一天打赏女主播8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