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长沙发说说(到长沙怎么发说说)

2022-10-21 12:39 作者: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围观:

太平街:走过两千年,仍是最潮那条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长沙晚报掌上长沙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长沙发说说(到长沙怎么发说说)1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4日讯 (全媒体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黄艳枫)一条老街,浓缩着一座城的文化精髓,记录着一座城的发展变化,积淀着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繁华的长沙城中心五一商圈,坐落着一条鱼骨状老街,唤作太平街。青瓦、坡屋顶、木门窗等老式建筑元素随处可见,封火墙上印刻着流水般的光阴,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商铺、香飘十里的美食使得老街在厚重的历史感中增添了烟火气,呈现出赓续不绝的繁华盛景。

太平老街在传承长沙城两千年文脉的基础上,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有机更新”之树,枝干的养分被传送到老街的每一条小巷,处处呈现出鲜活的生机。走读团漫步在天心区太平街片区,沿着历史的隧道,穿过幽深小巷,感受有机更新后太平街迸发的无限活力。

沿着老街寻幽探古 感受老长沙文化精髓

走进太平街,街巷两旁伫立的是古风的商铺,坡屋顶、小青瓦、木门窗等随处可见,千年间的烟火模样仿佛历历在目。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太平街现在是长沙网红美食、网红打卡点最多的一条街,茶颜悦色、文和友、黑色经典……还有不少趣味小店,如太平街老秤店门口的古董摇摇椅,居然是设计精良的体重秤,掌柜文爹爹除了卖手工秤外,最喜欢跟顾客聊天文地理。主街的两边,还藏着各式各样的老宅老巷、小店小馆,交错连通而各有风味,汇聚成了源远流长的太平老街。

太平街一直处于长沙城的核心地带。它像是一条历史纽带,一头牵着过去,一头连着现在,散发独特的文气与韵味,令人心驰神往。据太平街管委会工作人员谭雅丽介绍,老街全长380米,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6处、优秀历史建筑31栋。老街南端便是贾谊故居所在,默默向人们倾诉着千年往事。庭院里,竹影交织,与石碑和古井一起构成闲适怡然的画卷,在“画”中依稀可见贾谊忧国忧民的历史背影。

太平街片区呈鱼骨状,主街两侧皆是小巷。除贾谊故居外,还有长怀井、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等历史遗迹及众多老字号、网红店。外地的旅游者若通街走走看看,他就不会奇怪,长沙何以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离热闹的主街仅百米远的马街巷17号,正是共进会的旧址。陈旧的院落里有一口天井,是“文夕大火”之后的历史遗迹。沿着古老天井去触摸历史,百年前焦达峰秘商反清大计的场景仿佛浮现眼前。

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有机更新促老街更美

历史绵延两千年的太平街,聚集了长沙城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有着无穷的魅力与韵味。如今太平街的大小街巷、房屋设施等都已进行了有机更新和微循环改造,小街小巷疏通了“毛细血管”,与老街的“主动脉”相汇合,天心区在保留老街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打造更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街区,太平街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嬗变。

走进胥乐园巷,往麻石路的尽头望去,便可以看到一幅富有特色的老长沙茶楼墙画,墙上的“云阳楼”三字醒目而诗意,古代市井休闲生活场景就这么嵌入墙面,与现代化的空调、窗户自然融为一体。知名建筑设计师杨建觉说:“这是一种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有机更新和微循环在注重提升城市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文化价值表达,我们把这张从老长沙书籍上找出来的插画,用一种写意的表达手法喷涂在更新后的墙面上,配合路面的拓宽、烟道和排水管道等设施的改善,让老街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强。”有机更新用艺术化解设计难题,让人可以从场景中感受文化,得以会心一笑。

太平老街的“有机更新+微循环”改造项目涉及太平街东、西两厢共8个节点,实现了太平主街与支巷的12处新增联通,节点沿线的地面、建筑、水电气管网等都进行了规范和改造。天心区人居环境局工作人员周千帆介绍:“原本这些地方的路面比较陈旧,下水管破损比较严重。我们对周边进行了提质改造,对路面重新铺设,新增排水管道,还对周边部分商铺进行了优化。”

