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司马光故事读后感(司马光读后感200字)

2022-05-30 21:32 作者:汉中旅游 围观:

近日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出版的小书《宋代散文选注》(王永照选注),每天一篇,似尝小鲜,其味各异,时尝时新,回味无穷。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让我产生共鸣,感触颇深,有一种想说出来的欲望。

司马光虽有《资治通鉴》宏著,是史学名家。但在文学上与同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相比,还是稍逊一筹。一般人都是从“司马光砸缸”的这个历史典故知道他的,著名演员赵丽蓉和侯耀华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司马光砸缸”一段,又加深了人们对司马光儿时灵活聪慧的印象。实际他也是宋朝的散文大家,这篇教导儿子崇尚节俭的家训,发人深省,亲切动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高的文学性使它流传至今,并有以古鉴今的作用。

周安「汉上泛舟」以俭素为美——读司马光《训俭示康》有感

《训俭示康》反对当时上层贵族阶层奢华靡化的堕落现象,痛斥享乐成风的流俗,通过奢俭对比,突出“俭朴”的可贵,告诫儿子要把美德传承下去。文章一开始是作者现身说法,写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以俭素为美”的性情;接着以衣着时尚华丽、饮食趋向精细丰腴,说明“近岁风俗趋向侈靡”,讲究排场,与宋初“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大不相同的世态;进而对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大加褒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然后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步;最后列举六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文末以“训词”作结,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勉励子孙行俭戒奢,保持家风。

周安「汉上泛舟」以俭素为美——读司马光《训俭示康》有感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气日渐变得奢侈腐化,人们开始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着丝鞋,许多人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这种习气上的颓败,让熟悉历史的司马光感到深深的焦虑,他深知这种社会风气对后代的影响巨大。不仅发出“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慨叹,还劝诫权贵阶层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周安「汉上泛舟」以俭素为美——读司马光《训俭示康》有感

文章第三段列举宋朝初年李、鲁、张三人崇尚节俭的言行加以表扬,赞叹大贤的深谋远虑,非庸人所能及。其中张文节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生活享受仍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不理解他,劝他从众入俗。张文节由此说出了他对家人的担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人之常情的话,是说人们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改善生活,生活由坏变好自然容易被接受;而丢掉已经得到的好生活,去重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在习惯上、心理上都难以适应。这句十字古训,凝聚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抵制奢靡之风不无裨益。

周安「汉上泛舟」以俭素为美——读司马光《训俭示康》有感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决定着他事业的成与败。宋朝政治家、思想家司马光在当时就以深邃的政治眼光,敏锐地洞察到这个道理。在《训俭示康》中,作者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形成的奢侈的流俗中,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看来,他的主张和见解也很有现实和积极的意义,值得借鉴并发扬光大。

奢与俭是千古话题,自从人类诞生,在生活物质得到极大的丰富后,奢与俭这两种人生观就展开了拉锯战,此消彼长。《训俭示康》已逾千年,但重温阅读,作者尚俭戒奢的生活态度,依然发人深省,受益匪浅。

本文选自汉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赤土岭文协微信公众号(CCEA2016)

传播三线文化 增强国际交流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投稿邮箱276384844@qq.com

【期刊519】

本期责编:凌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