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医生兼职说说(兼职的朋友圈说说)

2022-10-19 11:30 作者:积极向上的小姐姐 围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句子摘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积极向上的小姐姐H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医生兼职说说(兼职的朋友圈说说)1

之前摘抄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里的一些句子,今天再次分享几句。

蛤蟆先生和苍鹭的最后一次谈话过程中,蛤蟆问苍鹭,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苍鹭的回答我很喜欢,在此摘抄下来。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别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医生兼职说说(兼职的朋友圈说说)2

脱口秀、相声小段、原创说唱是“斜杠”医生马拓的才华展示;与27万粉丝的交流互动是儿科医生刘伟栋日常工作的延伸……

“陈子昂当年写了《登幽州台歌》也‘红’,只是当时没有网络。”说起因从事科普而走红网络的青年医生,在曾有过12年外科主治医师经历的80后科普作家孙轶飞看来,网络只是一种更高效的传播方式,“网红”也并不应是一个带有特殊指向性的名词。他笑称:“如果不够红,说明做得不够好!”

近年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医生纷纷涉足互联网科普。“网红”医生现象也受到关注和争议。2021年,各互联网平台开始加大治理出现的问题,提高医生认证规范;今年6月,国家九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严查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直播带货。

同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中要求,围绕群众的教育、健康、安全等需求,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虽然并不抗拒“网红”医生的称谓,但孙轶飞和刘伟栋、马拓等青年医生则将科普者作为自己的定位,探索于互联网这个不同于医院诊室和手术台的新空间。毕竟让健康知识进入大众视野,网络是最便捷路径。

从科学到科普需要来套潮流“穿搭”

这个夏天,一个工作日下班后,马拓首次登上了本地脱口秀的舞台。

脱下堪称医生日常“标配”的白大褂和洞洞鞋,这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90后医生换上了特意为晚上登台准备的“穿搭”——白T恤和牛仔短裤。在他看来,与平日下班后穿的运动短裤相比,牛仔短裤更符合脱口秀的气质。“破洞的那种,显得潮流。”说这话时,头发有些自来卷的他,嘴角挂着自嘲的浅笑。

这位曾在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拿下过400米栏冠军的青年医生,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最近在朋友聚会上,作为同事眼中的“段子手”,马拓又被脱口秀组织者成功发掘。“跨界”脱口秀,对他也并非难事:10分钟的段子两小时写完,而且不必背稿子,因为“说的就是医生日常的那些事”。

第一次登台,马拓聊起自己做新型胃镜的初体验和使用先进CT的经历,这些桥段竟成为现场的“爆梗”;第二次,他将夸张的微信聊天表情与疾病的“病态面容”一一对应,同样 “包袱”不断……在听众笑声的认可中,这位年轻医生将专业科普“嫁接”于脱口秀表演的尝试也迈出第一步。

“医生每次接诊患者就是一次科普过程。”在孙轶飞看来,科普本就是医生的分内事。

作为互联网上的科普红人,孙轶飞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副教授,另一个则是曾从业12年的外科主治医师。“作老师能把病理给学生讲清楚,当医生才能把病理跟病人说明白。” 医生、教师和科普作家,这位“斜杠”80后在3个身份间实现了自如切换。

有研究者将网络红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早在2010年代的互联网“文字时代”,孙轶飞作为初代“网络红人”就已成名,在果壳网等网络聚地创作了众多“10万+”医学“科普帖”。曾经,在讲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史时,他会从当时的流行歌曲《爱在西元前》说起;介绍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时,他会提起电影《角斗士》……借助流行文化,他在“小众科学”与“大众科普”间来回穿梭。

由于破译了互联网“文字时代”内容的传播密码,这位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也成为了让专业知识走近大众视野的第一批科普人。从“文字时代”到“宽频时代”,流行文化高速迭代。“曾经新世纪之初创造的流行文化很难再引燃00后的兴奋点。”孙轶飞认为,进入“宽频时代”的“大众科普”,为青年医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未知与可能。

这不,马拓就在2020年注册了“医马当先”抖音账号后,以自学剪辑软件开启了短视频科普之路。随着医学科普日益受到重视,马拓在新媒体上也火力全开:2021年,他的作品在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举办的首届科普大赛中拿到了三等奖;而在今年再次入围决赛的作品中,为传授用手机翻拍医学影像照片的小窍门,他更献上了一段原创说唱……

改变医患思维 进入网友模式

“中学物理课本中提出胡克定律的罗伯特·胡克,与生物学课本中发现细胞壁的罗伯特·虎克居然是同一个人。” 为了给中小学生创作科普读物,孙轶飞在通读中学教科书时发现,同一位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中的翻译都会不同。

作为资深网络科普者,对于知识在互联网的传播,孙轶飞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看法。这位80后科普者力图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用跨学科的视野让人们去学习了解知识。“在整体逻辑和表述方式要有别于‘教科书化’的思维。”

