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水月洛神观后感(水月洛神观后感400字)

2022-08-11 21:53 作者:长江日报 围观:

等了一个月,舞剧《水月洛神》惊艳“大武汉之夜”,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长江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水月洛神观后感(水月洛神观后感400字)1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5日讯(记者万旭明 通讯员滑凌云)等待了一个月后,舞剧《水月洛神》于15日在武汉剧院上演,因《唐宫夜宴》走红“出圈”的郑州歌舞剧院携唐宫同款小姐姐们走进“大武汉之夜”。从历史中踏歌而来的凄美故事、古雅舞姿、中国之美,让这一个月的等待都值得了。

舞剧《水月洛神》演出现场。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2021年初,《唐宫夜宴》《芙蓉池》接连惊艳亮相,美轮美奂又妙趣横生的中国古典审美让全国观众为之痴迷。将近一年过去了,这股热潮仍然在涌动。一个月前,郑州歌舞剧院原定于12月15日在武汉剧院上演舞剧《水月洛神》,因疫情防控要求而宣布延期。令人意外的是,延迟的这一个月里,这出舞剧的热度不降反升。一个月后的重逢,武汉观众扶老携幼,老人家拿起小望远镜,小朋友端坐在剧场里,一同沉浸在《水月洛神》的绝美舞姿中。

舞剧《水月洛神》演出现场。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舞剧《水月洛神》以《洛神赋》等中原文化为核心,曹植《七步诗》《美女篇》《浮萍篇》,曹丕《芙蓉池》,甄宓《塘上行》等名篇都被融入其中,并巧妙地将“诗、书、礼、乐、舞”融于一堂,以舞剧的唯美塑造出曹植的浪漫和自由。

舞剧《水月洛神》演出现场。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芙蓉池》里,演员们边舞边唱、踏歌而来的曼妙身影早已在去年春天“出圈”。而在《水月洛神》中,还有许多“等一个月都值得”的地方,《建鼓》一段中,八鼓齐鸣,奏出将士出征、万箭齐发的慷慨之歌,一面面汉砖也被搬上舞台,隐隐可见其上的古朴纹样。据舞剧主创透露,建鼓、汉砖等元素都出自创作前期的采风,从文献资料、魏晋时期汉墓遗址、汉砖石刻等真实历史中而来。

舞剧《水月洛神》演出现场。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一年前的《唐宫夜宴》中,圆圆脸蛋的唐宫小姐姐们俏皮活泼的表演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15日晚的舞剧《水月洛神》中,洛神/甄宓一角由郑州歌舞剧院首席舞蹈演员易星艳饰演,她正是唐宫小姐姐中的领舞。在演员们的舞动中,曹植与甄宓月下起舞的凄婉、曹植七步作诗的字字血泣、梦中相见时的人神相慕都令人沉醉,一段“洛水知音化美神,不贪剑胆恋琴心”的故事跃然眼前,令满场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水月洛神观后感(水月洛神观后感400字)2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1700多年前,“建安才子”曹植面对洛河两岸的美景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丽的女神形象,令后人一咏三叹。2010年,借助“洛神”的经典意象,郑州歌舞剧院创作了大型舞剧 《水月洛神》,用唯美的舞蹈诠释了这段跨越千年的爱恋。 让人十分期待的,今年的河南元宵晚会上,将在洛阳隋唐洛阳城明堂里惊彩重现舞剧《水月洛神》精华片段《芙蓉池》。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发生地。演员们在此表演华美的《芙蓉池》,以此展示厚重的中原文化,无疑可以相得益彰。 2月24日,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孙书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穿越千年风云,应天门隽永如斯。2019年央视戏曲春晚、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嗨购洛阳·格力奇妙夜”等各类媒体的直播活动……“国字号”以及省内重大文化活动多次落户于此,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一门三道和双向三出阙是它高等级的象征。这里还是隋唐时期对内对外的国家大门,用于皇室的国事庆典和外交使臣接见。公元690年,武则天在这座城门举行登基大典。”隋唐洛阳城讲解员杨珂馨介绍说。