与太平老街紧密相连的小巷子有机更新后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谦吉里17号原来的木板房变成了红砖楼;原本是死胡同的百合巷打通了,设施完善、道路畅通,能够直达三泰街、药王街,和五一商圈完全连成了一片;胥乐园巷的70岁居民胡仕甫开心地告诉记者:“原先这里脏乱差,垃圾成堆,游人都不敢进来。今年3月起提质改造后,路面变成麻石路,房屋得到整修,新增了烟道等设施,居民都很满意。”

西牌楼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艳清介绍:“微循环工程打通了‘卡脖子’路段,对管网进行整体改造,两边线路下地,拆除危墙砌新墙,改造成古风建筑,使之与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相匹配。”

多元业态流进老街 汇聚蓬勃生机与活力

古朴的太平老街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浪潮徐徐前进,在新旧碰撞中寻求发展的路径。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新鲜血液涌入老街,使得老街能够一直引领流行时尚。

文化创意空间是老街与游客进行深层互动的纽带,商业与文化互相交融,使得老街不仅具有古老的街区风格,也焕发出现代风采。在太平老街,就有着传统与现代碰撞、存古与创新结合的太平里文创社区。

走进太平里文创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印刻历史痕迹的红砖墙,墙面上的光影浮掠是自然天成的风景线。据负责人张丹丹介绍,太平里文创社区主动更新业态、促进生态循环,为老街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到目前为止已引入21个新业态,以文化艺术特性吸附过来一批有活力的年轻创业者,在二、三楼开创了咖啡馆、主题博物馆、油画工作室、VR体验馆、网红直播中心等各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商铺或工作室,其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产业生态形成了良性循环。

走进金线街32号,在红砖青瓦的屋檐下,有一块写着“烟斗客”的招牌,这里是烟斗文化爱好者的聚集之所。据“烟斗客”老板刘建国介绍,他开这家店已经三十多年了,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喝茶抽烟聊天的地方,让人们在疲惫生活之外可以得到放松。

古朴的麻石路与仿古建筑,是太平老街独有韵味的底色,在悠悠岁月长河中,让人体味无尽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有机更新后,主道与支巷相连通,新与旧的碰撞融合使得老街活力无限。在这生机勃勃的盛景中,太平街逐渐成为长沙城“宜居宜业宜游”的金名片。

走读团说

王跃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因为贾谊和杜甫,太平街的长度不再是三百多米,而是两千年。一线文脉过来,沉且厚,就像雨洗过的街石一般鲜明。不管太平街怎样市井林立、茶米油盐,骨子里都隐了一股郁郁文气。

杨建觉(知名建筑设计师):品读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街,不能只是走过一条街,要寻幽探古,漫步街头巷尾,慢慢找寻她的魅力,品味其上千年的文化积淀。老街窄了点不怕,1米宽也好2米宽也好,方的也好圆的也好,犄角旮旯都要尊重,要留住记忆,只是进行一些美化优化。这是一个有趣而难的事情,有机更新有它的魅力所在。

何艳清(西牌楼社区党总支书记):在微循环改造过程中,当地居民十分配合,改造进度很快,计划三个月却只用了四十余天的时间,无条件拆除了违建二三十处,现在小型消防车可以进入了,消防通道打通了,道路畅通,人们出行更加方便,街道整体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打卡点推荐

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贾谊曾居于此,他感怀身世却不至消沉,蛰居一隅却心忧天下,有《过秦论》等名篇传世。

太平里文创社区:它将文创产业与历史文脉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里有专业的文艺交流平台和多变的办公空间,在保持原始工业建筑结构的同时,融入现代艺术、人文与生态等多元理念,文艺且新潮。

胥乐园巷:经过有机更新,道路畅通,设施完善,小巷深处的“云阳楼”墙画独具一格,与建筑融为一体,设计极为巧妙,使得巷子变得美观而引人回味。

长沙发说说(到长沙怎么发说说)2


文/柳建球

长沙这些年公共交通发展特别快,不但公交车四通八达,而且地铁三条线路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还有城际轨道列车联通长沙、湘潭和株州。