“由《盗墓笔记》改编的影视剧《老九门》中,盗墓者看到大门上写的‘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其实是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诗句,而但丁除了诗人还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医学行会的领袖……”互联网上他讲述的医学史,总能以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带领网友在已知和未知之间自如穿越。

和马拓一样,刘伟栋也是在2020年年初注册了“儿科医生芽芽爸爸”的抖音账号。如今,这位“高产”的河北省儿童医院的80后医生,已制作发布原创科普短视频近400条。出差途中,一个问诊电话就能触发刘伟栋的创作灵感。为了抢在传播的黄金期推出,在略显喧嚣的火车车厢里构思片刻,他便躲进洗手间完成视频录制。

提起两年多网络医学科普的体验,这位80后医生认为:与病人在传统医患关系中求医问药的“刚需”不同,在互联网上,即便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也是更为平等的“网友”关系。“你若让网友‘高攀不起’,那网友也可以对你‘爱答不理’。”专业医生想要踏上科普“网红”之路,就要改变传统医患思维,从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开始。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刘伟栋对自己的定位与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要求不尽相同。在网络平台中,他无意以一个权威专业工作者的形象示人。

孩子被仓鼠咬了要打狂犬疫苗吗?宝宝后背既没疙瘩也没汗为啥总让挠背?要求孩子多吃菜时,怎么回答孩子“羊吃草为啥还大便干”的提问……刘伟栋发现,孩子时常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是“宝妈们”不知该向哪个科室医生求助,甚至不知该请教谁的。“而这些往往又是她们所焦虑的、感兴趣的、迫切想知道的。”

于是,作为儿科医生,同时也是7岁女孩芽芽和3岁男孩柠檬的爸爸——刘伟栋只想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之间,与网友分享自己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专业口碑是底线坚守也是流量实力

在互联网实时互动的平台上,即便是对专业医生的科普作品,网友的评价也时常直接而尖锐。好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刘伟栋很快就将这样的沟通纳入了良性互动的轨道。

针对他“夏天孩子在街头喷泉的水中嬉戏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的提示,有网友就留言:不要制造焦虑了,咋不说说现在孩子为啥过敏多呢?虽然感觉被“怼”,但刘伟栋从专业角度想想,“怼”得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另一条“宝宝八点上床九点之前睡着,不要再晚了”的视频同样引发家长的评论: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条件在晚上八点开始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被这则网友“吐槽”深深触动的刘伟栋,再录制视频时就将“一定”“必须”等词汇换成了“最好”“建议”。

有时“宝妈们”的请教不仅涉及专业,比如:因为按育儿专家的指导照顾孩子与婆婆矛盾不断?刘伟栋也会根据自己的体会耐心“劝慰”:能按照专家的指导当然最好,但如果做不到,家庭和睦还是第一位的……

刘伟栋坦言,这样的交流很少会出现在医院诊室。但正是这样的互动,让这个80后医生听到了患者家属不曾对他讲过的真实想法,也对诊室外的世界有了更多了解。

如今在抖音上,“儿科医生芽芽爸爸”已拥有了27万粉丝。虽然没有刻意统计,但这样的粉丝规模显然可以位列全国儿科医生的前50。

在社交媒体上赢得良好口碑和累积庞大粉丝,无疑可以对年轻医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有所助益。“一个主治医生和一个在抖音拥有27万粉丝的医生,您更愿意和谁聊?”作为河北省儿童医院便秘门诊主治医师的刘伟栋,试图用这个问题向记者说明互联网科普给青年医生带来的机遇。

刘伟栋并不隐瞒自己对点击量的重视,“当然希望自己的诚意之作能被更多地看到”!但他同时强调,作为专业医生,坚持专业口碑不仅是底线坚守,也是获取流量的“正解”。

“不能为了‘红’而‘红’——我们不表演吃灯泡。”从“文字时代”到“宽频时代”,有朋友“批评”孙轶飞不重视个人IP包装,早已掌握流量密码的他对此却并不在意。孙轶飞强调,追求形式的活泼并不意味着放弃专业性。

作为兼职科技辅导员,孙轶飞在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竟收获了一众10后 “迷弟”“迷妹”。即便跟孩子们讲起《哈利·波特》,这位大学教师也会告诉他们,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之所以只分4个学院是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只有4个学科。

网友通过互联网平台请教的问题,有时超出刘伟栋的专业范畴。除了查阅专业文献之外,这位主治医师也会向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育儿师同事反复求证。

近日,为了全面了解时下一个儿童“网红”产品——张嘴睡觉矫正器的使用情况,刘伟栋还请教了耳鼻喉科同事,并在之后发出了慎用的专业提示。这个专业视频的点击量很快突破了2300多万,再次刷新了抖音账号“儿科医生芽芽爸爸”的最高纪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医生兼职说说(兼职的朋友圈说说)3



医生当久了以后,多多少少会一些有意思的的“职业病”,能莫名戳中大家的笑点,让人哭笑不得。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下医生的职业病!