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上回望, 一幅大气华美的“盛唐”画卷徐徐展开: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建造东都洛阳城,隋代时期著名的设计师宇文恺就将洛阳的山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完美结合,建设出别具风味的东都洛阳,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伊阙龙门、定鼎门、应天门三座大门分别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诞生、成长和辉煌。

杨珂馨说,洛阳曾经有13个王朝选择在此建都,留下了举世罕见的五座大型都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洛阳市中心的隋唐洛阳城可以说是见证了洛阳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自2007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对明堂、天堂、九洲池和应天门等重要遗址实施保护展示工程。2016年起,文物部门在应天门遗址之上建造保护性复原建筑。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采用文旅融合新模式,活化历史场景,复原看得见的地上都城。随着应天门的建成与开放,形成了隋唐洛阳城历史文化公园宫城区“四点一区”展示格局,勾勒出宫城轮廓,凸显了城市轴线,成为洛阳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地标。其中,应天门灯光秀、九洲池夜游活动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旅游目的地。

今年,我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其中,还提出了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等黄河文化地标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快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全景展示区、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融合创新区、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示范区,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璀璨明珠,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担当和厚植文化优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抓手。

水月洛神观后感(水月洛神观后感400字)3

“滴——武则天体验打卡!”

“我好像有点明白古代帝王的快乐了”,看完今年河南元宵特别节目的网友纷纷在弹幕里玩梗。

因为节目在河南洛阳应天门拍摄的舞蹈《水月洛神·芙蓉池》,实在是梦幻至极,让大家身临其境体会到了什么是“天子坐明堂”的大唐盛世。

而这已经是河南卫视这个春节的第二档爆款了。《芙蓉池》是今年河南春晚红遍半边天的节目《唐宫夜宴》的姊妹篇,《唐宫夜宴》里一群以唐俑为原型,手持乐器,娇憨可爱的小姐姐,在这个春节捕获了无数网友的心。

半个月后,小姐姐们成了河南元宵节晚会的主角,再次登上热搜。

这次,她们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馆,化身“博物馆在逃文物”,穿越到河南六个地方,带大家领略了一场美轮美奂又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这场特别的元宵晚会,惹得网友直呼:“夸爆河南,审美在线”,“看哭了”,“莫名觉得既骄傲又感动”……文化大省河南,这次真的中!

元宵奇妙夜:一场回馈给观众的诚意演出

其实,这场元宵晚会纯属意外。

在河南春晚网络爆红之后,河南卫视才临时推掉了原来的元宵夜计划,决定重新做一档元宵特别节目。

节目总导演路红莉说:“元宵晚会就是为了对广大观众、广大网友的一次回报,何以回报?唯有作品。”

这场晚会的筹备时间只有5天左右,经费也十分有限,但节目组还是到了河南全省6个地方实景拍摄,用河南的中原文化,答谢网友的厚爱。

一位名为@酸奶Niki 的河南网友评论到:“咱河南的孩子就是这样,你说喜欢我,我就立马给你掏心窝子。”

这场小而美的元宵晚会,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但每一个节目里都是满满的诚意。

如果说《唐宫夜宴》是把观众带回1500年前,元宵晚会则是把小姐姐们带到1500年后的现代。

这天晚上,河南省博物馆里游客全部离场之后,这群唐俑小姐姐奇妙复活了,一场博物馆探险在笛声中缓缓拉开序幕。

晚会没有主持人,每一次转场,都是唐宫小姐姐们在博物馆的一次奇遇。

小姐姐玉指轻点星象图就来到了登封观星台,又跟随莲鹤方壶上的仙鹤掉下的画卷来到了开封清明上河园。

晚会的编排和节奏都非常紧凑,给人的感觉是:30分钟下来没有一帧是多余的。

这样的表演形式还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不同于传统的远远观赏的舞台,观众可以跟随镜头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唐宫小姐姐们在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之间来回穿梭,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将历史与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由心地体会到什么叫文化自信。