据资料记载,1934年长沙出现了最早的公交车,仅两辆公共汽车行驶于中山路、环城路两条线路。

民国时长沙汽车公司广告图

1952年5月1日,对长沙公交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这是湖南省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而解放后长沙设置的第一条公交线路也选在这天开通。据档案记载,这条线路从溁湾镇至湖南大学,全长3公里,后延伸至左家垅,配木炭车3台。

上世纪50年代后的长沙,公交事业迅速发展。据《新长沙之初》记载,到1957年,城区公交车增加到52台,营运线路扩至6条,总长度达到31.8公里。除原有的木炭车外,道奇、丰田、福特等多种新型汽车落户长沙。

此后长沙公交车还是有一定发展,但发展不快,到1978年以前,长沙不但没有城际铁路,没有地铁列车,连公交车也只有11条线路。12路公交车还是1978年五一中路开通后才增开的。这也是从对河溁湾镇通往河东的第二条公交车。

下面我来以记忆中1978年的情况,分别说说长沙那时的公交车线路:

1路车

1路车,原起点袁家岭(后为新火车站),终点老火车南站

前些年的一路车经过湘江大道的坡子街站

1路车主要走老城内(1路车和2路车是穿过老城区最主要的公交线路),从袁家岭发车走八一路、中山路、先锋厅转黄兴北路,过五一广场到南门口右转西湖桥路再左转走书院路,到老火车南站。

1路车我坐的次数不算多。记得1974年底,我从农村顶职回长沙,要到南门口的蔬菜公司临时办公点报到。为了抢时间,我那几天都会从湘春街的工人文化宫,走到先锋厅坐1路车到南门口站下,再过马路,到位于黄兴南路的长沙酱油厂四楼的蔬菜公司临时办公点报到。

先锋厅站,因为现在的一路车要走湘江大道,不再走黄兴路,所以这个先锋厅站在中山路茶馆巷对面。

开始几天因人事科长不在机关,没报上到,我父母都急了,生怕夜长梦多,报不上到。我下农村十年了,要是报不上到,还得回农村。因此每天一大早就催我赶快到公司报到。直到12月31日报上到,领了半个月工资九元钱,才放下心来。

现在的一路车比过去的线路略有改变,不走黄兴路改走湘江大道经西湖桥再到书院路回原线。这是现在的线路牌。

1路车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为环城线,从东塘发车,向东向西同时对开。向东的车由东塘走韶山路到八一路,进小吴门,到中山路,转先锋厅走黄兴北路过五一广场,走黄兴南路到劳动路回东塘,这叫外环线;向西的车走劳动路转黄兴南路,过五一广场到黄兴北路,从先锋厅转中山路,出小吴门走八一路,转韶山路,回东塘,叫做内环线。

这样就把2路车的线路抢了一截。后来就让2路车出南门口后,转西湖桥路,再转书院路到老火车南站。

2路车

2路车,起点北站路湘雅医院,终点东塘。

2路车从北站路的湘雅医院发车,走蔡锷北路、水风井,到解放路左转,到黄兴南路再走劳动路到东塘广场。我坐得最多的是2路车。因为2路车离我家铁佛东街近,只要父亲要进城办事,就会坐2路车。要是父亲要帮祖母到解放路的杨裕兴端面他也要坐2路车来去,我去端面也是坐2路车。

这是老的2路车。现在不再停北站,而是到北辰三角洲,南边也不是东塘终点,而是延长到桔园。

我五岁时,有次父亲到苏家巷工商联开会,顺便带我这个大崽去玩。我们坐2路车到樊西巷下,走到苏家巷开会。我在会场里听到三反五反的偷漏税名单竟然有我叔叔,他当时是德福酱园的经理。我叔叔可是个老实人,但后来还是被扫地出门了。

开完会,父亲带我到解放路杨裕兴端碗肉丝面,在解放路口坐2路车回家。文化大革命中,我叔叔的二崽进了人民汽车公司开2路车,不过这2路车因前面说的原因改了线路,到南门口后改走原1路车的线路到老火车南站。我是知青,文化大革命别人造反我没事做,便天天坐他的2路车到南站玩。

