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解剖课观后感(观看解剖录像后的观后感)

2022-08-11 21:48 作者:四十而已呀呀呀 围观:

《皮囊》读后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四十而已呀呀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剖课观后感(观看解剖录像后的观后感)1

《皮囊》的作者是80后青年媒体人蔡崇达。这是他的第一部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

书中记录了在他生命里出现的一个个与他有关、有缘地,风格迥异地、伴随他成长的人,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的挣扎和迷茫,作者通过故事中的文字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李敬泽说:“这是一本认人、认心的书。”

作者自述:“写这本书时,就像一个医生,把手术刀划向自己,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敲打的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其内心。有一些文章就像是从自己骨头里抠出来的,通过文字一点点被拓出来。”

作者写阿太是个“狠”人,看见没有杀死的鸡,走上前拎起来,重重地摔死在地;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家人慌张地为她包扎,她却自始至终,事不关己的样子。

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简单的一句话却透彻地指向人的本质。

写病中的父亲,写坚韧的母亲,写儿时的伙伴,写大学时代的厚朴,作者用真实的情感,深沉的笔触,一边解剖着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也一边让读者能从中看到自己,找寻我们终将要回答的问题 。

书中有一段描述当父亲突然离世,儿子气急败坏的大骂,那种悲愤和无奈,让我不由自主的内心翻滚,潸然泪下。

然而,这不就是子不养而亲不待吗?父亲生病,作者为了挣钱,远赴北京,在他看来,是为了家庭拼了命的努力,而身患残疾的父亲,将墙上儿子照片的头像,一遍一遍的摸得发白时,那缺失的陪伴和临终时未见一眼的遗憾,又是如何能弥补呢?

所以,让我们在努力活出意义的同时,也偶尔停下来看看自己到底要什么,也看看身边的人,真正想要什么?

韩寒说,这本书作者写了很久,也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也许会得到更多,到达更快。希望每个看到此书的人也都能慢些读,慢慢体会。

解剖课观后感(观看解剖录像后的观后感)2


文/微醺

当看到思考题是“讲好写作成长故事”的时候,心里迟疑了一下。我没有关于写作成长方面的故事,反而失败之处比比皆是,后来想想,自己有一段写作方面的经历,那就回忆一下那段时光,那是现在的自己不敢去触碰的日子。

真正开启写文字之旅,要从大学毕业说起。那时候博客正是风生水起之时,我便注册了博客,玩博客之余,我遇见了一个非常感兴趣的博主,我把她的博客从第一篇一直看到最近更新的一篇。

我受她博客的感染,我也开始了坚持写日志,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时候我在读安妮宝贝的一系列书籍,看书时只要有所触动,就立刻把所思所想写下来。

博客上记录了那段时日的琐碎日常与读书笔记。后来我转战到微信读书,那几年我读完了80多本电子书,几十本纸质书,每看完一本就会写读后感,都是随心而写。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看了不下十本,写了不少笔记。

后来,不知从何起,我中断了读书写字之路,生活的不如人意,自身的惰性脆弱,每天穿梭于生活的冗海之中,犹如鸵鸟一样,把头扎进各种娱乐软件,逃避现实。

麻木了一段时间后,我看到了写作变现的话题,突然有了兴趣,但也有了包袱。从前我写的那么多字都是没有目的的,天马行空,随性而写,毫无章法,也从不顾及别人对我的文字有何感受。但是现在一旦有了目的,我竟然无从下手了,怕自己写不好,怕别人不喜欢,怕自己写的毫无逻辑可言。前怕狼后怕虎,让我困于原地无法动弹,我报过好几个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营,说实话写作能力并没有很大提升,倒是对提升运营社群的能力有了不少帮助。

当然,还是自身惰性的原因,不找客观理由。三省吾身,根本原因还是在我身上。我之前会把看不下去书,归结于家庭环境太过于嘈杂,工作太过于繁忙,身体太过于疲劳。其实,这通通纯属借口,之前的时光不比现在好多少,这就是因为自身的行动力与执行力太差,没有持续行动与坚持下来。

我经常会问,如果我一直坚持看书与写作,那么我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但我知道我肯定会非常开心,因为那个自己没有辜负过去的时光。而现在的我,却辜负了过去的那个自己。所以,我很喜欢那时候的自己,但也很少去回忆,因为我追不上那个时光中的自己,所以会怕。

非常感谢今天这个思考题,让我有勇气写下这些文字,去回忆过去的自己,去直面现在内心不堪的自己,这次直面了恐惧,这就是我最大的进步,放下过去的包袱,来开展一段新的路程吧。