晚会结束的时候节目主创们为观众准备的字幕,也十分暖心:

而弹幕里的网友更是依依不舍地哭喊:“没想到自己被感谢了”“没看够”“期待续集”“作为南方人,真的喜欢上河南了”……

宋朝的“迪士尼乐园”

如果说《唐宫夜宴》和《洛神赋》展现的是盛唐风光,那么唐宫小姐姐们在元宵特别节目中穿越的最后一个地方——清明上河园,则是宋文化的代表。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在经济繁荣、物质的丰富程度、商业发展、文化成就方面并不输唐代。

清明上河园位于八朝古都开封,以1:1的比例复刻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通过创意呈现“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将北宋历史、市井生活,活化再现,是国家5A级景区。

从1998年开园,至今已有23个年头。为了筹备今年的元宵节,重现北宋鼎盛时期闹元宵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园也为游客策划了一场“大宋中国年”的沉浸式体验。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的首都开封,作为当时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元宵节期间非常热闹,“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那个时候,元宵节是一个比现在重要得多的节日,老百姓从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九,一连5天,每天都可以到街上去观看绵延十几里的杂耍、魔术、歌舞戏剧表演。

宋朝商业发达,大家有钱有闲,文艺活动非常丰富,“勾栏瓦肆”里专业的戏剧表演,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街上的各色小吃鳞次栉比,现代元宵节吃的汤圆,就是北宋时期兴起的“新式小吃”,因为煮熟的汤圆会浮起来,所以汤圆一开始也被叫做“浮元子”。

再加上绵延数里的花车巡游,北宋人闹元宵,不可不谓热闹非凡,游人如织,车水马龙。

这些已经堙没千年的宋朝盛世繁荣的景象,在一千多年后的清明上河园里,又一次再现了。

尽管《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许多杂耍表演都已经失传,但绝大多数留下来的民间民俗演出都依然可以在清明上河园里见到。

气功吐火,弄虫蚁,傀儡戏、皮影戏,小豫剧、蹦杆轿、老背少、抬老四、财神纳福……

从每天早上9点清明上河园门口的包公迎宾开始,园内每天都有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民俗演出,带观众体验一次宋代穿越,让历史变得清晰可感,近在咫尺。

园中每天都有改编自文学与戏剧的宋代经典故事与传说的实景表演,敬业的演员们充分展示了河南人的实在,他们专业而又认真,一直在为观众还原最真实的场景。

包公巡视汴河漕运,演员寒冬腊月往水里说跳就跳;岳飞枪挑小梁王,真人马战,被人挑下马;东京保卫战,箭簇直直从演员脸庞飞过……给人的带来的视觉震撼,不可不谓酣畅淋漓。

古装打扮的演员们还经常“穿越时空”与游客互动,可爱又温情:

主持公正的包公因为下班后在景区门口疏导交通,上了新闻;

为游客称重20余年的“包公”,只要游客能拿出童年合照,即可获赠包公墨宝;

守城士兵通缉犯人,数十年来默默等待,没有结果,而疫情期间他们终于发挥专长在景区巡逻,寻找没有佩戴口罩的游客。一旦被御林军盯上“抓住”,就可以戴上枷体会一把宋朝梁山好汉被押解游街的感觉……

历史、戏剧、小说中的桥段和现实在这里不断碰撞,白天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一个巨大的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古都汴京千年繁华胜景。

夜晚是元宵节的灵魂

“火树银花不夜天”,夜晚的清明上河园,才露出了她盛装打扮的娇俏模样。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执行宵禁的朝代就是宋朝,人们有了夜间出行的自由,才得以开启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在古代,元宵节之所以成为情人节,主要是因为养在深闺中的小姐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出门赏灯,甚至与男子同游。