这是韶山路中医学院站,2路、7路车都要在此停。柳建球摄

后来,我的要好同学王森林同学搬到砂子塘住,我要到他家玩,走路太远,便走一截路,到水风井再坐2路车到东塘。然后走路到他家。

为什么要走到水风井坐2路车呢,到营盘街坐2路车不少走一站路吗?其实是我们穷知青的小算盘。我家住工人文化宫的西园,走到营盘街站上车是近点,可汽车票要1角1分。如果走一站到水风井上车,便只要九分。我和同是知青的表哥走几步路并不费劲,又可省四分钱,何乐而不为。

3路车

3路车起点五一路轮渡码头(1972年湘江大桥修通后延长到溁湾镇),终点黑石渡。

我们最早坐的公交车,是3路车。记得我还未上小学时,要到东乡望新桥灰埠的外婆家玩(现在是星沙),便会到烈士公园站上3路车到黑石渡。那是因我年纪太小,坐一截公交,可少走点路。然后过河走20多里路到外婆家住几天。

过去3路车是唯一过到河西的公交车,从黑石渡到溁湾镇。这是现在的3路车八一桥站的线路牌,柳建球摄

那时到东边乡里只有这一趟车,当然也可走洪山庙过河。那时还没有长沙大学,只沿河边走几里路转乡村公路经炮兵学校、土桥村,到黄土岭下公路,离外婆家就不远了。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妈妈要我和弟弟送些米去外婆家,我们两个十一二岁的小鬼一人背几斤米,坐3路车到黑石渡下车,过河经鸭子铺走20多里小路送米到外婆家救急。

那时3路车从五一路轮渡码头发车,经五一路、建湘路,走松桂园转东风路,经烈士公园,也是我去乡里上车的地方,再走德雅路,过丝茅冲到黑石渡。

直到1972年湘江大桥通车,才把3路车延长到河西溁湾镇,总算有公交车通河西了。

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候没有了3路车,只有这种303路车,走的是原3路线。

然而,我们读初中时,学校组织去岳麓山春游,我们都舍不得坐3路车,只能走路到五一路坐轮渡过河。坐轮渡是不可避免的,来去1角6分,过两渡河后,到溁湾镇坐5路车到岳麓山的湖南大学站下,然后上山。等到下午回家时,便又舍不得坐汽车了。

那时我们家穷,春游秋游父母除给二毛钱过河和坐汽车外,再没得一分钱多了。装一碗剩饭,上面盖点剩菜,就是一餐中饭。也没人管带不带水,饮料更是没听说过。渴了到白鹤泉找点水喝了事。

4路车

4路车起点劳动广场(黄兴路和劳动路相交处,不是现在的贺龙体育场),终点新开铺。

4路车是从劳动广场到新开铺的。现在的贺龙广场当时叫劳动广场。可黄兴路和劳动路交界的那个路口也被人们叫做劳动广场,也是4路车的起点。4路车从劳动广场发车,到候家塘右转,直到省脑科医院再转赤岭路,过交通学院和电力学院(现在的理工大学),过金盆岭到新开铺。

4路车的线路变动不大,这是老四路车

4路车我是一直没坐过,可是到了1973年时,我陪老同学王森林去新开铺相亲,第一次坐4路车。那姑娘家对我们相亲的客人还是蛮热情的,招待特别周到,一定要留我们吃饭。可惜可能是缘分没到,后来没谈成。等我第二次坐4路车时,已是2009年,到长沙机床厂采访一个摄影家。

好像4路车的线路一直就没有变过。后来我侄儿进了公交公司,开的是4路车。

5路车

5路车起点溁湾镇,终点中南大学。

5路车是从溁湾镇开出,经二里半,过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岳麓山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河西五路车的左家垅站。柳建球摄

5路车是那时长沙河西唯一的一条公交线路,我是到岳麓山去玩才坐过几回。不过,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我的小学同学苏春明在有色金属学校读中专,邀请我到他们学校玩,也是坐5路车去的。我特别羡慕他们这些考上中专的天之骄子,比我们下农村的知青要好不知多少倍。