日常生活篇


1.验收装修


作为一名从事影像多年的医生,对水平线、垂直线和距离特别敏感!

即使是1~2mm或1~2°的细微差距也能超轻松的发现。

以至没办法验收装修,因为在我眼中,它们永远不合格!


2.安慰


最近情绪低落,于是我跟学医的朋友吐槽想死一死。

假装用手比划成刀,要割自己的手腕。

朋友:“你这样子割不对啊,只能是皮外伤不致命,你得这样子……”

说到激动处,他还用笔给我画了切入点!

我只是说着玩啊,不用那么认真啊!!!



3.语言艺术


患者家属:“大夫我想问一下,这个超声结果怎么样啊?”

我:“emmmm没啥大问题。”

患者家属:“那这个抽血结果呢?”

我:“emmmm没啥大问题。”

患者家属:“那这个CT结果呢?”

我:“emmmm没啥大问题。”

自从从医之后,说话就不敢说太满,因为里面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4.订酒店


“喂,你好,是XX大酒店吗?你们这边还剩几个床位啊?”

酒店:“床位???”




5.买菜


我:“哥,我要左肩胛骨下方的那块!“

肉摊大叔:???



6.保鲜膜


每次使用保鲜膜,都会想起影像学老师说过的话!

“大脑外面那层和保鲜膜看起来很像……”



吃饭篇


1.速度


男朋友是影像科技师,上周和他去小餐馆吃饭了。

服务员:“您好,这是您点的两份炒粉,请慢用。”

我:“宝,我去一趟洗手间,你先吃!”

三分钟后……

我:???你吃完了?

因为平时病人太多,午休都基本没什么时间,吃饭自然而然也变得很快……




2.吃特色菜


医院附近新开了一家传统风味名菜馆,周五下班后把当影像医生的死党喊过去一起吃饭。

当店里的镇店名菜“泥鳅钻豆腐”端上来,店员刚准备吹嘘一番的时候。

死党说:“我前几天刚看了一个CT片子,好家伙,肛门里足足塞了三条泥鳅,跟这个菜有点像呢!”

我默默放下举起的筷子,然后全程看着死党很好胃口的把整盆菜吃掉!


3.吃火锅


我和我的医生朋友去吃火锅,发生如下对话:

我:这个黄喉好嫩哦,好好吃!

我的医生朋友:从这片的外形和厚度上来看,应该是主动脉弓的根部。

我:我们还是吃猪脑吧,猪脑下火锅最好吃了!

我的医生朋友:(挖出一块猪脑)这块是额叶,我们先煮额叶吧!

我:(忍耐ing)涮这个腰片吧,脆脆的好吃!

我的医生朋友:这个是肾皮质,这个是肾小盏,诶我给你说说,尿液在肾脏里是怎么样过滤的吧!

我:好了闭嘴,吃饭!




4.吃炒菜


相亲对象是个医生,约了她去某炒菜馆吃饭。

我夹起一块猪肝刚准备吃,相亲对象突然拦住我:“别吃这块,这块肝得过肝硬化,真的,前两天那位肝硬化病人切下来的肝,就是这个颜色!”

好吧,那我吃块可乐鸡翅吧,我刚夹起一块鸡翅,她又拦下了我:“鸡翅里都是淋巴结...”

望着相亲对象的“认真脸”,还没在一起就这么关心我,这么好的姑娘上哪儿找啊!

于是我决定,吃小碟里的咸菜下饭。

没错,又被拦住了!

她可能也有点不太好意思:“那个刚腌的咸菜都是亚硝酸盐!“




娱乐篇


1.看电影


和医生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一个刀伤换药的场景。

安静的电影院,我朋友来了一句:“都还没消毒啊,直接包啊?”



2.玩游戏


和朋友一起玩《你画我猜》

朋友画了一个人体,上半身是透视的胸部骨头,看起来像骨架一样,

提示是两个字,名词。

我:(思索,胸部的骨头有哪些?)

肋骨?系统提示:❌

锁骨?系统提示:❌

我:都不是???

剑突?系统提示:❌

时间到了以后,系统给出答案:骨头。




工作篇


1.选择性失忆


患者:“X医生你好啊,上次多亏你了,谢谢你啊!”

我:“嗯?你是?”(拿起影像资料看)“XXX是吧,我记得你……”

没错,记不清病人,但是一看影像资料,马上连病史都能想起来。



2.你看见我的笔了吗?


众所周知,“笔”在医院是最最最最“稀缺”的物品。

谁在科室拥有“笔”,就能成为整个科室人气“最高”的那个崽!

手机钱包放在桌上一般都没人要,但笔放在桌上肯定会被秒杀。

在办公室,时常有这样子的场景:诶,我的笔呢?谁看到我的笔了?谁的笔借我用用啊!

没错,一群丢笔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顺笔狂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