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一起学习的美文

2021-12-29 03:15 作者:觅图腾 围观:

不知道哪个学生,发了个蔫坏,把付师傅放在外面的塑料尿壶钻了个眼。半夜,床上湿了一大片,付师傅以为尿了床,翻登了半天,才找到原因,结果第二天全校没饭吃。

刚刚看了一位母亲陪儿子上学的文章,抒写全家为了孩子高中最后一年,在外租房的经历。每一天都生活在紧张、克制和忙碌中,浓缩了每一个高考家庭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求学的一些过去。

我没有读过高中,上初中直接读的中专,这是40多岁的人才有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中专。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上完中专直接分配工作,高中考不上大专,只能回家种地;另一个,上中专就能农转非,这也是我们走出农村唯一的出路。现在想这些事,从父母的角度,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花钱少,高中三年,对于农村家庭也是一个负担。

很幸运,那些年我是和父亲在一个办公室居住的。我父亲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后来不任教了,但为了我们学习,一直留在我们上学的中学办公。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条件依然很差,教室地面铺的红砖早已看不出模样,木质的课桌没有一张是完整的,凳子需要自己从家里带去,墙上的洞是透风的,冬天谁靠墙谁自己拿纸塞上,窗户上的玻璃很少有完整的。我们离校时,条件多少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没有太多变化。

想念那些一起学习的日子

翻建过的教室,现在已经被废弃

学校的伙房提前报饭,每天上午,各班的生活委员,把人数报给伙房,中午只有做一种菜,来得晚的就没了。早上和晚上吃饭的学生很少,大多骑自行车回家,第二天早上再回来。

做饭的付师傅,是一个60来岁的老头,胖墩墩地,满脸的胡茬,爱较个真。吃饭的学生都对他不感冒,但是也没有办法,饭还是要吃的。毕业前的学生总是调皮的,经常给付师傅找麻烦。他们会在离校前几个月,把所有的饭票集中起来,然后隔三差五地按照饭票报饭。伙房做饭是有上限的,他们报的饭,远远超过了伙房的能力,付师傅根本做不出来,他就会掂着做饭的勺子,边走边叨叨,找到班上去,闹了一顿学生,又找班主任,回头觉得不解气,抓空又跑到校长屋里告一状。

付师傅的彪悍,是让学生们畏惧的,但总有不怕死的学生。一次,不知道哪个学生,发了个蔫坏,把付师傅放在外面的塑料尿壶钻了个眼。半夜,床上湿了一大片,付师傅以为尿了床,翻登了半天,才找到原因,结果第二天全校没饭吃。

其实,付师傅人心不坏,只是嘴上爱得罪人,让不谙世事的学生们感到反感。条件不好的学生,从家里带饭,天冷的时候,他都是免费给学生腾。有经常带饭的,如果做饭前没有拿到伙房,付师傅会专门去找他们。当然,嘴里还念念碎,“也不知道拿过来,还得找你,觉得我天天没事干啊!”

我刚去的那年,学校没有宿舍,离家远的学生借宿在附近村的亲戚家,或者直接住在同学家。住在亲戚家的学生,是不方便的,如果亲戚家没有学生上学,就要专门起早给他们做饭,一天两天的还可以,时间久了总会让人反感。后来,熟悉了环境,不少的学生只借宿,吃饭在学校,天暖和了就天天跑着。我们村是学校最远的村,十多里地,那时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父母总是担心的,尤其是女孩子,也经常让他们住下,时间久了也就不说了。

住在同学家相对好些,他们不会和同学家人住在一起,是有空房子的,三五个学生挤在一个炕上,都是半大小子,每天打打闹闹,时间过得也快。学习谈不上,家长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要学下来就行。不过有一个坏处,他们不会照顾自己。睡火炕要烧炕的,那时家家天天烧柴火,尤其是到冬天,这需要他们自己准备。他们就轮着带柴火,有认真的家长给他们送过去,不认真地拿编织袋装了棒子轴,让孩子上学带着。但是,就是这样,他们也懒惰烧炕,天天就在冷炕上就和。好在,皮小子火力壮,滚滚爬爬也过来了。

想念那些一起学习的日子

翻建过的教室,只剩下空空的房屋

后来,学校有了宿舍,不少的学生搬了进去。其实就是大通铺,两间大小,垒了砖台子,中间是过道,上面搭了木板。这样的宿舍能住30来人,挤挤插插地,晚上都是人头,没用多久,里面都是馊味。吃饭的时候,他们拿铁桶打了粥,抱着一簸箩馒头,在宿舍里自行分了,卷了铺盖卷,坐在木板上,脸对脸,嘻嘻哈哈地分享着咸菜、虾酱。

我住在父亲办公室,和他们是前后房,有时到他们宿舍去玩,也没处落脚,没处坐,再加上特有的酸爽味,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不知道他们天天怎样快乐地生活,后来新鲜感过去了,我去的次数也少了。

开始,我感觉不到与他们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他们眼中是不同的。所以,那些年我成了异类,时间久了也能感受到一些异样。

成年后,我们村同龄上学的也经常在一起,但是从感情上,总感觉融入不进他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