5路车行驶在新民路地段,过去这里是一条水泥路,叫做二里半,现在是宽敞的柏油路,改称麓山路。柳建球摄

1979年我们蔬菜公司的国营酱厂因建新火车站,被拆迁到中南大学外的农村,我曾坐5路车去那里参加过公司组织的乒乓球赛。记得到终点站下了车还要走两三里乡村小路才到,大概是现在的王家湾一带吧。

6路车

6路车起点五一广场,终点正圆动力机厂(文化大革命中叫红旗内燃机厂),(有段时候从天心阁发车)。

有一段时候六路车从溁湾镇发车至东塘,接8路车东塘至正圆厂。

6路车是从五一广场发车的,走韶山路,到东塘左转劳动路,过赤岗冲、树木岭,到正圆动力机厂。

那时从东塘到树木岭,大路两边几乎都是农村,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有一回我在树木岭的矿山通用机厂工作的老同学邀请我到他们厂看电影,我是骑单车去的,一出东塘向东走,路两边没有路灯,只有少数居民家射出的微弱灯光,我眼睛是近视,看不清路,可把我害苦了,只能慢吞吞的骑着单车,生怕骑到路边的沟里去。

现在的6路车进站了。这是五一广场开过来的,停靠芙蓉广场站。柳建球摄

1974年,老同学王森林结婚搬到树木岭,我才坐过几次6路车到他家。有时也坐11路车。后来我岳母家搬到树木岭,我又多坐了几次6路车,因为那里的坡太陡,骑单车太累。而且我当时已是酱园经理,报几分钱汽车票并不为难。

7路车

7路车,起点袁家岭,后为新火车站,终点先是铁道学院,后是井湾子,最后是新汽车南站洞井铺。

7路车在新火车站建成后,便从火车站发车,沿韶山路先是到井湾子,后是到新汽车南车。

7路车开始是从袁家岭开铁道学院,后来新火车站建好,便由新火车站发车,延长开井湾子。上世纪70年代,东塘的中医学院那段韶山路上有一面大横幅:进入长沙城区,长沙人民欢迎您。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横幅移到井湾子路口南。现在当然移到暮云市了。7路车也开到新汽车南站,那里是离原长沙城20多里路的洞井铺。

1963年秋和1964年春,我读初三,学校组织支农,我们背着行李走路到袁家岭,坐7路车到铁道学院下车。到铁道学院外的农村,帮助秋收,主要是挖红薯,虽然我们没有抓过锄头,手很快打了水泡。可我们特别高兴,这是出世十多年来第一次集体住在农民家。一个班的男同学在农民家的堂屋里,地上铺点草,然后大家把各自带的被子一裹,一边睡觉一边聊天,那可是人间一大乐趣。

7路车停在韶山路砂子塘站。柳建球摄

第二次是到雨花亭果农场劳动,住在21中教室里。第三天我有事要回家,便在收工后一个人坐7路车到东塘转二路车回家,次日一黑早又坐2路车转7路车回21中,同学们还刚刚吃完早饭。后来,我才知道,我完全不用坐7路车,因为雨花亭离东塘才二站路,浪费我8分钱了。

再坐7路车是1983年,我们蔬菜公司组织基层经理到铁道学院后面的二商干校培训。我有时骑单车来去,有时也坐2路车转7路车到林校下,转进二商干校。

8路车

8路车起点劳动广场,终点正圆动力机厂。

8路车开始是从东塘发车,后来从劳动广场发车,现在当然不是了。这是东塘东站,6 路、8 路和11路车都

8路车是从劳动广场到正圆动机厂的线路,可那趟车我几乎没坐过,只是有次从那边乡里有事回长沙,在当时还叫红旗内燃机厂的正圆厂坐8路车到东塘转二路车回家。8路车有些变动,可我一时记不清楚了。

9路车

9路车起点火车站,终点伍家岭,现在延长到湘江世纪城(没有新火车站之前从天心阁发车,经现在的芙蓉广场的老火车站)。

9路车在汽车北站路段等红绿灯。柳建球摄

9路车也是变动不大的线路。一直是由长沙火车站开伍家岭的。伍家岭建立交桥以前,现在的芙蓉北路是没有的,只有建湘瓷厂旁边那条巷子通新河南堤。东边只有新码头路到浏阳河边。后来开通了芙蓉北路,9路车才延长到湘江世纪城。那时我要坐火车,基本上都是坐9路车去。不管是下农村那些年,还是后来到浏城桥岳母家看女儿,坐9路车的机会最多。