青年男女通过灯谜互动中互相打量,观察对方的才思,暗暗递送信号。

正是有元宵这个特别的节日,才让宋代才子们有机会捕捉到“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曼妙场景,才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的奇妙相遇。

千年前没有电灯和手机,就能做到花市灯如昼,千年后的清明上河园夜景就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元宵节的晚上,园中除了天上的一轮明月,还有元宵灯会,传统打铁花以及变幻多端的建筑灯光,共同映衬出了元宵节欢快又明亮的节日氛围。

清园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举办国际灯笼展,这次展出分成了6大展厅,展出20多个国家的灯笼,灯笼品类过万,而灯笼数量多达百万盏,灯笼风格迥异,既包含有浓浓的传统韵味,又有新潮的国际范儿。

千年后的青年宋城,也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男女带来了一场艺术与色彩、传统与国际融合的赏灯体验。

而说起元宵夜景,就不得不提起一种壮观的传统技艺:打铁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里描绘的璀璨烂漫的夜空美景,灵感很可能来自于是当时的街头打铁花表演。

打铁花起源于宋代,铁花师傅用小炼铁炉将生铁化成铁水后,用木板将铁水加锯末打上天空,锯末在空中燃烧形成“铁花火雨”四溅飞扬的壮观景象。

每天晚上,清明上河园内都会有一场打铁花表演,观者无不赞叹。这种表演需要超强的体力和精湛的技巧,因为如果撒得不够高,铁花打下来的铁屑就会伤人,所以打铁花的师傅往往光着膀子上阵,但身上却像抹了油一样大汗淋漓。

打铁花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在近代险些失传,幸而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元宵夜在清明上河园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清园一天的节目中,压轴出场,也是最重要的大型表演是《大宋·东京梦华》,整个舞台表演通过科技+美学的呈现,用八首经典宋词和一幅《清明上河图》串联的画面,展现了一副北宋时期的印象画卷。

这个元宵节,《东京梦华》表演还特别为节日作了许多调整,例如,加入了鱼龙灯笼表演,化用“一夜鱼龙舞”的典故,寓意鱼跃龙门,鱼龙登场时背景建筑灯笼亮起,共同组成了大片灯海,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观众既能在其中看到北宋年间的国家兴衰历程,还能体会到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重现宋朝鼎盛时期的热闹元宵。

真诚的文化再现,自然让人自信

无论是河南春晚与元宵晚会在网络爆红,还是清明上河园春节期间游人如织,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观众是有审美的,只有真诚、能打动人心的文化呈现,才会带来由内而生的文化自信。

正如河南元宵节晚会总导演路红莉女士所说:“河南本身就是文化大省,她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摆着。我们的责任是把观众把网友的兴趣吸引过来。

“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努力,用我们对这些文物的认知,用我们的传播手段包装手段,打开一个窗口让你去感知。”

许多网友看完河南春晚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正是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被唤醒,所带来的感动。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来自远古祖先的呼唤,与心灵碰撞。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历史任务,就是用每一个时代当下流行的形式与条件,来更新、演绎,复活历史的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渊源而流长。

这个春节,河南春晚与元宵节晚会,最值得夸赞的地方正是在于,河南担起了赋予历史生命力的使命,独辟蹊径,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但不得不说河南出圈不是一天炼成的,河南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省,从来不缺文化资源,而需要的是包装和演绎。但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总有人在默默耕耘,寻找新的路径将传统变成现代。

用心之作,就一定会被看到、被观众欣赏,地方省台也可以做出有自己特色,品质优良的文艺节目,没有流量明星也可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把文化和娱乐,传统与现代,审美与表达牢牢结合在一起。

就像《唐宫夜宴》里网友的弹幕所说:“传统文化,看河南”,期待河南的续集更新!

作者丨孔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