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中国的节日有几个小故事

2022-11-08 05:53 作者:国学论坛 围观:

关于中秋节,这5个传说,你可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论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的节日有几个小故事1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时至今日,中秋节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让大家难以忘怀。

下面是关于中秋节的5个传说故事,看看你知道吗?

一、嫦娥奔月

传说后羿射下来天上的九个太阳,为民除害。随后就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姑娘,夫妻非常恩爱。有一次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她求了两颗长生不老的仙丹,回家后交给妻子嫦娥保管。

三天后,后羿率领弟子们进山打猎,他有个叫逢蒙的弟子却装病留在家中。原来这个逢蒙是个小人,他偷窥到嫦娥保管的仙丹,想借此机会把仙丹抢走。嫦娥被逼无奈,就拿出两颗仙丹一口吞了进去,然后身子便轻飘飘地飞出窗口,一直飞到天上,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得知此事,发现逢蒙早已经逃亡,气得他顿足捶胸,悲痛欲绝,仰天呼喊妻子的名字。朦胧中看到月亮上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便飞一般地朝月亮追去,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在这天的月亮下面摆设香案,祭拜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二、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上除了嫦娥之外,还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都称为“玉兔”。这个玉兔经常拿着一个玉杵跪在地上捣药,然后做出药丸,传说服用此药丸后可以长生不老。

三、吴刚伐桂

传说把守南天门的吴刚与月亮上的嫦娥很要好,因为经常去找嫦娥相会,疏于职守,玉皇大帝一怒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树,如果他砍不掉这棵树,就永远不要回南天门,更休想与嫦娥相会。

吴刚足足砍了半年,好不容易快要把树砍光了,玉皇大帝却派了一只乌鸦,把吴刚挂在树上的衣服叼走了。当吴刚把衣服追回后,发现被砍下的树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从此以后,每当吴刚快把树砍光的时候,乌鸦就会过来,吴刚只要扭头看它一眼,大树就又重新恢复原状,永远也砍不完。

四、貂蝉拜月

相传三国时期的貂蝉,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出生后,当地的桃花、杏花,三年内都是随开随谢;貂蝉夜里祭拜月亮时,就连嫦娥都自愧不如,匆匆隐身而去,这也是成语“闭月羞花”的由来。正因为貂蝉的这种美貌,才迷惑住了有勇无谋的吕布,使得王允的连环计得以成功。

五、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暴统治,各地纷纷起义抗元。高邮人士张士诚为了暗中串联各地的起义队伍,就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麦饼的机会,在其中夹上一张纸条,约定中秋夜起义。从此便形成了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习俗。

中国的节日有几个小故事2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最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整理:陈逸蕙(实习) 董大正

资料:故宫出版社 博览群书

来源: 光明网

中国的节日有几个小故事3

文|郑学富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特别是从唐朝开始,中秋的主题发生巨大变化,赏月活动愈演愈烈,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这一流变到底如何而来?

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之沟通,所以祭月就成为皇家的“专利”。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秦汉两朝传承了皇室祭月礼仪,并在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史载,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则“夕夕月则揖”,即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规定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后来,皇家祭月礼仪也流传到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

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

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金陵牛渚。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赏月,听到一条船上有人在咏诗。他驻听良久,大加赞赏,便邀来叙谈,此人即是穷书生袁宏。二人身份悬殊,却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振,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牛渚玩月”。开元十五年秋天,李白途经金陵,在牛渚饮酒赏月,听说此段佳话,遂作《夜泊牛渚怀古》,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唐朝,赏月活动愈演愈烈,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宫中看过《霓裳羽衣曲》的演出,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到了宋朝,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已蔚然成风。《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以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北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清时期,中秋吃月饼成为民间的普遍习俗。明人田汝成辑撰的《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后来,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种类,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围绕吃月饼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春节等节日齐名,成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与舞火龙等特殊风俗。《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府弟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清人慧霖有《闰中秋玩月》诗曰:“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把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描绘得绚丽多姿。

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寄托了几许情思,抒发了多少情怀。无论是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咏叹,还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无不浸透着明月秋思的情怀。中秋咏月诗篇浩若烟海、汗牛充栋,还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最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熙宁九年中秋,苏轼饮酒赏月,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举头望明月,心潮起伏,想念弟弟子由,思念之情随着酒兴在心中蔓延,于是面对明月,吟咏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