现在9路车的终点是金霞苑,这是开始发车上客了。柳建球摄

现在想来还是9路车坐的人最多,它从湘江世纪城发车,过汽车北站,上一大批人,再到湘雅附一院,过湘雅附二院,到火车站,都是最热门的地方。这些站上的客比其他许多站上的客都要多。可是,自从地铁1号线开通,抢了9路车不少生意。我注意到,汽车北站上9路车的客没几个,要到原始发车点伍家岭南才多几个客上车。

10路车

10路车,起点火车站,终点马坡岭。

10路车算是郊外的线路了。先是从袁家岭发车,后从火车站发车,就右转再右转到五里牌出城往东走。开始往东只这一条线路。

记得1967年我一个熟人住在农大,有次到他家玩,坐10路车到马坡岭终点站下,走路到农大的。马坡岭在老长沙人心里还有点恐怖,因为1967年文化大革命搞武斗时,造反派在那里打了一仗,打死了不少人。

现在的长沙10路公交车线路站点

后来10路车延长到农大,我有次到东湖干休所采访老红军,曾坐10路车去过一次。

11路车

11车起点天心阁(后为赤岗冲),终点新河。

这是11路车现在的新河站,不是老新河站。老站才是原11路车的始发站。柳建球摄

11路车也是在老城内的线路。从新河发车走沿江大道转五一路,过蔡锷路,到建湘路,城南路的终点天心阁。后来才走到韶山路到东塘,终点是赤岗冲。

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每天下班要坐11路车到五一广场,下车走路到解放路的杨裕兴帮我祖母端碗面,再回家。有时他帮单位送进账单到中山路工行中处,也是坐11 路车到五一路的蔡锷路口下。然后走路回家。现在,我住在湘江世纪城,九路车和11车在我家门口是起点站,我坐9路车和11路车的机会是太多了。

12路车

12路车,起点溁湾镇,终点火车站。

再说12路车。文化大革命前长沙只有11路车。可是,当1978年长沙新火车站已修好,五一中路也通车了,长沙增开了一条公交线路——12路车。这条线路从对河溁湾镇直到新火车站,是长沙不转湾的唯一线路。它整个线路全部在五一路上。

12路车开行在繁华的五一路。这是从西向东行驶在靠近芙蓉广场的路段。柳建球摄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曾在12路车线上开过一些双层公交车,算是五一路上的一道风景。我有次好玩地坐过一回。其实上公交车还要上一层楼,只是有趣,并不太方便,坐二三站的短途客,还没上楼坐稳,又要急着下楼准备下车了。当然,要是坐得远的客,可以坐在二层公交车上看看长沙风景,还是蛮有味的。

可能是双层公交不太适合长沙的情况,没过多久,这些双层公交车就不见了。

那时的公交车,配有售票员

因为长沙2路车和1路车和3路经过的都是主城区,坐的人多,而那时车辆少,一条线路就那么几台车。每个车上还要配两个售票员,前门一个,后门一个。那些售票员的站立基本功好,一个手要拿着票本,还要拿钞票。另一只手收钱找钱撕票,全靠身体平衡性能好。

这是我们当时用过的公交车票

售票员绝大多数是女同志,她们在车开动时卖票,停车时要检查下车乘客的票,生怕人溜票,忙得不亦乐乎。她们的专坐还经常要让人老弱病残人坐,真是表现不凡。

这是公交公司自己组装的加长公交车

坐1路车、2路车、3路车的人多,车却少,有聪明人便想出了办法,把公交车尾巴切去一点,把另一部报废的公交切去车头,再把两车相接,使一部公交车有了两部车的乘客量。

这样的公交车有三个门,当然也配了三个售票员。只是这样的车行驶和转弯可不太容易,一般这样的车都是特别有经验的老师傅开。

那时的公交车,顶上背个大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长沙的公交车出现了奇怪的景象。长沙的这些公交车因为国家经济困难,没有汽油用,便在车顶上背一个大包,用煤气来代替汽油。我们小朋友不理解,便跳着笑着说:公共汽车也背书包上学了。