解剖课观后感(观看解剖录像后的观后感)3

日前,拿到了陆晓峰先生的一本叫《无畏时光墨生香》的新书,回来认真拜读,图文并茂,不仅仅书香浮动,沁人心脾,而且扉页里那一幅幅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漫画作品,让你眼前一亮,瞬间就打开了一扇通往阅读深处的大门。

其实,我与晓峰先生在网络上神交已久。他的《晓风造像》在我心目中,日复一日叠加起来,常常有一种“饥望炊烟眼欲穿”按耐不住的激动。

这次与晓峰先生一起去大丰,有幸同行。虽然是第一次碰面,但没有一句客套、多余的话。我们心有灵犀,相谈甚欢,围绕着同一话题,想到了一处,时而引发会心一笑。

晓峰先生是一位人民警察,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又进入南京大学、中央党校、江苏第二期公安美术书法创作高研班等院校深造,文字功底、艺术造诣深厚。可能是因为责任和担当、因为一种家国情怀、修己安人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所致,先生工作之余,专注和用心于自己的《晓风造像》且一发而不可收。如此日积月累,一座诗心画廊,今天已然是蔚为大观。

他的新作品一出来,每每赏读品味之时,感觉总能给人以一种色彩,一种惊叹,一种领悟,一种温暖。以他独特的方式,让你产生心灵的颤动。

我知道,文字与绘画融为一炉,既有通途,也有天堑。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向另一种的跨越,肯定是由于创作者在时间与经验道路上的不断磨砺的成果。

晓峰先生的作品,除了题旨多样化,蕴涵哲理,更有其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凸显。他或以人为本,动之以情,如娓娓道来那样,讲述他身边的故事;或以古见今,讴歌时代,带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思考、是斗志;或以点带面,钩沉千年,能够在形象表达的同时,给予读者视觉和心灵上的延伸。

《晓风造像》之所以能够为读者打上心灵的印记,它的一切意义,都在寻常里。

作为一位警察,作为一位人民警察的画家,他的作品内涵,所讲的故事,不是刻意具象化的描述,而是在故事中走着走着就“立起来”了。因为,这是他依靠自己在漫长的岁月里,深入地扎根群众,接触接近平民百姓,身临其境讲出来的亲身体验。他的所有作品,关乎人的生活,直指人的心灵。如果将其称之为“解剖生活和心灵的标本”,应该恰如其分,一点不为过。

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孔子的《论语》一路走过来的。

我阅读过陆晓峰先生《晓风造像》的很多作品,总是觉得有孔子《论语》的蕴涵。

《晓风造像》画风如丰子恺一样,有点像老树,没有长篇大论,文字简洁。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所谓的“天地人”之道,就是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一种顺应、一种默契。晓峰先生的《品一下世间烟火味》《掏一把自处的大智慧》《偷一点浮生的小确幸》等等,不就是与《论语》中“予欲无言”的高度一致。

再有,他的《当你老了》《岁月是把杀猪刀》《我曾经是你》《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别人的眼》等,就是在告诉你——人应该正确地请面对自然规律。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大,后果是什么?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这就是《论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心灵之道。

还有,他的《世上最难治的病》《做人简单点,遇事多用脑》《不让吃亏是福蔚然成风,我怎么占便宜》《生活不曾偏爱哪一个不劳而获的人》等,应该是《论语》中的那些处世之道。

教会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另外,如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自娱自乐》《岁月沉淀下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恰恰就是《论语》中:“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君子之道。他的《好听话别当真》《在一去不回头的光阴里,不争不吵》《余生很短,见想见的人》《饺子要吃烫烫的》等,给出了《论语》中交友之道的一种诠释。他的《人丑就要多读书》《长得越帅,责任越重》《人生没有白走路,每走一步都算数》《不是所有的执念都有结果》《人生就是大闹一场》还可以看作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士志于道”的人生之道和理想之道。

我说,晓峰先生的作品有丰子恺大师的影子,风格简朴而意境隽永含蓄。不同的是丰子恺大师笃信佛教,而晓峰先生信仰马列,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心里装着的是人民。对于时代、生活、生命的意义,他有描绘,但更有担当。他的作品,细节细腻亲切,感人至深,读来可以让人热汗淋漓;有时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过往。

尽管有一些墨迹,宛如走过的歪歪扭扭的脚印。但是,不经意之间,如同拿针扎了你一下子。如果这个点扎得很准的话,效果也就达到了。

晓峰先生的作品,漫画生动,文字犀利,犹如“匕首和投枪”一样。

这样的作品最是“顶天立地”的。上可仰望天空,追问自然宇宙,下可接地气,阐述柴米油盐。

不同的阅读和欣赏,都会有不同的启迪和收获。

(邵玉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