用煤气做燃料的老式公交车(非长沙公交老照片,仅供参考)

后来,国家开发了大庆油田,才慢慢解决了缺油的困难,公交车上的大包才被取下来。

那时的公交车,流行“踩一脚”

改革开放初期,公交车的增加赶不上坐车的乘客增加,于是公交公司便开放民间资本,允许私营中巴车上路参运。

中巴车

长沙的中巴车虽然有线路,可它们没有固定站点,可以随时停车上客,只要有客在路边招手,司机便会踩刹车停车上客。乘客们要上下车时便会大叫:司机,请踩一脚。于是踩一脚成了那时长沙人的共同语言。后来,如果人们想让别人停止做某件事,或停止讲某句话,也会来一句:请踩一脚。

这中巴车随意停车,对其他车造成影响,也成了车祸的某种根源。在加大公交车的运力后,时行了几年的中巴车被强制退出城区,转到乡村,为广大农民伯伯服务了。

1978年后,便是我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公交线路也一天天多起来。据说现在有100多条线路了,几千台车,站点也多了,车次也多了,真正做到了城市建设到哪里,公交线路便开通到哪里,让人民出行方便。

此外,地铁也建成了,随着1号、2号、4号线开通,后面的3号、5号、6号、7号、8号线会陆续修建好,那时你想到长沙任何一处地方参观游玩,都会感觉到特别方便了。

每个人都只能记忆一段时期的事,我也一样。长沙公交线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我并不完全清楚,只是把我知道的回忆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敬请行家里手批评指正。

谨以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明明,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长沙发说说(到长沙怎么发说说)3

(说说“长沙饭局太讲究”~社会见闻)我在长沙多年,尽管夲人滴酒不沽,由于朋友众多,饭局还是参加不少,加上朋友们对饭局的种种神侃,因而对长沙的饭局耳熟能详也能了解一些。长沙饭局是很讲究的,地点很重要,交通要方便,场子要体面,饭菜要可口,价格要适中。最重要的是,朋友要对路,物以类聚,臭味相投,场面冷清不行,场面太闹不行,话不投机不行,不会喝酒不行(起码要有大部分人能喝)。我认识的这帮子人基本上为两大饭局,西边一个饭局,东边一个饭局;西边的叫西局,东边的叫东局,西局是西二环之内,东局是东二环之内。东西两个饭局都有一个饭局局长。饭局局长职责重大,策化,饭局召集、定人定点定时,掌握埋单人选、注意男女搭配、甚至预设饭局主题。说起来,相当于一个组织部长的全面、一个宣传部长的到位、一个社区主任的繁琐。饭局局长信息要灵,人脉要广,没有权威是不行的,没有号召力也是不行的,没有以身作则模范埋单的风挌,还是不行的,一个囊中羞涩、钱袋空空者,更是万万不行的。沒有女人緣,当然不行,美女作家小妖精们、风韵尤存的半老徐娘们都不来,这个饭局显然不能算一个成功的饭局。为了防止这个局面的岀现,西局局长与东局局长达成一个共识,据说是长沙惯例,美女妖精们吃饭不花钱,到场就好,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出台费。换句话说,美女妖精们一律不埋单,只管白吃白喝,也不许收取什么小费。美女妖精们的种种毛病,一大半都是被男人们吃岀来的,宠岀来的,惯岀来的。当然,也有美女妖精喜欢埋单,而且善于埋单,比某些男士大方。大老爷们能做的事,美女妖精们也能做,岐视女性是不行的,这种美女妖精凤毛麟角,否则,男人们会一辈子欢欣鼓舞的。东局局长和西局局长,领导原则大致一样,领导风格略有不同。东局局长艾丹,通知都是当天中午前后,一个一个打电话,直接落实人选,风格简洁明快,来不来一口搞定。五点之前没来电话,那个饭局就没你什么事。有些群众往往拿这个时间,决定当天晚餐的去向。比如阿明,五点没有电话,一阵郁闷。妻子总是在五点零五分前后,准时接到阿明电话,所以对外夸奖,阿明是一个守时的好老公。晚饭前后时间,局长一般不打电话,好像临时抓差填补空缺一样,对人不尊重不礼貌。如果你准备请客,要提前几天提请,局长做一个统筹安排。在饭局上,某人喝高兴了,嘴巴一张,信口一开,说明天或者后天,我来组局,哪里或者哪里,海底捞或者金山城,今天在场的都去。这样一来,饭局自动延续,减去局长们不少工作负担。酒一高,情绪高,信口一开,第二天一早醒来,酒后郁闷发作,情绪往往低落,难兔后悔,一言既岀,就成饭局。在饭局这个事情上,改期都是一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事情。不同的是,西局局长张老大,通知一般会提前一天,方式是发短信,风格书生意气,主题明确,让你可以选择。比如短信通知的第一句,‘见证文学",肯定是有朋友出新书,饭局兼备新书发布会,朋友出书总要广而告之,白忙白喝,还有书白看,很有吸引力。“导演开会",就是招募群众演员,饭局上,牛头马面,大胡子小白脸,大美女小妖精,什去样的长相没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好事留给自已人。“欢迎甘姐”,就是一个姓甘的外地朋友要来长沙,通常都是与大家的工作有一定关系,比如文学界的,出版界的,美术界的,影视界的,以后都是要互相提携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一个叫小荷或者小禾的家伙,好久不理单,今天终于请客,岀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妖精岀没",就看情况,张老大是很会玩文字游戏的,总把饭局搞得有点悬念,有点惊喜,可能某个小妖精生日,可能某个小妖精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忙,有时候带一个新男友也说不定,意思是让大家观赏,鉴定鉴定,参谋参谋。饭局的功能,包罗万象,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的。张老大的短信风格,虽然比艾丹的一口风格,似乎有趣味,但也有缺陷。比如一个饭局,大概十人规挌,通常发短信十二到十四条,打个提前量,有些人经常无緣无故缺席,一个位子空着,就是资源浪费;几个位子空缺,就是面子的问题。说起来,局长也不好当,人多了,挤不下不行,人少了,没气氛又不行,这一段某人不舒服,那一段某人有事;这一段某人失意,那一段某人得意,这是局长决定饭局人选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局长采取宁滥毋缺政策,人多了总比没有人好。偏偏有时候,所有收到短信的都来了,前前后后,不是说散兵游勇鸟合之众,而是有的人确实临时有变化,生活这么忙乱,什么事都会来添乱。结果,搞得椅子和餐具一加再加,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去,嘴上还要说,没事,没事,挤挤,挤挤。挤挤一堂,果然亲密无间,于是,又一轮新的介绍开始,这位那位,各位好各位好,点头的点头,示意的示意,递名片的递名片,留电话的留电话,饭局的时间,无端延长了,饭局的话题,忽然变得不知去向,美女妖精们的舌头伸岀有一尺长。饭局既有组织部职能,又有宣传部功效,更有社区作用,看来,有些机构可以精兵简政,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甚至跟不上一个饭局,很难深入到千家万户饭局的隐秘之处。不如建一个民间饭局机构,给张老大,老丹这类创新型人物,加一个编制,定一个级别,拿一份工资,工作起来,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对和谐社会还是有好处的。说起来,几十年来,我基本上是在永州工作,没有参加长沙的社会主义建设,大都在为长沙的饭局做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唉,又跑题了,继续饭局。局长之下,为配合局长正常工作,往往有几个基本骨干,或者说核心圈子,相当于常委一类,每天的饭局就有基本保障。西局局长张老大的基本骨干是四大金刚,狗子、阿坚、丁天、高大师。东局局长艾丹的基本骨干,也有四大金刚,张大师,龙闲师,丁书商,南城老三。说起来,平常一般都是西局东局各自为政,从东边到西边去,从西边到东边来,穿过偌大一个长沙城,就像穿过一个超级停车场,是所有长沙人最痛苦的长征。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一般就近方便。成员中,偶尔也有窜局的,那是个人行为,基本无关大局。有一次,妖叁的生日大宴,就有长沙东局与西局最后一次饭局世纪大战,妖叁的人气太旺,涵盖东西两个饭局,那是挡都挡不住的事。长沙饭局既何其讲究又其味无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